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

时间:2021-01-21 09:51:03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1】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要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来自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时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

  心理压力是个双刃剑,调整得当则升华为一种动力起促进作用,调整不当则会退化成一种阻力起破坏作用。

  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并研究教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了来自某艺术院校不同年级、专业、籍贯的120名学生。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压力大小、压力源、压力处理方式、社会支持等。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1.1 压力总体感觉不太大

  对于“大学生活压力大吗?”这一问题,觉得压力大的同学占17.65%,觉得一般的同学占59.66%,觉得不大的同学占15.97%,觉得毫无压力的占6.72%。

  总的来说,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感到太大压力,一定程度上说明具备一定的抗压和调试能力。

  这一结论也许和取样大小、分布有关。

  2.2 压力源主要来自学业、就业压力

  关于“你的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学业方面占56.3%,情感方面占31.09%,经济方面占36.13%,就业方面占63.03%,人际关系占21.01%,其他方面占5.04%。

  总的来说,学业和就业两个方面的压力是当前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这和国内其他研究基本一致。

  学业方面,认为英语四级考试压力非常大的占42.86%,觉得一般的占44.54%,无压力的占9.24%。

  这说明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英语学习难度较大,压力感较强。

  就业方面,认为欠缺适应社会能力的占23.53%,欠缺实践操作能力的占54.62%,欠缺社交能力的占24.37%,欠缺组织管理能力的占15.97%。

  这说明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缺乏知识运用能力,应加强社会实践。

  2.3 压力处理方式较为合理

  对于“遇到压力时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不和别人说的占25.21%,找朋友诉说的占63.87%,找心理医生的占24.37%,运动的占29.41%,其他方式排解的占26.05%。

  当问及“当你遇到困难,会想到谁?”时,选择朋友的占76.47%,家人的占72.27%,自己解决的占57.14%,找老师帮助的占20.17%,选择其他途径的占2.52%。

  这说明绝大大学生能合理地寻求帮助并处理压力,朋友和家人是主要求助对象,心理专业求助也日益受到关注。

  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不小比例学生选择自我调节,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另外寻求老师帮助的并不多。

  这说明艺术类大学生应对压力以积极取向为主,但也存在自我克制、自我解决、逃避等消极方式。

  这一发现和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

  对于“当一件事的完成不能按照你的预期所进行时,你会怎么样”这一问题,有10.92%的学生会恼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有38.29%的学生心里恼怒但表面冷静,有49.58%的学生心态平和、能正确看待得失,还有3.36%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

  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面对挫折事件能较好地控制情绪、合理认知,但也不能忽略所占比例不低的情绪控制不佳的学生。

  2.4 朋友和家人是最重要社会支持力量

  关于“你觉得在校园中人际关系很重要吗?”,认为很重要的占73.11%,认为一般的占23.53%,认为不是很重要占1.68%,认为很不重要占1.68%。

  这说明大学生能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关于“寝室同学是否好接触?”,认为很好接触的占65.55%,认为一般的占28.57%,认为很不好接触的占5.88%。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主要人际关系之一,处理经营的好则是一个重要支持力量。

  关于“你有几个知心朋友?”,没有的占2.52%, 一个的占19.33%, 2个的占19.33%,3个的占25.21%, 4个以上的占33.61%。

  有3-4个知心朋友的占多数,这说明大学生很重视同伴人际关系经营。

  关于“家人对你所学的专业持有什么意见?”,理解并支持的占45.35%,支持但不了解的占47.9%,不太支持的占5.89%,很不支持的占0.84%。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学生所学专业的,家庭压力相对较小。

  3 教育对策

  虽然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总体较为乐观,但不能止步不前,毕竟要不断完善并且不能忽略不乐观的那部分同学。

  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教育策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知识和技巧,不断增强其心理素质,培养其良好人格。

  本文认为应当从学生本人、学校、家长等方面综合入手来研究教育对策。

  3.1学生角度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客观认识自己优势和劣势,正确评价自己,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

  对待事件有合理的期望值以免造成心理挫折,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其次要直面困难、积极行动。

  学会正视困难和挫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去解决问题。

  再者,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是应对压力的支持力量。

  与他们沟通能很好地宣泄心理压力,获得支持和帮助。

  最后要正确地认识压力并合理应对。

  压力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

  要将压力化为行动动力,积极面对,合理释放,不逃避不懈怠。

  学校角度

  首先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通过课程、讲座、工作坊等多种途径加强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认识自我、情绪控制、挫折应对等方面素质,从而整体提高应对心理压力能力。

  还要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制。

  及时发现压力大同学并给予及时疏导咨询,提高心理服务水平。

  其次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当学生面临学业、择业就业、生活等方面困难时,能及时向专业老师、就业老师、辅导员、心理老师等校内资源求助,获得专业帮助和指导。

  再者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提供更好服务,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经济、学业和就业等问题。

  家长角度

  家长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将其当做一个独立成年人。

  尊重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性格等特点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不将自身期望和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造成学业和择业压力。

  另外家长要充分关心孩子,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实践锻炼机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其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给予及时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克善.心理压力的涵义与特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1).

  2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心理,2005(2).

  3郭楠.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述评[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

  4于洋.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3,4(中).

  5郑红.大学生压力应对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 3) .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2】

  年代人的生活背景及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这一群体的艺术类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重视,分析此群体心理问题成因并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90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应对措施

  注:该文章为“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飞研究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sksz201101)资助。

  近些年,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90后”逐渐成为大学学生的主体。

  他们绝大部分成长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加深、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既是经济利益快速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1]。

  在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时(2006年),教育部就曾根据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三成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

  由此引起了各高校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而艺术类大学生也成为这一话题讨论的热点,因为他们更具个性和代表性。

  这一群体具有“90后”大学生的一些共性,同时又具有他的特殊性,例如他们大都比较感性使其自我评价理性不足,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稳定程度不够,求实精神欠缺。

  热爱自由的性格使他们团队合作精神欠缺,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沟通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利一面,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集体利益跟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11.9%的艺术类学生选择了以集体利益为重。

  这样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而走向极端,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近些年就我院发现的这类重点关注的学生突增,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大致将成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

  “90 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大转型时期,国家地位日益上升、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不再过多关注道德上的追求,而盲目的追求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享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使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轨道,变得自私利己,急功近利。

  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

  在回答“你对幸福的理解时”28.1%的艺术类学生选择了“幸福就是有权优势”,27.3%的人选择了“幸福就是拥有金钱、香车与豪宅”,没有人选择“幸福就是帮助他人”。

  第二,家庭因素。

  由于受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影响,“90后艺术类”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且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大多较为优越,从小衣食无忧,并集合了家庭众多成员的宠爱于一身,因此早已习惯了索取而不愿付出,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性格逐渐变得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较弱。

  脱离家长的过度保护和严格教育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急于逃出父母的监控,渴望已久的自由独立生活终于来到,在我们所做的问卷中,问及“在大学阶段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首先会求助于谁?”时,只有3.7%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亲戚。

  然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是替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较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因为失败而走向极端。

  第三,现有教育制度的偏失。

  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决定论导致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我们的教育长期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而不重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培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只停留在理论教育或者简单的说教批评,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90后艺术类”学生的品德修养就大打折扣。

  其次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专业技能和文化成绩,很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要不断地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这就直接导致他们缺少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这样的教育体制让“高分低能”的学生越来越多,进入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自我管理能力弱而无法完成学业而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

  第四,新媒体的挑战。

  “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是网民,对网络依赖性远超过“80后”大。

  电脑、手机是必配,寝室玩电脑,上课耍手机。

  在我们的调查中,“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情”37%的选择了看电视或玩电脑,而上网的目的是56.6%选择了聊天娱乐。

  此类群体中有网瘾、游戏瘾的比例较大,直接导致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继而缺乏朋友,缺乏好身体,严重者影响学业,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伴随着“90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大学前教育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细分教育群体,关注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性和个体差异。

  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步骤和措施:

  首先,发现问题。

  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此项工作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开展:第一,心理测试。

  在入校时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准确率;第二,干部党员队伍。

  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与同学们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群体,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和反馈有效信息的最为可靠的团队,也是辅导员老师与普通学生沟通的纽带;第三,情感沟通。

  与我们的学生做朋友,多进行平等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内心,掌握他们更多的思想动向,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便于我们掌握更多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其次,解决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针对“90后艺术类”大学生有如下几种措施来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因为大多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肯定是由实际的困难所引发,在这过程中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这样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抑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

  第二,占据新媒体资源。

  介于此群体几乎百分之百是网民,如果我们利用新媒体资源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充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会事半功倍。

  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识别与帮助他人化解心理冲突的能力。

  第三,多以寝室为单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有别于中学时代,寝室替换了班级成为同学们相处时间最多的地方。

  在问及“你认为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比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3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资料到寝室。

  针对这样的情况,及时变更我们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这样会有效地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针对“90后艺术类”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行为特点,仅仅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来进行心理健康工作已显得疲惫无力,因为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大学前教育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细分教育群体,关注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性和个体差异,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来应对新变化和新挑战,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改善此类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2]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扬子晚报,2008-08-27.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相关文章: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分类指导的论文10-20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03-14

关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有效德育管理的论文12-24

艺术类实践教学模式08-24

高考艺术类志愿填报02-13

河北省艺术类大学生复原力状况及探因论文10-28

对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01-05

审计人员心理压力调查报告10-26

艺术类创业计划书03-16

艺术类毕业论文参考范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