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庄子的人生哲学

时间:2021-02-02 15:07:02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1】

  【摘要】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人生哲学更是其思想中的精华。

  尽管它是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细细品来,依旧令人回肠荡气。

  他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获得无限的大道,实现逍遥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哲学的主题。

  在“道”的自然观基础上,他的人生哲学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六大困境:生死之困、物欲之困、道德之困、情欲之困、自我之困、及本性之困。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境界;逍遥;道

  一、庄子人生哲学与道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他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

  他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改造,对道进行重新阐发,赋予了新意。

  《庄子》中所阐述的“道”的内涵: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由此可知他的“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1)道是宇宙万物总体实在。

  (2)道是一种自然无为境界。

  前者是从本体论角度讲,其主要含义是:“道”是世界的总根源,无条件、无目的、超时空、超现实;后者是从人生论理想人格境界观上讲的。

  两者是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基础,后者是前者在人生论上的实践,是目的归宿所在,从《庄子》全书来看,庄子并不特别关心宇宙万物生成问题,引入道主要是为建构人生哲学体系打基础。

  本体之道是既超越又内在,表现了永恒性、整体性、无目的性和不可言说性等特点,而无目的性是道的根本特点。

  道作为表征与儒家有为原则相对立的价值原则出现,在庄子那里开出了一个与儒家仁道有为境界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自然无为境界。

  填补了儒家哲学留下的精神空间。

  他对这个内在超越的本体之道的追求体现着一种价值理想:自然主义无为境界。

  作为本体论意义的道,他将个体存在和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人在自然中被赋予超越和永恒的意义,使人从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慰藉和保证,因此,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终极性的存在,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可见,他的本体论为人生论提供了前提基础,本体论最终走向人生论。

  二、庄子人生哲学的人生理想

  1.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人往往为各种物欲所支配,就会终身“役役”。

  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真正摆脱了功、名、利、禄对自己的奴役。

  他的朋友请他去作官,他拿庙堂上的神龟做比喻,他说神龟在庙堂上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但却失去了性命,还不如在泥塘中自由自在来的痛快。

  这正说明了他所追求的是物中蕴涵的本质道,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道是藏于万物与自然的,道虽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行,但他认为这是对那些仍“物于物”的人而言的,对那些能够达到“无己”境界的人、道是可知、可言、可行的。

  2.超越生死的豁达人生态度

  在庄子看来,道是无始无终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作为“杀生者”,道不死,作为“生生者”,道不死。

  可见,道是超越生死的。

  倘若人们真正认识了道,对生死也就超然度外了。

  他认为生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之变,他向死而生,通过对死的理解来体悟生的意义。

  在他妻子死后,竟能鼓盆而歌在他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面对厚葬自己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如此对待生死,多么豁达!

  3.超然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是超然的,他能让心——那个非感性的抽象自我在内心自由中逍遥游,却不能让身——那个感性的现实中的自我在“吾何有之乡”中逍遥游,因为身只能游于尘垢俗世。

  显然,在现实的人生与世俗的矛盾冲突之中,逍遥游的超世自由是无法解决的。

  如何才能使得心与身达到完美齐一,他有着自己特色的处事之道——顺势安命:(1)让自己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这样免于为尘世所累。

  (2)力求做到外化而内不化。

  乘道德而浮游,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即对于赞誉和指责都无所谓,顺着时事的变化,时显时隐,与物俱化,不固执于一种行为,时进时退,这样自由游于世,但是始终做到乘道德而游。

  他认为以此处世,方能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这才是最符合道的处世方法。

  4.本真无为的人格境界

  当庄子把天人作为对立概念使用时,天指自然即无为,人指人为即有为,自然是指法天贵真的本然状态,人为是指一切有害人生命主体的文化行为与经验活动。

  他主张顺乎自然,反对人为。

  《秋水》篇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道在这里被释为“真”,即自然,体现了一种追求生命本真,反对人为矫饰的价值理想。

  “真”与“伪”相对“伪”的最初含义是人为,求真即是去“伪”即去掉人为的因素。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然于人之重要:(1)自然之身。

  《应帝王》篇有则:南海之帝为修,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忽,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忽二帝按照日常世界的认知活动和价值标准来对待浑沌。

  结果导致浑沌丧失生命本真与自由。

  这则寓言隐喻着背离自然将给活着的人带来主体生命的沉沦和扭曲。

  因此,人必须“反其真”,与道为一,回归自然感悟人的真实存在,彻底消解人为的东西。

  他以混沌开窍喻指世俗的修养,开窍而死则表示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心。

  (2)大自然本身的美。

  《则阳》篇中:“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意思是天生美的人,自己不知道比别人美,没有炫耀之心,这样的人别人也总是乐意欣赏其美。

  (3)大自然的道德。

  他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是人为、违背自然的东西,而真正的道德是不用善恶来评价,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然,才是道之所在。

  三、庄子人生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哲学的要意不仅仅在于它具体地提出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他开显了能与孔孟“仁”的精神境界相对立而又统一的道的理想精神境界。

  庄子哲学中洋溢着对生命的关切,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他确信生命与宇宙万物的本质是息息相通的,因而他肯定生命的本真自然之性,珍爱生命的存在。

  庄子哲学中激荡着对自由的渴望,抨击“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突出个体存在,倡行对独立自主的人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我们从庄子对待生死、外物、道德、情欲,及对待自我及本性的态度,不难看出,他的理想就是追求超越,回归自然,过一种合乎道的生活。

  他不仅热情向往精神的最大自由,更向往在现实中过着一种淡泊、超脱、朴实的生活。

  我们现时代,随着物质的丰富,人在物质面前显得更加渺小,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是一种充满欲望的动物,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使内心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达到自我内心和谐的方法——无心,无欲。

  他对社会采取的是一种超出眼前狭隘功利的放达的生活态度。

  他告诉人们只要被名利诱惑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只有把心胸放宽,就不会跌如万丈深渊中就能领悟“忘我”的真谛,从“我”的禁锢中走出来,摆脱为物役为物累的状态,达到淡薄名利逍遥于世的境界,享受到内心的真正的自由。

  他的“安命处顺”不失己的处事方式,可以为那些既想坚守“自我”又不被社会异化为“非我”的人,提供了一剂良方。

  外化而不内化,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诱惑面前能坚定自若,他们可积极参与,却不同流合污,他们可追逐物质却不迷失自我;他们始终能保持内心世界纯洁,最终也就实现了他们自身价值与内心追求的完美结合。

  他为人们提供的这种社会和谐的处事方式使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山、水、不再美,它们甚至开始报复人类,长此以往人类生存将不在,何乐之有?而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强调要尊重人的本性,崇尚自然朴素,主张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非自然的主宰,要人们一切顺其自然,追求自由无待,尽情驰骋于天地之间,那快乐也就不期而至。

  他希望让人们懂得享受真正的生活,自由呼吸,尽情放松,徜徉自然风光,品味生活乐趣。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方面。

  在当今社会庄子的生死同状思想,会引起失意的人自杀;他的安时顺命思想带有宿命论色彩,可能在人们心中形成逆来顺受,不求抗争的观念思想;他的“无欲”、“忘己”则可能成为一些人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借口。

  所以,对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一个清醒的态度,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于丹.庄子心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郁建兴,王建华.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浙江大学学报.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4]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

  [5]张小梅.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J].

  [6]杜喜容.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庄子的人生哲学【2】

  【摘要】庄子的人生观是以其天道观为基础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天命而行,因为人无力胜天,只有顺应自然,所以庄子讲人们要“安之若命”“与天为一”“乐天知命”。

  本文就其对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要从人生困境中解脱出来争取自由的观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与天为一;绝对精神;命

  一、天人关系

  所谓人生哲学肯定就离不开何谓人?人从何处来?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何?等哲学所研究的问题。

  在庄子那里,他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

  同老子一样,庄子也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本根,道生天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源于道,一切事物都是道所产生的,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变化的根据,人既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也就受道支配着。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就是说道决定了人的相貌,天决定了人的形体,同此,在《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话: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人的形体,生命,性命,就连子子孙孙都并非自己所拥有的,而是由天地所委付的,可见而知,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由天地所产生的,都是源于天地,是天地造化的结果。

  《庄子•知北游》中还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这也是说,人的生命始于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聚合,终结于阴阳二气的分散 ,人的生死也是天地所赋予的,是自然的过程。

  在天人关系方面,庄子和老子有着一定的分歧。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虽主张自然无为,但是他也强调人的地位,只是讲不要过度的人为,庄子却摒弃了人的作用,认为天性圆满自足,无须人为,反对以人助天,他不是不要过度人为,而是不要人为,他把人等同于万物,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小小的一分子,根本不具有什么重要地位,“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人是自然的存在形式之一,所以人也应该像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一样遵守自然法则,做到无为而治。

  “与天为一”就是庄子对于天与人关系的态度,他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合一,就是与天同类,认为天与人不合一,就是与人同类,他主张天与人要一致和谐,不过天能影响人,但是人却不能影响天,人只能顺从地适应自然的变化,而却不可以人为地改变自然。

  在这点上,庄子虽然像老子一样,肯定了自然的变化法则,肯定了事物的自然状态,但是他抹杀了人的作用,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天,自然,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没有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人的实践的重要性。

  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命,在庄子看来是事物先天具有的属性,认为在万物未形成之前“命”就已经存在了,它具有绝对的性质,绝对的必然性,所以对于人来说也是不可抗拒的,对于人生的一切变化,人都要安之若命,随遇而安。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庄子•德充符》)

  庄子认为,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人都是无可奈何的,人不能认识和改变“命”,所以对于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不要过于计较,而要平静地面对和接受,在庄子看来,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都是天所赋予的 ,是合情合理的,圆满自足的,人为地改变只能破坏合理的自然状态,换来的就是不合天理的,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人对待上天的安排,对待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顺天安命。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或是令人欣喜的,或是令人沮丧的 ,就拿生老病死来说,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按照庄子的思想,这是非常普通的自然而然的自然现象,无须过度悲哀,一个人的生是由于偶然的机会,一个人的死也是顺自然的规律,生死存亡等都是事物的变化,命的运行,人们是无法掌控事态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在自然面前只能顺应,这样就不会有心情上的大起大落了,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逃避自然规律,就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和悲痛,就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人在命运在自然面前,是无办法可言的,是无能为力的,他主张的就是听命如此顺其自然,喜怒哀乐皆不露于表,亦不进入到心里,这样就得到了自由和自在,这一点,在养生方面,依我看来无疑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

  三、逍遥游

  庄子的人生哲学最具特色的就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理想,试图从人生所存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争取自由的实现。

  他并不是企求生命的永存,而是要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庄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的宇宙本体。

  道自然无为,作为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性也是自然无为的,人应该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

  不要人为地去追求一些名利,那样只会破坏自然本性,使心灵得不到安定,也就无法得到解脱,相反,只会越陷越深,自然天放的人性理论是庄子人生理想追求的目的,也是对于人性异化进行批判的根据。

  庄子认为,世俗之人终生为之操劳,为之奋斗的功名利都是实现人生理想境界的障碍,对名利的追求就是祸害的源泉!所以要得到解脱,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就要舍弃对名利的追求,那就需要保持心灵的虚静,做到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精神的绝对自由在庄子那里就是逍遥游,就是指无拘无束,自由的境界。

  庄子指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没有独立的不受限制的自由,都是“有待的自由”,这就不算是完全的自由。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果我也随其变化而变化,物来顺应,不肆意妄行,这样与天为一,与道为一,自然无处不自得,无时不自在,自己也能适应一切的变化,就这能达到纯粹的自由了。

  就像《庄子•天下篇》评论庄子那样: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结者为友。”

  庄子的这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虽说是很洒脱很自在,给人们的精神除去了一道枷锁,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现实性,有一种逃脱现实生活和真实人生的韵味。

  四、对庄子人生观的想法

  虽然庄子的这种顺自然,依天命,求自由的人生观以及他对天对自然的态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后世是有一定影响的,他教人们开始走向洒脱,学会自我精神解放,使人学着逐渐从悲观的极端释放出来,减轻人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并用文字为人们开创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庄子•知北游》

  [2]《老子•二十五章》

  [3]《庄子•德充符》

  [4]《庄子•天下篇》

【庄子的人生哲学】相关文章:

庄子的爱情哲学06-06

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02-10

论老子人生哲学的永恒价值02-15

母亲的人生哲学论文03-20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07-05

茶道中包含的几种人生哲学论文03-17

人生哲学论文之道德思想11-24

人生哲学研究毕业论文02-03

荆楚文化对庄子文学的影响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