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大学通识教育分析论文

时间:2023-04-01 09:06: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通识教育分析论文

  通识教育被引入我国,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一直未得到统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实践的演化历程中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政治学背景。

大学通识教育分析论文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材通识教育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阐明通识教育的概念、基本内容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接着对教材、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概念界定,并简要论述国内外教材评估的相关研究;然后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通识教育理念和教材评估理论结合起来,从六个方面构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材评估内容,并依据此内容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进行分析。

  通过对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文学与艺术、家庭婚姻与友情、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念;《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教材分析与评估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必修性”,使其可以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同时,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门国际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材料。

  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作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写与评估是否应吸取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一话题近些年来在外语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英文是general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等。

  在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指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指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为以后生活所接受的教育,类似于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

  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界定,但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认识。

  朱自强(2009)认为,通识教育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

  李曼丽(1999)等从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

  本研究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为贯彻这一理念,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内容

  通识教育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不同人持不同见解。

  例如,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应包括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另一部分学者指出,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解、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对著名文学作品的学习。

  参考袁曦临(2011)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研究,以及华维芬(2010)对综合英语教材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基础性”和“必修性”的特点,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从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更具体地讲,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分为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直接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材”这一主题的资料并不多。

  但“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硕果颇丰,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

  1.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即对公外的教学研究。

  陈坚林、顾世民(2011)指出大学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同时要考虑其通识性。

  作者指出,通过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在工具性和通识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使大学英语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吴鼎民、韩雅君(2010)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三套车”的课程体系内容,即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综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此外,马彦(2009)等在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功能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2.我国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实践研究,这里的外语专业主要指英语专业。

  陈雪芬(2010)认为,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

  作者指出,通识教育模式下外语教育的特点:博雅之师、博雅之士的培养目标和博、专兼顾的课程内容体系。

  柴改英(2010)以浙江工商大学外语系为例,强调通识教育模式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界普遍认为,在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外语专业应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这些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国内外有关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背景;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成果,为笔者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

  二、《全新版大学英语》的相关研究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指狭义上的教材,即课程核心教科书,不包括试题集等。

  据此,大学英语教材,即高等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上大学英语课时统一使用的核心教学材料。

  (二)教材评估的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末,有关教材评估的研究就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Seaton(1982)、VanEls(1984)、Cunningworth(1984)、Breen和Candlin(1987)、McDonough和Shaw(1993)都分别对教材评估的内容作了详细、广泛地探讨。

  我国学者对教材评估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995年,钱瑗介绍了HutchinsonandWaters的教材评估一栏表,引起我国外语界的关注。

  随后,胡壮麟(1995)、文秋芳(2002)、束定芳(2004)、庄智象(2006)、程晓堂(2011)、王守仁(2013)等学者,对教材评估作了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由于目前学界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英语教材评估体系,因此,笔者尝试在整理、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及外语教材评估理论,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评估,期望所得结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三)选取《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原因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种类众多,但在受师生欢迎度及教材编写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此,本研究确定,应选取著名出版社发行的、受师生广泛认可的、在各高校现行普遍使用的主流教材进行研究。

  关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笔者主要参考赵勇(2009)和裴光兰、李跃平(2011)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是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最终选择《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为研究对象。

  (四)《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简介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该版本整个系列教材的主干课程。

  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

  具体来讲,教材每册都有8个单元。

  每单元设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正、副课文各一篇文章。

  更详细地讲,每单元都是由四部分组成:课前自学:与主题相关的听力活动;课堂学习:正课文(TextA);课外阅读:副课文(TextB);课堂实践: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语言操练。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的1-4册,基本结构相同,每册都由上述内容组成。

  (五)《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较多的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及对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柯彦玢(2002)以该系列教材的《阅读教程》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汤声平(2002)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

  李慧琴(2002)就《听说教程》的编写特点作了介绍,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版教材,以教材编写思想的引介为主,目的是向外界推行该教材。

  2.关于教材中文化的研究。

  郑晓红(2009)从文化价值取向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进行分析,指出该系列教材倡导个人主义、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等特点。

  此外,有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不同视角,综合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

  3.关于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研究。

  毛立群(2004)对《综合教程》中课后练习题展开深入分析。

  张殿宇(2005)对《综合教程》中听说练习部分的设计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针对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已有研究,都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评价教材,这为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4.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大多是硕博论文。

  在梳理文献时,笔者发现,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多从教材的词汇、语法、语言技能、文章体裁、课后练习题等几个因素为切入点,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材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5.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与其它版本大学英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各套教材的优缺点,并为进一步完善教材提出修改意见。

  综上所述,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资料,较少从通识教育视角来分析与评价教材。

  由于通识教育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目前高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因此,本研究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该套教材,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三、本研究采用的评估依据及研究思路

  (一)评估依据

  本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评估,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视,反映在大学英语教材上,就要在内容的编写上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要同时包含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2.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

  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六个具体的方面: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

  3.教材评估理论。

  本研究采用的教材评估理论有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中的内部评估,Breen和Candlind的教材评估理论中对学生的关注,及文秋芳(2002)、庄智象(2006)和王守仁(2013)等提出的外语教材的编写“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已有教材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分析与评估。

  (二)研究思路

  依据通识教育的内容,本文首先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的64篇文章进行归类,接着分析教材在每一篇具体内容上的优缺点。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个人修改建议。

  四、研究结果

  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选题广泛,涵盖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

  其中,在社会与文化、教育与心理这两方面内容所占比例最大。

  较之其它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该套教材对科普与环保知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占比重占12.5%。

  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各占9.38%。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4篇文章,占6.25%。

  (一)社会与文化

  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主要涉及:代沟问题;网络世界的利与弊;如何建立一个没有性别偏见的社会;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英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现代美国社会的安全问题;智能汽车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等。

  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内容选材广泛,话题多来源于现代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例如,“网络世界的利与弊”这一话题,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性,且贴近学生生活,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丰富其社会阅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教材过于注重英语国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编写,对其它国家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内容涉及较少,这是该套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二)科普与环保

  在科普与环保方面,该套教材主要涉及:如何向公众传播基础的科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人类对动物的行为的理解及对动物的保护;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滥用化学药品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等。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加强其环保意识,使他们客观认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科普与环保内容,选题过于宏观,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克隆技术”、“全球变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主题,过于宏观,文章缺乏如何保护环境具体做法的学习。

  我们共处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政治与历史

  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美国的民权运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故事;希特勒入侵前苏联的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时自然因素的影响;9•11事件等。

  该套教材中政治与历史内容是关于西方国家重大事件的描写,学生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历史文化。

  但此方面的内容,话题不够广泛,只涉及几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历史与政治没有介绍,而且仅仅是对几个国家的重大事件的描写,对于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没有应有的概述,更没有我国当今的政治形势和国内重大事件的相关叙述。

  整体而言,教材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涵盖的知识有些单一,需要增加更多的相关内容。

  (四)家庭、婚姻与友情

  在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教材主要涉及: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拥有正确的爱情观;美国家庭生活的变化:工作方式、就餐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变化;父子两代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小冲突等。

  这些话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友谊与爱情,对于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来讲,是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于此内容的学习,将会投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

  总体来讲,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等优良品质,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编写特点,是该套教材的优点之一。

  (五)文学与艺术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教材主要涉及:对短篇文学名作的欣赏;讲述感人故事;优美散文和旅行日志,以抒发对大自然美的赞赏之情等。

  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其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感悟人间的真善美。

  在第4册的相关文章中,编者将主题上升到对大自然的热爱。

  至此,英语学科的通识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展现。

  在1-4册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中,文学与艺术内容所占比例为6.25%,共有4篇文章。

  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该套教材每单元的课后练习和阅读练习中,都包含有相当量的文学与艺术内容,以“歌曲欣赏、幽默小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出现。

  所以整体来讲,教材的文学与艺术方面比重并不轻,但在内容上缺乏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这是教材有待完善之处。

  (六)教育与心理

  在教育与心理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做人要诚实正直;实现梦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遇到困难要奋发向上,积极乐观;要重视教育;学习中,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学会勤于动脑,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中、美各国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学会如何理财;“富有”的定义;要勤俭节约;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只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护世界和平。

  教材中教育与心理方面的内容,话题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因此,有关教育与心理方面内容的编写,是该套教材的突出优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分析与评估,从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总结出该套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性建议。

  作者:于然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3]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4-19.

  [4]陈雪芬.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摸式分析[J].教育评论,2010(1):143-145.

  [5]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胡壮麟.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J].外语界,1995(1):11-16.

  [7]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柯彦玢.大学英语(全新版)阅读教程的教学理念[J].外语界,2002(2):2-4.

  [9]李慧琴.强调语篇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谈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编写构思[J].外语界,2002(1):7-10.

  [10]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1]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第二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思考

  本文以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围绕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对延边大学目前设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对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定位和设置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GeneralEducation”一词的中国式解译,也称“一般教育”、“普通教育”。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内教育界同仁为了能够完全理解“GeneralEducation”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从美国相关著作和教学实践角度分别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通识教育被引入我国,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一直未得到统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实践的演化历程中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政治学背景。

  在此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赋予较多的政治、经济功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普遍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渐大众化,以往的专业化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愈发突显,而通识教育的贯彻实施则可以弥补现今教育的这一不足,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完全的”学生。

  目前国内高校在各个专业均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从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还远没有达到“用通识教育来阐明学习共同科目的必要性”所要求的目的。

  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之路还很长,国家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反复提到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这已充分突显出当前我们在教育环节上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步调一致,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

  通识教育更侧重于育人,这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对教育本身的回归。

  一、高校设立通识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教育学者的重视和讨论的话题。

  李曼丽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后,给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从概念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成果——人所应满足这个社会之需要的条件是先做人,然后才是做事。

  做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的教育来培养来塑造。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外面的了解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交往也更加频繁,人们在比较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当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自身充分获得自尊心和自豪感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由此可见,教育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各个环节只注重应试或专业教育而无视通识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这么简单。

  二、通识教育课学生选课心理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选课的心理有如下几种: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为主进行选课(约30~40%);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看课程介绍,他们更关注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选择易过的课程优先选报(约20~30%);

  集中选课,由班级几个人确定后,其他人集中跟随选报(约20%);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选课的最后阶段选课,就没有主观上的选择权了,只能从还未选满的课程中选课,也有少部分同学因自己喜欢的课已满额,而最终没有选上的现象时有发生(约3%);

  有的同学根据学长们的建议来选课,如有些同学考虑哪门课老师讲的好,哪门课程学分易得,哪门课程老师经常不来上课,哪门课程老师上课不经常点名等(约10%);随机选课,能选上的就上,而不把获取相应的知识作为最终目的(约7%)。

  可见,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选课心理我们一般是不易掌握的,具有不确定性。

  通识教育课设置及开课现状目前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在册的共有511门,其中多元文化特色类46门,人文科学类192门,社会科学类113门,自然科学类130门,教师教育类30门。

  每学期根据任课教师主观意愿自愿申请(通识教育必修课除外),再由学生在线选课。

  一般每学期申请通识教育课程的门数在70门左右,最后开课的课程为40~50门,从学生选课及开课实际情况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含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

  目前学校不对课程的数量及学科门类做出相关规定,只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应修的学分做了规定。

  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修。

  当前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容量为140人,一般多数情况超过100人,有些课程是满额的,学生选课人数达不到30人的则本学期此门课程不能开课。

  通识教育课程每学期开两次(前八周和后八周)集中上课。

  三、目前通识教育课程上课形式及课堂现状

  目前,通识教育课的上课形式基本上按传统上课模式来进行,即老师讲授为主,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会串插一些相关视频。

  通识教育课程均被安排在晚间(17:30~21:00)上课。

  从调查结果来看,上课学生以听课为主的人约1/5,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或看专业书籍的人约为1/2,看手机的人约为2/5~3/5。

  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出勤情况不易如实掌握,学生找人带课时有发生,很难控制。

  1.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明确。

  施教者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必然导致对所授课程的大纲内容(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及形式把握不到位,至使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和专业化,不利于学生理解,进而影响了课堂氛围,这必然致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授课专业化,形式单一。

  经常听到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到无耐,虽然对每一个讲授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但听者甚少,貌似对牛弹琴,久而久知,老师上课也没有了激情,效果不言而喻。

  大班授课,不利于教学形式改革的实施和管理。

  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一些有意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课堂容量也感到无力面对。

  教育教学主管者对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的讲授者缺少引导和监管。

  首先,在教学的主管者应对学校的定位有明确的把握,并将这种思想纳入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培养体系中,然后对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或开展集中式的研讨,来强调和普及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的把握;其次,对任课教师提交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没有进行把关和认证;再次,在教学环节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检察等必要环节。

  2.解决思路的探讨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意识,充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从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能够看出学校教育主管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又花大力气建设了几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而且类似的课程门数还在增加中,这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走向成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但从运行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需要逐渐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目前的课程设置门数和学科类别是十分充裕,当前需要提升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教学效果。

  对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内容有必要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使其能够符合通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内容讲授上适当增加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上也会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做人,这就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了。

  但大多数课程在讲授内容和授课形式上与传统授课没有多少变化,这不能满足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在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领悟的同步性,所以这是急需改变和调整的。

  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基础上先去调整讲授内容,并逐步完善授课形式,以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通识教育课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听课对象的巨大差异,对授课者在讲授形式上的要求明显要更具灵活性,对讲授内容要形象化、生动化和科普化。

  用通识教育的观念来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

  “通识教育”的观念是什么?这是所有施教者应最先思考的,只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去组织相关的教学过程,回到具体的问题上来,也就是要先回答“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还是“人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社会需要通才,而目前我国高校把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或是理论上要培养通才,但结果却未能如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参加工作后被单位的认可度(社会需要的能力)却远不如那些在校时专业成绩平平而业务较强的学生。

  这些问题足以说明我们的培养方案在定位上或是在教学环节上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我们过分地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亦或是在专业教育中缺少或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元素,没有让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让“教”与“育”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呈现出来。

  在学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较为容易地重新获得,但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领悟却不见得那么轻易的就能获取到,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感悟会让学生记住很久,有些甚至会影响他(她)日后的行为,这就是“教”与“育”的不同之处吧。

  3.教学形式的革新

  随着“e”时代和“划”时代的到来,普通高校的课堂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宁静和单调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再也不那么无聊而无趣了,“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扩大了我们获得知识的容量。

  学生对知识的索取形式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必将会促进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

  文字式、灌输式的说教效果满足不了学生和学校的要求。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等碎片化的小微内容片段授课形式应运而生,已经让所有教学单位的教学环节不再寂静,虽然这种形式还不被众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可,但它所带来的冲击已是不可避免,网络在线课程的实现对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无疑创造了最佳的平台,它需要更多的相关教学形式的变革来适应这种与时俱进之产物的即定需求。

  目前这种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已经从我国的各个层次的办学单位蔚然成风,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尽快适应它并利用好这个工具,因势利导,改善目前在教学上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当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考核方法上与专业课有了较大的改进,即不以试卷的形式来进行最终的考核,目前,以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较为普遍,偶有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线提交的。

  笔者认为,重视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核对通识教育类的课程更加合理而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平时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缩小”现有课容量。

  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全校学生完成并达到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从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角度讲都是一件困难的事,目前学校已是黔驴技穷,笔者认为,加快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所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校内网络在线课堂(当然我校的该平台还有部分功能没有升级,但这已不是技术问题了)讲授,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完全不用考虑人数问题。

  否则,教学主管部门应认真考虑目前课容量过大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应试教育对通识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虽然在教育上投入了巨资,但收获的却不令社会满意,通识教育只从大学入手,不再是亡羊补牢这么简单而有效了,教育是长期和持续的事情,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就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来讲,要做的事情也远不止当前所做的形式多于内容这么浅偿则止,而是须要高度重视,切实谋划,注重实效地进行设置和建设,把通识教育真正纳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中来,让教育得到真正的回归,大学输出的人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这才是未来教育的目的所在。

  作者:宗云 梁成云 金大勇 王娟 朴春香 黄世臣 单位:龙井市第四中学 延边大学农学院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延边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资助

【大学通识教育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通识教育课程分析论文10-01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论文10-01

通识教育论文10-01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论文10-01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10-01

高校通识实践教育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