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1-01-24 19:28:08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论文

  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尽管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效有目共睹,但面对庞大的受害群体和日益复杂的情况,时代呼唤有更多的应对机制和策略。挖掘、整理、宣传、拓展和应用祖国医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及干预手段,与现代心理学互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心理问题认识的三个基点
  
  1.1  心理问题成因  “形神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医学对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精辟概括。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体质因素(生物躯体因素)—生理始基。“生理始基”指出现问题前的生理特点,个人的不同体质特点,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健康和心理病变过程中。②内伤七情。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突然刺激或强烈刺激(暴发性)或长期的负性情绪刺激(渐进性),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时,可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③不同人格。《内经》对“人”有诸多描述并有多种分类法,如按照五行原理,结合五色、五音,把人分为二十五种类型,谓之“阴阳二十五人”,人格表现各异。④境遇刺激—社会因素。明代医家李中梓把这类因素归结为“境缘”与“营求”两大类。“境缘”即境遇,涉及外界社会各种因素刺激,“营求”则与特定社会背景下自我需求有关,主要有人际关系紧张、欲求不遂、情欲无涯等。⑤其他(饮食、劳倦、病理产物等)。
  
  1.2  常见心理问题  将中医文献中涉及的诸多情况进行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思维障碍。常见有郁呆(郁而呆顿),疑昧,思虑太过,悲思(居丧反应),执着思盼(物恋的精神偏执,如恋物癖)等。②情感障碍。主要有:郁证,焦灼,百合病,脏,奔豚气,卑,梅核气(球症)等。③心理困扰。心理困扰虽然不及精神痛苦的程度强烈,但对个体来说是经常性的烦恼,事不一定大,但出现频次高,其累积负效应不容忽视。④挫折与心理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等表现形式。⑤认知障碍。即“思障”,适应不良性认知,中医称其为“因思致病”。包括对诱发事件的认知障碍和对躯体症状的认知障碍。⑥人格障碍。中医学无“人格障碍”一词,对个体的顺应不良,严重或典型者可滑向人格障碍的相关论述,较系统的有“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⑦恐怖障碍。常见有“恐怖症”和“强迫症”,都带有“恐”的特质。
  
  1.3  心理“合和”健康观  中医学的心理健康观集中体现在“合和”二字,既不同但相关联的部分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整体的、相对稳定的健康态。“合和”观表明心理与环境(社会、自然环境)、躯体(心身关系)关系的整合,以及情志、认知、行为等心理系统内部整合的观点,包括情绪、情感和谐适中,欲求和谐适度,认知和谐中肯,个性和谐稳定,与环境和谐共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一种关系的和谐,这一观点构成了中医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2  心理调摄
  
  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尽管情况复杂,但与心理不卫生,不注意正确的精神调摄息息相关。心理养生中医称为“摄神”或“调心”,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保健和自我干预方法。
  
  2.1  调摄原则  ①“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人要维持身心健康,就必须与四时相适应,并且要主动地适应自然。②“调节情志、和畅性情”。调节情志是心理卫生之本,“和喜怒”是“智者之养生”方法,“养生莫若养性”。③“恬淡虚无、少私寡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坦荡豁达,随遇而安,“病安从来”?④“形神相即、心身并调”。人的形体与精神互存互根,没有无形体的精神,也没有无精神的躯体,运动形体,可和畅气血,流通精气,促进运化,调节精神。
  
  2.2  调摄方法  ①全德养性、清静养神。医家杨上善指出:“德全者,血气和顺”,“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正确的精神调养,一是立志养德,使“形与神俱”;二是遇事戒怒,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三是保持心理平衡;四是淡泊宁静、养心敛思;五是“宠辱不惊”。②情趣易性、动形怡神。即培养或发展多种情趣爱好,借此以分心怡神。此类方法很多,古代医家归纳出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与友交谈,赏山水花木等。③导引吐纳。其基本方法由调身、调息、调心三部分组成,称为“三调”。常用功法有“内养功”、“保健功”、“放松功”等。④药物保健。适时采用中药或草药调理脏腑经络,有助于舒缓情志,减轻症状。
  
  3  常用干预方法
  
  3.1  调欲法  人的欲求状态可归纳为三种:不足、适度、过度。根据中医正治反治原理,调欲分为三类:正治、反治、调中。正治有节欲法,反治有养欲法、导欲法、从欲法,调中有中适法(赏罚并用)。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欲求过高过强或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绪反应激烈者居多,故调欲路径以“抑情节欲”和“顺情从欲”为主。抑情节欲法适用于“多欲之人”,即欲求目标过高、过多、过强而致心理冲突者。顺情从欲法则适用于自我克制强烈、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绪反应激烈者,从其欲以解其欲。
  
  3.2  情志相胜法  又称情胜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干预方法之一。①五脏情胜法。根据“五行相克”原理,创立了“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故有“怒胜法”、“喜胜法”、“悲胜法”、“恐胜法”等。②阴阳情志制约法。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等等。利用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互相调节控制,来干预负面情志,如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
  
  3.3  “思胜”法  即利用“思”(认知活动)对情绪、行为的能动调节作用,干预心理障碍。实施步骤:清理认知固着泛化区,对其“外围”进行“清理”,动摇认知固着;合理观念的深层渗透,矫正固着性观念,转化认知盲区;巩固形成的新观念。这一方法对以认知固着为特征的“思障”很有意义。
  
  3.4  “激、疏、导、开”四法  又称语言疏导四步法,源于《内经》,后世将其作为内在认知逻辑结构扩展为一般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方法。其应用原则是“有导向的宣泄”,即经由定向、疏通、引导、开通的相互衔接过程。“激”(告之以其败)是激发接受干预动机,“疏”(语之与其善)是疏泄郁积,“导”(导之以其所便)是合理开导,“开”(开之以其所苦)是有效开通。以上四个步骤环环相扣,其成效在古医案中留下了不少经典的案例。
  
  3.5  行为干预法  现代心理学有行为疗法,中医学虽无此词,但在广博的中医古籍中,与其相似的内容甚多且具特色:①习以平惊法,类似于现代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方法。②羞愧法。是采用激发人的羞愧之情,诱发其做出超常的反应特别是强有力的保护行为以干预或纠正一些因情志因素所致的行为异常。③行为诱导法。即对患者进行行为诱导,以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④捕捉幻物法。当患者心理异常而幻视时,令其捕捉幻物,却无此物,在捕捉过程中通过重新学习,自我调整,矫正变态心理。⑤气功法。气功法与一般的行为疗法有所不同,气功着重是意念的内部运行和内在调理,是一种不用仪器的生物反馈,将不利于健康的情绪通过气功调整过来,还包含了自我暗示效应。⑥歌吟法。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用五音来调节五脏功能和人的情志。如怒胜思,因“思”所致心理问题,可用兴奋、激情、勇往直前的“角”调木性音乐来调理等。
  
  3.6  针灸干预法  针灸具有通经脉、调气血、理五脏、和情志、改善身体功能的作用。心理问题日久常致经脉不通,气血瘀阻,阴阳失调,根据心理受损的不同情况,选用特定的穴位刺激调节,每获成效。常用穴位如内关、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还可用埋针及压丸法,现多用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
  
  3.7  中医药辨证干预法  中医学拥有理、法、方、药完整的辨证体系和广博的本草资源,为辨证干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提供了丰富内涵,且中医药具有灵活组方、副作用小、治病与调理保健相结合等特点。心理问题致病特点是干扰气机运行,使脏腑功能失调,以心、肝、脾为多见;同时导致瘀血、湿滞、痰凝等病理产物蓄积。故治肝理脾、调心、消除病理产物、调理气血阴阳为辨证干预常用之法。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中医妇科腹诊02-12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写法论文01-03

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初探06-01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03-15

加强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论文01-03

中医舌诊与妇科病的关系02-01

中医学关于骨的研究论文03-13

中医学的比喻运用研究论文03-12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论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