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高丽朝文学苏轼诗文消融

时间:2020-12-08 19:22:40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丽朝文学苏轼诗文消融

  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是中朝文学交流的有力见证,在中朝文学交流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高丽朝文学苏轼诗文消融

  高丽朝文学苏轼诗文消融

  韩国古典文学是韩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丽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北宋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

  高丽国曾多次派人去宋购置书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的作品传播到高丽,并深受高丽文人的喜爱,由此汉文文学成长壮大起来,古代诗歌和古文创作领域都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如金富轼、僧一然、李奎报、李齐贤等。

  他们都受到了中国古典名家的影响,尤其是宋代苏轼。

  苏轼(1037—1101),字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诗论、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对中国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朝鲜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高丽初年出使过宋朝的高丽使臣金瑾,敬佩苏轼、苏辙的文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起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而金富轼即为朝鲜第一部史书《三国史记》的作者。

  高丽文人对苏轼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是多方面的,最为突出的方面表现在,高丽诗歌理论对苏轼诗文的消融与文学作品对苏轼诗文的消融两个方面。

  一、高丽朝诗歌理论对苏轼诗文的消融

  高丽朝的诗歌理论十分丰富,出现了多位诗歌理论大家,如李仁老、崔滋、李奎报等。

  诗论家崔滋(1188-1260),其诗论集中体现在《补闲集》中,该书在高丽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评价本国诗人时,多与中国诗人诗作相比较。

  《补闲集》有关苏轼的评论有三则,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第一则诗话,崔滋指出高丽朝文坛学习苏轼的整体趋势及之所以学习苏轼的原因:“近世尚东坡,盖爱其气韵豪迈,意深言富,用事恢博,庶几效其体也。

  ”第二则诗话,崔滋指出诗论家李仁老(字眉叟)、大诗人李奎报(谥号文顺)的师承渊源:“林先生椿赠李眉叟书云:‘仆与吾子虽未读东坡,往往句法已略知似矣,岂非得于中者訚与之合?’今观眉叟诗,或有七字五字从东坡集来;观文顺公诗,无四五字夺东坡诗,其豪迈之气,富瞻之体,直与东坡吻合。

  ”第三则诗话,崔滋通过转述李仁老的评论,表达了努力学习苏轼诗文后,诗歌创作会取得的成就:“李学士眉叟曰:‘杜门读黄苏两集,然后语遒然,韵铿然,得作诗三昧。

  ’”这三则诗话集中探讨了高丽当世人喜爱苏轼诗文的原因——气韵豪迈,意深言富,用事恢博;李仁老、李奎报的师承渊源——学习苏轼;学习苏轼诗文后的成效——语遒然,韵铿然,得作诗三昧。

  这三则评论是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喜欢苏轼诗文——把苏轼作为师承加以学习——学习后,收得成效。

  林椿(生卒年不详),字耆之,号西河,与李仁老、吴世才、赵通、皇甫沆、咸淳、李湛等被称为“海左七贤”。

  林椿有《西河先生集》传世,其中诗歌174首,文章54篇。

  林椿在《与眉叟论东坡文书》中对李仁老说:“仆观近世东坡之文,大行于时,学者谁不服膺呻吟。

  ”这几句话指出了高丽朝文坛的整体创作趋势,即学习苏轼,与崔滋的识鉴如出一辙,可见当时苏轼对高丽朝文坛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李奎报(1168-1241),字春卿,号白云居士,谥文顺,高丽后半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有《东国李相国集》41卷流传于世,其《东明王篇》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奎报在《答全履之论诗文书》说:“且世之学者,初习场屋科学之文,不暇事风月,及得科等,然后方学为诗,则又嗜读东坡诗,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东坡出矣。

  ”从李奎报的话中可以看出,苏轼的诗文成为当时文人应举学习的典范之文,社会风气可见一斑。

  后世诗家对高丽文坛对苏轼诗文的接受的论述,更具印证价值。

  李朝初期诗论家徐居正(1420-1492),号四佳亭,其《东人诗话》是韩国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学著作,在朝鲜诗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徐居正说:“高丽文士专尚东坡,每及第榜出,则人曰:‘三十三东坡出矣。

  ’高、间,宋使求诗,学士权适赠诗曰:‘苏子文章海外闻,宋朝天子火其文;文章可使为灰烬,千古芳名不可焚。

  ’宋使叹服,其尚东坡可知也。

  ”徐居正的话,和李奎报的评述都充分的说明学习苏轼已经成为高丽文人的社会习气,权适的.诗,更证明了苏轼诗文对高丽文人的影响之大。

  二、高丽朝文学创作对苏轼诗文的消融

  高丽文人对苏轼诗文不仅局限在理论的消融上,在诗歌创作上更是对苏轼诗文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借鉴,主要表现在对苏轼诗文中个别语句的化用、对苏轼诗文表现手法的借鉴、对苏轼诗文意象、意境的接受等几个方面。

  第一,高丽文学作品对苏轼诗文个别语句的化用如李詹《韩柳叹》:“君不见韩退之,文章可起八代之衰。

  又不见柳子厚,天脱马羁高步骤。

  元和年间共南流,韩为潮州柳柳州。

  ”诗中的“文章可起八代之衰”语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忠犯人主之怒……”再如洪逸童《任子深邀我游汉江招刚中用洪武正韵》“劝君以苏长公赤壁之游。

  请君以王佑军兰亭之会。

  期君以李谪仙园中之宴”、李詹《舟行至沐阳潼阳驿》“一粟沧波上,飘然任此身。

  楚山遥送客,淮月近随人。

  ”这两首诗都从苏轼《赤壁赋》中吸收了词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洪逸童在诗中将苏轼《赤壁赋》的“游于赤壁之下”改成“赤壁之游”;李詹在诗中把“沧海一粟”写成“一粟沧波”,其借鉴显而易见。

  第二,高丽文学对苏轼诗文表现手法的借鉴如辛岁《丛石亭》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

  《丛石亭》诗曰:“丛丛壁立四仙峰,晴好雨奇宜淡浓。

  一面长天白浪接,一边落照青山重。

  ”丛石亭是朝鲜金刚山附近东海边上一处极为优美的自然景观。

  诗人面对丛石亭由晴转雨时形成的奇特景象所发出由衷的感叹和赞美,不由得令人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用比喻的表达方式,赞美了西湖,其景色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各自的美感。

  辛岁的诗深受苏轼的影响,亦用比喻手法,抒发对丛石亭的喜爱之情。

  第三,高丽文学对苏轼诗文意象、意境的接受高丽诗人对苏轼作品的意象、意境有所接受,化为己用。

  如偰逊《赠薛鹤齐》:“鹤山仙人薛上卿,斋居自受鹤为名。

  远从小保传真骨,已托杜陵题雅情。

  赤壁秋高江月小,青田雨足石苔生。

  何缘许借冲霄翻,之结云松巢大清。

  ”李詹《宿灭浦院楼》:“烟笼杜子清淮夜,月小苏仙赤壁夜。

  岐路向南通臣镇,征骖时到此中留。

  ”在这两首诗中,前一首诗中的“赤壁秋高江月小”和后一首诗里的“月小苏仙赤壁夜”所运用的意象及展示出来的意境均源自于苏轼的《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月”意象在前后《赤壁赋》中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意在抒怀,当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触景生情,不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眼中看到的景观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意象是情感哲理的依托。

  偰逊《赠薛鹤齐》、李詹《宿灭浦院楼》这两首诗中的“月”也是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与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语

  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是中朝文学交流的有力见证,在中朝文学交流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从高丽朝诗歌理论对苏轼的消融及文学创作对苏轼诗文诗文个别语句的化用、表现手法的借鉴、意象、意境的接受等来看,苏轼的诗文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供高丽文人欣赏品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楷模,供人们在创作活动中仿效和学习。

  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苏轼诗人在域外文学的接受情况,意义深远。

【高丽朝文学苏轼诗文消融】相关文章:

试析苏轼文学批评文体特征02-10

魏晋六朝士人的文学教育与实践作用05-2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学伦理学02-06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02-15

微波消融技术在甲状腺良性结节治疗中的应用02-04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分析02-05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02-04

苏轼与对联故事详解09-24

苏轼在音律方面杰出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