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时间:2025-01-06 14:14:59 玉华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通用5篇)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1

  【课题】质量及其测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大致了解宏观物质世界的尺度。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能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太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与教学准备天平、砝码、金属块、烧杯、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代目标:

  自行车是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质量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2.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3.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二)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天平的使用

  [1]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2]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3]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3]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4]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5]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6]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小组合作你积极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必做题:

  1.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常用称质量。

  2.物质的质量不随、和而改变。

  3.一杯质量为100g的水凝固成冰后,质量( )

  A.仍是100g B.大于100g C.小于100g D.无法确定

  选做题:

  4.下列是小明使用天平的几点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测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游码可不在零刻度处

  C.用手直接加减砝码 D.所测物体质量可以超过天平最大测量值

  5.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点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质量及其测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测在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学生的亮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及同学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2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②认识目标: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时间】 ( 1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二)互阅作业

  (三)自学与互帮

  1.内容一:探究影响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

  自学方法:

  1.称橡皮泥的质量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 ,标 尺上的分度值为 ;

  ②把游码移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然后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是否改变了?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 (有关/无关)

  生活经验:当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他们的质量是否改变?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状态 (有关/无关)

  科学研究还发现:物体的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 。

  综上所述:物体的质量不随 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2.自学 内容二: 6.2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

  实验序号 回形针数量/个 总质量/g 一个回形针质量/g

  ① 1

  ② 20

  ③ 40

  方法:当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 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按照下表要求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空格内。

  3.自学内容三:6.3测量烧杯中水的 质量

  (1)、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A、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

  B、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C、测量烧杯的质量

  (2)将测量步骤和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

  序号 测量步骤 质量/g

  (四)练习

  1.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 )

  A.物体的形状 B.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C.物体所在的位置 D.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和它的形状

  2.用天平称 一粒米的`质量,下列方法中相 对比较简便而又正确的是 ( )

  A.先测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B.把一粒米放在一只杯子中,测出其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仔细测量

  D.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反复测量,再求 平均值

  3. 某同学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按照常规操作步骤如下:

  a.将天平放于水平桌面上;b.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0点,调节平衡螺母;

  c.将被测物体放在右盘中,用镊子在另一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

  d.计算盘中砝码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则为被测物体质量;

  e.整理器材.

  以上步骤中有一个步骤有遗漏,有一个步骤有错误,请在下列括号中填上该步骤的字母代号,并在横线上补充和改正.

  ①有遗漏是步骤( ),补充:

  ②有错误的步骤( ),改正:

  (五)知者加速

  1. 小明使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某个 零件的质量,该天平配置的最小的砝码的数值是1kg.

  (1)小明按正确方法测量时,测得零件的质量为39.70g,则小明在天平的 盘放了 砝码,其质量数值由大到小依次是。

  (2)若小明使用这架调好的天平测量一个物体质量时,误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按正常方法读出物体的质量为32.40g,则这个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六)因人作业(适度作业量,知者加速)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3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物质的量”的粗浅介绍,重点是质量的单位何用天平来测量质量的问题。学生对于质量容易和生活中的重量混淆,教学中应当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学习使用天平教学难点: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具和学具]

  铁钉、铁块、木块、天平、砝码

  [课前准备]

  预习天平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观察实物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A.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三.思考与作业

  学案、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四、板书

  略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熟悉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以及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并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

  掌握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熟练运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单位,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掌握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步骤。

  难点

  对质量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尤其是质量不随物体位置改变而改变的特性,如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质量不变。

  托盘天平的调平操作,以及游码的正确使用和读数,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图片、质量单位换算的动画、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演示视频等。

  托盘天平(每组一台)、砝码(与天平配套)、不同形状的铁块和铝块、一杯水、一个空烧杯、滴管、量筒等实验器材。

  自制的质量单位换算卡片、天平使用步骤提示卡。

  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

  记录生活中遇到的有关质量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如水果、蔬菜、日用品等,提问学生:“当我们购买这些商品时,售货员是如何知道该收多少钱的?” 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质量是如何确定的。

  引入课题: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质量的概念(8 分钟)

  举例说明:拿起讲台上的一个大铁块和一个小铁块,问学生:“这两个铁块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出大小、所含物质多少等方面的不同。

  给出定义:告诉学生,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 m 表示。并举例说明生活中质量大小不同的物体,如大象和蚂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的含义。

  实验探究:进行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 和 “冰融化成水” 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前后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从而得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的结论。再通过讲述宇航员在太空中质量不变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质量也不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即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质量的单位(7 分钟)

  介绍单位:介绍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展示 1kg 的标准砝码,让学生感受其质量大小。同时介绍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单位换算的动画,如 1t = 1000kg,1kg = 1000g,1g = 1000mg,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换算关系。

  练习巩固:给出一些质量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托盘天平的使用(10 分钟)

  构造介绍:拿出一台托盘天平,向学生介绍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包括底座、托盘、横梁、平衡螺母、游码、分度值、标尺等部分,同时对照多媒体课件上的托盘天平构造图,让学生加深印象。

  原理讲解:简单讲解托盘天平的工作原理是杠杆原理,当横梁平衡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

  演示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托盘天平的使用演示视频,同时教师在讲台上进行现场演示,重点演示天平的调平步骤(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物体和砝码的放置方法(左物右码)、游码的使用(用镊子移动游码,使横梁再次平衡)以及读数方法(物体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示数)。强调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等。

  (三)实验探究(15 分钟)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5 人,每组配备一台托盘天平、一套砝码、一些铁块和铝块。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托盘天平测量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巡视: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

  拓展实验:在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后,提出拓展问题:“如何测量一杯水的质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实验探究,提示学生可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两者相减即为水的质量。

  (四)课堂小结(10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

  重点强调:重点强调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如调平、砝码使用、游码读数等,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10 分钟)

  布置练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包括质量概念的辨析、单位换算、托盘天平的使用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练习讲解: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书面作业:布置课本上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托盘天平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如苹果、鸡蛋、书本等,并记录测量结果,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对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有了较好的掌握。实验探究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理解不够深入,在托盘天平的调平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些难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刻理解质量的概念,能准确区分质量与重量的不同,清楚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基本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

  熟练掌握质量的国际单位制(SI)及常用单位,不仅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单位换算,还能在实际情境中合理选用单位。

  精准把握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及操作规范,能够独立、准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各种物体的质量,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透彻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属性,牢固掌握质量的单位体系及换算方法。

  熟练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技巧,包括调平、称量、读数等关键环节,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质量不随物体所处的引力场、运动状态等外界条件变化而改变的特性,如理解在加速上升的电梯中物体质量不变。

  熟练应对托盘天平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如称量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物体时如何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天平出现不平衡时的故障排查与解决。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精心制作涵盖丰富物理情境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宇宙飞船中物体的质量表现、古代称量工具的演变等,用于引入和讲解知识点。

  充足且规格统一的托盘天平(每组一台)、配套砝码、不同材质(如金属、塑料、木材)且形状各异的物体若干,用于实验教学。

  制作详细的实验指导手册,明确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及问题记录要求,发放给各小组。

  准备一些与质量测量相关的科普视频,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初步了解质量及测量相关知识,标记出疑惑点。

  收集生活中有关质量测量的场景或问题,带到课堂上分享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8 分钟)

  播放视频:在课堂伊始,播放一段精彩的航天发射视频,画面聚焦宇航员携带物资进入飞船,旁白提出问题:“在飞向浩瀚宇宙的征程中,这些物资的质量会发生改变吗?”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生活实例:紧接着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建筑工人搬运砖块、超市收银员称重商品等,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我们是如何衡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这又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呢?” 通过对比宇宙与生活场景,引出质量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22 分钟)

  质量概念剖析(8 分钟)

  对比演示:拿出两个外观相似但材质不同的物体,如一个实心铁球和一个空心塑料球,让学生通过掂量感受它们质量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质量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概念阐述: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给出质量的准确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是质量,用字母 m 表示。同时强调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通过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演示)、状态(展示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位置(提及宇航员在太空与在地球质量相同)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单位讲解(6 分钟)

  国际单位介绍:引入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展示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千克原器图片,讲述其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千克作为标准单位的重要性。

  常用单位换算:介绍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通过制作单位换算树状图,形象地展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 1t = 1000kg,1kg = 1000g,1g = 1000mg。并给出一些实际例子,如一辆汽车的质量约为 1.5t,一枚硬币的质量约为 6g,让学生熟悉不同单位的`应用场景。

  托盘天平使用教学(8 分钟)

  构造展示:将一台托盘天平放置在讲台上,利用投影仪将天平的各个部件放大展示,详细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包括托盘、横梁、平衡螺母、游码、标尺、分度值等,让学生对天平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原理推导:结合简单的杠杆原理示意图,向学生讲解托盘天平的工作原理:当横梁平衡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让学生明白天平称量的科学依据。

  操作演示:进行完整的托盘天平操作演示,从放置天平(强调水平放置)、调平(分步演示如何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包括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规律)、称量(讲解左物右码的放置原则,以及如何用镊子夹取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再次平衡)到读数(重点强调游码的读数方法,以分度值为基础,看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值),同时强调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砝码,防止砝码生锈;测量过程中严禁调节平衡螺母等。

  (三)小组实验(20 分钟)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3 - 4 人,每组分配一台托盘天平、一套砝码、一些不同的物体,包括固体(如石块、金属块)和液体(如一杯水、一瓶盐水)。

  实验任务:要求各小组首先测量固体物体的质量,按照托盘天平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记录测量结果;然后探讨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鼓励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先测量空容器的质量,再测量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两者相减得到液体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如有的负责操作天平,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观察监督。

  教师指导: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误差讨论。对于实验进展顺利的小组,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测量方法或增加测量对象,拓展实验深度。

  (四)课堂总结(10 分钟)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包括测量的物体、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通过交流分享,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知识梳理: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再次强调质量的概念、单位、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问题答疑:解答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没有遗留问题。

  (五)课堂练习(10 分钟)

  布置题目: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题,涵盖质量概念的辨析、单位换算、托盘天平的使用细节等方面,如判断 “物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 的正误,计算 “2.5t 等于多少克”,描述托盘天平调平的具体步骤等。

  练习反馈: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反馈,选取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书面作业:布置课本上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通过书面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子秤、杆秤等其他质量测量工具的工作原理,并与托盘天平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小组实验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协作精神,对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掌握较好。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质量的属性以及应对托盘天平的特殊情况时仍存在困难,后续教学中需加强针对性训练,提供更多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强化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物体的质量教案03-30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设计03-23

观察物体的教案07-12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03-25

物体下落的速度大班教案03-24

论审计报告质量及其改进08-10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数学教案04-22

自然测量教案08-13

《测量》教学教案01-25

《力的测量》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