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课堂教育

时间:2022-10-08 18:08:56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课堂教育

  小学课堂教育,下面带来的小学课堂教育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课堂教育

  小学课堂教育【1】

  摘要: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一个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

  如何能够将道德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素质,这是小学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文中主要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如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德育,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影响因素

  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们在孩子成长时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求他们树立较强的集体观念、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和尊重社会公德,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但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贪玩的天性容易让他们走偏,如果不经过持续得体的训练和教育,不一定能获得较好的结果。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

  如此基调和环境,也就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

  如何能够让学生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养成习惯、塑造人格,这才是教师们永恒的主题。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对于小学生,他们的天性就是玩,要想在学习上发动他们的主动性,就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

  所以,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

  要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每堂课变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我们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如可以讲解《中华成语故事》中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

  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陶行知先生一直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

  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

  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是一个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一个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一个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一个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一个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

  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

  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课堂之中!

  三、多与学生谈心,拉近距离

  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集中体现一个爱字。

  首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经常同他们个别谈心,从学习、心理、爱好、家庭等处了解学生,利用晚上经常同学生电话沟通、同家长沟通,及时了解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变化,然后在对症下药,针对每个同学不同的特性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接受启发诱导;对学生满怀热情和爱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如果对他们只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只能加大与老师的对立情绪,给以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

  现在教师普遍对学生没有耐性,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一颗真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小学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过程。

  教师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教学就一定能把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茁壮成长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结合传统的教育特点,将各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紧密结合,趋利避害,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更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培育好祖国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黄耘.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 高教论坛,2009,(7)

  [2]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罗飞. 浅谈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J]. 科海故事博览,2013,(4)

  [4] 黄巍.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小学国学教育【2】

  近年来,诵读经典,践行国学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这是教育发展“线谱”中的一个特殊音符,也是目前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

  此举得到了全社会和广大家长们的充分认同。

  实践表明,用经典润泽孩子们的心灵比单调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学校自从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以来,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校园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了,文明语言,鞠躬问候取代了以往的脏话、打闹行为。

  各种“小志愿者”、“服务小队”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

  家长们也纷纷反映说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孝顺了……

  随着经典诵读与践行活动的逐步深入,在活动形式与内容选择,效果与评价的操作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笔者在此略发拙见,与同仁共享。

  一、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

  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底蕴的局限,许多“经典”的词句的意思他们根本不能准确地理解。

  因此,我们在活动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趣味化。

  避免老生常谈似的简单说教、摇头背诵。

  要让学生在多彩的娱乐中感悟经典,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国学,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提升小学生的素养,修正小学生的伦理道德。

  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活动形式上要能寓国学经典于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合唱、合颂等学生感兴趣,又踊跃参与到活动之中。

  《情景剧》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而又愿意参与的艺术表达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一些经典的、反映国学内容的小故事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去演,去唱。

  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还可以自编一些寓意深刻,情景有趣的小故事、古诗词说唱等让学生自创自演。

  经常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为古诗词配画等活动,既激发了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又达到了广泛教育的目的。

  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内涵。

  学校可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布局上要突出国学教育的特色。

  在甬路旁设立文化长廊,内设古今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历史人物等;教学楼内建立“经典长廊”,墙面上悬挂历代名人画像、警句等,让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蕴含着国学经典,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徜徉在浓郁的文化殿堂之中,尽可能的少设立“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之类强行规范学生行为的提示语。

  在班级、校园内开设一些经典文化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于师生面前,满足学生们“抬头看国学,低头诵经典”的需求。

  优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图片,不仅为学生的诵读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切入点,方便了学生诵读,还使学生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图文之中负载着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营造出一个由看到听、由诵读到践行、由校到家一条龙的国学教育氛围。

  二、内容选择要“经典”化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细致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国学诵读,切不可忘记“经典”二字。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在源头轻轻引导一下,就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但是由于受历史朝代局限,其中肯定有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指导孩子们诵读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仔细甄别,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信手拈来”。

  有些语句只要学生能感悟其意就足矣,教师不必给予过细的讲解,比如《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其精神可佳,但方法实蠢。

  在诵读时,学生只要能感悟到古人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就够了,不要让学生视其为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更不要去模仿。

  为孩子们选择诵读启蒙典籍时,要用时代的视觉审视古典作品,予以恰当地删选。

  汲取国学之精髓,让我们在新与旧的交汇点上收获“丰富”。

  三、对经典理解可模糊化

  要采用正确的教学理念诵读“国学”。

  古人说“学不言而自得”,讲的就是我国古代蒙学、经学一种重要教学理念――感悟。

  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感悟”是不可忽略的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久而久之就会理解其意,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就能获得顿悟与积淀。

  因此说,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字斟句酌,或背诵词、句的意思。

  可以使学生处于“意已通,而言不明”的状态,而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感觉。

  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四、对学习效果评价要简单化

  推广“国学”诵读经典,并不是让孩子学得满口之乎者也、诗云子曰,而是要把传承经典文化转化为综合素质,转化为一种道德伦理,一种个人素养。

  不是要把孩子们教成“古人”,停留在鞠躬施礼等外在形式上。

  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德智礼信等方面符合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

  所以,对经典诵读与践行的效果评价,要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行为为目的。

  如,“地面脏了主动扫,见到长辈问声好”就足矣。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不能只拘泥于分数和等级上,要采取多元式评价法。

  评价的标准不宜过高,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允许孩子们遗忘。

  遗忘是正常的规律,忘了可以再读,反复之间,负担没了,学得也轻松了,记得也扎实了。

  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经典目的之一是陶冶孩子们的心灵,规范文明行为,当他人之文与我为化时,孩子们的心智就进步了,思想就升华了。

  因此,在评价一个孩子“国学”学的怎么样时,不能只限于枯燥的能背诵多少古诗文,更要着眼于思想与行为上。

  可采取“诵读表演赛”、“星级评选”、“家庭反馈”、“红榜提名”等多形式的综合评价,来激发孩子们的进取心和礼仪行为,效果会更理想的。

  总之,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精力不在口训,而在良行。

  只要我们精细琢磨,潜心探索,就一定会发现国学教育的“绿洲”。

【小学课堂教育】相关文章:

小学课堂教育分析09-30

小学数学教育课堂随笔04-28

语文课堂小学教育论文10-10

课堂教育随笔05-16

谈小学美术课的课堂辅导教育论文10-13

小学数学课堂赏识教育渗透分析论文10-09

课堂教育随笔(15篇)05-16

课堂教育随笔15篇05-16

教育技术课堂研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