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

草莓白粉病防治的难点与对策

时间:2021-02-10 18:35:48 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草莓白粉病防治的难点与对策

  草莓白粉病防治的难点与对策【1】

草莓白粉病防治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白粉病常发于草莓上,可致严重减产,病菌喜湿耐旱,防治效果差,易产生抗药性,药物防治时易产生药害。

  因此,识别该病的症状,掌握该病的发生流行条件、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其现象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 防治难点 对策

  一、白粉病的特征、危害及发生特点

  1、发病特征和危害。

  草莓的常见病害之一是白粉病。

  该病属专性寄生菌,为害叶片、叶柄、花及果。

  在侵染初期,叶背及茎上出现白色星状小粉斑,以后向四周扩展,在边缘出现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叶缘向上卷曲变形,叶质变脆,最后病叶逐渐变得枯黄;使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果实在早期受害,幼果发育停止,病部变成褐色、着色不均,其表面覆盖白粉,使浆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发生特点

  (1)该病在周年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感染发病。

  (2)适温范围广。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如若抑制需是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病菌才能不再萌发和侵染。

  (3)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率高。

  在草莓的生长中,白粉病的分生孢子经风吹雨溅会传播到叶、花、果实上,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只要叶、花、果实的表面有足够的湿度,病菌即可萌发侵入。

  病菌从萌发到侵入只需24h。

  萌发后产生的菌丝在植物体表面生长,7d便又形成分生孢子,再侵染为害。

  (4)喜湿耐旱,与湿度基本呈正相关。

  在真菌中,草莓白粉病菌是耐旱性比较强的一类,其发生的最低湿度仅为25%,湿度越大,越容易发病,空气湿度80%~90%为最适宜。

  (5)与品种抗病性及其单体的抵抗力呈反相关。

  章姬、丰香和幸香等容易感染病,红颊、明宝、赛娃、千禧、益香等抗性较强;在过多施氮肥、长势嫩绿时病情发生重;过分抑制植株生长时也易发病。

  二、防治难点与对策

  1、盖棚前空气湿度不大时也发病

  (1)现象。

  雨水不多,气温先降后升时,草莓易发白粉病,病状多在叶背面,而且病株率很高,发展流行速度也很快。

  (2)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发病草莓长势嫩绿,肥料过多,钾肥较少,部分草莓田施行了漫水浇灌,因草莓栽后不久,地面叶下湿度大,而病状多在叶背面,因此容易发病。

  (3)对策。

  深沟高畦,排水降湿,将地下水位降低。

  严禁漫灌,有条件的可以采用膜下滴灌。

  喷施硅肥和磷酸二氢钾。

  预防和培育壮苗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关键。

  栽植时增加钾、磷肥用量,减少氮肥用量,但也要防止肥料过多产生盐害。

  2、防治不利,草莓苗萎缩不长

  (1)现象。

  施药多次后不见效果,白粉病菌仍很多,且此起彼伏,草莓植株变得萎缩黄瘦。

  (2)原因分析。

  发生白粉病后,莓农表现较为急躁,会超量、同时使用多种农药喷施,这些农药中多数属三唑类杀菌剂,对植株体内生长素和赤霉素合成有抑制作用,导致草莓植株萎缩;同时因病菌吸取部分营养而致草莓植株营养不良,因此表现瘦弱。

  (3)对策。

  避免使用3次以上三唑类杀菌剂,用量和浓度要适当,不要按高限量用药。

  使用时要同时配用碧护等生长调节剂。

  3、药物防效差

  (1)现象。

  施药多次病害仍存在,药物可能有问题或诊断有误。

  (2)原因分析。

  一是施药不均或不到位,特别是没有施到叶背面,导致药物不能与病菌接触,同时一些药物又不具备内吸传导性,因此效果差。

  二是白粉病菌是真菌中较高等的一类,很容易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对同类药物会产生相同的抗性,因此药效差。

  三是由于受到三唑类药害后,草莓植株生长不协调,反复感染病菌。

  (3)对策。

  不可换药太频,为了减少病菌产生抗药性的广度和速度,要将1种农药持续使用2~3次后再换药。

  施药时一定要施到草莓叶片正反面,可以2人配合,一人用树枝将叶片挑起,另一人进行喷药。

  也可使用机动喷雾器。

  实行健身栽培,培育壮苗,使植株抗病性增强。

  要及时摘除重病叶和老叶,减少菌源、增加光照、使叶片周围湿度降低,以减少反复感染。

  4、熏棚熏死草莓苗

  (1)现象。

  使用硫磺熏棚导致草莓被熏死。

  (2)原因分析。

  熏蒸硫磺杀菌的原理主要是将其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升华成为气态,达到充分与病菌接触而杀菌。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技术不到位,温度掌握不好,常常过高甚至出现明火,导致硫磺燃烧,产生二氧化硫而使梅苗出现中毒症状,其结果可引起叶绿体解体,叶片形成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焦枯。

  (2)对策。

  及时喷1%~2%石灰水或0.5%~1.0%碳酸钡可以将二氧化硫中和。

  改用硫磺熏蒸器棚或熏喷烟器。

  在棚内每100m2安装1台熏蒸器,内盛含量99%的硫磺粉20g,在大棚盖帘后开始加热熏蒸。

  每次4h,隔日1次,当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

  熏蒸器温度在280℃以下,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

  5、白粉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其他现象

  (1)现象。

  用农药防治白粉病,喷施后见草莓苗逐渐失水且叶片干枯,其症状如高温烫死,疑为药物原因。

  (2)原因分析。

  经现场查看发现症状普遍且一致,可排除药害症状,却像氨害症状。

  经调查,是施用尿素后,复合肥,且又大量施用碳酸氢铵,因空气流通不能达到气害浓度,而未致药害;而盖棚后氨气浓度逐渐加大,很快施药,使棚内温湿度突然加大,致使氨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迅速产生。

  (3)对策。

  在植株受害尚未枯死时,将受害叶摘除,保留尚绿的叶。

  放风将有害气体排除后,加强肥水管理,施用“碧护”,喷洒10%食醋溶液,可使植株逐渐恢复生长。

  严禁氮肥偏高,严禁在温室大棚的地表施用可以产生氨气的肥料,在使用有机肥、饼肥、鸡粪时,要充分腐熟后施用,要适量追施尿素等化肥,并随水施或埋施后踏实。

  沛县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2】

  摘要 介绍沛县草莓白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规律、田间表现及防治技术,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草莓白粉病;发病特点;规律;田间表现;防治技术;江苏沛县

  草莓白粉病是沛县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及时、防治不到位会造成严重危害。

  现将其发病特点、田间表现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特点

  1.1 全程性

  沛县地区草莓白粉病发病具有全程性特点,即发病周期长,从草莓育苗期到成熟采收期间都有可能被侵染而导致发病,草莓果实着色后由于表皮变软、水分增多,更有利该病的暴发为害。

  1.2 低温易发生

  沛县地区草莓白粉病在低温下易发生,因为该病致病菌分生孢子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 ℃左右,一旦超出25 ℃该病害的发生程度减弱,尤其在30 ℃以上的高温环境中,该病害的发生会受到明显抑制[1-2]。

  1.3 发病迅速

  草莓白粉病侵入寄主时间较短,在温度为20 ℃左右条件下,该病的致病菌自然传播到草莓植株上,包括植株叶片、花、果实上后,表面有足够的水分,病菌可以完成侵染过程。

  草莓白粉病病菌潜伏发育期短,一般来说,该病菌从萌发发育到侵入寄主,一般仅需24 h[3-4]。

  草莓白粉病除了发病迅速以外,其重复侵染率非常高。

  在15~25 ℃的温度条件下,该病菌分生孢子潜育7 d即可发育成熟,再度反复侵染为害,导致受害面扩大,造成重大损失。

  2 发生规律

  在发病条件上,草莓白粉病在湿度过大或者过分干旱时,均可发生。

  在气温15~20 ℃时,空气湿度在60%及以上,草莓白粉病发病比较容易。

  在天气过于干旱时,该病也较容易发生。

  在发病时间上,草莓白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该病菌可在植株的各个部位寄生,简言之,可在草莓植株全年寄生潜伏,一旦条件满足,即可发生[5]。

  在传播规律上,草莓白粉病病菌可潜伏在育秧秧苗上,移栽时传播到大田;该病菌也可借自然条件如伴随风雨传播,造成侵染。

  该病菌的这一特性为其扩大侵染面提供了生物基础。

  3 田间表现

  草莓白粉病为害范围广,可以危害草莓叶、花、果实等。

  在侵染叶片时,主要侵染进程表现为“丝―斑―层―片”。

  首先危害叶片,该病菌侵染叶片的部位在叶片背面,表现为出现白色丝状菌丝,但不成斑点;随着侵染程度加深,在叶背面逐渐发生白色小圆斑呈现粉状;侵染时间逐渐延长后,粉状斑点逐渐扩大为白粉状霉层粉斑,粉层厚密,形状为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危害严重时多个粉斑逐渐汇集成片,造成叶片褪绿或变黄。

  侵染花的表现为花瓣受害,由于花瓣幼嫩,遇到该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后变为红色。

  侵染果实表现与侵染叶片类似,果实受到侵染后,初期表面产生白色粉状小斑,随着侵染程度的加深和时间的延长,小斑变成白色厚密粉斑,导致果实膨大、成熟停止,在颜色上表现为着色不良,商品性降低。

  4 防治技术

  4.1 选用抗性品种

  防治草莓白粉病要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书香、明宝、宁玉、宁丰等。

  4.2 培育无病壮苗

  4.2.1 苗床消毒。

  苗床在育苗前要严格进行土壤消毒,一般苗床不连续育苗,防止白粉病侵染。

  同时草莓避免连作,防止病原潜伏侵害。

  有条件的情况下,实施轮作种植。

  4.2.2 避暑降温。

  草莓性喜凉爽,不耐高温干旱。

  夏季温度高,草莓白粉病易发高发,可采用搭棚方法,也可在育苗地搭建遮阳网,以减轻草莓白粉病的危害。

  集中育苗时应在畦面上搭1.5 m高的荫棚,盖上遮阳网,颜色以银灰色为宜[6]。

  覆盖遮阳网需注意温度和时间。

  对于集中大面积育苗的,温度一般以30 ℃为界,日最高温度为30 ℃以上时,覆盖时间为每天10:00―16:00;晴天10:00以前、16:00以后不盖遮阳网。

  温度30 ℃以下的晴天或者阴天一般不遮盖。

  对于农户小面积育苗的情况,遮阳网成本过高,可在育苗地做垄,垄宽2.0~2.5 m,每垄垄边种植高秆作物,一般种植玉米,可起到遮阳、减轻高温灼伤幼苗的作用。

  4.2.3 科学排灌。

  在草莓育苗全程,要保持种植区域土壤墒情。

  草莓根系属于浅根系,位于表土层,积蓄水分能力不强,易于蒸发。

  因此,在种植上对水分需求较高,表现为忌旱怕涝。

  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清理田间垄沟、排水渠的杂草、淤泥,保持沟渠相通,水流畅通。

  高温干旱时,及时采取喷灌和滴灌方式,补充水分,利于降温,利于苗情,预防病害侵袭。

  遇雨时及时沥沟清水,做到雨歇地干。

  对于大面积集中育苗的,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在大雨来临之前覆盖遮阳网,减少雨水对草莓苗的冲刷。

  4.2.4 合理群体。

  育苗时,合理控制群体密度,以利于壮苗。

  不宜过量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4.2.5 中耕除草。

  育苗期间,及时除草并清理有病叶片、秧苗及老叶。

  一般草莓苗床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拔草时要迅速有力,不可带动大面积土壤,否则会松动草莓根系,造成草莓苗失土死亡。

  及时摘除草莓苗病叶、黄叶和枯叶,以减少育苗的养分消耗和水分蒸发,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同时注意喷药预防,培育无病壮苗。

  预防药剂可以选用80%代森锰锌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5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喷雾,达到长期的.保护效果。

  4.3 完善田间管理

  扣棚后,草莓定植缓苗,在大田中及时清除老叶和病叶,对于田间地头的草莓枯枝和残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基数,防治病源隔代侵害。

  适度灌溉,既满足草莓生长需要,又避免高温高湿而有利于致病菌发展。

  晴天高温时开棚通风换气,阴天也应开棚换气降湿。

  一般中午闷棚升温至35 ℃,抑制草莓白粉病分生孢子发展,防止病害流行[6]。

  4.4 病害防治

  对于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加强对该病发生的测报调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病害控制。

  监测草莓整个生育期的白粉病发生情况。

  进入9月后,天气温度降低,有利于白粉病分生孢子的传播和发展,应加强对白粉病的调查频次和力度,一旦发现病叶,及时采取措施,可喷施1%莓保水剂或2%农抗120进行预防处理。

  草莓扣棚后,会产生高温高湿环境,是白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是测报调查的重点,监测病叶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药剂防治。

  药剂可选用10%世高水溶性颗粒剂量1.2~1.5 kg/hm2,浓度为1 000~1 200倍液;40%福星乳油180~270 g/hm2,浓度为4 000~6 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用药量2 100~2 550 g/hm2)、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 875 g/hm2,浓度为800倍液。

  药剂在草莓白粉病出现后4 d用药,每隔9 d喷1次,连续喷7次,病情严重可增加药剂频次。

  5 参考文献

  [1] 刘博,傅俊范.草莓白粉病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2):20-23.

  [2] 黄根元,罗浚清,方博云.大棚草莓白粉病及其防治[J].植物保护,2001(3):46-47.

  [3] 李静,赵帅锋,洪智慧,等.设施栽培草莓白粉病防治试验及安全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1):78-79.

  [4] 潘欢涛,安华明,黄伟.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8(1):18-19.

  [5] 宋波,迟全鹏,贺长映.草莓白粉病化学防治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南方果树,2004(2):63-64.

  [6] 杨联伟.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J].烟台果树,2005(3):15-16.

  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综合防治【3】

  白粉病是保护地草莓多发性病害,特别是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的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极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由于保护地内温湿度受外界影响较小,发病频率高,防治难度大。

  防治时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措施

  1.1 合理轮作

  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合理轮作,以降低菌源基数,减轻病害的发生。

  1.2 选择抗病品种

  目前主栽的丰香,由于早熟、果形美观、口感好等特点,商品价值较高,但是不抗白粉病。

  鬼怒甘、章姬等对白粉病的抗性较强,但产量及商品性略差,在生产中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1.3 及时摘除老叶、病叶

  将摘除的老、病叶移至园外销毁或深埋,以减少再侵染的几率。

  1.4 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

  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营养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

  1.5 控制湿度,科学灌水

  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做到小水勤灌,切勿漫灌,并加强通风以降低棚内的湿度,在不影响草莓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延长通风时间。

  2 化学防治措施

  在分株繁殖期间,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发现发病中心时要立即进行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硫悬乳剂500~600倍液。

  扣棚后白粉病进入发病盛期,应选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

  特别是在结果期,更应考虑药剂的安全性。

  综合试验表明,三唑酮、仙生、多抗灵、丰收纯、腈菌唑、世高等对白粉病都有很好的防效。

  但三唑酮易产生药害影响草莓生长,因此不宜在草莓生产上使用。

  仙生防效明显,但施药后会在叶片和果实上留下白斑,影响草莓的外观,因此仙生不宜在长果期使用,可在苗期使用。

  多抗灵、丰收纯、腈菌唑、世高等药效好,对草莓生产安全,可以大面积使用。

  试验表明1%多抗灵100倍液和1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轮换使用,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并且对草莓灰霉病和炭疽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使用32.5%丰收纯1000倍液和10%世高3000倍液也有很好的效果。

  生产上不宜盲目提高药剂的浓度,特别是腈菌唑,高浓度会对草莓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白粉病是一种对药剂较易产生抗性的病害,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每次施药间隔期7~10 天为宜。

  另外,在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同时,要兼治灰霉病、炭疽病、果腐病及褐斑病等。

【草莓白粉病防治的难点与对策】相关文章:

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04-09

关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分析论文03-27

中医院校西医学教学难点与对策论文01-17

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难点与对策的论文03-20

临床护理论文撰写的难点和对策论文01-03

关于医院全成本核算难点及对策分析的论文03-30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难点及对策论文11-29

中医妇科临床的问题与对策02-09

园林绿化的现状与对策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