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0:03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篇1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摘要: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对眩晕的疗效。

  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67%和90.0%,对照组分别为43.33%和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庭动脉闭塞、脑梗死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可见颈椎病、梅尼埃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

  涉及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眩晕多因天冷,气温下降,血管急剧收缩致血压升高,或因情绪激动,血管痉挛致脑供血不足,易诱发脑卒中,应予重视。

  临床上现代医学予降压、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理化指标可恢复正常,但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常不明显,而配合中医药治疗,患者的症状常可得到迅速的改善并得以保持。

  本人以西医治疗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经确诊病例(经检查均排除脑部肿瘤、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病例)共60例,所选病例为2013.06~2014.06我科住院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6~76岁;病程2 d~11 a。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5岁~78岁;病程2 d~11 a。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昏,汗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面色苍白等。

  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

  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列为观察治疗对象。

  1.3 方法 对照组:长春西汀针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灯盏花素针5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

  10d为1疗程。

  治疗组: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12g 白术15g 天麻10g 陈皮15g 茯苓15g 钩藤15 g、石决明30 g(先煎)、川芎10 g、泽泻15 g、石菖蒲20 g、

  栀子6g、黄芩6g、炙甘草6g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30g、党参10g、当归15g;肾精不足加枸杞子15g、五味子10g、山萸肉30g;痰湿加胆星10g、竹茹10g;血瘀加丹参10g、牛膝10g、

  赤芍10g;呕恶加竹茹10g、苏梗10g、代赭石20g;高血压加葛根10g;夜寐不安加酸枣仁20g、远志15g、麦冬12g等。

  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治愈: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头晕或漂浮感;有效:眩晕较前好转,仍有间断眩晕,恶心;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与肝、脾、肾脏功能失调及风、火、痰、湿、虚、瘀有关。

  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以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肝风、痰、火、湿浊、血瘀为主。

  《素问至真要大论》[2]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肝风内动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2]"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旋转",指出眩晕是风火为患;《丹溪心法・头脑》有"无痰不作眩",指出眩晕是因湿痰阻遏气机而成;《灵枢・灵气》[2]认为"上虚则眩"。

  "无虚不作眩",指出眩晕因虚可致。

  眩晕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 膏粱厚味,化湿生痰,痰浊上蒙清阳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脑髓失养等。

  根据具体病情,常予补益肝肾、养血活血、滋阴潜阳、健脾补血、化湿通络、清肝泻火等法治疗。

  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均为治疗眩晕明方,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镇逆定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化瘀;白术、泽泻、茯苓健脾利水、燥湿化痰;陈皮、石菖蒲祛痰化湿辟浊开窍醒脑聪耳目;栀子、黄芩清肝火;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具有平肝养血、化痰活血之功,从而达到肝阳平则风火熄。

  痰湿祛则清窍开,阴阳调、气血和眩晕愈之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的症状,涉及到多个学科,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或如坐车船、甚则扑倒为主要特征。

  主要分为两种即: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现代研究[3]:天麻、钩藤有明显镇静、镇痛、催眠,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有降血压作用;石决明含有碳酸钙、多种微量元素;半夏有镇咳、镇吐作用;

  白术、茯苓有利尿、降血糖、镇静、抗凝等作用;泽泻有利尿、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陈皮有降血压,松弛平滑肌;石菖蒲有镇静、抑制消化道异常发酵,

  缓解痉挛等作用;栀子、黄芩、黄芩有利胆、利尿、镇静、保肝等作用;川芎生物碱能够通过脑屏障,较好地改善脑血流[4];本研究认为配合中药汤剂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不失为治疗眩晕症一种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 程士德 .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5:101.

  [3]贾玉海.常用中药八百味》[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5.7 387、388、387、346、296、80、82、201、394、80.

  [4] 唐丽.经颅多普勒评价化瘀通脉液配合按摩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疗效[J].中医杂志,1997,(38):329380.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篇2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疸是以面、目、身肤熏黄,小便黄为特征的病证。

  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消化道肿瘤及溶血性贫血等疾病进程中。

  中医认为黄疸是湿邪阻于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下注膀胱而成。

  临床医生在诊治黄疸时应在 自然光线下进行,注意询问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区分黄疸的类型,查找引发黄疸的病因。

  1 西医治疗

  1.1 治疗原则

  黄疸应根据病因不同行内科或外科治疗。

  绝大多数肝前性黄疸和所有肝细胞性黄疸属于内 科学治疗范畴,此类黄疸治疗应积极消除病因,解除导致溶血的因素,控制感染,纠正中毒、代谢紊乱和营养缺乏,积极防治并发症。

  对于阻塞性黄疸则应根治病因,解除梗阻,保证胆汁引流通畅,控制感染并预防并发症。

  1.2 内科治疗

  1.2.1 溶血性黄疸 应立即停止输入异型血,去除理化、药物和生物等溶血因素,脱离过敏源。

  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对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某些类型的血红蛋白病可予脾脏切除。

  1.2.2 肝细胞性黄疸 主要采取护肝疗法。

  根据病人情况,确定阶段性治疗重点,先后序贯且针对性地选用抗病毒、调节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中西药物。

  1.2.3 高胆红素血症 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以下方法:①酶诱导治疗:苯巴比妥等非特异性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酶和Na+-K+-ATP酶,加速微粒体内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盐,改变胆汁成分,增加毛细胆管内胆汁的流动,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肝内胆汁郁积。

  ②皮质激素疗法:能增加胆红素和胆汁的排泄,改变体内胆红素分布,抑制血红蛋白产生胆绿素,使血清胆红素明显减少,使黄疸消退。

  ③利胆退黄法:常用利胆剂有西药去氢胆酸、牛胆酸钠、消胆胺、硫酸镁等,中药有茵陈、栀子、苦参、大黄、黄芩、木香、金钱草、柴胡、田基黄、龙胆草等。

  ④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 适用于恶性肿瘤或良性疾病所致阻塞性黄疸而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1.3 外科治疗

  1.3.1 治疗原发病 有胆道蛔虫病人,经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感染、胆道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者,应手术治疗。

  可采用胆总管切开取虫和T管引流。

  有胆囊炎、胆石症,并发胆囊积水积脓、胆囊坏疽或穿孔等,应行胆囊切除术。

  胆石症反复梗阻感染或结石较大,并发中毒、休克、肝内感染、胆囊坏疽和积脓等,应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

  对于肝管泥沙结石、残余结石或复发结石,可行胆肠内引流。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病人,应尽早手术解除梗阻,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应行囊肿切除和近端胆管空肠 Roux-en-Y吻合术。

  肝肿瘤或肝内占位性病变,较局限者可行肝叶切除术,若晚期不能切除,可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无水酒精肿瘤内注射等治疗。

  肝内或肝外胆管癌、肝胰壶腹部周围癌等均应根据病情适当手术治疗。

  1.3.2 姑息治疗 若导致黄疸的疾病不能根治,可采用内引流方法,使胆汁流人肠道,以达到胆道减压和消除黄疸的目的。

  2 中医治疗

  2.1 湿热证

  2.1.1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本证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阻滞气机。

  “邪气盛则实”,当以祛邪泻实为治则,“热者清之”,湿者当分利之,故予清热利湿法“泻其有余”,湿热去,则黄自渐退;宜分清湿与热之轻重而治,湿盛者当以利湿为重,热盛者当以清热为要。

  2.1.2 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用茵陈蒿汤或芮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

  前方重在清热利湿退黄,清热作用强,适用于热重于湿之阳黄;后方重在利湿化浊,清热退黄,化湿作用强,适用于湿重于热之阳黄。

  常用药物茵陈、焦山栀、大黄、柴胡、黄芩、茯苓、猪苓、藿香、蔻仁等。

  2.1.3 根据兼症加减: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疏肝理气之品;恶心欲吐,可加橘皮、竹茹;心中懊忄农 ,可加黄连、龙胆草等。

  2.1.4 根据变证转方:如因砂石阻滞胆道,而见身目染黄,右胁疼痛,牵引肩背,宜用大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郁金以疏肝利胆,清热退黄;如因虫体阻滞胆道,突然出现黄疸,胁痛时发时止,痛而有钻顶感,宜用乌梅丸加茵陈、焦山栀以安蛔止痛,利胆退黄。

  2.2 疫毒炽盛证

  2.2.1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疫毒炽盛,急当清热解毒,祛邪为要;疫毒弥漫,可病及营血,蒙蔽心窍,常配伍凉营开窍之法。

  2.2.2 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犀角散加味,功在清热解毒,凉营开窍,适用于湿热夹毒所致的急黄。

  常用药物为犀角、水牛角、黄连、升麻、焦山栀、茵陈、赤芍等。

  2.2.3 根据兼症加减:如神昏谵语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开透窍。

  如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重者,可加地榆炭、柏叶炭等凉血止血之品;如小便短少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大腹皮等清热利尿之品。

  2.2.4根据变证转方:若湿热疫毒日久,耗气伤阴,致见面色灰滞,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唇干口燥,舌红绛而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则应转用滋补肝肾,育阴化湿,方选一贯煎合二地汤加减。

  2.3 气滞血瘀证

  2.3.1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退黄。

  气滞血瘀,阻滞中焦气机,胆液不循常道。

  证属实,当“实则泻之”,以行气活血法“泻其有余”,使中焦气机通畅,肝胆疏泄有度,胆液循常道而行,以退黄之目的。

  2.3.2 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理气活血退黄汤加减,或用鳖甲煎丸。

  前方功在行气活血,化瘀退黄,适用于气滞血瘀所引起的阴黄;后方活血化瘀功著,适用于瘀血阻滞明显者。

  常用药物为丹参、茵陈、香附、旋覆花、桃仁、红花、泽兰、郁金、金钱草等。

  2.3.3 根据兼症加减:若头昏、失眠、舌质偏红、阴虚有热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夜交藤;心悸、气短属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胁肋痛甚者加苏木、川楝子;鼻衄、齿衄、血小板减少者,可加阿胶、三七粉、血余炭等。

  2.3.4 根据变证转方:若见胁下有瘾积胀痛,固定不移,肤色黯黄,舌黯红,脉弦细,乃属气血两虚,浊邪瘀阻脉络,可用硝石矾石散以化浊祛瘀软坚。

  2.4 脾胃阳虚证

  2.4.1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邪实久羁,因实致虚,或先有脾胃阳虚,复感湿浊之邪。

  证属本虚标实,可标本同治。

  以健脾温胃法“补其不足”扶其正,以湿化寒湿之法“泻其有余”而祛其实。

  2.4.2 选方用药思路:方选茵陈术附汤加味,本方功在健脾和胃,温化寒湿,适用于脾胃阳虚所引起的阴黄。

  常用药物为茵陈、附子、白术、干姜、甘草、郁金、川朴、茯苓等。

  2.4.3 根据兼症加减:如见脘腹作胀,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倦,大便时秘时溏,脉见弦细等症,系木郁脾虚,肝脾两病,治宜疏肝扶脾法,可用逍遥散;如脾胃虚弱明显者,可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胃。

  2.4.4 根据变证转方:寒湿困遏,水停为患,见腹胀大,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小便短少,当温化利水并施,用实脾饮加减。

  若因过用温燥,寒湿化热者,又当转拟清化,参阳黄辨治。

  2.5 肝肾阴虚证

  2.5.1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湿热煎灼阴液,因实致虚,而邪已不盛,以正虚为主,当以扶正为原则。

  “虚者补其不足”,故予滋养肝肾之阴的方法扶其正气;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忌刚燥,肝之阴血充足,则可使之柔润,而顺应其生理特性。

  2.5.2 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化裁。

  功在养血柔肝,滋阴补肾,适用于肝肾阴虚所引起的阴黄。

  常用药物有枸杞子、沙参、当归、川楝子、丹皮、麦冬、白芍、女贞子、何首乌等。

  2.5.3 根据兼症加减:如见手足心热,口干口苦,齿龈红肿等虚火上炎,加用地骨皮、赤芍、炒黄柏等;如见腰膝酸软、怕冷等肝肾阳虚之症,加用肉桂、杜仲、川断、仙灵脾等。

  2.5.4 根据变证转方:黄疸日久,肝肾亏虚,肝脾肿大,湿浊蕴聚,而致积聚或鼓胀者,可 参考有关各篇。

  参 考 文 献

  [1]董兴海,陈刚,张经芬.茵陈蒿汤经透皮给药 治疗胆绞痛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7年03期.

  [2]贺江平,汪承柏.中医药对重症瘀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附312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年01期.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10-01

医学论文10-01

医学论文例文10-26

本科医学论文09-30

本科医学论文精选09-30

医学论文要求10-08

专升本医学论文10-08

内科医学论文10-08

关于医学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