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上肢气囊止血带最佳充气压力

时间:2022-10-05 23:31:11 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肢气囊止血带最佳充气压力

  上肢气囊止血带最佳充气压力【1】

  【关键词】 止血带

  止血带是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常用的操作工具之一,它能减少手术野出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并发症[1]。

  研究普遍认为,应用止血带时应考虑患者四肢的长短和粗细,以及特殊的手术过程,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止血带,包括其宽度和压力,国内外同类研究报道,大多针对止血带袖带宽度或肢体周径的大小而选择压力[2],也有报道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来确定止血带的压力[3]。

  止血带的压力的确定应遵循在起到止血作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压力的原则。

  四肢阻断压力是止血带最小压力的基础,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患者的特定肢体位置,使用特定的止血带袖带,施加最小的压力阻止动脉血流人肢体末梢。

  本研究的目的是能否找到简易方便的方法,直接测得上肢止血带处的动脉压力,根据此动脉压力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压力确定适当的上肢止血带的压力,以减少止血带引起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健康患者50名,男女各25名,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8岁,分别测得双上肢的臂上长度和臂围,按操作规程缚上止血带袖带。

  1.2 材料

  选用杭州迈迪克仪器有限公司生产50cm×7cm的止血带和保护巾,自动充气止血仪1台,无创血压监测仪1台,可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1.3 方法

  受试者取平卧位,先测左侧上肢压,然后将止血带袖带缚在两侧上肢上臂上1/3处,接监测仪分别测出动脉压力,将血氧监测仪的感光探头夹食指上,然后按该处动脉压力再相加10%、20%、30%等依次作为止血带加压的气压力。

  用驱血带驱血后快速充气,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1.4 判定标准

  缚上止血带加压后仍有血氧饱和度出现蔌波形存在,说明压力太小,应重新选择压力,根据测量血压的原则,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故放气休息2分钟,以免影响压力,再重新选择止血带进得压力充气,直到血氧饱和度波形出现直线,并能维持2分钟。

  2 结果

  本组50名患者100只上肢,在止血带加压前血氧饱和度均为99%,解除血流阻断后也能在3秒内使血氧饱和度恢复到99%,相加10%的充气压力其血氧饱和度测得在75%~95%,能见到比较规则的波形 ,相加20%的充气压力其血饱和度在4%~87%,有时没有出现血氧饱和度数字,能见到不规则的波形。

  相加30%的充气压力其血氧饱和度末测出,波形为一直线。

  3 讨论

  一般认为,若止血带与血压计袖带基本同宽时,止血带压力高于收缩压30mmHg即可。

  有研究认为[4],采用宽止血袖带(12cm),上肢止血带压力是桡动脉波形消失即刻+20mmHg或y=1.432SP-14mmHg可能是上肢止血带的最佳压力。

  而在其他文献中提到成人上肢止血带压力[5],使用单气囊袖带不论袖带宽度和类型,只要在四肢阻断压力基础上加上50mmHg即可。

  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上肢止血带袖带的规格为50cm×7cm,如果袖带太宽,对肘关节和上臂下段的手术部位有影响,达不到消毒的要求,而且宽的袖带其长度相应也增加。

  这样使用普通的止血带高需要有较高的压力,才能阻断动脉血流,本次实验也说明,上臂止血带处的动脉压力用50cm×7cm规格的止血袖带测得的压力要比平均血压高30mmHg。

  四肢压力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袖带的压力从0开始慢慢增加,直到末梢脉搏消失,另一种方法是袖带压力从高压力慢慢减少,直到末梢脉搏重新开始。

  这两种方法都可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来测得。

  四肢阻断压力的直接测量,就是利用测血压原理,将血压测量仪的接头接在止血带的连接管上,测得加压止血带处的动脉压力,只要在这个压力的基础上,使用最低的压力阻断血流就是最有效的压力。

  在测四肢阻断压力时要注意袖带进气口不能绷得太紧,以免影响进气,动脉压测不出来。

  在充气时应尽量抬高上肢,驱血后再快速充气。

  快速充气可以同时阻断动、静脉血流,防止动脉阻断之前表浅的灌注,否则会影响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准确的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年龄、血压和肢体的粗细程度,以及袖带宽窄。

  由于不同患者肢体直径及肌肉、脂肪等组织覆盖厚薄不一,且动脉压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止血带充气完全压迫肢体动脉管壁的压力会有差异。

  压力过小动脉血流未完全阻断,而静脉回流被阻止,导致该肢体淤血、肿胀,术中出血加重。

  压力过大,术中止血效果好,但术后止血带缚扎部位易出现皮肤损害。

  利用带处的动脉压力,选择止血带的压力,就可排除袖带宽窄、患者的肥胖程度、基础血压等因素,可以更好地确定个体化的止血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