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时间:2022-09-17 12:10:20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通用7篇)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篇1

  摘要

  会计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外,其复杂性特征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从联系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四个方面揭示了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阐述了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的影响,并探讨了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会计系统;复杂性;影响;研究思路

  会计系统和一般的系统一样,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并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和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会计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彰显。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影响,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会计系统复杂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联系性

  首先,会计系统既是一个管理系统,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强调其数据处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理解成会计信息系统,但这并不排斥也不应该排斥会计系统具有管理功能;同样,从管理的角度,强调其管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称为会计管理系统,但这也不排斥会计系统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会计管理是利用会计信息来进行的,会计系统在履行管理功能过程中,同时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即在管理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贮、输出等处理工作;同样,会计系统也是在执行数据处理功能过程中,同时进行管理工作,即通过对各种数据处理并利用其产生的信息来实现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具体职能。会计的管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监督职能的发展,会计的数据处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核算职能的发展。

  其次,会计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都可视为会计系统的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联系紧密,相互配合。比如,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理论即是利用会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而得出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再比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iims模型(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模型)构建与实施,就从实务运作中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会计管理与控制循环。

  此外,会计系统与构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会计子系统具有综合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一方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子系统的人、设备、技术、供应、生产、销售等活动都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到会计子系统中来;另一方面,会计子系统通过自身的数据处理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和促进其他子系统的管理。

  (二)开放性

  会计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会计系统与会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作用和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会计系统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会计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信息交换,使会计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同时,凸显复杂多变的特性。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相互作用越强,其复杂程度就会增加,且对环境条件更加依赖,对条件的变动更为敏感。因此,在社会系统中运行的会计系统必须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此外,信息时代浪潮引发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等,使得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比如,传统财务会计的四大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有时无法合理地对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加以概括与解释,从而使传统会计系统发生松动与肢解。单一的会计主体观不利于反映复杂和特殊的企业经济关系;持续经营观不利于充分反映企业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长的会计分期不利于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货币计量不利于提供有效的非量化信息,因此信息时代下的会计假设需要重构和创新,而这种重构和创新离不开会计系统开放性特征的支撑。

  (三)动态性

  系统是动态的,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对于任何一个动态的系统来说,系统的平衡状态总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加重、人力资源竞争加剧等新的挑战,会计系统也须不断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对原有会计系统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力求会计系统的不断完善,比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实证会计、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的诞生则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会计系统的发展。

  (四)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部分存在差异,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会计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系统,在系统中每一层次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组及完善的功能。自20世纪50年代,现代会计产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各自在其领域得到空前发展,而财务会计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又不断向上发展,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推动财务会计系统向更高层次不断深化。

  二、会计系统复杂性的影响

  (一)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动摇了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报告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比如,会计主体假设一开始是为了明确核算的空间范围和明确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而网络时代公司由于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单一部门可能也会形成一个报告主体,从而使会计主体的认定产生困难,原来适用的会计规则出现了问题,因而适时扩展会计主体的内容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再比如,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的是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报告单位通过收集、加工、整理、计算、汇总等一系列财务会计程序产生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单向的信息供给虽然对决策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标准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模式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是“窄”型的,在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上是单一的,缺乏供求双方的互动。

  (二)会计系统的复杂性使会计系统的空间越来越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以产权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合并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式,金融创新则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它们在给传统会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拓展了财务会计系统的空间。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要求企业需将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进一步耦合,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此外,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系统也产生冲击,弹性制造系统、电脑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规划等新的制造环境不仅需要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而且需要将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三)会计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会计系统日益复杂,会计人才资源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形势下的会计人员应了解国际经贸环境,熟悉资本市场运行规则,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高等会计教育的逐渐趋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以适应会计人才国际化的要求。此外,如何科学评价各类会计人才,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打造一支拥有国内一流、国际认可的金牌证书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事关会计行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会计人才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究会计人才评价新途径。

  三、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

  (一)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会计系统的研究

  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会计系统的研究,是指在研究会计系统时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长远的视角研究会计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不能用静止、片面的观点进行会计系统的研究。

  (二)以数学和计算机作为会计系统研究的基点

  会计科学作为一门计量科学,对会计系统复杂性的研究需要突破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仅仅采用数学工具,或者仅仅采用计算机仿真,都难以有效地解决会计系统中出现的所有复杂问题。因此,把会计系统的研究同时置于数学工具和计算机的基点,是研究会计系统复杂问题一条可行的途径。数学作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工具,在揭示系统的内在关系和演化规律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数学工具将使研究受到局限而无法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和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才能表述的问题,而借助计算机工具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可以为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复杂计算提供可行性,数学和计算机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可以使会计系统的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积极探寻会计系统的研究方法

  会计系统的研究需要采用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源于系统科学的发展,是指依据系统论原理,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再综合”,确定目标与实现目标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特点。会计研究一般方法主要有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抽象法、比较法等;会计研究专门方法主要有整体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目标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离不开先进思想观念的支撑。在研究会计系统时,应运用系统的观点,努力探索会计系统的内在规律,积极解决会计实践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系统呈现出新的变化,会计系统边界的模糊化、核算重点的多元化、核算期间的多样化等使得传统的会计系统面临新的挑战,因而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将日益明显,会计系统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将不断拓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正确理解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运用系统论的视角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加强对会计系统的层次、内容及其子系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努力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断丰富会计系统的内涵和功能。

  参考文献

  [1]于玉林.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3-10.

  [2]于玉林.基于会计系统本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0(7):8-13.

  [3]徐强国.论会计系统与会计价值机制[j].当代财经,2006(6):107-111.

  [4]林钰.基于系统论的会计系统研究方法[j].现代会计,2010(4):44-48.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篇2

  1会计系统与会计系统结构

  首先,凡与会计有关的输入(发生)和输出(接收)信息及其加工,作为一个整体便是会计系统,但它又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其次,会计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要与环境即输入与输出以及影响输入与输出的政治、政策、法律、经济、技术、人文等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最后,会计系统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即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影响,尚具有对影响的反应的自调功能。一般认为会计系统的要素由三部分组成,即会计客体、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客体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按其对象归类即为会计要素。会计主体即一个特定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是会计信息的归宿,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目的地。

  结构在系统中是系统与要素的中介,也是整体与部分联系的中介,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系统通过结构将要素联结起来,结构规定着系统的质。在系统中要素是活动的,而结构则相对稳定,它使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素的活动是系统质变的动因,而结构的改变则是系统质变的标志。因此,人们不仅重视要素,同时也更重视结构。哈佛大学布鲁纳指出,认识结构就是认识“事物是如何关联的”。会计系统结构就是在会计客体、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三者同时也与外部因素(政治、政策、法律、经济、技术、人文)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必须是一个具有自身要素及结构组织层次的有机整体。其会计信息的传递必须有其起点、终点和通道。

  2 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结构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不仅从硬件方面有质的飞跃,更重要则是表现在软件层次。

  2.1 网络会计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会计系统建立所依据的逻辑起点。比较公认的会计基本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方面。

  (1)会计主体假设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表现为模糊性和整合性。也就是空间范围的概念变得模糊。例如,网络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是一个虚拟公司,它就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很难确定会计主体,因此需要我们转换观念,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才可以明确该会计任务完成的职能。

  (2)持续经营假设由于网络会计的产生而受到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在传统会计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估计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分析财产估价和费用问题。

  (3)会计分期假设也由传统的划分方式变为了适用于网络会计的划分。由于高科技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会计期间与变易期间统一可望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总之,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为即时性和实时性。

  (4)在货币计量方面。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已经出现。

  2.2 网络会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网络会计的出现则使会计中有些原则受到冲击,有的原则丧失意义,有的原则应进行修改,这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问题。现金收付制则更适用于网络会计,它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代之而起的则是普遍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许多其他新的计量属性。

  (3)对会计报表的挑战。传统会计中,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用网络会计的电子财务报表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这种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无法比拟的,电子财务报告的运用还可有效扩大其各种信息容量。

  (4)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的出现对会计管理产生了影响,如网络会计的运作,诸多信息千变万化,要高速传递而不能产生半分差错,就要求会计管理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对会计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结构框架

  (1)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系统结构,在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联接的内部网络子系统,对外则与各种对外业务的处理及特定目的相联系,通过与多种公用系统的多极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系统。

  (2)内部会计系统成为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会计系统作为整个经营管理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各种基本业务的执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各个业务点(不一定是固定的地理意义上的点,而是以业务为中心的一台计算机)直接进行基本数据的输入,通过网络系统按设定路径以即时形式传输到有关方面(包括会计系统中央处理机),构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及信息系统。

  (3)会计系统的对外连接将是会计系统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许多对外交往事务、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大量的经济业务(如网上投资、网上购货、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办税、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信息交流等)会在网上进行,因此,内部管理控制网络(包括会计系统)将以多极链接的方式直接与外部保持联系。

  (4)在组织内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会计(财务)信息处理控制中心(会计系统中央处理单元),以信息集成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设定会计频道的方式进行对外信息发布与交流。

  4 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结构功能

  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结构功能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4.1披露的基本特征

  (1)实时联机网络系统报告。网络会计的财务信息报告将借用网络系统的优势,采用实时联机报告形式。对内是与各种业务的实时处理与控制以及实时管理相结合的信息交流;对外则是与各种外部业务及活动相关的信息交流以及面向外部用户的信息披露。

  (2)会计频道与信息集合——多层次和多制式的信息构成。未来现值会计的.信息集成应该包括:动态的报告集成;最新消息公布;交互类信息集成;查询类信息集成;各种专门化的信息集成(比如分析、预测、投资动向等专门信息)。好的信息集成应该如同好的电视节目系统,能满足各种观众的不同需要,这同样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

  (3)时点基础的动态报告系统。采用时点基础会计处理,用动态方式反映财务情况,方便用户随时进行动态查询,也可以在动态连续中自由地截取某一时段进行动态基础上的定期报告。

  (4)便利的双向交流。会计主体将不再是唯一的财务信息提供者,包括财务分析专家、用户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一定形式提供历史、分析或预测信息,会计主体同样可以从这些信息的使用中极大地受益。同时,各种与外界相关业务(网上交易、网上办税、网上结算、网上投资等)的处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4.2披露的内容

  (1)从时间构成看,为现时信息、分析预测信息与历史信息并存。

  (2)从空间范围看,要求全面揭示,但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别提供范围和详略程度各不相同的多制式信息。

  (3)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多种特性的选择上来看,应该允许采用一种以相关性为主的多层次的信息构成。

  (4)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内外各种管理、控制、预测、分析和决策所需的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基本的业务记录为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扩展和集成,且不断更新和变化。

  (5)从内涵上看,应能突出反映会计要素项目及企业的总体质量特征,反映全面的风险与机会,反映出实际运作能力与营利能力。

  4.3披露的形式

  (1)会计频道与各种形式的信息集成——原始分类数据、特殊目的数据、分析数据和预测数据,多种不同的集成形式。

  (2)实时信息查询系统——网上查询、电话查询和其他查询。

  (3)网络热线——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问题而专设。

  (4)留言板——灵活的交流场所,进行各种特殊信息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勇,郭继红.网络时代下会计系统的转变[J].信息技术,2002(5)

  2杨大兴.试论会计系统[J].财会月刊,1998(9)

  3王晓鹏.网络化会计系统的结构研究[J].辽宁财税, 2003(4)

  4宋小明.未来网络会计的体系架构及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选择[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5薛云奎.会计大趋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篇3

  [摘 要]传统的会计报告系统提供的是通用的会计报表,其内容是汇总的、综合的会计信息,是按照公认的会计标准提供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共同的、“大众化”的需求的会计报告。然而,这种通用会计报告已日益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愈来愈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了,会计报告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种交互式,或者说互动式的、灵活的会计报告。

  [关键词]会计报告 交互式 数据库

  一、交互式会计报告系统的必要性

  1.企业作为信息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完全享有提供信息的主动权,在准则的基本框架下,提供什么信息,提供多少,详细程度如何,企业拥有较大的自主性。而报表的使用者却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选择权。

  2.通用会计报告提供的是综合的、汇总的会计信息,它的本质是一种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即MP(Massive Production)。提供这种标准化的财务报告,可以给报告者和审计人员带来规模效应,降低信息的成本。同时,简化了报告程序,并保持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但是,这种“标准化”却并不能同在信息使用者中达成共识。MP所包含的“大众需求同质、大量、稳定”的假设,在今天已随着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而日趋不确定,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非同质的,且日趋个性化,而且这种需求是企业管理者无法预先了解的。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的研究,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

  (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法不同;

  (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

  (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

  (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

  (5)需求不断变化。

  显然,通用会计报告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的不同偏好。

  3.通用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单一,只提供货币计量的信息,不能提供非货币信息;只提供汇总信息,不能提供明细信息;只提供一种计量属性与计量模式的信息,不能提供多种计量模式下可供比较的信息,等等。这种单一性,使会计报告的灵活性和对使用者的有用性大打折扣。

  4.基于上述原因,会计报告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种交互式,或者说互动式的、灵活的'会计报告。所谓“交互式会计报告”,是企业将会计信息存储为事项的源数据,而将报表(更准确一点可统称为报告)的分类与合成交由信息使用者来选择。报表使用者可通过访问企业的WEB服务器,向系统提出信息需求,由后者根据访问者的权限和要求,在数据库中进行搜寻和挖掘,合成该用户所需要的会计报告。其间,用户与信息提供者之间可不断进行交流与反馈,即交互式的服务过程,这样,通过网络,企业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快、更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同时也能通过这种交互系统随时了解用户的需求,改进信息的提供与服务。

  二、交互式会计报告系统的组成

  1.数据库。企业应建立并维护一个保存其愿意披露的原始信息数据库或中间信息数据库,以供用户挖掘所需数据。

  2.对使用者的身份确认与权限划分。不同的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需求,而企业也相应地为其提供不同范围和层次的信息。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全部存储于WEB服务器中,若不加辨别地任由使用调用信息,势必威胁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经营安全,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对使用者加以鉴别,赋予不同的权限,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企业会计信息的用户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1)普通级用户,指社会公众。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使用者。他们无需身份鉴别即可登录企业WEB服务器,获取企业向所有信息使用者公布的公开信息;

  (2)重要级用户,包括大股东、重要债权人、重要客户等,经与企业协商,赋予相应的权限,可进一步获得不宜向公众公布的专有信息;

  (3)监管级用户,如税务机关、财政机关等监管部门和从事企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等,他们可通过WEB服务器获得其监管范围内所有事项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在线监管和实时审计。

  3.方法与报告框架。这是企业向用户提供的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基于不同会计方法、计量属性、单位、确认基础的报表的基本结构。用户可以在报告框架中,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报告项目、明细程度、会计方法等,“定制”个性化的会计报表。

  4.帮助机制。交互报告系统还应向用户提供实时的在线帮助,帮助用户解决在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学习机制。系统应设置反馈渠道,用户可以就如何改进报告系统向企业提出建议,以便企业即使对报告系统进行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记忆单元”的设置,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其使用者的分布,这一信息可为法规及准则制定者作为制定、修改法规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仁昱:网络时代中小企业会计系统解决方案—自助式会计系统.广西会计, 2001;5

  [2]邹志文:知识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趋势与展望.金融会计, 2002;1

  [3]于玉林: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趋势.南开管理评论,2000;2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篇4

  提要:作者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必然性和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会计 信息系统 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会计处理系统在内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事项都构建于信息系统之上,人们不仅需要对磁介质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也需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流程所涉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因而扩大了其审计范围,从“观其会计”进步为“察其会计”,不再只从结果为出发点,而是提前到了过程伊始及过程进行之中,整个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运行的全过程都成为了审计的对象。它突破了传统的审计理论架构,对审计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决定,完善其理论体系,制定执业标准和规范,增强实践操作性,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1]。

  1、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必然性

  1.1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正向大型化、复杂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处理过程就极为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的信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处理的信息的可靠性,而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作出评价,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客观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导致一些技术的应用尚未到成熟阶段便遭淘汰,新技术往往被广泛使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的性能,但同时未到成熟阶段的新技术会给信息系统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信息系统要进入运行阶段,要经过规划、设计、编程和测试阶段,任一阶段出现错误,都会导致下一阶段错误的出现,甚至会出现“积累放大”效应。尤其是信息系统中的软件系统,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始终存在着差距,无论采用何种开发方法和技术,都难免会出现错误。企业对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和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客观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推动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对信息系统实施审计,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减少信息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1.2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审计

  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实施后,能否带来预期效果,是企业管理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另外,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投资的工程。因此,企业的投资者肯定会关心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也就需要独立审计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作出客观的评价。

  2、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胜任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但我国现在还很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胜任的计算机审计人员。大部分审计人员并不熟悉计算机是如何进行经济与会计业务处理的,不知道计算机处理与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什么风险、怎么样的控制才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也不掌握如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比较熟悉,但他们又不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而开发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员也很缺乏。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2.2信息系统缺乏应有的审计接口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留有审计接口,以便通过接口取得被审系统的电子信息,进行有关的审计处理。虽然我国软件协会财务及管理软件分会曾对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标准要求,但许多财务与管理软件都没有执行。我国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大部分没有设置审计接口,有些系统的数据库还加了密,使审计软件无法访问系统的资料,电子资料的获取成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瓶颈。除已有的信息系统缺乏审计接口外,更令人忧虑的是,现在正在开发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大部分也都没有考虑到审计接口这一要求。

  3、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制约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痼疾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信息系统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方法技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既通晓经营管理核心要义,又具备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能为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会计人最好的策略是不断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在人员培训上,要对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面上的培训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职人员培训和未来人才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对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重点可放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的功能或应用程序审计、网络安全审计和审计软件的开发等方面。

  3.2强制要求信息系统提供审计接口

  我国许多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审计接口,审计软件无法获取系统的电子资料。缺乏数据接口已成为我国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桎梏,解决审计接口问题刻不容缓。日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行各业都在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如果不及时提出并解决审计接口这一问题,势必影响今后我国会计信息审计的开展。尽管国务院办公厅的88号文已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对此文件的宣传不够,许多单位并不清楚有相应的要求。信息化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要加强宣传,让各单位明确凡涉及经济和会计业务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必须要为经济监督部门提供数据接口,以便于今后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应用和审计信息化建设能顺利实施[2]。

  3.3注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的研究,积极尝试网络审计

  正如前面所述,我国审计机构目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的审计。其实,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确首先确定于系统的功能,而系统的功能正确与否,又确定于系统的开发。在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条件下,审计人员无法再绕过计算机审计,必须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功能进行审计。我国审计机构应积极关注和组织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的研究,包括其规范与指南、技术和方法、风险及防范等方面的研究,以准备积极开展这项审计,适应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随着网络审计的开展,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将以电磁形式存储,审计信息也可以采用网上发布,无纸化审计将会出现。我国规划中的金审工程就是准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能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监督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和静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4、结论

  总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本质是会计学、审计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学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庄明来.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详细审计[J].审计研究,2003.6

  [2]孙俊英.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J].四川会计,2000.8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篇5

  一、电算化会计的系统内部控制特点

  1.系统控制的重点

  (1)系统的开发控制。因为计算机只会按给它编定的程序执行业务与信息处理。为保证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合法、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处理,其功能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系统能有效防止和及时发现错弊行为,就必须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证系统开发出来的质量。

  (2)系统的维护控制。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一成不变是鲜有的。实际上系统总要根据情况和要求的变化进行优化与改进。系统的维护情况直接关系到系统处理的正确性与合法性。如果不严格控制系统的维护,系统的软件或数据很可能被非法篡改,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系统的接触和操作控制。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正确与否,除了决定于系统的程序外,还决定于输入数据的正确性。系统的电磁信息具有易于被浏览、复制和不留痕迹的被删改的特点,因此应高度重视系统的接触与操作控制,以防系统被非法调用,数据被非法窃取或篡改。

  (4)系统的安全性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自动化、网络化的情况下,各项业务由系统处理,信息由系统提供,信息系统的安全将与企业运作休戚相关,所以一定要采取严格的.控制,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2.系统控制的技术

  (1)内部控制程序化。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相当一部分原来的人工控制已写入相应的应用程序中,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由计算机运行时自动执行,例如,权限密码的检验、控制总数核对、平衡检验、顺序控制、数据合理性检验、操作日志的自动记录等控制措施都已程序化。

  (2)控制措施高技术化。建立在英特网(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Intranet)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性为电子商务的便利提供了条件,也为不法分子窃取企业机密信息、病毒的传播的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保持系统开放性的同时,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常要采取多种高技术的控制措施,例如,防火墙技术、对称与非对称加密技术、一次性口令、数字认证、数字签名、回叫机制和网上支付技术等等。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它们都能用来预防、发现、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使系统能正常运行;是系统提供可靠和及时的信息保证。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也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引入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

  1.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2.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来自国外的挑战

  3.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

  4.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系统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

  运用电算化进行会计数据处理以后,计算机数据化容易篡改而不容易留痕。完善的职能分割制度、管理制度和授权控制制度都是确保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对计算机文档的备份维护、防治病毒的侵害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健全的操作密码才能达到相互制约、合理分工、防治出现意外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本身都要给与更多的重视,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职责明确。会计人员要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其目的在于确定他们的职责分工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与系统开发、计算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将这些职责分工予以分离。

  (2)安全控制。会计人员应该检查是否制订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输入和输出资料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该项检查除了涉及中央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以外,还应包括其他地点的小型机、计算机终端、通讯设施及其他外围设备。

  (3)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对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高级程序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技能培训。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也是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也要相应的有所提高,这样才能符合现代会计所需要。如:程序编码控制法、程序追踪法、数据模拟检测法、平行模拟法、整体检测法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培养一批既懂财会和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内部会计人员是非常有意义的。

  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为了不让会计电算化功能与知识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和组织控制规定,明确一些职责分工,不断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把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用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四、总结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在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同时也要相应的提供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队伍,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更多有效的保证。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篇6

  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手工会计中,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审计人员利用这些资料就能够从原始凭证开始,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追踪到会计报表,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审查,通过这些可见的审计线索检查证、账、表数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通过每个会计人员手写笔迹的不同,确定每一责任人完成业务的正确性。总之,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都跃然纸上,审计人员所需的审计线索,都可以通过这些书面记录加以审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调查或抽查。但是,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便以文件的形式存人机内的数据文件。并且原始凭证一旦转换到机器可识别的输入介质上,就不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在某些系统中传统的原始凭证可能由于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设备而不复存在(如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即如此)。

  2.账簿的存储与处理。总分类账为文件所代替,而在主文件中可能看不出计算汇总数据所依据的明细数据。明细分类账采用满页打印方式,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账簿登录时,通过计算机登账程序自动执行,使用的是哪一种记账程序难以判断。

  3.报表的编制采用按事先定义的公式到账簿文件,其他报表文件中取数计算、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等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由于磁性介质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审计人员很难相信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正是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公式定义文件加以编制的。假如有人在歪曲公式定义文件之后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对公式定义文件复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便不能根据机内的公式定义文件作出判断报表的编制是否正确。

  以上情况表明,由于计算机采用磁性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处理过程都在机内文件之间进行,因而使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审查。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时要注意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地完成审计任务。在现阶段,尽管财政部在有关会计电算化制度中,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仍然应当打印输出,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增加了审计的线索,但应当看到的是,这些书面的记录是否与会计软件的正确处理结果同出一辙,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二、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申,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人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证实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查,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计算机及电算化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当一个系统已经完成并投人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除了要对投人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有审计人员参加。他们在系统设计开发的各个阶段注意审查和考核下列问题:

  (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法规、法令和财经纪律;

  (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及时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

  (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能否为日后顺利开展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

  (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为系统日后安全可靠地运行提供保证;

  (6)在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是否遵守执行了系统的开发控制。

  审计人员还应参加系统的调试、检测和验收,尽可能及时地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由于我国审计机关的人员有限,且审计任务繁重,要求每一个电算化系统的开发都有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参加是不实际的。审计机关只能对大型的或将要广泛使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一般各单位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可由其内审人员参加设计、检测和验收,完成事前或事中对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

  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这些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执行的。这就是传统的手工审计的方法。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工系统的那一套审计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审计的目的。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等方面,迫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的'各种审计技术的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对付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另一个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是,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人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这些程序也可以执行一些特殊的审计功能。

  四、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人们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审计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审计效果衡量标准、财务审计准则、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等。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技术手段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手工审计中所制定的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也就很难适用。但在电算化会计这样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又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在国外,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1984年发布的《计算机处理对检查财务报表的影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4年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16》——《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都是对电算化会计系统下的审计研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在我国,由于经济立法往往是在经济事项充分发展之后,而计算机审计工作又刚刚起步,因而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发布不多。如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等都有待建立。

  五、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由于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管理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而,对其进行审计时,只依靠审计人员过去的知识和技能是根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不管计算机审计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也不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如何先进,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总是入机审计。在这一审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审计人员。因此,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不仅要熟悉审计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他审计依据,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懂得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根据审计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从长远的观点看,审计人员还应当掌握编写适合各种场合需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起自己的电算化审计系。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 篇7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是否做到安全、可靠和有效,同时又能最经济的使用资源。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发表意见;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资源、运行环境及系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

  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之上的软件系统,由于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重要作用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建设维护成本的高昂性,在对会计信息系统正式实施审计过程前,应做到高屋建瓴,对整个审计过程有个策略性的把握。

  一、考虑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目的,将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分解成为子系统

  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首要步骤就是将该系统分解成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的不同功能描述在不同的子系统中。将系统分解成为子系统,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方便审计人员了解和评价系统。系统分解要遵循“高内聚、低藕合”理论。“高内聚”是指每一子系统内部的自身联系应当紧密,“低藕合”是指子系统间的相关联系统应尽量减少,每一子系统应当尽可能独立于其它子系统。从而使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子系统时,可相对独立于其它子系统而评价该系统;子系统所执行的活动应尽可能在其内部完成。虽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分解一个系统。但是,在执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时,为便于审计人员了解和评价系统,提倡从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角度和应用角度两方面来分解系统。 其次,从业务的角度,按照应用功能进行分解。应用功能是为了完成会计信息处理所必须执行的功能。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系统是由完成特定功能的若干个应用子系统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应用系统可以依次分解成若干个应用子系统。如会计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等,而每一应用子系统都具有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

  二、确定每一个子系统的可靠性并据此推导出系统总体的可靠性

  在系统的层次结构中,识别出最低层的子系统后,要对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进行逐一评价,进而推断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一)在识别管理子系统的合理、合规事项和不合理或不合规事项时,应当关注每一子系统执行的主要功能。首先考虑某一功能应当如何执行,然后确认该功能实际是如何执行的,如果一项功能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应当执行的情况不相符,一般来讲,则发生不合理事项,否则为合理事项。确认管理子系统合理、合规事项与不合理、不合规事项的关键是要确定该子系统的特定功能应当如何执行。然而,由于各个组织的业务性质不同、所面对的特定环境不同、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同,致使不同组织应执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功能也不相同。在一些组织中,会计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另外一些组织中仅起到较小的作用。审计人员在确定一个组织应该执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功能时,必须知识渊博、精明敏锐。

  (二)在识别应用子系统的合理、合规事项和不合理、不合规事项时,应关注输入到该予系统中的交易。应用系统的事项是由交易而产生的,当交易输入到应用系统时,应用系统会对该交易进行处理。如果交易及其处理是经过授权的、准确的、完整的、非冗余的和有效的,则发生了合理、合规事项,否则为不合理、不合规事项。要确认应用系统中由于交易而产生的事项,必须了解系统是如何对交易进行处理的。审计人员可以追踪通过系统的'交易,了解系统对交易处理的步骤及其产生的事项。追踪通过系统的每一笔交易,了解系统中发生的所有事项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把具有相似处理的交易进行分类,分类了解各类交易及其产生的事项。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审计目标着重关注重要的事项,审查重要事项,而不必识别系统中发生的所有事项。

  (三)根据每一子系统的可靠性推导出系统总体的可靠性。由于就某个子系统进行审计时,只是就这个子系统所承担的功能、作用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查,很少涉及子系统与其他予系统的接口和协同工作情况。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是不能保证整个系统可靠的。只有在子系统可靠的基础上,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集中评审,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可靠。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集中评价是按系统的层次结构自下向上进行的。将各子系统可靠性的评价归结到高层系统的过程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某一层次评价错误,将会影响到对高层系统的评价。因此,审计人员在证据的采集和评价判断过程一定要小心谨慎。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的会计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思路应该怎么写02-02

财务管理论文:浅议商誉会计09-26

会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09-27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12-26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推荐】07-20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精选5篇)06-28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大全15篇】07-20

经济与企业财务管理论文03-01

企业财务管理研究论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