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时间:2020-12-09 16:43:48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第1篇: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良愿前置作为当前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思想理论之一,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着相当深厚的应用价值。

  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良愿前置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然后从三个层面探讨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包括自卑心理比较严重、道德修养有所欠缺、负面情绪相当普遍,最后,就如何运用良愿前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发掘学生良愿、强化良愿前置、引导愿行合一等。

  关键词:良愿前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受外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容乐观。

  良愿前置教育理论缘起于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理论资源,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有着相当深厚的应用价值。

  文章基于此,就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良愿前置概述

  (一)良愿前置的内涵

  在探讨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之前,有必要对良愿前置的内涵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良愿前置来源于陆九渊、等心学大师的思想。

  所谓“愿”,指的就是意愿,具体而言,便是愿望和心愿,是人努力的方向,良愿顾名思义,则是良好的意愿。

  因为,在阳明看来,人的意愿有良、恶以及普通之分,只有良愿才能对人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恶愿不仅没有推动作用,甚至会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良愿前置,则指根据人内心意愿的分布情形,采用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措施,将良愿引导至学生所有意愿的最前端,从而使学生根据良愿做出相应的行为,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良愿前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是高职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形并不容乐观,良愿前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理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

  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良愿前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排名最靠前的良愿通常也就是学生日后的奋斗方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准学习目标,减缓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焦虑情形;其次,

  良愿前置将良好的意愿摆放到了学生所有意愿中的最前端,而良好的意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带来正面反馈作用,有助于矫正学生中存在的负面情绪。

  二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

  青春期既是最具活力的时期,也是最为敏感的时期,自卑心理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

  就以我们学校而言,受专业因素的影响(我们学校师范类专业居多,尤其是学前教育),我们学校招收的女学生比较多,女孩子相比于男孩子而言,心理更为细腻,也更多愁善感,自卑心理也就更加严重。

  首先,一些学生对自己身为高职学生的身份感到自卑,因为高职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一般,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其次,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家庭环境、身材外貌等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些家境普通或者说长相一般的学生通常更容易自卑。

  (二)道德修养有所欠缺

  高职学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乃至日常行为习惯中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为人处世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不考虑其他人的内心感受,又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不文明行为等。

  当然,这些现象也存在于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群体中,只是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间更为普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因于以下两点:首先,当前的教育体制虽然倡导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并举,但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智育占据了核心地位,德育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影响了最终的德育效果;其次,高职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父母常年在打工,自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长大。

  祖辈受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局限,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关注不多,进而导致了其道德修养有所欠缺。

  (三)负面情绪相当普遍

  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只要调节得当或者说有合理的宣泄渠道,就不会对生活产生过多的不良影响。

  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负面情绪相当普遍,广泛存在于从刚入校到即将毕业的学生之中,并且,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和宣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和很多因素有关。

  比如,高职学生面临着毕业的就业问题,目前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学生担心毕业之后就“失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焦虑现象比较突出,这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除了就业问题以外,情感因素也是导致高职学生负面情绪激增的重要因素,青春期的高职学生难免会产生早恋等现象,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也会导致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

  三基于良愿前置教育理论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良愿前置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应用价值,对此,教师需要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良愿前置教育理论的应用工作:

  (一)发掘学生良愿

  意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所共有。

  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少意愿,并构成一个整体,这些意愿大致可以划分为良愿、恶愿以及介于良、恶之间的普通意愿。

  不同的人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意愿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意愿体系中先后序列有所不同。

  举例而言,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受到外部教育因素的影响,知、情、意不断地调整、改变,意愿排序当然也会随之改变。

  良愿指良好意愿,在所有意愿中对人的正面价值最高,良愿前置因而也就极为必要。

  就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师在践行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之前,需要对高职学生的意愿体系以及内部意愿之间的排序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否则心理健康教育便会走向盲目性、低效性。

  具体到发掘手段而言,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结合日常观察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尤其注意学生学习中所流露出来的良愿因素,将之记录下来,另一方面还要借助于专业的问题调查让学生自己说出心中的良愿。

  (二)强化良愿前置

  高职学生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内心的意愿体系及不同意愿的排序方式并不相同,或者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具体而言,其意愿体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里面,良愿因素在学生的意愿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排序靠前,普通意愿以及恶愿排序靠后,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第二种情形则恰恰与之相反,恶愿在前,良愿在后,学生整体呈现出消极的态势。

  对此,教师在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形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对第一种情形而言,学生自我已经将良愿放在前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其将这种意愿排序坚持下去,并最终使良愿固定为学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发展方向。

  对第二种情形而言,教师则要深入地介入到学生内心世界中,采取有效地外部影响,使之将良愿前置,比如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表露出对音乐创作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将之作为学生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地渗透给学生,引导其矢志不渝的追求。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良愿前置的目标,学校要充分发动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三)引导愿行合一

  良愿前置教育理论起源于宋代心学家陆九渊,具体来源则是明代心学大师阳明的心物理论。

  学校从阳明的思想中发掘出“良愿前置,自强不息”的教育口号,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良愿前置教育理论可以概括为“信良愿、置良愿、行良愿”三点内容,其中“信良愿”是前提,“置良愿”是手段,“行良愿”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