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

时间:2020-11-01 11:30:28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赋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更丰富的内涵与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感,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已迫在眉捷。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与重组;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探索;思考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赋予艺术设计教育更丰富的内涵与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已迫在眉捷。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一)教育与市场脱节,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和报考持续升温,反映了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态势和艺术设计的大众化趋势,经济的发展带动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交叉融合,其积极意义毋庸质疑。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有关,这对于设计教育发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存在很多问题。艺术设计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突出表现为“收费高,门槛低,且市场需求大”的特性,就各院校开设此类专业而言,无不呈现出“投资少,见效大”的特点。从而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论是否具备开设条件与师资力量,依旧盲目增设与扩张规模,其结果势必导致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势必形成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教学方面相互脱节,其突出问题表现在用纯美术教育模式照搬套用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之上。在教学过程中重表层设计则轻结构研究;设计上重创意表现则轻实用操作;重纸上谈兵则轻动手制作。其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偏离,其结果是毕业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市场主流时尚的把握能力。脱离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导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因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而难于求职专业对口岗位,相反大量的用人单位却难于聘用合适的专业人才。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导致高职艺术设计的师资出严重的紧缺,为解决燃眉之急,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招聘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来补充师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两大格局:一类则是来自高等艺术院校纯美术专业,招聘后通进修、培训或自学的'方式转入艺术设计领域,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另一类则是来自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有着较强的设计基础,但毕竟从学校至学校,其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与市场把握能力也相对较弱。导致此类师资普遍缺乏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条件和经验积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之一些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教学与创收兼顾,疏于本专业的研究,给设计艺术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且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中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市场把握能力,这已成为制约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所在。然而又普遍存在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放弃现有的高薪工作来学校任教,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的现有待遇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现存的教育模式又禁锢着他们的思想,不利于今后的科研设计创作。势必导致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资力深厚又有教学经验的艺术设计类教师,师资队伍的缺乏严重地影响了专业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与构建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与重组。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重学术科研,轻技术应用,专业结构单一,学制较长的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已逐渐成为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阵地,而现有状况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把握好时代机遇,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把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经济脉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随行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将设计、创意、构想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它实际应用形态的实用操作型人才,培养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服务型人才为指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方面,要重视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关系的协调,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重视调查与实践研究能力培养,重视各专业、行业间的交叉与联系。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是实现教育目标到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首先必须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质入手,以系统性与科学性为基本原则,只有深化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与重组,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为此,针对教育现状,必须坚持校内课堂教学以专业技能与人文教学为主,努力创办校企合作教学平台方式,安排校外实践教学,实现并获取从业经验与提升操作实践能力,掌握艺术设计发展之动态。针对现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采取的是三段式,即:绘画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每阶段相互割裂又相互联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处理好基础性课程与主干课之间的关系,做到既注重学生装的专业技能提升,又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要充分理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递进关系,加强教材建设力度与学科发展梯队建设,优化课程布局,根据最终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编制,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与完整的教材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优化。牢固树立特色与品牌意识,强化学科专业优势,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改革的关键所在。首先,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要不断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敬岗爱业,应加强对教师的授课评价体系与质量考核评估,始终坚持以技能操作能力与就业素质能力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特别是理论课教师,提供到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机会。创造条件提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老、中、青教师间的传、帮、带,充分发挥与挖掘每位教师长处与潜能,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师资团队。第三,创设条件积极从行业中引进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只要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能更好满足学生需求,可不局限于专业,只要涉及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学科均可考虑。加强受聘教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众所诸知,在德国,想进入职业技术教育队伍其门槛较高,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且较为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从事职业教育的准入措施,其中一条则为准入教师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通过国家级两次考试合格,且受聘期需经两年试用合格后方可正式任用,这也成就了德国的职业教育所取得的举世注目的成绩,成就其成为全世界学习的典范所在。第四,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建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在管理、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了解自我的缺陷与不足,才能清晰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所在,同时在设计实践过程也能真实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充分反映与紧随社会需求,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艺术设计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使之能服务于社会,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确立也应始终围绕社会需求而展开。其次,在培养过程中,如何打破常规,如何创新,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这些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命题。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与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相适应,借鉴并吸收国外设计教育的先进理念,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国情与教育现状,构建面向世界的具有自我特色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从而推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对艺术设计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探索论文12-30

探究信息技术对高职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12-10

对艺术设计专业徒手表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12-22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探索论文12-1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论文01-09

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探索论文12-04

探索新时期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法论文01-06

关于分析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论文09-27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德育的探索分析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