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及免疫学

时间:2021-02-04 12:37:47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及免疫学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及免疫学【1】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3例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15例。

  归纳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免疫学检查特点。

  结果 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

  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

  AIH-PBC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拉体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

  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不同分型之间各有特点,自身抗体检测在其的鉴别诊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组疾病??[1]?。

  为提高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男性73例,年龄33-58岁。

  排除酒精性或中毒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α1胰蛋白酶缺乏症、Wilson病和遗传性血色病、铁、铁蛋白及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患者)。

  排除病原学检测HCV、HDV、HAV-IgM、HEV-IgM、抗TTV检测阳性者。

  PSC6例,AIH38例、PBC23例及AIH-PBC15例。

  PBC的诊断以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导建议为准,AIH诊断参照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的AIH诊疗指南,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照Joshi等文献。

  PSC的诊断参照Mayer标准。

  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36例,年龄30-55岁,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随访6个月-4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或初诊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生化、免疫及以及治疗反应。

  1.2.2 自身抗体检测 抽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正常体检组的清晨、空腹12h、肘静脉血2-3ml装于专用抗凝管混匀,1h内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冰箱保存,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AIH、PBC、AIH-PBC多见于女性,PSC多见于男性。

  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详见表1。

  2.2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详见表2。

  2.3 诊断情况 82例患者中PBC首诊正确诊断率为13.0%(3/23),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8个月,AIH诊断率为7.9%(3/38),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46个月,PSC诊断率为16.7%(1/6),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1个月。

  AIH-PBC的诊断较为困难,常被误诊为单纯PBC或单纯AIH。

  3 讨 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以肝脏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2]?,常伴有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肝外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其重视度有显著的提高。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4]?。

  PSC、AIH、PBC、AIH-PBC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变化等相互交叉而又各不相同,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本研究结果显示,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

  AI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和乏力,均有80%以上的患者有此类症状。

  PSC临床表现以瘙痒较为典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PB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胀和乏力。

  PBC-AIH主要表现为腹胀、乏力和食欲不振。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通常可通过血清生化检验、肝组织学检验、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抗体检测的结果判断??[4]?。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方面,AIH、PBC的ANA的抗体阳性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P<0.05)。

  AIH的SM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自身免疫性肝病各组的.AN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ANA可作为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不同分型之间各有特点,自身抗体检测在其的鉴别诊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烨,孙贞,杨再兴,等.自身免疫肝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现代免疫学,2007,27(6):504-506.

  [2] 利方,郑山根,周萍.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09,11(2):125-127.

  [3] 赵咏梅.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75.

  [4] 李新民,马雄,邱德凯.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J].肝脏,2006,11(4):244-245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治疗及疗效【2】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然而各种疾病灾难却越来越多,危害着人类健康,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本文针对此疾病,浅要分析了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方法;疗效进展

  1 引言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由于临床特征不明显,很难诊断出。

  但由于这种病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且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国内加大了对此病的研究了解,在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针对其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简要分析,希望有助于对此病的研究。

  1.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分析

  1.1.1 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法是指恢复和调整机体的自我平衡功能,免疫活性细胞和自身抗体的产生被抑制,从而抑制体内异常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类方法通常是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进行治疗。

  常见的免疫抑制药物有甾体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生物学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环磷醉胺、D-青霉胺等。

  不同药物的疗效侧重点不同,药物用法不同。

  要了解清楚不同药物的用药方法。

  皮质激素用药方法有很多种,如渐减法、间歇法等。

  在开始时一般每日服用30到60毫克,随着肝功能的逐渐恢复,用药量逐渐减少,但不可少于10毫克。

  当肝功能以恢复至正常或出现大幅度恢复时,可以停用此药。

  需注意的是,那些恢复速度较快的患者要延长服用时间,以防复发。

  隔日疗法与其效果相同,每隔一天服用药物。

  而环磷醉胺得用药方法明显不同,它是每周一次,经由静脉给药。

  免疫抑制疗法需注意几件事情。

  环磷酸胺是细胞毒药物,对身体有副作用,不应作为首选药物,仅限于对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或过于依赖皮质激素者。

  注意用药方法和用药时间。

  一般静脉用药对身体的损害比口服大,所以最好选择口服法。

  同时,还要定期对肝功能进行复查,以防出现意外情况。

  1.1.2 免应促进疗法

  免疫促进法是指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治疗问题,通过改变细胞免疫,增强细胞免疫的能力,免疫促进法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免疫抑制法。

  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上较受欢迎。

  同免疫抑制法一样,采用药物治疗。

  常见的提高细胞免疫能力的药物有转移因子、免夜核糖核酸、左旋咪吐、胸腺素、干扰素等。

  各种药物的特性不相同,服用法亦不相同。

  大多数为注射方式。

  转基因子是一种可溶性的的多肽混合物,从淋巴细胞提取出的,对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病可反复应用现在由于此药物的稳定性不确定,所以目前没有固定的用量,通常根据淋巴细胞数来估测用量,采用注射的方式。

  而免疫核糖核酸也采用注射方式,一般是皮内注射,每周一次。

  严重患者一般要加大剂量,三天注射一次。

  除了这些西药外,据研究表明,也有中药疗法。

  经过试验,研究表明红参、黄芪、地黄、芍药等中药品能有效地促进正常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效地增强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除这几种药物外,五味子、吐丝子、旱莲、蒲公英、党参等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2.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疗效分析

  2.1.1 免疫抑制疗法的疗效

  免疫抑制疗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提出的。

  免疫抑制疗法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抗原物质的反应过程,影响免疫反应。

  通过阻碍淋巴细胞的核糖核酸的形成,抑制淋巴细胞的产生,降低淋巴细胞的功能,加快淋巴细胞解体,阻止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过程,抑制免疫。

  阻止抗体的产生,减少肝细胞与淋巴细胞接触的机会,由此减少了抗体量,减轻肝细胞的损害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

  然而,免疫抑制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它在抑制细胞免疫能力的同时,也影响和损害其他正常细胞和组织。

  表现在减少各种血细胞产生,易患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状。

  同时,腹痛、恶心、脱发等症状也较常见,易感染各种病菌,身体免疫力下降,癌肿、血性膀胱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率提高。

  2.1.2 免疫促进疗法的疗效

  免疫促进疗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免疫抑制法要好。

  疗法中的免疫核糖核酸含有抗体,能够将正常淋巴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信息传递,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而左旋咪吐能够激发免疫机制,激发细胞免疫,促进免疫功能总用。

  副作用较小,较少出现腹痛、恶心、没有食欲等不良反应。

  胸腺素则增加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建立不同的免疫反应系统,提高细胞的免疫能力。

  而干扰素则有效地防止细胞感染,阻止病毒细胞在体内的繁殖,需注意的是少量的干扰素能够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大量的干扰素则起相反作用,抑制细胞免疫。

  而重要治疗则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

  目前这两种疗法都不能从根本上治好自身免疫性肝病,每种疗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仍需不断研究探索。

  2 结语

  近几年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发生变化,肝脏疾情况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人数减少,而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脂肪肝的患者人数持续性增加。

  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变化,采用新知识和高新技术改善这两种治疗方法,加强对此病的研究探索,希望在未来能够探索出一种能够彻底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疗法。

  参考文献

  [1]李安庆,王峰.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10)

  [2]韩玉坤,张文瑾,陈菊梅.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与病理研究[J].中国肝脏病杂志.2001(S1)

  [3]李新民,马雄,邱德凯.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J].肝脏.2006(04)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及免疫学】相关文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及应用02-06

小儿代谢性肝病的临床观察02-28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实践03-08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与应用03-08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03-18

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论文03-13

简历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及如何避免雷区02-08

乙肝病毒医学检验论文11-22

免疫学教学改革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