学习技巧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时间:2022-08-09 10:30:38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比较多,大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内容,列出框架,其次再整理细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篇1

  1.概述篇

  对于教育心理学概述这一章,大家最主要需要掌握的内容就是研究对象以及几个人物,例如教育心理学之父、中国翻译第一本或者写第一本,以及影响最大的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家等等。

  2.心理发展篇

  这个章节中大家最主要掌握的就是皮亚杰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皮亚杰的内容考的比较活,各种题型都可能涉及,所以每个阶段中的年龄和特点都需要记住;而埃里克森的内容不需要大家都记清楚,基本都是小题型,而且基本都是考学龄期和青少年这两个时期,所以大家多看看这两阶段的内容就差不多了,其他的就是了解下即可。

  3.学习理论篇

  每个学习理论的内容都很丰富,但并不是每个内容都需大家掌握,只需根据常考题型来记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四大学习理论。大家要记住每个学习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以及每个代表人物的比较经典的观点。这里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小题型出现,但大家要特别注意下人本主义中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的应用比较灵活,所以需要大家全面把握并理解。

  4.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篇

  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的内容在考试中出现的机率还是比较大的,但考的方向却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它们各自的分类,这是常考内容,而且学习动机的分类内容比学习迁移的分类内容更常考。而这里会出现在大题的内容主要是两个,即学习动机的培养和迁移的促进。

  5.态度和品德篇

  这里常出现在题目中的内容不是特别多,主要就几个方面: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品德的四个要素,以及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

  6.问题解决篇

  问题解决这里的知识考的比较固定,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问题解决的四步骤,这四步骤的意思需要理解;另一个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这个是经常出在简答题和论述题中的,但小题也会出现,总之,就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

  7.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

  大家需要了解并能判断出哪些不属于心理健康的现象,知道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以及几种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教师心理主要是要掌握新教师和老教师的差异,以及教师的成长阶段。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篇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快感,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这可以减除在实验室的实验中人为造成的不必要的压力,反映被试的正常心理状态,但对有关变量难以做到严格控制。

  当今,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篇3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有着诸多的良好作用,其有利于高校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自身、社会等多方面受益。以下是“心理学理论高校教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知识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的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理论通过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可以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重要学科。心理学理论是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和学生教育方面。

  一、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心理学理论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方法以及心理的能动性等问题,主要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的理论地位。心理学理论具有提出假设或做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真假的功能,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

  在高等院校教师管理活动中,诱因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诱因,就是能够引起人类本身需求的因素,对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由于人类自身有需求,这种需求推动和激励着人的发展,从而导致人类行为的产生。在心理学方面,人的动力就是需要,需要就是其积极性产生的源泉,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需要就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要使激励机制得到有效实行,就要满足教师的需要。

  就教师发展所需的稳定性来看,其主体是教师本身。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科技的进步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其自身所面临的强大竞争压力,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充知识储备。

  教师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要求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督促着教师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当他们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取得成果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继而使他们的积极性更加持续。

  高校管理者也应当积极满足教师的需要,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奠定教师发展的基础。公平理论主要是说人们的工作动机受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和相对数值的影响,其应用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改善教师待遇的不公正情况,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当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具的学科,其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该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可以从社会心理动力机制方面入手,在班级动力系统的规范下,学生不愿被集体排斥,由于学生并不是主动自愿的,具有妥协性,这时,班级管理要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模仿心理的出现。

  在这方面,老师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好学生的榜样;另外,要把表现良好的学生树立成典型,让其他学生以其为模范,能够认同他的做法。对学生来说,模仿基于自愿的基础,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向榜样学习。

  就现在的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来看,学校往往注重学生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依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必须重视起来。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转变,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同等看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加强教育,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学业不良群体存在的现象较多。学业不良的成因很多,主要有智力、兴趣、动机等一系列因素,面对这种问题,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之间的差距,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为依据,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多对学生鼓励,使其感受到关爱,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三、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对促进社会整体的前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心理学理论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进行心理现象的探索,在高等院校教育和管理中起到了有利影响,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高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究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正常有效发展。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篇4

  因为教育心理学这一部分是非常重点的内容,加之其涉及很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因此很多知识点又属于难点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部分内容的一些重难点。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一章内容的重点在于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于考生而言,可能皮亚杰的理论相对较容易理解,因为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很多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比如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客体永恒性”和“守恒性”等。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就相对晦涩难懂,因为其理论是从种系以及文化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人类的认知发展的,最典型的是他区分了人类的两种心理机能:人和动物均有的低级心理机能及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不过好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当中,常考点是“最近发展区”,而且学员们大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一概念。

  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这一理论流派的观点也是相对难理解的,因此,考生们需要结合实际事例来理解各个阶段的发展冲突与任务。比如,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这就需要父母要充分满足婴儿的一切需求,这样婴儿才会建立起对外界环境的信任。

  三、学习理论

  这一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加难点,因为它涉及到四个理论流派及十几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考生们除了要理解和掌握各个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之外,也需要理解各个理论流派观点的不同之处。比如,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且这种联结还是被动的;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在脑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布鲁纳;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知识并不是绝对的,而且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人本主义和前面三个学派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它更加注重情感的塑造和培养,主张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一个真诚而和谐的心理氛围,进而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四、学习心理

  这一部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以及学习策略三个重要的内容,其中,学习动机的重点在于学习动机的理论,尤其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他从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对人类的归因作了分类,一共有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运气、工作难度、身体状况和外部环境,这里需要大家结合实际进行理解和掌握;学习迁移的重点在于迁移的分类以及早期的迁移理论,前者需要大家以客观选择题进行备考,而后者则需要大家掌握每个理论的观点和代表人物;学习策略这一部分的考题形式大都是客观题,所以需要大家准确掌握学习策略的系统分类以及每种具体策略的涵义。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 篇5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 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结论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相关文章:

构建心理学知识体系方法02-17

教育心理学知识02-13

教育心理学知识类型05-27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02-17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锦07-19

物理知识体系02-12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05-28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07-19

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图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