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4 14:53:45 中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

  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1 中医综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76例

  梨状肌综合征又称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狭窄综合征, 是由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一组以臀腿痛为主的临床症候群。

  本科室近年来应用传统的手法按摩为主,配合刺络拔罐、TDP 综合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138 例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并排除腰骶部其它疾患,按来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76 例和对照组62 例。

  治疗组中男 61 例,女 15 例;年龄 15~66 岁,平均(31.21±6.12)岁;病程 8~722 d,平均(211.26±13.86) d;有外伤史 58 例,无明显外伤史 18 例。

  对照组中男51 例,女 11 例;年龄 16~67 岁,平均(30.68±7.12)岁;病程 6~732 d,平均(225.18±14.86)d;有外伤史51 例,无明显外伤史 11 例。

  2 组间在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以手法按摩为主, 配合刺络拔罐,每日l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2.1.1 按揉松筋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掌根在患侧臀部及下肢后侧施以按揉或 法。

  2.1.2 旋髋拨筋 术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令其屈膝并使髋外旋、内旋,同时术者用另一手拇指或肘尖弹拨梨状肌(方向与该肌呈垂直)。

  2.1.3 点穴通经 术者用拇指或肘尖点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位。

  2.1.4 搓抖舒筋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用双手掌面在患侧下肢由下而上施以搓法3~4 次,后用双手握住患侧下肢远端轻施抖法。

  2.1.5 刺络拔罐 针刺前,先将三棱针和患侧环跳穴处严格消毒,并在针刺部位上左右推按,使局部充血。

  然后右手持针,拇食二指挟持针柄,中指紧贴针体下端,裸露针尖,对准所刺部位迅速刺入1~2 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令其自然出血,然后于刺络部位再拔火罐10 min,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每周2~3 次。

  2.2 对照组 局部痛点封闭,强的松 25~50 mg,加利多卡因5~10 mL,5 d 为 1 次,2 次为 1 个疗程。

  2 组在治疗过程中均配合 TDP 理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标准进行判定。

  ① 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下肢活动功能正常;

  ② 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下肢活动功能接近正常;③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 2 组均经 2~3 个疗程治疗后评定疗效(随访最短 1 个月,最长半年)。

  见表 1 和表 2。

  2 组疗效经卡方检验, 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则有3 例晕针,8 例胃肠反应。

  4 讨 论

  梨状肌综合征多由于扭转、牵拉等外力,其次由于慢性劳损或伤后失治,或复受风寒侵袭发展而成。

  另外,从中医伤筋的角度看,是由于外力致筋肉不协调的收缩、痉挛或出现解剖位置上的微细变化及中医所说的“筋挛”、“筋走”,再因伤后气滞血瘀又复受风寒侵袭导致气血瘀结及风寒湿邪阻于经络,滞留不散而出现“核”、“块”状物,即中医所说的“筋结”。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及梨状肌本身解剖变异等使肌肉发生充血、血肿、气血壅滞或复受风寒湿邪侵袭中医综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76例吴超英,林 涛,郑梓灌(厦门市第二医院,福建 厦门 361021)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7662表1 2 组疗效比较痊愈5130显效2532无效00等病理变化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 从而出现梨状肌症候群。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急、慢性损伤或加上解剖变异致该肌肉发生损伤性炎症改变, 使梨状孔狭窄,刺激或压迫通过该孔的神经和血管而成本病。

  因此在治疗上,治疗组以中医“不通则痛”为理论依据,注重整体,着眼局部,运用手法按摩为主的`中医非药物疗法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梨状肌综合征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络[2],故在这两条相关经络循行路线选取一定的腧穴进行按揉松筋、旋髋拨筋、点穴通经、搓抖舒筋的操作,用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周围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缓解梨状肌痉挛症状、松解粘连、解经止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按摩时应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手法操作由轻至重,循序渐进,严禁粗暴动作,急性期慎用弹拨手法。

  临床观察表明,治疗效果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直接相关,年龄小、体质强、病情轻、病程短则疗效好;年龄大、体质弱、病情重、病程长则疗效差。

  结果证明以手法按摩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高、收效快,简便又无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2 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对腰椎间盘病变术后便秘的影响

  便秘是腰椎间盘病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65%~80%[1]。

  该症不仅发生在手术早期,而且还会持续存在于整个术后康复的过程中,给患者增加痛苦。

  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护理的独特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对腰椎间盘病变术后80 例便秘患者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1.1.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标准[2],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除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 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 d 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 次或长期无便意。

  1.1.2 选择标准 ① 腰椎间盘病变术后患者 ;②年龄21~80 岁 ; ③ 术后均使用自控镇痛泵者 ;④愿意接受中药穴位贴敷及参与本次研究者。

  1.1.3 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上述标准者; ② 皮肤损伤不利于中药穴位贴敷者;③中途退出者。

  1.2 一般资料 于 2011 年 2 月至 2011 年 10 月选择我院行腰椎间盘病变手术患者80 例。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0例。

  其中治疗组男 24 例,女 16 例;平均年龄(45±0.5)岁;其中 32 例腰椎间盘突出,8 例腰椎管狭窄。

  对照组中男26 例,女 14 例;平均年龄(44±0.4)岁;其中28 例腰椎间盘突出,12 例腰椎管狭窄。

  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麻醉方式、平均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组内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U 检验。

  P<0.05 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做好预防便秘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适当活动,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每日顺时针按摩下腹部2~3 次,每次5~10 min。

  2.2 治疗组 进行中脘穴、神阙穴中药穴位贴敷以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在患者病床上实施,取生大黄粉(100目筛)、枳实粉,与甘油拌成糊状,取微量粉糊置于穴贴内[3],用温水清洁局部皮肤将中药穴位贴敷贴于神阙和中脘穴上,轻轻按压。

  术后6 h 进行中药穴位贴敷,贴敷 8 h 后取下。

  每日更换 1 次,10 d为1 个疗程。

  贴敷期间注意贴敷部位的护理,防止过敏、局部皮肤破损等情况。

  3 护理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① 排便费力程度: 以排便费力-线性模拟评分法(VSV)来判定。

  ② 粪便性状评分:以Bristol 大便性状分类作为评分参照。

  ③ 排便间隔时间:记录患者的排便间隔时间。

  ④ 排便时间:嘱患者记录每次排便所用的时间。

  3.2 结果 治疗组第 3 天便秘发生 7 例,发生率为17.5%;第 7 天便秘发生 11 例 ,发生率为 27.5%;第10 天便秘发生 12 例,发生率为 30%。

  对照组第 3 天便秘发生11 例 ,发生率为 27.5%;第 7 天便秘发生19 例,发生率为 47.5%;第 10 天便秘发生 19 例,发生率为47.5%。

  治疗组的便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药穴位贴敷护理预防腰椎间盘病变术后便秘有显著疗效。

  3.3 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有 1 例皮肤轻微过敏,1例腹痛、腹泻均为轻度,考虑腹痛、腹泻与刺激肠黏膜、肠蠕动加快有关。

  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 论

  便秘是腰椎间盘病变术后常见症状之一, 大多由于患者的脾胃功能减弱,再加上麻醉,术中和术后伤口出血, 使人体气血功能失衡, 五脏六腑功能紊乱,脾失健运,易并发肠胀气、便秘。

  便秘能够引起患者腹胀、腹痛,舒适度降低,食欲下降,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影响术后恢复,延长住院天数,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部位的治疗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治疗组通过中药穴位贴敷后,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中脘穴为胃经之募穴,具有健脾益气、调理气机的作用,善于行气消胀;又隶属任脉,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而神阙穴为经络汇集之所、经络之总枢,中药可通过神阙穴疏通三焦气机,使药力直入阳明大肠经,配合中药大黄加大泻下功效[4]。

【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精选06-18

中医学毕业论文06-18

中医学毕业论文精选06-18

中医学毕业论文模板06-18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12-11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12-09

中医学毕业论文的选题论文03-11

如何解决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存在问题的探究02-22

中医学关于骨的研究论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