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

时间:2022-03-15 12:13: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通用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通用6篇)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 篇1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

  《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

  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尊重自然之道。

  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

  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

  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

  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

  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

  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

  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

  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

  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

  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

  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

  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

  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

  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

  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

  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

  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

  王子朝杀悼王自立。

  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

  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

  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

  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

  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

  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

  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

  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

  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

  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

  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

  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

  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

  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

  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

  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

  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

  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

  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

  “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

  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

  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应该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

  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

  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希望于通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

  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

  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

  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

  所以我们应该从积极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

  我们应该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

  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

  这样应该是对这一思想更积极的理解。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 篇2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

  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

  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

  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

  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

  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

  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

  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

  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

  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

  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

  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

  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

  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

  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

  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

  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

  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 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

  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

  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 我告诉老太太去。

  "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

  可宝姐姐呢 真的好吗 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

  "以此来诬陷林妹妹。

  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

  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

  "她也只好如此做了。

  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

  她的命运是坎坷的。

  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

  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

  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

  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

  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

  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

  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

  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

  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

  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

  不仅是被宝玉丢弃,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品。

  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

  面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为谁妍。"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

  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

  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

  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

  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

  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

  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

  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回首"备记凤月繁华之盛"的高潮,到头来"树倒猢狲散"的景况……虽则最后家道重兴,到底教"门庭依旧,面目全非"的荣国府如何再续这一场华美至极的荒唐 不能了,只因那一群主宰灵魂的女人早已香消玉陨。

  汝——成就这场悲剧的女人!我为之肝肠寸断恰恰于此啊!

  诚然,这白转千回的惊世之作整个一副喜也女人,哀也女人;柔也女人,刚也女人;成也女人,败也女人……豪门世家倒不如是女人撑起的天下!

  史老太君,刑王夫人,凤姐,尤氏,众姊妹,众丫头,众媳妇麽麽……荣宁府里头有名有姓的女人只怕不下四五百个。

  有头面的,管事的,厮混的,只听使唤的……什么样儿的应有尽有。

  话说这府第只恐是女人堆砌的倒不假。

  曹雪琴竟能把纸上的女人点化得如此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确实妙哉! 就说那见花落泪,望月生情的林黛玉。

  人称她恰如"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

  是啊,正是她完美地诠释了何以谓"水做的女人"。

  伊人风流精致,怯弱不胜,目下无尘……着实惹人既爱又恨。

  恨她的感怀身世,恨她的怨天尤人……爱她的不世才情,爱她如同黑暗世界里圣洁炽热的昙花那样温柔而热烈地叛逆,抗争,演绎,燃烧。

  难道她也是一眼"百尺清潭写翠娥"的难老泉 凭借矢志不渝的心志涌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等绝句来……更有"冷月葬诗魂"!何只诗魂 比起颦儿,更容易被赞扬的薛宝钗——品格端方,仪态万千,才思敏捷,艳艳冠群芳……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一句"欲尝白帝凭清洁"……自是十足的淑女风范,与生俱来大家闺秀的矜持和懂事。

  也有这般评她的"蘅芜君实际是一条釜底游鱼,却把沸水当作浪花,处处迎上去,想获得富祉。

  "她爱宝玉又没有勇气忤逆环境,即使有了婚姻还是把爱深刻地遗落在悔憾中,回报了一生的孤独。

  还有一位来不及孤独,来不及悔恨的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好一首《聪明累》囫囵了凤姐这雷厉风行的一辈子。

  聪明,漂亮,能干,狠毒……又如何

  还有很多很多,"袭人""晴雯""妙玉""鸳鸯""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平儿"……悉数这一个个娟秀的名儿,一位位画册(司命册)里出落的女人,如何形容 她们生活在同一个囚笼,一样的"有命无运",一样的任人摆布,时代掳掠了她们的自由。

  敢问浓缩事态万千的荣国府,大观园,可大得过棺材否 无限风光不过锁住了一个时代的女人,锁住了无数受压迫的亡魂……

  大观园的女人,荣国府的女人,那个时代的女人。

  都修得了怎样的正果 林黛玉的为情而死,薛宝钗的孤寂终生,王熙凤的含恨长辞,贾惜春的青灯黄卷……我所领略过最完美,最彻底的悲剧!仅仅是女人的悲剧吗 还是整个时代,整个历史,整个人类的悲剧!折射的又是谁的思想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

  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

  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

  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

  "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

  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

  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

  "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

  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 篇3

  一部可用于销售培训学习的精彩商战小说 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巧妙布局,不择手段 为了赢取订单,可以舍弃一切 为了不输给对手,宁愿做嗜血的豺狼 这或许是你闻所未闻的战术,或许是你亲身经历的战场 可能让你大呼过瘾,也可能让你觉得历历在目 情场角逐与商场竞争的精彩演绎,销售技巧与精彩故事的完美融合 全面透视大单背后的真相 中国

  第一部可用于培训学习的商战小说 所有销售人员的屠龙宝刀 谢谢KIM的推荐,《输赢》的确是本销售培训学习的精彩商战小说,每次商场竞争的精彩演绎都能让我怦然心动。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从头到尾都让读者酣畅淋漓,《输赢》的结尾却多少有些让我失望,感觉作者忍耐力不够,最终被自己设计的情节套牢,虎头蛇尾。可是好书终归是好书,至少我学到很多销售技巧,正如介绍所言“个人和团队、能力和手段、原则与变通、交易与规则都得到了最鲜活的展示”,除此而外,有很多感情片断让我潸然泪下。文章主旨:“人生本是过程,结果并不重要”,拿出来与各位共勉。

  《输赢》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人:周锐,骆伽和方威和周锐的销售绝招“天龙六式”。毫无疑问,周锐是个成功的管理者,人是最难管的,可是周锐做到了。他的沟通能力,洞察力,亲和力让他成为销售精英。周锐把自己多年销售经验提练成“天龙六式”:

  第一式也就是销售人员最常面对的,存在一个项目,做销售的。第一步要怎么做,不少的销售人员会直接冲锋陷陈,结果战死沙场。兵家有云:知已知彼方可百战不贻,这就是周锐的天龙六式的第一式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发展内线;

  第二式就是建立关系,并发展关系。客户关注产品,关注产品,同时也关注彼此之间的关系与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做业务的人很多人都是拿亲戚、朋友先下手,因为彼此之间已经很信任了,做起来成功的机会也就大了很多;

  第三式就是引导并掌握需求。有需求用户才需要你的产品,你要准确把握真正用户内在本质的需求,并通过此需求带动并产生其它的销售机会。就如一个老太太去买李子,如果你没进行很好的需求确认,你就不知识老太太是需要买酸的李子给媳妇吃,更深层次的需求就是老太太为了以后孙子的健康,需要给媳妇补充维生素,这样就你可以带动其它的销售机会,卖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给老太太;

  第四式是竞争策略,简单的说就是发扬你的优点。现在这个社会同质化的产品太多,竞争策略大体上就是产品性能,价格,服务之间的竞争。抓住客户的需求心理并与你的产品优点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第五式赢取承诺,与客户进行妥协和交换,以达到最后赢得合同的;

  第六式跟进服务,进行客户的反馈并进行回收款。周锐在担任捷科中国区总经理一年后辞了职。很少有人具有这种魄力,在刚达到事业顶峰就放下事业回归生活,这像极了金庸《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小说中的绝世高人在看破江湖后,就会金盆洗手归隐山林,于是就有了传奇。骆伽差点成了传奇,可惜她走错了一步,为了达成目标不惜一切,最终也毁了她。正如小说中已达颠峰的武林高手,为了称霸武林练就绝世神功而走火入魔。方威对感情和事业的执着,横冲直撞的性格都令人钦佩不已,而和国务院总理交换名片一幕则让人忍俊不禁。他不愧为销售天才,遇强则强。遇上了骆伽这样一等一的高手更激发了他心中的斗志。有时候成功就差那么一小步,方威在项目已经要跟对手签定的最后时候,始终不放弃。但让我疑惑的是,对自己的真爱快要步入的婚姻殿堂的时候,方威反而放弃了,那不是违背他的意愿吗?小说有三段描写让我过目不忘,

  第一是骆伽和周锐在文中的初次碰面,

  第二是骆伽和周锐的妻子黄静的唯一一次见面,

  第三是小说结束时,周锐怀念骆伽所说的话。文中两人的初次碰面:十个厂家的近百位代表密密麻麻地挤在会议室。捷科公司的团队都穿着正装,坐在会议室中间不起眼的地方。

  方威刚从上海过来,几乎一个人都不认识,却东张西望寻找着骆伽。自从来到北京,他已经感受到了这个高手中的高手的魔力,当他提到骆伽主持这个项目的时候,工程师们居然吓得要当场放弃,各位将她说得神乎其神。会议室里没有她的身影,方威的目光又转向大门,看着陆续进来的厂家代表,最后终于等到了骆伽。方威见过骆伽的照片,留在他脑海中的是她在高尔夫球场上的装束和形象,并将她的形象和那辆宝马X5连接在一起,动感,线条优美,有冲击力。今日方威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骆伽,优雅的西服和西裤掩盖了身体的曲线,步伐轻柔,难道她竟然已经修炼到可以改变自己气质的程度?方威不由得想到了《聊斋》中美丽的狐仙。方威紧盯着骆伽,发现她也在四处看着,然后和身边的同事打个招呼,朝自己方向走来。方威看着她越走越近,心里不停地打鼓:她是不是在高尔夫球场见到我了?方威从不害怕和别人对视,仍然昂头直视骆伽,心里却已经虚了。赵颖和骆伽谁更漂亮一些呢?方威发现自己在胡思乱想。

  骆伽越来越近,方威只能收回目光。渐渐地,方威的耳鼻之中充满了淡淡的香味,是香水还是骆伽的体香?香水不可能这么轻柔也不能这样沁人心脾。她走到自己背后要干什么呢?方威已经全线失守,知道无论骆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自己都无法拒绝。“我很想念你。”骆伽的声音轻轻地从右耳飘来,方威耳边酥麻,半边身子都被这个声音化掉了,遇见狐仙的书生也一定是在听到这样的声音后,不可救药地拜服在狐仙的脚下。方威用手将自己的脑袋推向右侧,突然一幅完全出乎预料的画面让方威灵魂出壳。骆伽两只手搭在周锐肩膀上,嘴唇贴在他的耳边,就像最亲密的朋友一样,刚刚轻声地吐出方威听到的那句话。

  周锐没有转身任由她抓住自己的肩膀,问道:“是你吗?伽伽。”“你为什么要去上海呢?既然去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骆伽的声音只有身边的人可以听见,林佳玲侧了一下身体,似乎也注意到了骆伽。“我回北京,是因为在北京有我牵挂的人。”周锐回答。“是谁呢?”“你觉得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场合谈这些吗?”“我很想知道,不过我们可以以后再谈,可是你为什么又要来这里呢?”“你知道的。”“为了这个订单,你能赢吗?”骆伽的嘴唇几乎贴到了周锐的耳边,就像亲密的朋友说着悄悄话。“我能。”“你不能,因为有我的存在。我可以不计代价地去赢,你却不可以,你有太多的放不下的事情。”“的确,有的事情我做不出来。”周锐坦白地承认。“这就是你致命的弱点。在较量之中,你的犹豫和懦弱将使你失去机会。”“我可以接受失败。”周锐平淡地回答。“所以你将是失败者,我本来对你寄托了希望。”“我不会辜负一个最信赖我的人,将一生托付给我的人。”骆伽轻轻按了按周锐的肩膀,细心地帮他掸去西服边上一点点灰尘,动作缓慢几乎到了不能分辨的程度。她在给周锐最后一个机会,方威心里想。周锐像被冰冻住一样静止不动。骆伽的手从周锐的肩膀缩回,用嘴唇在周锐耳边轻轻碰了一下转身而去,方威看见了她眼边的泪花。骆伽和黄静的文中唯一一次见面当骆伽出现在餐厅,看见黄静和周锐手拉手坐在一起的时候,心中涌出难言的痛苦,那个本来属于自己的座位却坐着另外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曾经是自己的好朋友。骆伽勉强挤出笑容,与周锐和黄静打了招呼,坐在他们对面。骆伽打量着黄静,她完全不像嫁作人妇,好像比二年前更加年轻,皮肤也更加白皙,这么冷的天气居然穿着低领的紫色衬衣。

  骆伽很识货,知道黄静穿得都是最顶尖的品牌,骆伽曾经在国贸的专门店转了几次,都没有舍得出手买下,黄静轻易地拥有了这些自己梦想已久的东西。骆伽从办公室里出来,穿着正式的蓝色套装,忽然发现居然与餐厅的服务员的制服差不多,她低下头,在黄静面前失去了自信。黄静亲切地向骆伽招呼:“伽伽,这两年我们一直在上海。你在北京过得好吗?”骆伽点点头应道:“还好。”黄静斜靠在周锐身上关心地问道:“还在惠康工作吗?忙吗?”骆伽看着黄静亲昵地靠在周锐身边,控制着心中涌出的怒气,面无表情点点头:“挺忙的,你呢?”黄静立即笑着回答:“我也挺忙的,去杭州陪父母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去香港去购物,专门去上海听了音乐会回来。你都在做什么呢?”骆伽这段时间白天绞尽脑汁地做经信的订单,夜里还要通宵赶经信银行的建议书,听到黄静的问题心中忽然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感觉,口中应付说:“没忙什么。”黄静接着说:“我妈妈很想你呢,不停地问到你,她把你当做我妹妹一样了。”周锐轻轻捏了一下黄静的胳膊,示意她不要提起父母,这个话题对于失去父母的骆伽十分敏感。骆伽却一直处于突然见到黄静的被动之中,她忽然发现黄静拥有一切自己梦想拥有的东西。突然听到黄静提起父母,骆伽心中想起父亲的模样,眼泪已经在眼眶内打转。黄静意识到自己说走了嘴,心里十分后悔,希望能够挽回局面,伸手抓住骆伽的胳膊:“伽伽,我的家就是你的家,我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是吗?” 骆伽眼泪涌了出来,带着哭声说道:“你的家就是我的家?你的父母能取代我的父母吗?周锐是你的老公,也能是我的吗?周锐,你找我出来什么事?”周锐看着骆伽已经在与黄静的较量中落在下风,想起骆伽从小失去母亲后又失去父亲,心中不忍立即说道:“我请你出来,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你一定要答应我。”骆伽心绪已乱,大声说道:“什么事,你说。”周锐始终不知如何开口,现在被逼到这种局面,只好缓慢而坚定说出:“请你立即出国。”骆伽难以置信地望着周锐:“你为什么要我立即出国?”周锐伸手抓住骆伽的手掌,一字一句说道:“我不能解释原因,但是请你务必立即出国,日后你自会明白。”骆伽眼眶中还带着眼泪,摇头回答:“你为什么要我出国?我已经一无所有,只有这份工作了,你让我出国做什么?”周锐已经不顾一切,大声说道:“你就要出事了,快走吧。”骆伽疑惑地看着周锐说道:“我不知道你说得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会走的,我要彻底打败你。”骆伽说完站起来转身离开座位向门口走去,周锐急得一下站起来,追过去拉住骆伽,大声喊道:“你走吧,我求求你。”骆伽转身面对周锐,泪珠正从眼边一点一滴留下:“我不会在纠缠你了,我也会走的,你不要担心。”看着骆伽离开,在周锐眼中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战无不胜的高手中的高手,自从返回北京与她正面较量之后,周锐在与骆伽周旋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下风。现在方威帮助自己就要在经信银行的订单上打败骆伽,黄静又在感情上摧毁了她的攻势,周锐心中不但没有任何兴奋的感觉,心中却开始怜惜起骆伽,也更加为她担忧起来。

  小说结束时,周锐怀念骆伽:她的名字叫做骆伽,是我的初恋女友。在五六年前,她像你们一样年轻,充满活力,而且与你们一样加入一家世界顶尖的公司担任与你们一样的职位,她不但聪明而且很擅长于各种客户打交道,收集情报,投其所好建立关系,寻找竞争对手的缺陷击败对手,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成了这个行业的顶尖高手。从她开始做销售以来,几乎保持了不败的纪录。在那段时间里,所有公司的销售人员可以说是闻风丧胆,都不敢与她正面交锋。这家公司为了表彰她的成就,计划将她派到美国培训学习之后让她退出江湖,担任公司的公关总监,她将成为最年轻的跨国公司公关总监,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为了赢,她可以不择手段,全方位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她刚开始做销售时陪客户吃饭,总是很晚回家,回家之后就抱着洗手间的马桶扣嗓子将酒精都吐出来。我们开玩笑说女孩子不能带客户卡拉OK,不适合做销售,她不服气,偏偏带着客户去最豪华的夜总会,只要客户看中了哪个小姐,她就出钱买单,她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巧,她在这方面确实是个天才。随着关系越来越深,她觉得吃饭,送礼,打麻将已经是虚的了,现金才是最实在的。她的销售业绩就是伴着这种事情不断地提高。我要一个正常的妻子,难以接受她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最终也因此分手。

  两年后,她终于想通了准备退出,她的公司却希望她能够为公司做成最后一个超大的经信银行的订单。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将骆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不敢触动,当我决定进行这次培训学习的时候,才开始整理她留下的物品。我看了她的日记,才知道我在两年前离开她之后,她的每一页日记都纪录着对我们在一起的时光的回忆。她经常会这样写:今日是国庆假日,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一起自驾去青岛;今日是新年夜,我们去年今日一起彻夜狂欢。这时候她已经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去赢,而是和自己最喜欢的人在一起。……看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痛痛快快大哭起来。骆伽好傻,她如果能早点明白,就不会和周锐分手了,失去真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现实就是那么无奈,不经历痛苦的过程,人就永远不会清醒,可是后悔有用吗?人生本是过程,输赢并不重要。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 篇4

  一本教科书般的道德心理学著作,可读性较佳。

  ◆哲学与心理学

  就像“理性”与“感性”相对立一样,哲学与心理学之间也有一道不可调和的鸿沟:哲学家们关注什么是“本质上”正确的,而心理学家关注人们“觉得”什么是正确的。为了探寻本质,哲学家们对思想实验刨根问底,试图通过严丝合缝的逻辑推导出具有唯一性的原则,他们关注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绝对的道德。他们抛弃了什么呢?他们抛弃了最不合逻辑,但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的情感。

  对于其他议题,情感的作用可能不会举足轻重。在道德这个议题上,抛弃了情感,绝对能得出很多匪夷所思的原则:例如,功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能够提高全人类快乐总和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即使是折磨一个无辜者,若能够取悦大众,那也值得去做;又如,康德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撒谎,即使是面对纳粹也不能。

  与崇尚理性的道德哲学家相对地,道德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人们“认为”什么是正确的,探索人们“为什么这么认为”。很多时候,人们形成的道德观念,不是来自于仔细思索后的推敲,而是出自于瞬间形成的直觉,这种直觉的来源,有人类基因的巨大影响,有社会习俗的作用,有潜移默化的习惯,有耳濡目染后形成的情感沉淀。这种综合的直觉,就是这本书一直在讨论的事情。

  ◆道德与喜恶

  这本书并没有带来太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但是却对人类产生的种种道德情感作出了剖析。

  一个最基本的定义,什么是道德?这或许很难回答。那么换一个问题,什么是不道德?一个简单的答案是:无故伤害他人,即为不道德。可以从中联想到的是,所谓道德,是一种关于人、关于人际关系的判断。

  柯尔伯格曾经提出过著名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他将人的道德水平分为六个层次,最初的两个层次遵循的道德原则是:服从与惩罚(听从命令就是对的)、利己主义(让自己好的就是对的)。随着人的成长,逐渐发展出中间两个层次的原则:人际和谐(让群体关系亲密就是对的)、社会秩序(让广泛的社会群体维持秩序),形成对前两个道德层次的发展与制衡。而最后两个层次,则深入到普遍伦理原则(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才是对的)。柯尔伯格认为,随着人的成长,他将逐渐接触到他人、群体和社会,从而让自己的道德原则不断地进行扩大与调整,然后去适应他人、更大的群体、以及更大更大的社会。而当个人的道德水平发展到最顶点时,他的道德感将会重新聚焦到个体,将个体的生命价值视为最重,甚至可以突破群体的规范,从而完成一种升华与超越。

  可以认为,之所以会有“道德”这个说法,是因为道德对于人类社会太重要了,它在当代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被赋予了“道德”这一符号化的称号,用来规训个人的行为,避免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

  如果有一种绝对正确的的道德准则,那么人类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仇恨与偏见。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道德真正复杂的地方在于,它充满太多纠葛:从本质起源上看,它的一半来自于人类基因,它的另一半来自于后天文化。从道德感形成上看,它的一半来自于我们的理性判断,另一半则来自于我们的情感认同。而我们人类,却常常把这些因素在大脑中混在一起,妄下定论,最终得出了很多看似道德,实则荒谬的结论。

  这需要慢慢解释。

  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道德感与喜爱有什么关系?我们喜爱一个人,可能是因为他貌美、他与你关系亲密、他对你好。“喜爱”这份情感之中,有道德(追求真、善)的因素在,但不全是。我们会因为一个人有道德而喜爱他,也会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认为他是道德的。可怕的地方来了:我们很容易因为讨厌一个人,而认为他是不道德的。将个人的好恶扣上道德的大帽子,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太常见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偏见,将犹太人从本质上钉在不道德、劣等的耻辱柱上,从而形成一种荒谬的国家秩序。

  在当代,我们仍然把个人喜好和道德判断相混淆,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这种危害正在加剧: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少量信息,然后凭着我们的刻板印象、个人情感,做着明确而正义凛然的道德判断。这里面有两个点很有意思,第一,如果发生的是双方冲突的事件,首先发出声音的那个一般会受到大量的同情和信任。说到底,人类的道德判断是根植于情感的,我们更容易信任故事,更容易信任那个能让我们听到声音的人。当我们已经有了道德判断后,我们再用理性为这个判断做出事后辩护。这一系列过程,可笑的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第二,为什么网络事件容易反转?因为即使事件信息量再少,人们还是喜欢做出黑白决策,分清谁对谁错。同情对的,这是“共情体验”,更爽的是痛斥错的,这是“复仇体验”。这两种体验带来的快感,比理性地思考事情经过和双方责任要快乐多了。所以对于一般的扯皮事件,那些想要诉诸网络求得公正的人,往往只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他们推崇自由,讨厌被束缚。因此他们肆意地发表个人的好恶,却非常讨厌被所谓的社会道德秩序所捆绑。年轻人极其矛盾的一面展现出来了:我们一边凭着自己的喜好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一边又痛斥别人对自己进行道德绑架。

  所以,看起来,道德评价和个人喜好应当分开而论。但是,真的分得开吗?书中对于厌恶感的剖析,实在很有道理。例如,为什么我们曾会认为同性恋是“不道德的”?甚至在中世纪,正常的性交都是不洁的、不道德的。在这里,这些行为并没有伤害别人,并不违反之前提到的道德原则,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批判?

  关键在于,这些行为会让我们产生生理上的厌恶感。书中提到的理论,认为人类有一些“核心厌恶源”,例如腐肉、尸体、体液等等,这些会让人类的祖先生病、死亡,所以从基因上,这些事物都是被本能所厌恶的。而同性恋、性交等则正好属于这一类,之所以我们还喜欢性交,则是因为更强烈的欲望抵消了核心厌恶罢了。

  这些厌恶感出自我们的本能,为了解释这种厌恶,我们人类将其冠以了不道德的名号,但这些行为,从理性哲学的角度,如何不道德呢?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明了不同的说法,看似充满逻辑,实际上只是一种强行的自圆其说。我们常常将不道德与肮脏联系在一起,将自我救赎与清洁联系在一起,这一点至少说明了,厌恶感、道德感、个人好恶,这些复杂的内在机制常常是含糊的、混淆的,它们纠葛不清,我们不明所以。人类推崇理性,但人类永远不可能实现绝对理性。

  ◆公平、平等与自私

  这一组关键词也很有意思。公平不等于平等,不然社会上每个人的财富就应该是平均的。书中认为,人类拥有一种追求结果平等的本能,即是说,我们往往会忽视过程、忽视不同个人的付出与背景,只希望每个人获得的资源在结果上都是一样的。追求资源平等的根源,本质上是追求社会地位的平等。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我更在意的是,我们真的是追求公平吗?还是追求自己比别人好?

  我设想了一个思想实验:有一大笔钱要分给一群人,没有任何前提,有两种分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你来分配给每一个人,你来决定给每个人分多少。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抽奖的方式来分配给每个人。我们来看看在两种分配模式下,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在第一种方式下,无论你在内心里是想给自己分很多,还是心里真的觉得应该平均分配,一旦考虑到群体的压力,你的最终行为大概率是选择平均分配。那么第二种模式呢?在不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真的崇尚平等的.,你的心里应该希望大家都得到差不多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包括你),是不是都在盼望着,自己能够在幸运女神的眷顾下,能够分到更多的钱的?而且仔细想想,这里面的关键,不在于你究竟分到了多少钱,而是你分得是不是比别人多。如果你比别人多,你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声音在窃喜,如果你分得比别人少,即使这笔钱已经不菲,但实际上你还是会感到烦躁而沮丧。

  当我们不如别人时,我们追求公平,但当大家到了同一个水平,我们又追求比别人好。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渴望的是比别人好,而首先要保障的,是自己不差于别人。

  有趣的地方在于,希望自己比别人好是自私,而希望自己不差于别人是公平。公平与自私,看似对立的两个观念,却在内在动因上有着一致性!这在本质上,是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纠葛。我进一步认为,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私”,是人类作为一个生命体最初的本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当人类发现群体合作更有效率之后,我们为了维持群体的合作关系、保障各群体的利益,才发展出了“公正”这一行为。

  “自私”行为和“公正”行为随着自然选择,逐渐保存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流传下来。“公正”这一行为,最开始可能是那些弱者争取更多利益的方式,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强者对于弱者的关怀、群体对社会秩序的希冀,“公正”通过基因和文化的作用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与“自私”相制衡。我们可能忘了,公正的最初来源,可能是自私之心在起作用,目的在于索取更多。

  现在的人类,基因里同时存在这两种有时矛盾、有时一致的源动力,现代人面临的很多纠结和困惑,例如竞争与合作、利益分赃、同辈压力等,都与此密切相关。

  ◆关于共情

  所谓共情,即感他人之所感。感性版本的共情叫做“代入”,理性版本的共情叫做“换位思考”。共情,毫无疑问是人类为了促进相互合作而发展出来的积极情感,它帮助了我们太多。而我现在思考的是,我们的共情能力,是否真的开始滥用?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母婊”成为了一个常见的不道德名词,用来讽刺那些对某些事物过度共情,而损害到其它人利益的人。在媒体和影响作品的作用下,让我们认识到曾经那些面目可憎之人,也有能够被理解的原因,我们开始对那些可恨可悲之人,给予共情。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我们听不同版本的故事,与对象产生不同程度的接触,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共情体验。每个人的共情能力不同,共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共情确是我们做出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的道德纠葛之多,实属正常。

  不可否认,人类的共情能力正在泛化,这在书中,被称为“道德圈的扩大”。随着人类文明在和平年代的发展,我们将能够共情的对象,从朋友亲人,扩充到阿猫阿狗、植物、虚拟形象,甚至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这就必然带来了更多的道德冲突。例如,我们越来越认同狗对于人的情感地位,为了狗,我们甚至愿意侵害别人的利益,并对别人冠以不道德的名号。对狗如此,那么未来对于猪呢?对于植物呢?这里面的道德情感究竟有何迹可循?

  书中告诉我们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共情对象与我们的亲疏关系。我们对与我们更亲近的人和物,有着更强烈的共情体验,并由此推广到与之同类的人和物。例如,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丹麦人,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丹麦人都产生更多的好感。正是这条看似简单的情感原则,主导了我们的共情能力,从而进一步控制着我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感说到底,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而每个人对其它人的看法都充满诸多不同,道德观念也自然存在太多差异。

  最后,回到开始的想法:道德复杂的地方在于,它充满了太多纠葛,与个人好恶、文化习俗、基因本能等混在一起,难以厘清。而我们却偏偏想找到一种绝对理性的道德准则,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也给人类社会挖了很多坑。但也正是由于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存在,才让人类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权衡取舍中找到符合人心的做法,此乃文明。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 篇5

  我匍匐了一百年,微笑着焚烧了一百年,只为等待与你灰飞烟灭的重逢,因为你的快乐,是我生命里全部的信仰《郭敬明》幻城所有的人都死了。卡索的冰剑终于刺向自己的身体,在他倒下的地方血液所过之处,红莲一朵接一朵凄艳着绽放…他不再是孤独的,云朵上有他爱的人张开双臂俯视,有爱他的子民虔诚地跪迎。所有的一切化为零,禁锢他的冰城倒塌消融,汇集江河从此无声无息流淌,一千年一万年平静如常。被锁困在炼泅石上的卡索和霰雪鸟的魂终于可以自由地飞翔了。

  这是幻城给我最直接的感动:快乐和自由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和追逐,人是简单的世事复杂多变,当我们被工作或学习或爱或恨或诸多缘由和情绪所折磨所困扰时候,我们都会在欲望的苦海中回旋痛苦地挣扎。

  冰雪神山上幻城就象冰雕玉砌的水晶宫,折射出一种虚空恍惚,浮华唯美但华而不实,一切不过是渊祭掌中一个类似玩具的透明球体。人们不知道幻雪神山秘密的时候,日子就象平静小河水象一组和弦,释是幻城中极不安份的音符。他的反叛源于对卡索浓烈的爱。卡索是他唯一的依恋,他觉得所有的一切对卡索都是不公平的。他要拯救卡索给他最想要的一切。释是幻雪城唯一不需要屏蔽雪的,他的体内有火样的性情,一降十年的大雪灭不掉他对王权的轻蔑。他的妄言造制的尴尬不需要别人的圆场,以至于泫榻的莫名死亡;看到梨落消亡他鼓励卡索找寻他的失落;他觉得岚裳不该属于卡索;对于继承王位他更觉得是对卡索的捆绑束缚。超乎寻常的热爱在他身上凝结成邪恶的火种。在冰雪幻术登峰造极同时,他偷偷的练起最具杀伤力的暗杀和火族幻灵术。一连串不合情理的事发后。他最终毫不设防地死在了亲人的剑下,没有一丝怨恨他把全部的灵力过继给卡索。在卡索知道一切后,他只能把对释的深爱和歉疚寄希于缥缈的云层和未来。他更忧郁了 他的孤独和落寞和回响在森林里的孩子们的笑,形成强烈的对比。看着他长大的婆婆心痛地抚摸他的长发,而苦于不能对他讲出所有的秘密。灵力高强对他忠诚爱戴的星旧不顾婆婆的反对, 为他解开了这个秘密:在幻雪神山处有座无边无际仞雪城,那才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雪城。最平常的宫女灵力也要高出幻城顶尖幻术师的不知道多少倍。听说所有退下位的王都在此处隐居,所有死去的人都可以在那复活。

  卡索太想那些死去的他爱的亲人,太思念他的母后。怀着对神山的强烈好奇 他把一切托付给星旧带着幻城里最优秀的占星师星轨,巫乐师潮渊,暗杀师月神以及防护界皇柝等上路了。在幻雪神山里就象一次奇险的旅行,当身边的朋友一个又一个接连消亡当樱花瓣一次次凄然地在天空飞扬零落,最后卡索终于见到了高高在上的王渊祭。给我影像最深的是朱雀宫的那一节,面对高大的叹息墙 除了它的守护神蝶澈外,别人无法逾越然。而当卡索的意想通过焦尾琴从潮涯超凡的琴技下倾泻时,叹息墙终于在蝶澈失神颓然的眼神里轰然倒塌…人其实就象活在迷雾中,前方一片茫然 。可是只要不停下脚步不在原地空打转,你看到的远方就不会是浊清混乱。当你面对一次又一次艰难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对方向 找准目标倾尽所能打理好每一个计划,不管它能有多大效应或许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卡索见到渊祭后,看似一切云开雾散,其实不过一切刚刚开始。渊祭答应他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复活。在面对他们想见的人时他们才能恢复所有的记忆,这残酷的条件为后来冰雪幻城的隐患埋下伏笔。怀揣着一个个温柔的希望,卡索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剪瞳《梨落》离镜《岚裳》罹一切都象操纵在渊祭手中残酷的幻境,一切象是对卡索对幻雪城一个轻蔑的无情的捉弄。当关上城门的那一刻,谁是谁的救赎,谁又是谁的劫难?我很是喜欢郭敬明,一有他的书就马上淘来了,对于《幻城》,我没想到可以如此震撼,抨击我的心灵,最后我是流着泪把书合上了… … 读完《幻城》,我的第一感觉是好干净。好干净的文字。我仿佛也看到了,苍蓝色的天空下,有那么一群人,在雪雾森林里,看樱花漫天,让细碎的阳光在身上起舞,宁静地微笑……但故事毕竟不是童话,现实是残酷的,甜美的是梦,可梦总会醒。卡索,孤寂的王。人与人的隔阂,伙伴间的不信任,为达到目地的不择手段,读着读着,铺天盖地的难过灌满了心房。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每个人有相同的执着;每个人有不同愿望,每个人为愿望的实现付出相同的代价;每个人有不同的心思,每个人有相同的哀伤。而贯穿全文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和沉重的爱。小说中,我最难忘的就是樱空释,幻雪帝国的二皇子,卡索的弟弟。从刚开始看到的纯洁得透明的释,到残忍地杀害别人的释,到不惜一切的疯狂的释,到嚣张放肆不可一世的释,到最后还笑着将全部献给他最爱的哥哥的释……我沉默了,什么都不想说什么也说不出,从最开始的喜爱到惊讶到疑惑到愤恨到震撼,释,樱空释,我难过得想哭,可又哭不出来。那么纯洁的孩子,听到哥哥哥说,我这生最热爱的一个是你,另一个是自由。释听到后是多么幸福。哥哥说,释,你就是我的天下。幸福之余释决定要给卡索自由。可是,王会自由吗?不会。于是当父皇将王位传给哥哥,释说,我会比卡索更合适。幻雪帝国里人们灵力的多少是按头发的长短来算的,释的头发比哥哥的长。当然会有反对的人,可释放肆的笑回荡着,我要杀你们,你们又奈我如何?释要王位,不择手段。释可以将所有阻碍的人杀掉,他不在乎,不在乎啊!他要的是王位。为了王位,释可以解犯禁忌,身为冰族皇族而去学习火族法术。卡索心痛地说,释,我没想到你竟然为了王位会变成为这个样子。释说,我有一个心愿,为了它我不牺牲一切。没有人可以阻止我,哥,因为我的头发那么长。确实连卡索的头发都比释短。可是,释说完,卡索的冰剑剌穿了他的胸膛。没有难以置信,没有愤恨,没有后悔。释笑着说,哥,没想到你真的会杀了我。然后释把所有灵力毫无保留地传给卡索,释留下了梦境,他说他曾发誓,他一定要给哥哥自由,哪怕牺牲他的一切,所以他代替卡索成为王,用至高无上的权利给哥哥自由。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卡索的快乐是他唯一的信仰。上一世,卡索被囚禁在海巨石上,对一只大鸟说,我想要的只有自由,我想推倒这石头,哪怕跃入海中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于是,鸟儿悲鸣着撞击着石头,撞开了铁链,囚犯笑着落入海中,鸟在石头上。那只鸟儿是释的前世。我沉默了,红莲代表的是不惜一切的爱。

  故事中充斥着无奈。卡索爱那个叫作梨落的女孩,梨落也爱卡索。但是,梨落血统不纯,所以他们无法在一起。卡索的父皇很平静地把梨落葬在冰海最深处。理由依就简单,卡索和她相爱,无法留下纯血统的后代,卡索要继王位,梨落就必须死。文章是如此华丽,华丽得不真实,金碧辉煌的大殿,那是镜中花水中月,水晶般的幸福世界,有几人能守住它呢?卡索没有守住,但他去补救。隐莲,神奇的隐莲,可以复活人,因它复活的人,会成为他生前最想成为的人。隐莲在幻雪神山上,由渊祭和她们四位护法守护着。卡索带着幻雪帝国最优秀的人,闯入了幻雪神山。闯进四位护法的领地,那才是真正的过五关斩六将,其中的艰险令人无法想象。他们为此付出了太多代价。辽溅从小想要超越的目标出现了,但他放弃了对决,而与卡索用一种可称卑鄙的手段取得胜利;星轨为了活着陪她哥哥,不惜背叛昔日的战友。为了守护自己珍爱的人,每人都不断战斗,不断猜疑,然后一个一个不甘地倒下,血染红了白雪。最终,当只有几个人还能站起来,卡索找到了隐莲,找到了最强的渊祭。渊祭竞是樱空释的母亲——莲姬!可莲姬毫不在意地说,释不过是她用樱花羽毛做出的玩偶。她不伤心。可是,莲姬打败卡索后,却想玩另一场游戏,以旁观者的身份,让卡索取走隐莲,复活了他爱的和爱他的两个女孩,以及他亲爱的弟弟。

  复活的人没有记忆,只有看到赐给他们生命的人——卡索,记忆才会浮现出来,卡索遇到岚裳和梨落,并帮她们找会了记忆。本以为除了没找到释,已经是个美好的结局,然而……火族皇子带兵进攻,红色的火焰烧到了冰族的大地。陪伴卡索一路走过的勇士们用鲜血证明自己的忠诚,最后,梨落岚裳双双战死。遗憾的是,卡索竞一直认错了人!把深爱他的两个女子弄错了!我哑然,当一个女子在心爱的人的怀抱里,听所爱之人呼唤的是另一个好的名字,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报以笑脸?两个女子彼此都想成为对方,彼此羡慕,彼此包容,双双在黄泉之下时,爱人才错愕地发现,原来自己认错人了……认错人了。我们不也如此?命运的轨道如何知晓,命的蓝图谁彩绘制?也许,当对方付出了全部,自己才发现好像弄错了什么…… 火族胜利了。卡索看着冰族那屹立不知多少千年多少万年的城门,父辈用生命保护的城墙,在火族皇子手下缓缓地重重地倒下。卡索木然地唤出冰剑,将它刺入胸膛。义无反顾。在卡索倒下时,火族皇子冲了上来,接住了他,带着哭腔,嘶哑着噪子,叫道:“哥……你为什么不等我?”我想哭……释回来了,但卡索走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卡索很幸福,见到了所有他想见的人,悲哀的是他一次都没有喊出对方的名字,没能守到最后的最后。如果卡索在等一下,就一瞬间,释就会恢复记忆了!我不甘,替卡索不甘。

  可是,等不急的又何止他一个?谁知等来的是柳暗花明还是万劫不复?几百年的等待,几百年的执着,几百年的孤寂,已经够了……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啊!纠缠不清的情与恨,究竟是谁错了?释希望成为火族皇子,打破囚禁卡索的无形枷锁,为此,他杀了梨落和岚裳,卡索,他最爱的哥哥也在他面前自尽了。像一场哭笑不得的闹剧,最终,大家都是一无所有。尽管他们都没错。这就是真实,郭敬明告诉了我。这就是人心,郭敬明告诉了我。我沉默,这就是美丽又丑陋的世界。只是希望,不要错过我爱的和爱我的;只是祈祷,不要遗忘那些为自己奋不顾身的人。至少,我还不是一无所有。珍惜,永远比补救更实际!我很诧异与我的这一位同龄人。郭敬明在青年的不是童话的幻城故事中,不断的编织着易逝的梦唤起了我们的爱。一个个从满了生死离别所持续的爱的梦幻都破碎了,是谁撕破的?梦的来来去去只是梦,去了就不再来,爱的轰轰烈烈,也只是爱,只留下爱过的痕迹。在破破碎碎的梦境里才会有那生生死死的挚爱。一个个不能完整的梦造成一半径趋于穷大的爱圈,就像锁链,虽然环环相扣,但链首和链尾却永远联不起来。根本就找不但那里是开始那里是结束。所以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大圆圈。那时不该有的爱,指挥陷入不断变化生的企盼和死的失望之中,给人留下绝望的悲哀。

  只有幻雪城中神仙知道。卡索会作为幻雪神山中的神仙吗?——幻雪城中医师的国王都会在那里找到一个位置的,虽然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国王——但他可能也许会的。罹天尽,也就是卡索的弟弟樱空释会不会统治了火族?会不会进入幻雪神山去找颜渊——用一朵樱花所造的他的母亲——寻求隐莲:希望复活他的所爱,就像卡索那样。强者的力量可以创造这个世界,可维护这个世界却需要不尽的弱者的力量。这是一个不是强者的世界,尽管强者的力量已经强到极大,这个世界就是执掌于她们手中的游戏,她所桌的只是向着她想看到的方向进行。如是而已。这个强者就叫颜渊。她就像上帝,能给人以及托希望的神灵,是没有爱,也没有不爱,所做一切既不为什末,也是为了一切。弱者就是卡索和樱空释疑给予他们有关的人。樱空释是比卡索强许多的人。他的头发很常,以及他的灵力都比它的哥哥要高。樱空释是爱他的哥哥的,不只是因为他是弟弟,也不只是因为他感到了哥哥的爱。樱空是只是源于一片雪花和一朵樱花除了哥哥他是没有爱的人没有一切爱的理由。父亲只爱哥哥,母亲不知道给了他什末,他是坚强的爱着他的哥哥卡索。

  卡索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爱人,人也爱他。他可以有一切的理由去爱,也有一切的理由被人去爱,虽然他和樱空释一样的是王子。卡索是一个软弱的主。当他坚强的时候,用兵剑结束了樱空释的生命,他不是一个好哥哥。樱空是释一个坚强的人,爱他的哥哥到死,他的哥哥却不理解。当哥哥知道了他的最后一个梦,他才懂得,弟弟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他的。他发疯的要去复活他的弟弟。可最后,爱他的人一个个留下梦幻的泡沫之后,他却为他所爱的人独自去死了。因为在他眼里根本就没有理由去再见到他弟弟。爱的软弱,不管当他当王子的时候对对他所爱的女孩子,还是当了王以后对所有的朋友,对已逝的女孩子和弟弟。强者的游戏不容被打断。卡索的梦已经却永远的绝望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命运的轨道是上帝安排好了的,寄以最大的希望却收获最大的失望,神灵是输了还是赢了,颜渊算计是得逞了。留下了一段不能复活的爱,和又一个寄以生的希望的兄弟会流泪一辈子期盼一个不能在被从来的爱。既然樱空释只是一个由樱花瓣被神灵幻化的人,那卡索有是怎样的被其他花瓣所异化的人,幻城还没有结束,还有未完的梦。爱却已经结束却留下不能已的爱,让我们去真爱一些,现实中没有幻城,我们也不能不等待身边的爱。我们也不能创造出梦境,告诉别人险恶。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 篇6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其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天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

  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副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井,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因此,这一对亲兄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描写的另一场重要战役。春秋时代是兼并战争极为频繁的时代,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是这边一时代的特点。当时秦晋是大国,郑是小国。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游说秦穆公,分化了秦晋联盟,使秦与郑另订盟约,加深秦晋见的矛盾,这是秦晋之战的原因。

  故事按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展开,而且在情节中塑造了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等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章以卜偃传命——假托君命为开端,告诫晋国大夫们“将有西师过轶我”,渲染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从中可以看出秦晋两国间争霸中原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就象箭在弦上一般,这是爆发崤之战的根本原因。晋文公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而在三十三年春,秦师就已过周北门了。可见秦袭郑是早有准备,而晋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它也获得了秦袭郑的情报,所谓“柩声如牛”的装神弄鬼不过是耍弄迷信手段来进行战争动员而已。

  杞子密报是秦袭郑而导致秦晋崤之战的直接原因。秦穆公一心追求霸业,得到杞子“掌其北门之管”作“潜师”内应的密报后,秦穆公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准备劳师袭郑了。他假惺惺的“访诸蹇叔”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附和而已,但当蹇叔陈述利害表示反对时,他非常恼火,仍一意孤行,悍然袭郑,点将出师于东门之外。在蹇叔哭师时,秦穆公竟恼羞成怒,咒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寥寥数语,把秦穆公的刚愎自用、利令智昏、表现的活灵活现。

  蹇叔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有政治远见的老臣形象,他竭力劝阻秦穆公出师伐郑,从战略上作了深谋远虑的分析,毫不犹豫地否定“劳师袭郑”错误做法,指出秦方——“师劳力竭”,结果只会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方——“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不可行,而且还会丧失杞子内应这样有利的条件;晋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必然会密切注意秦师态势,抓住有利战机,利用有利地形,“御师于崤”。蹇叔抓住秦晋争霸的利害关系所进行的战略分析,是很中肯而有预见性的,但秦穆功完全听不进去。虽然蹇叔的进谏失败了,但并没就此放弃,他哭送与师出征的儿子并做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他希望秦穆公能醒悟,停止侵略战争,以免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蹇叔哭师这一个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忠诚为国的老臣形象。

  下文叙述了秦军在行军途中的骄横和袭郑无功的情况,这里有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和皇武子辞客三个故事情节,并一一验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的预言。

  秦军过周北门表现极为骄横傲慢,作者通过王孙满的议论暗示秦军骄兵必败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聪颖敏锐的人物形象。王孙满年纪尚小,但他有着非凡的智慧,他不为秦师表面的威武和强大所吓倒,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秦军纪律涣散骄傲轻敌的本质,得出“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的结论。

  秦军在滑地碰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个爱国重义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有被偷袭且会有亡国的危险时,急中生智假脱君命,慷慨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并“使遽告于郑”,阻滞了秦军的进军,使郑消除了内患,做好了防备图象的准备。

  郑公得到情报,觉察到杞子等人的内应行动,于是皇武子一番巧妙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杞子、逢孙、扬孙,使秦军陷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困境,被迫撤军。至此,秦军远涉千里,袭郑无功,“师劳力竭”,失败的征象已露端倪。 文章最后部分写秦晋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这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进一步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 秦军袭郑无功,“勤而无所”,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在回师途中还是要经过晋过险要之地崤山,对此晋国绝不会放弃削弱霸敌的良机。先轸论战就集中反映了晋国统治者的这一愿望。他抓住了秦国“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弱点,驳斥了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的所谓仁义之说,认为“敌不可纵。纵敌患生”、“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明确指出秦晋争霸中原的利害关系。此外,他由提出伐秦的另一理由是“天奉我也”、“违天不祥”,用天命论来激励士气。先轸的鼓动完全代表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利益。晋襄公联合了姜戎部落,带孝亲征,表明晋国动员面之广,争霸决心之大。秦晋两军,一劳一逸,一骄一慎,一方“入险而脱”,另一方据险而伏,秦军全军覆没,三帅被俘,结果完全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同时在结尾中通过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将这三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完整和丰满。如先轸的耿直忠诚和深谋远虑已在他和栾枝的论辩中表现出来了,尾声中有增添了他问秦囚时盛怒之下的怒唾于朝的细节,就把先轸的鲁莽暴烈突现出来。又如秦穆公,作者在蹇叔哭师的情节中主要刻画他刚愎自用的一面,而在穆公向师而哭引咎认错的尾声中又表现了他勇于改过的一面。这样,崤之战由秦穆公一意孤行而起,又由他总结教训承认错误结束。故事和人物性格就显得比较完整了。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晋文公是左传着力描写的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窜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成熟的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形象,它在即位前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骄奢,确实是个昏君。但是作者又表现了她宽容纳谏,知错能改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复杂的君主形象。

  齐桓公也是左传中详细记录的一个人物。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兼并,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其中,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齐国是姜尚(即姜太公)的封国,是西周设置在东方的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从姜尚下传到第十四个君主齐襄公当政时,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并且由于他赏罚不明,诛杀不当,臣民人人自危,甚至连他的亲兄弟也害怕被害,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8年,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在政变中被杀死。

  齐襄公死后,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各派大臣都开始了策划拥立君主的活动。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子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这时,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去,召公子小白回国;而此时鲁国也正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边守侯,阻拦公子小白回国。管仲赶到莒国边境时,正好遇见鲍叔牙和公子小白匆匆往齐国赶去。管仲见此,忙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但箭只射到铜制衣带钩,没在有伤着身子。小白为了迷惑对方,假装中箭,大叫一声,倒在车上。鲁国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的军队听到小白已死的消息,觉得已经再没有人和公子纠争位了,便放缓了行军速度。而公子小白和鲍叔牙一行却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地赶到齐国的首都临淄,登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随即发兵在乾时大败鲁军,并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囚送管仲回齐国。齐桓公为什么不杀管仲呢?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对他非常敬重和爱惜,便向齐桓公举荐。齐桓公虚心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果然拜管仲为相国。

  管仲当了齐国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对外扩张,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所谓“尊王”就是尊重周王室,承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攘夷”则是联合中原各个诸侯中的力量,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进攻和阻遏楚国向北发展的势头。当然,这实际上是利用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其他诸侯,以称霸于中原。齐桓公通过举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果然奠定了齐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大学生读后感5000字(通用6篇)】相关文章:

通用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04-04

大学生实习证明通用模板02-08

大学生实习证明通用范文05-27

《简爱》读后感(通用15篇)03-04

简爱读后感(通用15篇)02-27

简爱读后感(通用58篇)02-11

《童年》读后感(通用15篇)12-31

《边城》读后感(通用15篇)11-16

《匆匆》读后感通用15篇10-10

雷雨读后感(通用26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