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

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

时间:2021-01-27 18:49:57 中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关键词: 胁痛 肋间神经痛 中医药研究 毒副作用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湿热、疫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肋痛。

  2、情志内伤

  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至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

  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

  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脉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

  1、发病

  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实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

  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

  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

  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胃、脾肾。

  5、病机转化

  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凡以一侧以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即可诊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1、胃脘痛

  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痛时可牵连胁背,尤其是肝气犯胃证的胃脘痛,发作时常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常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气或吐酸,或吐清水,大便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可予以鉴别。

  2、胸痹心痛

  胸部闷痛为主,时可牵及胁背,其疼痛性质及部位与胁痛不同,胸痹心痛一般以前胸、心前区为主,疼痛为刺痛薄嘴唇主榨样痛,多伴有胸部憋闷、呼吸欠畅,且一般呈发作性,严重者胸痛持续时间较长,胸痛彻背,短气喘息,肢冷汗出,面色苍白地紫,唇紫,手足青至节,与胁痛不难鉴别。

  3、悬饮

  悬饮为饮停胸胁之病证,以饮邪停聚之一侧或双侧胸胁肋胀痛为主,疼痛一般持续不解,且于呼吸、咳唾、转侧时加重,并见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候,与

  胁痛迥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和内伤胁痛

  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且多同时并见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内伤胁痛,起病较缓,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出现,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肝阴不足等引起。

  2、辨胁痛性质

  胁痛病性有虚有实。若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多属肝郁气滞,气阻络痹所致;若胁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定,入夜痛甚,或因跌仆闪挫所致者,为胁络受损,瘀血停着,若胁下可氧及块,触之坚硬者,多为气滞血瘀,瘀滞积久不散所致;若胁痛重着,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口苦心烦,胸闷恶心,发热烦,或目身小便发黄,为湿热着蕴肝胆所致;若右胁痛如绞,痛彻肩背,或伴黄疸、发热或呕吐蛔虫,多为砂石或蛔虫阻滞胆道,病属湿热;若出现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苦,尿黄,则为气郁化火;若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滑,脉弦迟,则为肝郁夹寒;若胁肋隐痛,心烦口干,伴头晕目,舌红少苔,则病属阴血亏损;若胁痛隐隐,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失养所致;若胁肋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则属阳虚,肝络失养。

  3、辨胁痛病位

  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胁痛之病位主要在肝胆,但常与脾胃和肾有关。胸胁疼痛,不论一侧、两侧,呈胀痛、刺痛,或灼痛、坠痛、隐痛,或痛如刀割,痛彻肩背,位均居肝胆二经;但若胁痛伴气频作,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则为肝气犯胃,病位在肝胃;胁痛若伴肠鸣,腹胀,便泄泻,为肝逆乘脾,位在肝脾;若胁痛牵引腰背,呈坠痛、隐痛,悠悠不休,遇劳而发,则由肝及肾,位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或理气活血,祛瘀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之主,则经络得以通畅。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气血调达,经络自得荣养。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

  【参考文献】

  1张瑞祥,刘香琴;胁痛用白芍辨析[J];吉林中医药;1994年02期

  2王芳;胁痛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02期

  3滕阁训;胁痛治验二则[J];中国民间疗法;1999年02期

【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相关文章:

中医内科的炎症诊断02-03

探析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01-17

中医内科感冒的治疗06-01

中医内科感冒的治疗01-31

中医内科实习鉴定01-28

中医学内科论文11-23

高血压病因病机中医学探讨07-06

内科疑难病中中医的诊治措施06-01

关于中医内科循证医学教学体会的论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