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毕业论文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1-01-22 10:49:04 职称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1】

  摘要:职称改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和激励制度,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从2009年开始,广西率先在全国各省区中实行无纸化信息评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作为职称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被人们提上了日程。

  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职称档案 信息化 广西 途径

  1、引言

  我国的职称改革已经迈入了第二十六个年头,近三十年来,这项政策在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激励、使用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年,经过柳州市中小学教师系列的成功“试点”,2009年开始,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实行职称信息化评审的改革。

  这是广西在创新人才选拔制度方面进行的一次有意义尝试。

  从两年的实践来看,这项改革得到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和支持。

  作为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

  2、职称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2.1职称档案的内容

  职称档案是指各单位在开展职称评审、职称考试、职称聘任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音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资料。

  1主要内容包括各级人事职改部门的文件及通知、参评对象的各类表格(如评审表、认定表、重新确认表)、各类佐证材料、职称证书等。

  2.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据库。

  2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在职称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各类纸质的职称文件或其它传统的佐证材料转化成电子档案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数据库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3、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3.1 传统职称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费时、费力、费钱

  以广西高校教师系列为例,申报高级职称的纸质材料往往包括一式四份的评审表(16K纸双面打印)、一式二十五份的推荐大表(A3纸打印)、论文的代表作原件一份、各类证书或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式一份等。

  为了能够提供齐全的材料,参评对象往往需求提前半年收集材料并分类汇总;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业绩相对突出,一个参评对象完整的纸质申报材料往往重达2~3斤,一个高校一年的职称材料的搬运很有可能会需要使用到微型的面包车,光凭职改工作人员来搬运是不现实的;再次,由于绝大部分申报材料提供的是复印件,使用到的复印纸多达几百张,这无形中也会给参评对象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3.1.2 档案材料真实性无保证

  近年来,职称工作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因为职称事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职称评审中出现了不少材料造假的案件,破坏了职称评审原本的公平性。

  极少数申报对象利用纸质复印件材料不容易让人察觉的缺陷,在职称评审中“获利”,使人们对职称评审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产生了怀疑。

  3.1.3 档案材料利用率不高

  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

  一份参评对象的职称材料,既是该同志基本情况的概述,也是该同志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来业绩成果的一个总结,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存在一种落后和错误的观点:职称材料只是在申报评审时才有用,如果通过评审了,则职称材料的存档或利用就显得可有可无。

  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将职称档案把其佐证材料功能与日后的使用功能分离开来,再加上相关单位职改办部门保存的材料中主要是以评审表为主,其它申报材料一般如数退还给申报者本人。

  因此,大部分参评对象的职称档案实际上利用的程度非常低,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3.2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3.2.1 省时、省力、省钱

  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正处在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为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以教师系列为例,2004年全区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只有900多人,而2010年的申报人数超过了6000人,申报人数增长了6倍。

  假设每份纸质申报材料的重量平均在2~3斤,则其总重量将高达几顿,这将给档案的使用和保管带来极大的困难。

  而采用无纸化申报后,将大大简化职称档案材料的制作时间和成本。

  一般情况下,某个单位或个人只需要具备一台电脑、一个扫描仪或数码照相机、一个移动硬盘就能够满足大部分职称信息化佐证材料的制作、上报、保管和利用的要求。

  3.2.2 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对职称档案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政策的实施,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摆脱了原来“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束缚,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这就要求职称评审的任务不单单是选拔人才,更要利用好人才。

  而利用好人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掌握人才的各项基本情况,而职称档案正好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再加上信息化评审后,档案的信息更加便于检索、利用、传递、保管,相比传统的职称档案而言,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3.2.3 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几年前,当计算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等电子设备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甚至是单位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时,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基本的载体而只能是一种奢望。

  而今,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复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即便是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或者乡镇,也具备了制作信息化职称档案的基本设备;其次,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职称档案的使用变得更加的便利。

  如网络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多人同步电子档案上传或下载的“带宽问题”,加密码认证技术解决了档案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等。

  4、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4.1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信息化建设面临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更加复杂、前期投入的经费更大、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更难等现实问题,再加上人们接受一个“新生的事物”普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致使在实践当中出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职称信息化改革步伐的征兆。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很多单位的领导或职改工作人员不重视导致的。

  片面追求职称评审的通过率,“突击性”的阶段性工作,无固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改工作在很多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称档案的管理更加容易被人忽视。

  只有相关单位加大对职称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转变人们的观念,把“要我建”变为“我要建”,才能为职称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4.2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职称档案的利用率大小,关键在于职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以往纸质材料阶段,职改工作人员只需在评审会结束后将相关的评审文件和纸质的评审表归档保管即可。

  而信息化以后,职改工作人员既要指导申报对象如何制作信息化的档案材料,又要负责信息材料的整理、汇总、上报和保管,工作量明显增加了;其次,信息化后职改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增加了,要求他们不仅懂得基本的电子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方法,且需要学习掌握网络传输、数据库、绘图软件等计算机软件的技能。

  可见,只有不断提高职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为职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而要提高职改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法:(1)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职改工作人员特别是缺乏相关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培训;(2)参加各种计算机或信息化方面继续教育的培训。

  必要的继续教育能够防止职改工作人员知识的老化,开拓他们的视野,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素质。

  4.3 制定标准、安全第一

  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信息的安全性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两个核心问题。

  如果没有相对统一的制作标准作为指导,那么不同单位的信息化档案之间的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不利于档案信息的相互传递或者使用;其次,安全性问题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另一核心问题,由于档案中大量涉及单位或个人的信息,假如保管不当,极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物质上或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信息的安全就显得十分的迫切。

  标准的制定可以掌握以下两个原则:(1)不违反规定的原则。

  即根据现有的相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作档案信息化的要求;(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即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在服从上级人事职改部门有关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其次,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限制访问策略(如网络防火墙设置、网络访问权限设置、加密狗设置等)及物理安全设置等方法解决。

  总之,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将随着职称信息化改革的深入而显得更加的迫切。

  广大职改工作人员需要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才能使职称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壮苗.医科院校直属医院职称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陕西档案,2010(4)

  [2]明炜.试论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化建设[J].管理观察,2009(11)

  大学教师职称评定【2】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个案,认为大学职称评定应在学术自由的理念下,引导教师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大学教学也是学术活动,教学水平应是学术评价的首要内容,而不应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在学术评价中的份量。

  【关键词】 晏才宏;高校职称评定;学术水平;学术评价

  一、引言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殁于肺癌,享年57岁,至死也未能评上副教授。

  这是一个让人伤感的人生活剧,伤感的中心词是职称。

  职称,是任何大学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人们眼中,职称的高低代表着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影响着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占有的学术资源,所以每一位大学教师都积极地向更高层次的职称奋斗,五十多岁的年龄差不多都是个教授。

  晏老师年近六十,至死才是个讲师,他的学术水平不高?这是很多人都会想到的。

  然而与人们的想法大大不同,“在晏老师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的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他高超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认可、推崇,他在课堂上的音容笑貌为学生怀念。

  学生们在宴老师身后的所作所为,恰恰是给了他教学水平一个极高的评价。

  可是,现实与希望又有着那么远的距离。

  了解了宴老师的经历,笔者以为,职称作为现行的评价大学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存在商榷之处。

  二、大学教学也是学术活动,教学水平也应是学术评价的重要内容

  1、教学水平也是学术水平

  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职称代表学术水平,那什么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是不是学术水平?笔者认为,学术水平是一个复合概念,有研究水平的成份,也有教学水平的成份。

  大学是学术机构,大学教师以学术人员的身份,因学术而汇聚在一起。

  学术是学术人员在当代社会中以大学等机构为核心进行的有关高深知识的活动及其结果。[1]有关高深知识的活动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

  大学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深学问的教学与探究,它不仅仅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还要为高等教育自身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服务,它的探究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发展的探究,而且还要对知识如何传递进行探究。[2]也就是说大学的具体学术活动内容很多,包括教学活动、研究活动等等,即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也是学术活动,而反映这些学术活动水平高低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等也都是学术水平。

  2、教学水平是学术水平的首要内容

  大学从中世纪诞生时就有着传播、传递知识的功能,经过数世纪的发展,她的功能从单一的教学,经过教学与科研并重,进而扩展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并且还在不断扩展。

  从大学功能扩展的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始终是第一位的,而且仍将是第一位的。

  再有,进行高效率的知识传递与传授,也是需要教师付出精力钻研探索教学方法、排列组合知识内容以及斟酌教学语言的。

  因此,评价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其教学水平应该是第一位的,一位具有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称呼。

  教学水平的高低怎么评价呢,那当然是大学的培养对象――学生说了算,从这个方面来说,宴老师的高超学术水平毋庸置疑。

  3、不应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在学术评价中的份量

  当下的现实情形,职称严然是评价大学教师学术水平的尺子,而论文是这把尺子上的刻度。

  宴老师没有评上教授的重要原因是论文。

  根据高校现行评价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研究论文的'数量,而晏老师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他生前认为,“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近年来,学术道德的规范与失范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议话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各领域的腐化风气的蔓延与冲击下,学术界的各色丑闻也接连不断,剽窃、抄袭及一稿多投之风蔓延,与此同时,醉心于和献身于学术的真正学术人日减,相当一批身处学界之人甘居平庸,乃至追求平庸,制造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3]显然,晏才宏老师是当今大学教师中的“另类”,坚守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拒绝追名逐利,坚守一个学术人应有的道德规范,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有着高的学术水平,但是不为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所认可。

  晏老师没有教授的职称称号,但学生们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他是一位高水平的“教”“授”。

  所以认为晏老师学术水平不高的评价是大错特错。

  笔者认为,“做为”教师学术水平“尺子”的职称,以研究论文的数量为准的现行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体制过分地强化了研究水平而弱化了教学水平,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

  而且在这一体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供需矛盾――发表论文的需求与学术期刊版面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催生了中国特有的学术期刊“卖版面”的现象,致使发表的学术论文良莠不齐,搅混了学术环境。

  三、在学术自由的理念下,职称评定标准应引导教师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学术自由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每位学术人在自由的大学殿堂中自由地从事学术活动,大学教师应该有自由选择他所感兴趣、所擅长的学术活动。

  相较于过去的大学,现代大学的内涵十分复杂,学术活动的范畴深广,多数教学与研究工作非一人所能够承担,而一所大学的整体效能是其全体教师个人效能的综合体现。

  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是其全体教师教学水平与研究水平等等各方面水平的综合体现,既需要有擅长教学方面的教师,也需要有擅长研究方面的教师,二者缺一不可。

  反过来,每一位具体的大学教师作为独立的学术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优长差异,或长于教学,或长于研究,等等,而兼长于教学与研究及其它者毕竟是有限的。

  大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保障每位教师自由从事学术活动,使大学的学术活动运行能够在整体上达到最优化。

  晏老师看来是长于教学,且又不为名利所诱,自觉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学术活动,自觉为大学默默地做贡献。

  如果大学能够建立一种合理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制度,给如晏老师类型的长于教学的教师提供应有的发展空间,则对大学整体的良性运行和教师个人的发展都不失为双赢的选择。

  近年来针对大学的招生制度,社会不断呼吁大学方面应为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使他们能够有渠道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达到为国家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目的,以适应创新型社会对特色人才需求的形势。

  晏老师无疑是教师中的一朵奇葩,他是教学的偏才,为什么就不能将保护特色人才的意识从学生延展到教师,为他开辟申报职称的“绿色通道”?

  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说:“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研究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官方意见站在官方的角度上或许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从公众特别是被教育者学生的反应和关切来看,当前普遍采用的大学学术评价标准的得与失或许有值得反思之处。

  四、结语

  当前,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与制度是一个不断被热议的话题,不仅饱受教育界人士的批评,而且也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切。

  事实上,许多大学的管理者也认真地探索并制定了一些新的办法,体现了评价方面的多元化与灵活性,取得了某些方面的进步。

  笔者期望在未来的制度性探索中,能够为象晏才宏这样默默坚守的老师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有益于大学的整体发展。

  【注 释】

  [1][3] 彭江.中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变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杜希民,梁克荫.高等教育学新探[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探讨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08-18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思考论文04-13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挑战分析论文03-30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03-24

档案中心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论文03-20

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分析论文04-11

交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论文03-24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03-24

基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