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8 11:26:35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在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选择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经过探索与实践,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基本上已形成共识,即“把自己定位在教学型,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由于这类院校在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管理水平、实验设备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受传统本科院校的诱惑,借用了“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受原专科办学模式的影响,沿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培养行为与既定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偏离,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应用型”特色,导致学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怪象”。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仍然是关乎其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唐山学院是一所教学型、应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地区,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目标追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显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取得了实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以人为本,做好顶层设计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特质是能力本位,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展开设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院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着重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和要求,构建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形成富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培养方案。

  二、突出应用,改革理论教学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化课程结构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学院把人才培养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按学科专业大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及个性化培养要求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课程结构按照“平台+模块”形式设置。平台课程本着“夯实基础层,拓宽基础面”的原则设计公共基础课平台(含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适度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专业应用能力形成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模块课程指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将专业限选课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划分为不同的课程群,学生自主确立专业方向并选择相应的模块课程,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学科交叉、知识综合,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学院从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根据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采集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聘请业界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分析、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同时,注重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与衔接,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科研工作,把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更新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着重在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简单地依靠设置课程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依靠广大教师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意图贯穿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才能取得实效。唐山学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试点,进行了改革探索。

  1.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为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学院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探索运用项目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融合,探索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交替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工程制图、EDA技术、组织行为学等几门课程依托工程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尝试的“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工程环境或行业情景下组织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的认识,增加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2.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唐山学院在学生学业考核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考核知识水平,更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对所有含实验的理论课程,要求首先对实验部分进行单独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实验成绩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实验成绩不及格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必须重修实验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鼓励灵活多样。比如,改革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增加了答辩环节;加强实习环节的过程考核,明确了成绩的构成;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通过网络检测和成果外审,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这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学院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明确了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贯通,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充分体现了“突出应用、重视实践、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思路。

  (一)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对专业应用能力进一步细化分解,按照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两个层次设计教学环节,优化与各种能力相关的教学内容,采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坚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同时,强化实践育人意识,把以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空间,逐步形成了由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将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想。

  (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学院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启动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工程,出台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相关项目的开发。通过对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增设综合实验课程、更新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增加仪器设备投入等措施,创造条件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前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门数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61%,学生立项研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达131项。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学院与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建成一批条件完备、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目前,与唐山三友集团、唐山华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70多家各类厂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部门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组织了各类专业的教学实习,如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既全面了解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四)搭建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建立了以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为龙头,以院系级竞赛和创新项目为基础,以学生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等活动为有效载体的三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采取了有效措施,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五四”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和专业化的学生社团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3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7项,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74项;荣获河北省“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1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35人次,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四、优化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的实践背景至关重要。为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学院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养的教师队伍。第一是进修与培训。鼓励教师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提高学术水平和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加快能力转型。第二是合作研究。通过参与各类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设计咨询、工程建设单位的咨询管理服务以及挂职或社会兼职,逐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三是外聘兼职。聘请业界专家、资深技术人员兼职,通过指导课程建设、毕业设计和举办讲座等形式改善教学团队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四是政策激励。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对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现场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教师参加现场实践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还特别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相关实验室兼职1年。

  五、加强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解决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有效组合问题,其中,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唐山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个核心目标,在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教师培养、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完善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改革措施。主要有:《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修订)与管理规定》、《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实施意见》、《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改革方案》和《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规范运行、良性发展,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经过几年的探索,唐山学院初步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分别为83.0%、83.0%、88.3%,超过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10-09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10-09

论创新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09

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10-1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10-09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10-09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10-12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建设研究论文10-1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优化论文10-11

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