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论文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格式

时间:2021-02-16 11:34:53 大专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格式

  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幼儿期教师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来看下面的幼师大专毕业论文范文: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格式

  幼师大专毕业论文格式【1】

  [摘要]

  儿童的攻击性(或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发展吵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攻击倾向,便随着生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和征服外部环境,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份,如坚强等。

  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不来攻击倾向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是有害的。

  [关键词] 儿童 攻击行为 家庭 环境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特点

  (一)儿童的攻击必行 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胀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和越来越明显。

  4岁前儿童,男孩比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击必行为比女孩更加稳定[4]研究表明:幼小时期攻击性强和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的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

  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受到鼓励。

  而对于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

  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及地表现攻击性行为

  (二)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

  以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

  当前,大量的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凶残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攻打斗、表现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等,甚至形成攻击性人,因此,给儿童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的一生,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上。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随奖励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

  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奖励会增强儿童攻击性行为[5]。

  例如,对A、B两个实验组进行实验;当A组儿童发生攻击性行为时,给予言语的或物质的奖励;当B组儿童发生非攻击性行为时,也给予言语或物质上的奖励。

  之后,让两组儿童参加同一活动,结果发现A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B组的儿童。

  另外,观察发现,容忍也是一种奖励。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也是一种奖励。

  有攻击性行为时,当有容忍的在场时,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加3,强度明显增强。

  研究又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例如:口头批评、停止活动、暂时隔离等方式,都会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

  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三) 儿童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和强度,往往以被攻击性行为时,被攻击者作出沉默、退缩、哭泣的态度反应时,那么,这个攻击者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别的儿童;相反,当被攻击者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予反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或转向另外的对象。

  因此,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二、心理学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关注的问题

  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1]。

  的确,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地面观察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佛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的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2];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影响都可能引起攻击。

  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公民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较多的是打人、骂人、咬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的其它肢体语言引起他人气恼。

  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的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身体等等。

  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的工具性攻击。

  箸敌意性攻击指儿童支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行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

  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从另一个角度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

  三、家庭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的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令人感兴趣的规律性,其中也包括家庭对儿童攻击性形成的影响。

  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一)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文献檄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教学法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

  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的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的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

  这又向孩子了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去对待他[6]。

  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二)孩子会影响父母

  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容许态度能最好地预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其次的有效预测指标不是父母的抚养方式,而是儿童自己气质的冲动性(高活动性、冲动性的儿童易成为高攻击性儿童)。

  从事这项研究的奥乐维斯认为[7,一方面,高活动性、容易冲动的儿童易会使母亲筋疲力尽,而变得对他的攻击性行为很容忍,从而助长孩子的高攻击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常常激怒母亲,使她无法容忍而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警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这就是说,孩子自己也参与了家庭抚养环境,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了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三)对孩子缺少监控的家长

  家长对儿童的攻击性的另一间接影响是通过对儿童游戏、行为、朋友选择等活动的管理和监控实现的。

  研究发现,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性和过失行为,包括与同伴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对青少年犯的家长调查发现,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不关心。

  (四)容易滋生攻击性的家庭模式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杰拉尔德和帕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儿童的家庭与儿童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这些儿童是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

  然后把这些家庭和那些具有相似规模和经济地位,但没有问题的儿童的家庭进行比较。

  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情感,常常争咬不休。

  他们把这种环境称为高压式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

  在形成高压式交往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

  当一家庭成员惹怒了另一家庭成员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和谩骂来还击。

  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杰拉尔德和帕特森还发现,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很少用鼓励等积极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而只会选择高压性的策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高压环境妯来的孩子对惩罚极其抵制。

  他们用相应的强力手段反抗父母,重复家长要制止的行为。

  他们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和关注。

  相反,在非高压的家庭中的孩子平时就业经常得到积极、肯定的关心,他们不需要用激怒其他家人的方式来得到关注。

  这种家庭的家长用惩罚方式教育孩子时也更为有效,他们能较好地把握住局面而不致陷入对抗的处境。

  四、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对策

  (一)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的玩具、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良好家庭气氛环境中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减少。

  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和足够玩的时间。

  不打骂孩子,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带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这些细节都有助于爹妈调教家里的“小攻击手”。

  首先,提高家长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危害性的认识。

  家长不要简单地把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当成孩子一时的情绪行为或偶然想象,或是“孩子还小”作为安慰。

  一旦这种行为长延续下支,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不守纪律、不服管教等现象。

  家长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其次,倡导家庭与家庭的合作,寻求横向帮助。

  如果邻居、朋友、亲戚家中有和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的孩子,就可以与他们合作,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利用同伴效应或激将法帮助自己的孩子纠正攻击行为。

  同时家长还可以从中了解其他父母的教养方式,吸取他人经验。

  第三,力求家庭与幼儿园同步教育。

  家庭应与幼儿园相互沟通,在帮助孩子纠正攻击性行为的步伐上保持一致。

  家长的态度要明确,让孩子有个清晰的努力目标。

  父母在家里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将孩子的表现反馈给幼儿园,双方共同探讨教育方案,以便及早帮助孩子纠正攻击行为的问题。

  (二)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索。

  因此爸妈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使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三)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恨。

  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能对自我满,或者在爱的关系上受到挫折。

  家长要从各种方面关心他,爱护他,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仁爱之心和爱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