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

时间:2021-01-24 18:46:14 电大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1】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作为一股新潮流,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琐碎化、低俗化、负面化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一、民生新闻概况

  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国内学者各有不同的表述,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知识,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和社区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广播电视频道覆盖的城市为主要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济为主要新闻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主要是把“民生、民情、民意”作为主要关注焦点,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的麻烦事、稀罕事、烦心事等,通过栏目记者的现场调查、采访、取证等方式,经过后期制作,而在广播电视报道出来的一种新闻电视栏目。

  二、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困难

  (一)超大体量所产生的尴尬。

  之前,很多电视媒体过分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也为了追求市场效应,许多民生新闻栏目以凶杀、暴力、抢劫、灾难等社会负面题材扩大影响和关注,然而这些题材的新闻不会每天都有。

  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号召,大量减少广告,民生新闻更是超大体量,作为新闻媒体又该怎么办?每天报道哪家水管爆裂,哪家煤气漏气,哪家被盗等等,即便是这些,每天又有多少呢?这么大的篇幅栏目,为了补充题材空缺,总不至于报道哪家吃了什么奇怪的饭之类的吧?那样的话,就成了人们的笑话,估计也会增加关注度,不过是负面的。

  究其原因,出现这个尴尬现象的原因是媒体竞争压力大、栏目记者为了生存其职位竞争压力也大所致。

  (二)有求必应的尴尬。

  我国很多省台民生新闻栏目,其定位是民生新闻首先要做到是“硬”,即新闻事实要“硬”,再就是记者在对待难处理、难采访、难曝光问题时,要采取“硬”的态度,就是硬曝光的办法。

  我们知道,媒体记者如果想硬曝光的话,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危险,鉴于此,该电视台想了很多办法。

  不乏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联手的办法,比如说跟当地的一些政府的热线联手,12369、12315等,都是他们联合的热线。

  等等跟他们联合。

  说到底就是,栏目记者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了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新闻“110”了,有求必应,有应必果,这个果也是对百姓负责人的结果,纵观媒体此举,我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更为妥善和科学的方法。

  (三)节目自身发展缺陷。

  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和考证,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自身发展有诸多缺陷和不尽人意的地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新闻内容过于琐碎,把焦点过分地放在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上。

  二是民生新闻过度庸俗化和娱乐化。

  电视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有的时候在编排新闻类栏目是可以体现幽默和娱乐化,使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上了新闻类栏目报道,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电视栏目的品质和层次,最关键的是体现不出自己新闻类栏目的特点,极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三是节目内容和形式偏于单一。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是栏目策划创新陷入僵局,好像遇到了瓶颈似的,显得没有创意和新鲜劲,总觉得无力与贫乏。

  四是过分重视收视率。

  很多电视台过分追求收视率,要求栏目在制作时必须赢得大家的眼球,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且其收视率和员工的薪水挂钩,这样一来,很多记者和编辑就会想出大量的应对办法,难免会出现报道不实和偏颇现象,这样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电视栏目人才队伍不专业。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真正的企业竞争现在就是人才的竞争,拼的就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及综合素质,谁占据优势谁就会胜出。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不客观,尤其是一些地方新闻媒体,在这一方面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是人才的泛滥和不专业,很多是年轻应届毕业生,还有甚者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积累,把他们推到关键位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报道出来的新闻质量和层次可想而知。

  三、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政策支持与监督。

  民生新闻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要得益于党和政府打造合理的温暖的宣传环境。

  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民生类电视栏目,不论从资金扶持还是政策倾斜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在我国现在大力提倡改善民生的环境下,相信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二)品牌打造策略。

  品牌战略是每个新闻媒体必抓的环节,电视新闻媒体更是不能例外,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打造一个或多个品牌栏目,使其成为该电视台的招牌节目和标志性节目,这样一来,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带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人才战略。

  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各大新闻媒体的主要竞争形式,电视新闻媒体也不例外,笔者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增加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的招聘,对一些经验足、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才可以不惜重金进行“挖掘”、招揽于自己麾下,这对于自己栏目的发展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四)差异化策略:特色产品受欢迎。

  民生新闻栏目红火的同时,民生新闻大战也愈演愈烈,各电视台为了生存或获得好的收视率而采取种种不同的策略。

  做观众喜欢的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来赢得市场就是其中一招。

  一是方言说新闻,强调地域特色;二是增加电视评论,满足受众消费心理;三是编排上要不拘一格。

  总之,还有很多发展策略如技术策略、协作战略等,由于篇幅关系在这不一一列举。

  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况,继而介绍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困难,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我国相关科研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云明,易前良.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J].当代传播,2006,02.

  [2]尧弘.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记者,2007,06.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论文【2】

  【摘 要】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

  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

  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做了探究。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发展研究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研究

  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

  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

  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说,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

  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

  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

  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2)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

  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

  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是在新兴媒体――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大事件。

  自从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争相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福建台的《现场》等。

  这些新闻栏目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

  2009年的央视两会报道在栏目设置、嘉宾选择、节目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平民化”的特点,使观众觉得平实亲切。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至今,有如破竹之势迅速发展,基本上占据高收视率和高市场份额,一时的'市场追捧使民生新闻难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的话,将严重制约民生新闻发展。

  我认为,电视媒体应该抓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的本质,结合地域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趋势的“人文关怀”之路,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蓬勃发展。

  具体说来,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致力于民生,提升节目品位,创新节目形式。

  电视民生新闻要突破同质化、形式化的障碍,应该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抓好节目定位,培养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第二,提升节目品位;第三,创新节目形式。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舆论监督,确保不越位。

  针对目前一些媒体娱乐化、庸俗化现象突出这一状况,电视民生新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一,记者要深入群众生活;第二,坚持政治家办台”。

  第三,以正面报道为主。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

  (一)电视民生新闻应在“三贴近”的政策指引下前进发展

  民生新闻往往被观众亲切地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其中蕴含着民生新闻服务民众的价值理念。

  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让新闻变得可看、管用,让民众产生一种带有期待值的意识。

  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时代。

  民生新闻将民生现场置于媒体的聚焦之下,挖掘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同时,民生新闻记录着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在新闻报道中勾勒出百姓生活的全景图,具有贴近性和平民化色彩,使受众感受到亲近与信赖。

  (二)电视民生新闻要有正确的态度

  好的民生新闻的出现需要以是一种专业的态度,以一种平视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以一种道义的热情来关注世界。

  民生新闻不仅仅局限于街谈巷议的小事,也应该包括影响重大的事件。

  对于小事要以小见大,在满足干重猎奇心理的基础上更要深化引申,让事件浅薄的背后增添一种审视的目光和冷静的思考。

  避免平庸,避免破落是电视民生新闻必须突破的。

  世界是广泛联系的,所有的事物都普遍的联系在一起,而寻找这种联系,挖掘这些联系所带来影响,是使观众从一个看客转变成一个思考者的引发,是提高大众媒介素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感的途径。

  (三)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民生新闻要深度化不要晦涩化

  民生新闻的报道要做到善始善终。

  有开头,更要有结果。

  特别是一些问题性新闻报道。

  有头无尾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民生新闻要做到善始善终,报道条理化,深度化。

  民生新闻要深化,观看电视的受众更要不断地跟上社会舆论的步伐。

  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关于媒介的知识。

  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重点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认识和对自己的工作规范的了解。

  这就要求传媒工作者要担负起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担子,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加入对媒介的介绍,使大家对媒体正确认识了解。

  我们大家可喜地看到,广播电视报纸上的报道已经能够被部分人有思考地接受了,不在是说什么信什么了。

  这不是媒介权威的流失,而是正确的回归。

  三、结束语

  发展中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这类节目在诸多省市电视台的相继成功“打响”,无疑对国内电视新闻界的采编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打断民生新闻向市井化、商业化、媚俗化方向滑落。

  民生新闻的发展已渐渐走出低谷,再现新生的黎明曙光。

  电视民生新闻可以成为并且应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

  民生新闻将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58.

  [2]王磊.民生新闻浅析――对重庆电视台《天天630》的个案分析[J].青年记者,2006(24).

  [3]徐海东.民生新闻应致力于民生[J].记者摇篮,2006(7):33.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及其影响论文01-05

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现状及走向研究05-29

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初探论文04-11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11-06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05-29

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10-24

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构建经济论文04-05

我国经济林业的发展策略论文11-10

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及发展论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