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毕业论文

谈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预设方法创新论文

时间:2022-10-08 07:08:30 政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预设方法创新论文

  一堂高品质的政治课堂,不仅需要有较好的预设,更重要的是有高品质的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为生成而预设会造成预设不科学;为预设而生成会造成生成毫无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这个平衡点。

谈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预设方法创新论文

  一、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貌合神离”

  1.重形式预设,轻内容生成。政治公开课中,为了防止冷场现象,有教师会提前下发需要学生发言的材料。课堂中,形式是多样的,学生回答是积极的,然而课堂的“生成”变成了“刻好的模板”。

  2.重氛围预设,轻知识生成。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理论比较枯燥,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预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然而这样热闹了课堂,却忽略了形式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3.重结论预设,轻过程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预设经常需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这样明确了理论观点,却忽略了观点是如何形成的。特别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措施”,殊不知结论的形成需要学生思考这个动态过程。

  4.重考点预设,轻观点生成。教材内容设置遵循一定规律,部分课堂只讲考点,忽略了考点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缺乏归纳和总结。

  5.重微观预设,轻宏观生成。课堂教学往往停留研究本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本课内容与整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操作意图

  在政治课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往往要从四个问题去思考:(1)到哪里去?目标定位问题。(2)谁到那里去?主体问题。(3)怎样到那里?方法问题。(4)是否到那里?目标达成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前三个问题针对预设而言,第四个问题则针对生成是否实现。因此根据这四个问题的要求,依据维特罗克学习生成模式理论,笔者提出了生成性教学的一般模式,力图让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生成的质量,推动学生主动生成。具体模式如下。

  三、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统一的实施策略

  (一)预设充分,明确目的,引领生成

  1.重形式预设,更重内容生成。政治课教学中,多种多样的形式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一般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教学达到综合性的效果。

  如在“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中,通过计算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通过银行的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后知道储蓄存款的基本类型及特点,把握商业银行的含义和主要业务;通过深入探究,让学生明确储蓄的风险以及如何投资理财。

  2.重氛围预设,更重知识生成。政治课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有些甚至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排斥感。此时教师应借助一定的情境、案例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感悟、体验会比较容易生成,从而使知识的生成显得轻松自在。

  如在“人的价值”教学中,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何玥的相关视频后,教室的氛围显得异常沉重。学生感动流泪的原因是,何玥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却做出不平凡的事,而这件不平凡的事是对他人的无私付出,这种付出就是对社会贡献,也就是她的价值所在。这样学生对知识点“人生的价值大小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3.重结论预设,更重过程生成。政治课教学要得出结论,阐明观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得出结论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如果缺少过程的生成,课堂就会变得非常机械和无知。教学内容设置再精彩,如果没有必要的方法和手段,提出的问题简单机械,生成往往会启而不发。

  如在“文化创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堂中运用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贯穿整个课堂。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最终形成结论。在这探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重考点预设,更重观点生成。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考点的指向,更要让学生明确考点的观点是如何形成。这其实是让学生更关注能力的生成,以便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冷静分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同样在“文化创新”的教学中,不仅导入运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而且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贯穿这部纪录片。学生通过对这部纪录片进行剖析、探究,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5.重微观预设,更重宏观生成。在预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本课内容从微观的角度做出深入的分析,还需要在宏观上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上同时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在“生产与消费”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还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明确: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的主体是企业;消费的类型、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贯穿整个经济生活的内容。

  (二)多维并举,关注融合,提升生成的质量

  1.留足时间,形成自然性生成资源

  时间固然很宝贵,但我们在预设的过程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回答时间。如果教师提早下结论,往往会扼杀学生自然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能让学生从课前预习的内容和书本相应的知识中自然生成。这时教师只需点拨即可,而用不着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有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设计了作业。

  甲教师:课前预习、随堂巩固练习、梳理本框知识、自主探究。

  乙教师:选择题5题和非选择题1题,时间是15分钟。

  丙教师: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

  从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设计了作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两位教师把这些作业全都放在课后去完成,而把时间都花在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上,讲得非常透彻,分析得非常仔细,学生也似乎很明白,很清楚。但细想,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作业设计在课堂中,目的是能够通过作业的反馈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针对现在的教材内

  容编排,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能够看懂,我们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解决,点到为止即可;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思考,并通过问题进行反馈。乙教师的作业设计虽然我们不能说有多完美,但给学生完成作业给足了时间,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理解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2.留足空间,构建立体式生成资源

  我们政治课提倡“小课堂,大社会”,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书本、教师、学生、课堂、生活融合在一起。

  如在《市场配置资源》这堂课的设计中,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由于地处农村,因此有学生搜集到了有关蚕茧的资料。教师可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知识方面的生成:(1)知道了蚕茧是我们生活当中宝贵的资源。(2)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市场资源配置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流进和流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蚕茧作为一种资源也由市场进行配置。(3)蚕茧价格有高有低,有赚钱,也有亏本。说明市场在配置中也有优缺点。

  其他方面的生成:(1)父母赚钱非常辛苦。(2)农民没有科学文化知识,遇到许多知识性问题无法解决,自己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收入。(3)改变自己原来对父母的态度,要用实际行动认真学习,孝顺父母。(4)有社会实践、调查的经验。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选择相关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资源,这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3.刨根问底,挖掘深层次生成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究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意见和补充吗?

  如《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运用公路“三乱”现象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教师对课堂的预设问题,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依法行政,明确了为什么要依法行政,理解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实际上,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事情我们中学生有没有办法解决?

  从学生的质疑中我们要对生成进一步预设:

  我们强调依法行政,这些问题仍然出现的原因何在?

  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吗?

  国家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社会不和谐现象?

  学生从这些问题中继续生成:由于社会法制不够完善等原因才会出现类似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中学生也是有义务的,这些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4.去粗取精,寻找高品质生成资源

  我们在设立开放性的问题时,目的是明确的,通过讨论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可事实上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脑海中的建构经常是凌乱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系统性的。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最适合本课学习的资源,不断进行提炼、归纳,最后形成高品质的生成资源。这些资源从某种角度既与书本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又从某种角度高于教材。

  同样在《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以城管执法为背景来预设:假如你是城管局长,你会采用哪些具体措施,既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又能很好地解决早市“脏乱堵”的问题?

  学生的生成:制定相应的措施;文明执法;以暴制暴;人性化执法等。

  5.将错就错,探寻突发性生成资源

  钱学森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如果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答如流,处处正确,那要么是教学目标太低,要么是排练后的表演,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和表达,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启迪,引导学生由“错误”走向“正确”。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水到渠成。当然,出错包括教师的错误和学生的错误两方面。无论是哪方面的错误,都需要教师的机智,将错就错,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形成突发性生成资源。

  如在“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混淆决定权和表决权这两个权利。当学生认为人大代表具有决定权的时候,我们就引导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就具有表决权。 此时学生还是不会明白错误何在,我们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从语文角度区别这两个词,“表决”是指会议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投票、举手等方式)取得多数意见而做出决定。“决定”指对事情做出主张。明确这两个词的意思,区分决定权和表决权就显得非常简单,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表示不会再混淆。当然学生的这种错误生成不是经常会出现的,一旦出现,不能错过。

  总之,政治课中没有教师精心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往往会显现散乱甚至混乱的状态;课堂没有生成,政治课也就失去了活力,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政治课精心的预设,是为了更精彩的生成;而精彩的生成,彰显了政治课的生命活力。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不断造就高品质的课堂。

【谈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预设方法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08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的政治的论文10-09

对高中政治的有效性探究论文10-13

学习高中思想政治的有效方法借鉴10-12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10-09

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论文10-09

高中的政治教学的功效与方法论文10-09

初中政治有效的学习方法10-12

论创新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12

破解政治非选择题科学审题的有效方法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