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

时间:2021-01-21 09:58:22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1】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

  摘 要: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反映在情绪波动大,应激反应强烈,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性格叛逆等。

  而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艺术学习以及艺术天赋的发挥,在专业学习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专业学习的问题要从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的干预和指导入手,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这就需要创新心理教育的方法,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及专业指导综合体系,使他们能够努力学习,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关键字:艺术类大学生 心理压力 专业学习

  如何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正确应对各种心理压力,是当前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中的压力是指个体面对外部刺激时,为寻求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作出的反映。

  其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经受着社会的变革、思想文化的变迁以及人才市场的竞争等压力的考验。

  大学期间正是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弱的时期,心理压力陡然增加,会导致心理困惑以及情绪低落。

  (二)学校环境

  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专业定向以及对就业前景的担忧。

  大学所学专业在一定程上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一旦他们发现所学的专业就业困难时,为时已晚。

  这将增强他们的心理压力。

  (三)家庭环境

  艺术类学生因专业特点,很多同学虽经济上较宽松,但是独立性差,有些专业的学生则完全依赖家庭的供养。

  其中大部分学生家庭为培养他们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甚至一部分家庭不能承担学生的学费。

  (四)自身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在高考中因文化课成绩偏低,尽管上了大学,但是其内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还有一部分学生,占用过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文化课学习不足,基础知识薄弱,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明显增加。

  二、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仅具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而且带有自身专业影响下的特性,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个性独特逆反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概括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他们开始带着怀疑,警惕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或书本中关于客观事物的现有结论,愿意独立寻求客观事物的原因和规律,敢于大胆质疑现有结论。

  (二)性格单纯直率

  艺术类大学生在入学前社会经历较少,心理设防能力差,容易表露自我,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为单纯而直率的性格特征。

  (三)情绪波动强烈

  艺术类大学生常因理性不足且情感体验不深,情绪容易激奋,受到外界刺激时情绪反应激烈,容易兴奋亦容易低沉,随意性较大。

  (四)心理冲突严重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敏感的一类,矛盾冲突更为严重,自身的角色反差大。

  他们的专业让他们自信,但是在与同伴的竞争中又充满自卑。

  三、心理压力背景下的专业学习研究

  如何将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转化成为专业学习的动力,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心理压力背景下的专业学习主要表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主观上感觉专业学习动力不足

  不少艺术类大学生并不是真的对艺术类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上了大学之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专业学习便会相对懈怠,缺少专业学习的动力,再加上大学课余时间较多,注意力便会转移。

  (二)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不够

  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忙于课下带班以及个人交往,整体上看,同学在学习上的投入时间不够,客观上表现出学习的动力不足。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动力来源于就业竞争的压力。

  (三)专业认识不足,兴趣培养不够

  学习内容抽象枯燥和授课方式不当使专业兴趣培养困难。

  学习内容枯燥和授课方式不当使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面临困难,从而造成学习动力。

  (四)有一定的专业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

  在学习中,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重视专业成就,积极寻求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够在专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专业成就感的心理预期与不重视学习的现实表现形成矛盾,以至于形成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自我评价高,实际专业技术差,专业应用能力弱。

  四、应对措施

  (一)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终级目标与本质是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

  它不是用一种超强社会化的要求去要求学生,而是关注到个人的生命本身,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心理教育来引导和开发学生积极地应对生活,激发自身潜能,提升人生价值。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开展心理教育宣传活动,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座谈以及开设心理咨询课程。

  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全面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状况及存在问题,及时地发现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及时地开展危机干预与心理引导。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

  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从而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在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机构。

  (三)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应该从过去那种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其次,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 衡水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 张爱芹,刘淑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案例分析及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2010.

  [2] 陈腊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的思考.2008.

  [3] 曹玉玲.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机制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7(1):112-113.

  语文课在艺术类中职生培养工作中的范式【2】

  摘 要 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密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立足于实用性、有效性、延展性三个原则来展开教学。

  实用性原则强调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性原则追求教学的实质效果、延展性原则旨在推动职业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以语文课作为范例,选择适用性较差的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来探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三个原则,可以为其他公共基础课提供范例和启示。

  关键词 实用性 有效性 延展性 范例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文件提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①这一文件再一次鲜明地强调了中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的独特性。

  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辅助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帮助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实中,中职生是一个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群体,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不足,“大部分同学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仅有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另有111名同学除了上课外基本不再学习”,②可想而知,分配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了。

  “特别是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学习价值感不足”,③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专业课才是重点,直接关乎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命运,公共基础课虽然也重要,但是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面前,很多学生选择了糊弄甚至放弃。

  在缺少基础、讲究实效的艺术中职生面前,公共基础课要想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切实的体现,推动中职生的培养工作,必须和学生的当前水平、专业特色、未来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遵循实用性、有效性、延展性三大原则。

  实用性原则建立在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

  艺术类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有两个选择:一是进入各类艺术团体,开始工作;一是参加普通高考,升入艺术类本科院校就读(目前这一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

  这样,公共基础课教学既要突出工具性和应用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需要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满足毕业生高考和升学需求。

  有效性原则建立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讲授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既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又结合艺术各专业的特色,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延展性原则建立在对教学远景的设计上。

  中职院校培养目标虽然是技能型劳动者,但只有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公共基础课要在专业课的主导下,与学生的专业追求相契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力。

  语文课在公共基础课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以其为例来研究如何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来设计教学重点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当前艺术类中职语文课教学尚缺乏被广泛认可的教材,各学校多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或自编校本教材。

  本文选择适应性较低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围绕其中的课文展开阐述,以期对中职语文教学有所启发。

  2009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中提出,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实用原则的第一层便是根据大纲中基础模块提出的内容和要求,为将来的艺术从业者进行基本的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同时提供学生走上社会所需的应用类知识和技巧,例如信息的搜集和浏览方法、实用文本的写作规范、日常口语交际的技巧。

  为适应高考的需求,语文课的实用性还体现在第二层面上:提高学生字词的储备量,加强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对经典作品的熟识度,对文言文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能较深入地体味文本的内涵和情感,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体味和感悟。

  这一层对应着大纲所提出的拓展模块的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显然很难将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分开教学,这样一方面会占用课时,另一方面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只具备基础知识点而没有拓展知识点。

  将拓展模块和基础模块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利于避免中职生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据此,将课文的'内容分解成基础性知识点和高考型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不同需求进行组合,提炼出所需的教学重点。

  以《鸿门宴》、《祝福》为例。

  从有效性原则来看,首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关联,“教材只能是教学的一个纲领和框架,一种思路和导向,中职语文教学要因教学对象及专业、岗位、工种的不同而施教”。

  ④和专业知识的关联,既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效地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课堂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体味课文,要善于利用课文和专业的契合点,让学生通过语文更好地认识了专业的内涵,通过专业更好地体味到语文的博大和美妙。

  以《荷塘月色》为例,看看如何根据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关联,学生等同身受,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语文课变成专业课,要牢牢立足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借助专业之力来阐发语文价值。

  其次,要积极开发合适的实践活动来辅助教学。

  艺术中职生多有较强的表现欲,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课文知识的吸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已学习的语文知识、已掌握的语文能力去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或解决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⑤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可以设计一次演讲模仿秀活动。

  活动可以考虑以下环节:(1)根据课文内容模仿梁启超激情四溢的演讲;(2)设置讨论环节,围绕“演讲的特点”和“如何在演讲中有效传达信息和展示个人魅力”两个主题来进行教学;(3)根据自己的专业,紧密结合语文内容,选择主题进行自由演讲。

  例如:音乐专业《我的文学梦,我的音乐梦》,舞蹈专业《舞出人生的篇章》、戏曲专业《戏中的故事》。

  学生演讲结合专业表演,既加强了对语文与专业的学习,又锻炼了演讲能力,有助于提升日后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无论是关联学生专业还是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追求有效性的前提都是要尊重艺术类中职学生的特点:创造力旺盛,抵制刻板。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学中应减少唯一答案的设置,多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

  只是学生全身投入了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语文离不开文学,文学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关系密切,其他门类的艺术经常从文学艺术中攫取灵感和创作素材。

  学生们毕业后大多从事艺术行业,语文课应在基础知识、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学这一门类艺术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延展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上:感悟人生哲理、体认文化与社会、品味美学内涵。

  以《故都的秋》、《赤壁赋》为例。

  中职学生群体是和社会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学生群体。

  延展性原则要求老师开拓学生认识人生、社会和艺术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引导学生由书本及自我,由课堂及社会,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这实际上是更本质地遵从了中职的培养目标。

  另一方面课堂上对审美体验和美学效果的关注,是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一种职业素养补充。

  在文学中对“美”的体认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创作力和感悟力。

  当学生走上社会,这些能力无疑会为他们的艺术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本身是包罗万象的,几乎可以和任何一门学科展开对话。

  本文所探讨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可以为其他公共基础课提供范例。

  实用性要突出知识的实际效用,密切贴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和高考标准。

  有效性要能和学生实际水平、所学艺术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内寻求艺术知识的落脚点,在课堂上注意将艺术知识与课程知识相互阐发,利用艺术因子开启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达到课程知识有效传输的目的。

  延展性是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较高原则,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考意识,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教师一方面要立足于本课程的特性,依托课程专业的知识,引导学生从课程专业的角度审视艺术,完善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另一方面要以艺术为切入口,带领学生去发掘课程专业中可以为艺术所利用的因素,推动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

  对三个原则的主动践行程度影响着公共基础课在艺术类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推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彰显公共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价值,归根到底离不开课程专业知识和艺术市场需求、艺术专业知识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

  注释

  ①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

  ②③邹国祥.中职生学习动机调查.教育与职业,2011(4):54.

  ④ 张金英等.中等职业学校普通语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8(8):9.

  ⑤ 钱和生.浅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9.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相关文章: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分类指导的论文10-20

关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有效德育管理的论文12-24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04-10

高校大学生贫困证明11-26

高校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下的党建工作实践08-2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论文10-29

高校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招生的发展瓶颈论文03-19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的论文12-24

高校大学生贫困证明3篇02-07

高校大学生贫困证明三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