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本位制度的建立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一下!
硬币大重铸
1663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在圣诞夜前夕颁发了一项授权状,要求新生产的金币需完全通过机器方式铸造。不久,这种金币就被命名为“几尼”金币,它重达8克或1/4盎司,在授权状中新币面值被界定为相当于20先令银币。这些精美漂亮的金币和英国流行了60年的、破烂不堪被反复磨锉的旧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人们仍然继续使用这些残破的旧币,因为这些旧银币重量较轻,根据重量所能兑换的新金币数量远低于旧币原有的面值。结果新铸的金币也大多被用于窖藏或为了谋利被运往亚洲,几乎没有留在英国作为货币使用。旧币继续被使用,同时偷锉货币之风也继续盛行,这样一来,在英国的贸易和债务支付中,越来越多的钱币不为人所接受。当在日常生活中已没有适量的货币可供使用时,这个国家就不得不考虑铸币的变革了。
人们在几尼金币上的投机之风,也终于促使英国政府意识到铸币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再不改革就会发展到没有旧银币被送进铸币厂的程度。几尼金币起先折合为20先令银币,随着银币的持续贬值,人们开始将银币兑换成几尼金币,几尼的价格在1694—1695年间不断上涨。在1695—1696年间,政府试图抑制不断走高的几尼金币的价格,规定若几尼金币的价格高于22先令,就拒绝接受以几尼金币纳税。然而,即便是1几尼金币兑换22先令,也是有利可图的。这一过程就是进口黄金,铸造为几尼金币,然后将其兑换为银币,再将银币熔解为银块,最终销往东方获利。英国的日常基础货币是白银,并且英镑的价值标准是通过白银来体现的。
为了使硬币不退出流通,时任英国财政部秘书之职的威廉·朗兹试图将银子的铸币厂价格提高到市场价格水平。而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英格兰银行原始股东的约翰·洛克则反对变更铸币出厂价,提议通过重新铸币将份量轻的硬币加重。他认为将银子贬值会提高按银计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银子的短缺是因为战争以及西班牙船队受阻而未能及时到达;货币本位是银子而不是金子;如果这两种金属的相对价格不对,应该降低金价。1695年5月,议会试图禁止银子出口,但未能成功。年底,议会颁布了重铸硬币的法令,硬币重铸标志着约翰·洛克斗败了威廉·朗兹。被偷锉的先令按照原始面值兑换新币,其间的差价损失由国库承担,实际上最终当然还是由纳税人支付。法令还规定在较短的过渡期内份量不足的硬币可以用于交税和偿还财务署的贷款,但过了这段时期就不能使用了。为了解决重新铸币的费用,政府开征了新税。面值达550万英镑的旧硬币被收缴,然后被重新铸成270万英镑份量足的硬币,但这些份量足的硬币未能保持在流通之中。
1698年,包括洛克等人在内的四名成员组成的调查小组被任命进一步考虑此事。他们测定出英格兰的金价比荷兰高6%,并建议相应下调。他们认为:毫无疑问,黄金的价格应当降低,对此应当采取某些措施。1698年9月22日,贸易委员会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采用一种以上的金属作为商业标准是不可行的。世界上普遍赞成采用白银作为商业价值测度,并视之为一种较为便利的手段。黄金以及其他金属,将被视为一种商品……它的价格是始终变化的。”
金本位制下的合作
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中,采用金本位制的英国和采用复本位制的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进行过若干次合作。1825年,英格兰银行面临挤兑的危机,法兰西银行前来救助,运来一批公众谋求的金镑,并兑换成了银子。在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帮助下,价值40万英镑的金镑于12月19日(星期一)运抵英格兰银行。克拉彭所称的“运转平稳的法国复本位制”防止了英格兰银行被迫关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体制后来通过更直接的贷款方式互相合作:1836年和1839年法兰西银行(以及汉堡银行)贷款给英格兰银行,1847年英格兰银行贷款给法兰西银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应付金融危机。
1860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出现了从复本位制角度看来更有趣的事。硬币不断流向东方以及纽约,对流动性的巨大需求吸引了伦敦和巴黎的资本和硬币,对这两个首都的储备造成了压力。巴黎不愿提高贴现率,而不得不蒙受储备的流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金子后,铸币厂对银子估价偏低,法兰西银行迫切希望只用黄金支付。该行的银子储备有1 300万英镑,而金子只有400万英镑。储备中的黄金部分使用过速,最后不得不用银子支付。这样会延长挤兑,因为市场上的套汇人通过将法郎兑换成银子可以稳得一笔利润。
为了得到更多的金子,法兰西银行用价值200万英镑的银子与英格兰银行交换了等值的金币,从而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用金子支付。挤兑延续到1861年,法兰西银行只好接着在伦敦购买金子,尽管汇率高于金子输入点。法兰西银行还用3 100万法郎的银子与俄罗斯国家银行换金子(后者需要银子铸造硬币),在意大利换了900万法郎(据说是?过公开市场换取的),还在1861年10月从阿姆斯特丹银行购买了1 500万法郎的金子。法兰西银行与英格兰银行(当时在巴黎被称为“伦敦银行”)的谈判自1860年开始,1861年5月结束,即结束了所谓的“银行之战”。这两家银行态度冷淡,缺少合作精神。由于法兰西银行需要更多的金子,于是通过罗斯柴尔德和巴林向伦敦开具了200万英镑的汇票,直到纽约的资本逃往欧洲才最终切断了硬币向西方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