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

时间:2020-12-29 18:44:52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

  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

  【摘要】 文学编辑要从传统作用上的“来料加工”观念里走出来,在文学意识上更新升级,根据文学发展动向、文学市场走向,以及读者、作者和刊物三方面的客观需求和自身条件,不断创新,使刊物与时俱进,推进文学繁荣。

  【关键词】文学编辑 《黄河》理念 文学观念 文学繁荣

  一、编辑与经典作品

  关于创新,古今中外许多典籍都有重要论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概论》,在此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他的创新理论。

  另有学人认为,“创新”一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明,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两位哲人便有对“技术创新”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创新”的研究和论断。

  考究我国古籍史料,关于创新的语言与思想之纪录,有很多。

  譬如《大学》记载,商汤时期的一只盛水铜盘上刻有一行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译成今语,便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可见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晓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创新理念的道理了。

  此外,在《诗经·大雅》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间可见创新观蕴。

  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洪流,可谓一部部气势恢弘的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响乐章。

  在这些风格多样的乐章中,总有一些跳跃的音符,作为典型时期的典型代表,令人震撼、警醒、鼓舞、奋进。

  而典型时期之典型作品,毫无疑义地体现了文学创作者所具有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对文学的推陈出新,对文化的继承开拓,对文明的推进改革,直至对人类发展进程,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文学创新运动中,包含有无数“编辑”的创新劳动,《诗经》《古诗十九首》《全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华彩篇章经过一些卓著眼光的编选,使得文学传承有序,使得千百年前的作品至今熠熠生辉。

  可以说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文学编辑功不可没,他们作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对文学的尊严和品质的打造,起着主导作用。

  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背后,都需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学编辑来为其作支撑。

  二、编辑与创新精神

  当下风起云涌的社会现实,演化出了风格多样化的创作形式,要想与日益繁复的文学创作形式与体例相适应,也要求文学编辑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文学理念、文学素养、文学技巧得以“日日新,又日新”。

  1. 文学意识的更新与升级

  文学编辑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是文学发展的核心思想。

  文学观念的创新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流向。

  特别是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创新,经济领域在创新,文化领域在创新,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作品当然也在创新。

  而要在文学观念上取得创新,就要放开眼光,善于接受和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思想营养,善于学习并掌握世界各国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知识,善于洞察和把握世界各种新变化、新信息,以此来丰富我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

  否则,试想一下,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思想,怎么能匹配日新月异的文学态势?怎么能完成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学作品的再加工、深加工?

  以大型文学双月刊《黄河》为例。

  《黄河》作为重要的省级刊物,曾在业内有不菲业绩,曾刊发过路遥、浩然等诸多大家的作品,社会影响广泛。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的理念与机制,以不可抗拒的态势,涌入了包括文学在内的各领域。

  一时间,几乎全国所有的纯文学期刊都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冲击。

  《黄河》也一度徘徊在低谷。

  进入2000年以后,《黄河》为了追求发行量,一度曾转变办刊宗旨,变文学期刊为“大型知识分子读物”,结果令人倍感沉痛,值得深省:发行量没有明显上去,刊物原来的读者和作者也几乎丢失殆尽。

  文学大军中一时难见新面孔了,除一批原来的晋军主力,年轻的.作者拿不出精品力作了。

  山西文学事业后继乏人成了大家的共同焦虑。

  在此关头,时任主编张发先生与全体编辑同仁齐心协力,力挽狂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堪称创新的成功典范。

  他重新确定了《黄河》的办刊定位:“扶强不扶弱,扶内不扶外,扶新不扶老。”大家认为,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作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期刊,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发现文学新人,繁荣本土文学创作。

  为此,《黄河》在栏目的设置上,重点突出了《晋军新锐》《期期见》两个栏目。

  初始,张发先生一再强调的是文学生态的修复和营造,给文学青年搭建好了平台,欢迎他们来这里展示其实力。

  有播种就有收获,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2004年,亦即《黄河》重新定位的第二年,各文学选刊选自《黄河》的优秀小说就有12篇之多;2005年,也有11篇之多。

  尤其可喜的是,一大批文学新人在这里崭露头角,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他们有:王保忠、杨遥、高菊蕊、曹向荣、阎文盛、李心丽、小岸、李来兵等。

  尤其是女作家葛水平,她在《黄河》2004年第一期发表了小说《地气》和《甩鞭》之后,一发不可收,佳作屡屡问世。

  当年,她的中篇小说《喊山》便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引来文坛一片热议。

  同样,山西省市县一级的刊物以“《黄河》模式”为榜样,立足本土,扎扎实实做好繁荣本土文学创作的工作,收获也非常丰硕。

  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的文学创作繁荣了,那么,何愁国家的文学事业不繁荣,不兴旺!2006年,据龙源期刊网统计,《黄河》荣膺海外阅读排名前百位(第66名)。

  《黄河》众编辑的这场“头脑风暴”, 可谓在创新精神鼓舞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山西省的文学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黄河》的实际事例不难看出,要使文学之河长流不竭,就要不断地进行疏浚,不断地吸纳活水,不断地灌注新流。

  2. 文学流变的发现与把握

  除意识与理念的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学编辑,还必须有敏锐的触角,博闻强识,能及时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态,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从而纠正当下不良的创作风潮。

  这就要求文学编辑有一双慧眼,要透彻洞悉文化发展的脉络趋势。

  现在,社会上甚至文学圈子内,很多人一直对文学编辑有一种误解,以为文学编辑仅仅是看看稿子、改改错字而已。

  其实,文学编辑的首要职责并不是编辑文字。

  对于一个优秀的文学编辑来说,他的首要工作应该是针对“文学”本身的,这是个大的概念。

  他须以其敏锐性和既博又专的专业性,对文学的流变有个准确地把握,包括对当前文学创作风向和思潮的正确把握、稳妥处置,甚至能够积极引导。

  当然,做好文学的“风向标”和“指示牌”,这不是一日之功能抵达的,是需要长期磨砺于文与学之中的。

  所谓才以学养,学以致用是也。

【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相关文章: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01-12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02-18

教学创新现当代文学论文03-14

西方文学中海原型的精神内涵01-29

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模式及其创新06-18

学生创新精神物理学论文03-19

骑士精神在英美文学中的衍变05-31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01-26

现代文学精神的内涵与困扰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