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文明史纲读后感

时间:2021-02-09 19:56: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明史纲读后感

  文明史纲读后感,历史总会让人有疑问,然后深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文明史纲读后感,欢迎阅读!

文明史纲读后感

  文明史纲读后感【1】

  历史的使命之一在于解释过去,并试图预测未来,尽管这一使命似乎从来没有彻底完成,甚至对历史的表述和解释本身就存在臆测,或者说永远无法抵达真理和真相,但是在人类有限的资源和理性的永恒限制下,我们能做到的无非是尽量自圆其说,或者某个解说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接受,无论这个解说是否代表真理和事实,甚至可能是违背人类大多数人的命运和未来的。

  观念决定行动,所有的观念都离不开社会的价值观的选择。

  历史和人类命运总是守恒的,任何制度的选择都是共同价值观的表现,如果我们认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终极价值,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民主和共和,如果我们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专制和等级制度就可能长期存在。

  历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条件下,人们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并共同维持着某种长期可以存在的制度。

  就像我们现在都认为封建专制是不合理的制度,但为什么可以在历史上长期存在。

  教养是个体对原始野蛮本性的客服和推广,文明则是区域社会群体对自身共同野蛮本性的协同矫治和维护。

  单一的个体永远无法自我克服本性中的原始野蛮性,这时生存和繁衍的生理基本需求和基因导向。

  但群居生活开始后,资源争夺和生存竞争导致了机会和地位的不平等和不均衡,个体本能被放大,集体妥协和约定逐渐形成,人类生活史本质上就是不断妥协和约定的历史,文明、文化、法律、制度、信仰、宗教都是一种人类的自我约定,他们将人类自身的本能需求用更先进的方式发泄或转化,将私密性的满足通过私密性的方式实现自我救赎。

  挑战与回应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种决定性力量-------汤因比的 历史研究 。

  文明史纲读后感【2】

  布罗代尔在历史学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只是这本书无法避免地带有冷战思维的标签,对于苏联和马克思主义表现出过分的恐惧和忧虑。

  本书写于1962年,布罗代尔死于1985年,苏联的解体是以后的事情了。

  从今天的情况看,书里面的一些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了,当然,大部分的论述还是合理而且有意义的。

  书中不止一次地对未来表现出忧虑感,随着苏联的解体,书中的大部分“预言”失去了实现的基础,而站在今天回望过去,我们生活的历史就是布罗代尔所展望的未来,可惜的是,他剩余的一小部分“预言”也几乎没有成为现实。

  他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他对过去了如指掌,但这并不能阻止他成为一个蹩脚的预言家--历史学家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成为预言家。

  虽然这本书是为法国的高中生所写的教材,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失败的预言,使得本书对于一个新手而言变得莫名其妙,不推荐历史学初学者以这本书为参考书,但是这本书确实适合有功力的人阅读。

  文明史纲读后感【3】

  只有有一定历史经历的人,才对人对物有一种历史的透视感,才能将历史讲得深入、生动,才能像结合自己的经历一样,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而不至于仅仅罗列一些历史事件。

  布罗代尔本人的经历就是一部曲折的历史。

  布罗代尔在1940应征入伍,后被德军俘虏,关入战俘营,经历五年战俘营生活而最终成为历史学巨擘,这是我知道布罗代尔的开始,那时候,就想起了《基督山伯爵》的内容,和主人翁唐太斯一起在狱中的法利亚神甫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一般的经历和博学的知识,使他在狱中写下了《论意大利王国》一文,读到《基督山伯爵》这一节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可能一定要看看法利亚神甫的这篇文章。

  布罗代尔也有牢狱的经历,这使他给我一种历史与现实把握的信任感。

  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就是了解过去与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

  一、写作体例上的设计有利于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

  从写作体例上来说, 《文明史纲》把文明分列叙述,在欧洲之外的文明,有伊斯兰文明、非洲、远东三大部分。

  这显然不同于传统的、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写法,即按照年代顺序详细地叙述一切事件,正如布罗代尔所说的那种“毫不吝啬地将日期、英雄名字、大人物的事迹和武功,一股脑地塞进学术论文当中”。

  这种历史书读后就忘,不能使人评判和理解历史,更不能使人能从历史中获取什么对现实有用的东西。

  这也不同于《中外文明史纲》的写作方法,《中外文明史纲》分为中国文明史和外国文明史,在中国和外国文明史这两个部分里,又分别细分为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等十多个部分。

  这样划分不可避免地割断了中国与外国的整体联系,也难以述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文明史纲》综合地理和文化因素,将世界文明划分为六个部分,各个部分又相互联系,内部又有综合性的论述,体现了 “整体性历史”与“历史时间”观念,也能够给人以“文明史”的整体感。

  二、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颠覆传统的教科书模式

  初读〈文明史纲〉,被吸引的就是它独特的视角。

  如探询古代中国为什么反对变革,从宗教这我们通常忽略的角度;写远东,以“素食主义”作为开篇;写欧洲和黑色大陆,把“空间”放在首位。

  正如〈文明史纲〉中文版序上所说的,布罗代尔“总爱关注小问题”。

  小问题,常常是许多大问题的起源,比如中国的人口众多,这在我们的历史书中是一个事实,却不是一个问题的起源。

  《文明史纲》则从这个点出发,最终解答了”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不是同步进行”这个问题。

  给人的感觉就象我的确生活在当时的历史中,如看当天出版的日报一样。

  布罗代尔正是以这样典型的点为出发点,抽丝剥茧,像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一样,以其大历史观,畅谈文明的'发展,梳理文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文明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

  另外,《文明史纲》以分析为主,将历史材料纳入自己的思考,叙述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基础材料,关键在于给人历史的透视感。

  在(教学)这一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帮助他们发现一种透视感,发现过去时代的真实性,发现它所包含的方向和意义,发现种种连续接替,给它做出标志,立下标杆,赋予它第一个可以辨认的面貌.(布罗代尔序P13)

  善于设置疑问,并从这里开始分析,感觉似乎是作者和读者一起来探讨问题,而不仅仅是作者的讲述。

  例如:

  那么,野蛮民族应对远东和欧洲日益加宽的鸿沟负主要责任吗?这是不是影响该地区命运的关键因素?(远东简介P175)

  人们为什么必须断然地在整体和细节之间作出选择?一种现实不必把另一种现实排除在外:两者并不矛盾。

  (欧洲的统一P370)

  布罗代尔对自己不太确定的,不会断然下结论,而是试探性的语言。

  如可能、或许、至少有时候等。

  三、靠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讲述历史的演进,找寻历史对现实的启迪

  《远东简介》:

  素食主义→谷物种植→人口众多

  宗教中的人圣不分→宗教介入生活细处→恒定、反对变革

  宗教对民众宗教迷信的冷漠→秩序→延续和静止不变

  《古代中国》:

  人口众多→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不追求技术创新→科学与技术的不同步→地方性人口过剩产生贫穷(P201)

  《日本》(P274—278):

  将军猜忌大名→苛刻的法律进行监视,同时不得不离开自己根据地到江户居住(每年六个月)→费用不赀的旅行→大名的减少→浪人(骑士)增多→推翻旧封建制度

  大名受到猜忌→贵族不得经商→商人阶级兴起

  奢侈品→现金消费→大名必须出售大量稻米并且借款→信贷普及→商人阶级的涌现

  日本社会纪律性→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革命断裂的情况下完成工业革命→社会方面静止、经济方面革命

  布罗代尔在本书中的创新之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疑惑,就其写作体例而言,这种写作体例虽然在连接历史与现在上很容易把握,但作为一个史纲,在整体上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比如欧洲文明与欧洲以外的文明如何相互影响,似乎难以叙述。

  另外,全书在对历史事件和文明衍变深入剖析的基础之上绝少对历史的评价,更不存在任何的褒扬或贬斥。

  由此,我产生了疑惑,对于历史,我们是否真的不该再去评判一段历史?如果没有对是非曲直的评判,那么历史的意义又究竟何在?

【文明史纲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5篇10-09

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广播稿03-10

餐饮文明标语03-01

市民文明守则10-25

文明守则大全10-25

文明市民守则10-18

文明人文明事广播稿02-14

关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07-27

家庭文明建设征文01-06

文明餐桌活动简报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