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实验报告

时间:2025-01-16 18:26:51 报告 我要投稿

实验报告必备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验报告必备15篇

实验报告1

  针对仪器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了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探索了创建新型实验室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团队合作三个阶段的创新教学过程。该教学体系弥补了以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培养技术扎实、富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基础。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国家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xx年成功入选该计划,这对本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仪器专业系列课程与创新实践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我院明确“人才培养是根基,教学与科研并重,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我院高效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大幅度增加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重,全面探索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改革。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的模拟电子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实验项目为基础,学生按实验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奠定未来卓越工程师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我院提出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是要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工程实践和团队合作为突破口,个性化教学为目的,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一)课内基础实验

  该教学体系中课内基础实验中采用课堂辅导和现场答疑等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内容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考核方式为每次实验报告、随堂提问和实验考试。通过基础训练项目,学生可基本学会使用多种常用电子仪器,掌握Multisim仿真软件,掌握若干基本电路,以及电子线路焊接和调试等基本技能,进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模拟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

  (二)课外实验项目

  在学生掌握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内容之后,对于原有余力的学生,可进一步选择课外实验项目,如低频信号发生器、音频功率放大器等等。通过这些指定实验项目的设计调试,加强了学生的电路设计调试的基本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下一步综合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训练。课外实验项目的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

  (1)与后续课程相结合,扩展现有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形成符合各自教学需求的课外实验项目。

  (2)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进行优化提炼,转化为适合本科阶段教学目的的课外实验项目。

  (3)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提出合适本科阶段,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目的的课外实验项目。课外实验项目采用学生自行选择,自主掌握实验时间和地点。课外实验项目所需的未学知识以自学为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分阶段指导模式,除此之外,一般不介入学生的实验过程。

  (三)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项目在题材、内容选择上应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兼顾课程知识点覆盖与扩展,难易适当且循序渐进。在本层实践教学中,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验项目内容提出设计要求,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综合设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主要在学时的实验方案与设计路线上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学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时在实验活动中由“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的目的,这种调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拓宽学生实践内容,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项目实例:选频放大电路设计该实践项目需要学生完成四项内容:①线性稳压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的线性电源,为后续电路提供电源;②信号发生器:可产生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和正弦波;③带通滤波器:对第二项内容输出的正弦波进行滤波;④放大器:对带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该项目四项内容依次进行,互相支撑,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选频放大的系统放大电路,基本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理论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后,使学生对于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程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提高动手能力,理论实践双丰收进行转化。

  (四)团队合作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项目的训练,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类项目,通过学生之间的自愿组队,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积极参与了各个层次的电子设计大赛;部分学生加入了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本层实践教学,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于实际往年提进行电子设计、制作和调试的综合能力。

  二、实践效果与存在问题

  遵循厚基础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在每个平台完成一种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分阶段提升学生工程(认知+探究)、工程(实验+设计)、工程(实施+创新)能力,体现了渐进性。经过本实验教学体系的培训后,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电子设计大赛,取得的成绩也非常不错,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大赛的成绩在吉林省高校学院级别中名列前茅。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培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综合实践项目较少,没有根据学生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

  三、结语

  我院提出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认识,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从基本知识向设计能力培养的转变,需要形成一个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本次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持续更新难度合适,层次分明、内容新颖的实验项目,完善综合实践项目培训体系。

实验报告2

  实验题目: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

  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

  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

  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现象:

  1、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2、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1、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实验报告3

  一、实验目的

  1、用旋光法测定蔗糖在酸存在下的水解速率常数。

  2、掌握旋光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蔗糖水溶液在有氢离子存在时将发生水解反应:C12H22O11(蔗糖)+H2O→C6H12O6(葡萄糖)+ C6H12O6(果糖)蔗糖、葡萄糖、果糖都是旋光性物质,它们的比旋光度为:[α蔗]D=66.650,[α葡]D=52.50,[α果]D=—91.90式中:表示在20℃用钠黄光作光源测得的比旋光度。正值表示右旋,负值表示左旋。由于蔗糖的水解是能进行到底的,并且果糖的左旋远大于葡萄糖的.右旋性,因此在反应进程中,将逐渐从右旋变为左旋。当氢离子浓度一定,蔗糖溶液较稀时,蔗糖水解为假一级反应,其速率方程式可写成:

  (1)式中:CA0——蔗糖初浓度;CA——反应t时刻蔗糖浓度。当某物理量与反应物和产物浓度成正比,则可导出用物理量代替浓度的速率方程。对本实验而言,以旋光度代入(1)式,得一级反应速度方程式:(2)以ln(α—α∞)/对t作图,直线斜率即为—k。

  通常有两种方法测定α∞ 。一是将反应液放置48小时以上,让其反应完全后测;一是将反应液在50—60℃水浴中加热半小时以上再冷到实验温度测。

  前一种方法时间太长,而后一种方法容易产生副反应,使溶液颜色变黄。本实验采用Guggenheim法处理数据,可以不必测α∞ 。

  把在t和t+△(△代表一定的时间间隔)测得的分别用αt和αt+△表示,则有(3)(4)(3)式—(4)式:取对数:(5)

  从(5)式可看出,只要△保持不变,右端第一项为常数,从ln(αt—αt+△)对t作图所得直线的斜率即可求得k。△可选为半衰期的2—3倍,或反应接近完成的时间之半。本实验可取△=30min,每隔5min取一次读数。

  仪器与试剂旋光仪全套;25ml容量瓶1个;25ml移液管1支;100ml锥形瓶1个;50ml烧杯1个。

  4molL—1HCl;蔗糖。

  三、实验步骤

  1、先作仪器零点校正。将空的或装满水的旋光管置于旋光仪暗匣内,开亮光源,眼对目镜,旋转检偏镜,同时调整焦距,直至视野亮度均匀,观察此时读到的旋光度是否为零,(见零度视场)。如不是零,需调整到零。

  2、在小烧杯中称取蔗糖约5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倾入25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再倾入100ml锥形瓶中。又用25ml移液管吸取4molL—1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及时记录反应开始时间,混合均匀,尽快用此溶液淌洗旋光管后立即装满旋光管,盖上玻璃片,注意勿使管内存在气泡,旋紧管帽后即放置在旋光仪中测出比旋光度。每隔5min测一次,经1小时后停止实验。

  四、园盘旋光仪的使用

  1、接通电源,约点燃10min,待完全发出钠黄光后,才可观察使用。

  2、检验度盘零度位置是否正确。(见零度视场)

  3、把待测溶液盛入试管时,应注意试管两端螺旋不能旋得太紧(一般以随手旋紧不漏水为止),以免护玻片产生应力而引起视场亮度发生变化,影响测定准确度,并将两端残液揩拭干净。

  4、打开镜盖,把试管放入镜筒中测定,并应把镜盖盖上和试管有圆泡一端朝上,以便把气泡存入,不致影响观察和测定。

  5、调节视度螺旋至视场中三分视界清晰时止。(a)或(b)

  6、转动度盘手轮,至视场照度相一致(暗视场)时止。

  7、从放大镜中读出度盘所旋转的角度。

  8、试管使用后,应及时用水或蒸馏水冲洗干净,揩干藏好。

实验报告4

  这次实习,我对该公司的一些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根据在实习期间的所见,我对公司的今后发展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学生们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明白,到达了“双赢”的效果。在做实验前,必须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正因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实验前理论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实验资料,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否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做实验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刻。

  比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的实验要清楚各实验仪器的接法,如果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刻,会事倍功半。虽然做实验时,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做实验时,必须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

  这门课程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学生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就应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透实验步骤,忙着连接实验仪器、添加药品,结果实验失败,最后只好找其他同学帮忙。个性是在做实验报告时,正因实验现象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对于思考题,有不懂的地方,能够互相讨论,请教老师。

  我们做实验不好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就应有改良创新的精神。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刻是充分的,做实验就应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在做金属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我们能够通过自制装置将实验改善。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质。培养这种潜质的前题是学生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实验这方面很随便,等老师教怎样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尽管学生的成绩会很高,但对将来工作是不利的。

  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质以及培养了良好的探究潜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潜质、独立思考、实验前沿信息的捕获潜质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潜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识。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综

  合性的技术基础学科,它需要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力学、机械等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各种物理量的变换原理、各种静态和动态物理量(如力、振动、噪声、压力和温度等)的测定,以及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许多测试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实际验证才能加深理解并真正掌握。实验就是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类典型传感器、记录仪器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具有测试系统的选择及应用能力;具有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能力;得到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分析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独立进行机械工程测试的能力,对各门知识得到融会贯通的认识和掌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测试技术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手段,为将来从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5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夏比冲击试验报告三

  探究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实验报告6

  1、熟悉酚的基本性质;

  2、掌握酚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的分子中,由于羟基中的氧原子与苯环形成P-π共轭,电子云向苯环偏移,溶于水后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显示弱酸性。

  但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若将苯酚钠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可以析出苯酚。用这种方法可以分离苯酚。

  苯酚可以和NaOH反应,但不与NaHCO3反应。

  利用醇、酚与NaOH和NaHCO3反应性的不同,可鉴别和分离酚和醇。

  苯酚与溴水在常温下可立即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很灵敏,很稀的苯酚溶液就能与溴水生成沉淀。故此反应可用作苯酚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白色)

  酚类可以与FeCl3溶液反应显色,用于鉴别酚类。苯酚可以用于制备酚酞。

  棕红色 蓝紫色

  三、实验器材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pH试纸

  无机试剂: NaOH(5%),饱和溴水, NaHCO3(5%,饱和),的Na2CO3(5%),

  5%FeCl3 ,HCl(5%)溶液;

  有机试剂:苯酚

  四、实验步骤

  1、酚的溶解性和弱酸性

  将0.2 g的苯酚放在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试管后观察是否溶解。用玻璃棒蘸1滴溶液,以广泛pH试纸测定其酸碱性。然后再加热试管,直到苯酚全部溶解。

  将上述溶液分装在3支试管中,冷却后出现浑浊,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5%的NaOH溶液,观察是否溶解。再滴加5%的盐酸,有何变化?在另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的NaHCO3溶液和5%的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溶解。

  2、酚类与FeCl3溶液的'显色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1%苯酚0.5mL,再加入1~2滴1% FeCl3溶液,观察和记录各试管中所显示的颜色。

  3、与溴水的反应

  在1支试管中加入2滴苯酚饱和水溶液,再加2 mL水稀释,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自来水,然后在两只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比较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思考题

  1、如何鉴别醇和酚?

  2、举例说明具有什么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为什么苯酚比苯和甲苯容易发生溴代反应?

实验报告7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参量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 学习微波的基本知识,了解波导测量系统,熟悉基本微波元件的作用;

  2. 了解微波在波导中传播的特点,掌握微波基本测量技术;

  3. 掌握驻波测量线的正确使用方法;

  4. 掌握电压驻波系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一、微波基本知识

  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科学技术,它不仅在通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量子电子学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观测手段,微波的研究方法和测试设备都与无线电波的不同。微波的频率范围是处于光波和广播电视所采用的无线电波之间,因此它兼有两者的性质,却又区别于两者。与无线电波相比,微波有下述几个主要特点

  1。波长短(1m —1mm):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利用这个特点,就能在微波波段制成 方向性极好的天线系统,也可以收到地面和宇宙空间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从而 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为雷达定位、导航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

  2。频率高:微波的电磁振荡周期(10一10s)很短,已经和电子管中电子在电极间的飞越时间(约10s)可以比拟,甚至还小,因此普通电子管不能再用作微波器件(振荡器、放大器和检波器)中,而必须采用原理完全不同的微波电子管(速调管、磁控管和行波管等)、微波固体器件和量子器件来代替。另外,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和微波测量设备的线度与波长具有相近的数量级,在导体中传播时趋肤效应和辐射变得十分严重,一般无线电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都不再适用,也必须用原理完全不同的微波元件(波导管、波导元件、谐振腔等)来代替。

  3。微波在研究方法上不像无线电那样去研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而是研究微波系统中的电磁场,以波长、功率、驻波系数等作为基本测量参量。

  4。量子特性: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0~10eV,而许多原子和分子发射和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也正好处在微波波段内。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来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发展了微波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等尖端学科,并研制了低噪音的量子放大器和准确的分子钟,原子钟。

  5。能穿透电离层:微波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越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为卫星通讯,宇宙通讯和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途。

  综上所述微波具有自己的特点,不论在处理问题时运用的概念和方法上,还是在实际应用的微波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上,都与普通无线电不同。微波实验是近代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波传输特性

  根据电磁场的普遍规律——Maxwell方程组以及具体波导的边界条件,可以严格求解出只有两大类波能够在矩形波导中传播:①横电波(又称为磁波),简写为TE波(或H波),磁场可以有纵向和横向的`分量,但电场只有横向分量。②横磁波(又称为电波),简写为TM波(或E波),电场可以有纵向和横向的分量,但磁场只有横向分量。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让波导中存在一种波型,而且只传输一种波型,本实验采用TE10波,是矩形波导中常用的一种波型。 TE10型波:

  在一个均匀、无限长和无耗的矩形波导中,沿z方向传播的TE10型波的各个场分量为 Hxjxaaxsin()ej(tz), Hy0, Hzjcos()ej(tz) aaaxEx0, Eyj0sin()ej(tz),Ez0, a,其中:为电磁波的角频率,2f,f是微波频率;

  a: 波导截面宽边的长度;微波沿传输方向的相位常数2g;

  g:波导波长(在波导管里面,某些特定波长的电磁波与波导谐振,其中最长的一个波长被称为波导的特征波长,也称波导波长),g(2a )2:微波在自由空间波长。

  以上表明,TE10波具有如下特点:

  ① 存在一个临界波长c2a,(矩形波导中传播的TE波和TM波,都有一定的“临界波长”,能在矩形波导中传播的波长最长的电磁波的波长称为波导管的临界波长)。只有波长c的电磁波才能在波导管中传播

  ② g,即波导波长λg 大于自由空间波长λ,(TE波和TM波在波导中的波长用g表示)。波导内由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而成的合成波,其相平面传播的速度称为相速V,群速Vc是表示能量沿波导纵向传播的速度,其关系为VVcC。因为,波导中电磁波是成“之”字形并以光速传播的,所以,波导波长g将大于自由空间的波长。

  ③ 电场只存在横向分量,电力线从一个导体壁出发,终止在另一个导体壁上,并且始终平行于波导的窄边(坐标xyz的x轴沿波导横截面的宽边,y轴沿波导横截面的窄边,z轴沿波导的纵方向)。

  ④ 磁场既有横向分量,也有纵向分量,磁力线环绕电力线。

  ⑤ 电磁场在波导的纵方向(z)上形成行波。在z方向上,Ey和Hx的分布规律相同,也就是说Ey最大处Hx也最大,Ey为零处Hx也为零,场的这种结构是行波的特点。

  波导管的工作状态:

  (1)如果波导终端负载是匹配的(波导终端接入负载后,由于负载性质的不同,电磁波就将在终端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如果用ZC表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用ZL表示负载阻抗, 若波导终端负载是匹配的,则ZC=ZL),则入射波全部被负载吸收而无反射,传播到终端的电磁波的所有能量全部被吸收,这时波导中呈现的是行波,即此时波导管中的微波的将沿波导管无损耗的向前传播,传播时波的幅值不衰减,能量不衰减,就像在真空中传播一样。

  (2)当终端短路(微波技术中的短路是指系统终端接入全反射负载,即:ZL0)时,入射波被负载全部反射。这时波导管中同时有两列频率相同、振幅相同、传播方向相反的微波,一列是入射波,一列是反射波,这两列波将在波导管中形成驻波,并且是“纯驻波”,波的波腹和波节点电场E的大小Emax0,而Emin=0。

  (3)当波导终端不匹配时(任意负载下),就有一部分波被反射(波导中的任何不均匀性也会产生反射),形成所谓混合波。混合波是一种“行驻波”, 波的波腹和波节点电场E的大小。 Emax0,并且Emin0,为描述电磁波,引入反射系数与驻波比的概念,反射系数定义为Er/Eiej。

  驻波比定义为:Emax,用驻波比来描述传输线阻抗匹配的情况。 Emin

  其中:Emax和Emin分别为波腹(驻波电场最大值处)和波节(驻波电场最小值处)点电场E的大小。

  不难看出:对于行波,=1;对于驻波,=∞;而当1<<∞,是混合波。

  【实验仪器】

  微波系统中最基本的参数有频率、驻波比、功率等。而阻抗、波长、驻波比和功率等微波参数的测量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微波阻抗的测量是通过检测电场强度的相对值(即:驻波比)来实现。波长的测量可用谐振腔来进行(即通常所称的“吸收式波长计”)。功率的测量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通过热电换能器进行间接的量测。

  本实验是使用厘米波中的X波段,其标称波长为3.2cm,中心频率为9375MHz。其它主要设备有:

  测量线:三厘米驻波测量线由开槽波导、不调谐探头和滑架组成。其内腔尺寸为a=22.86mm,b=10.16mm。其主模频率范围为8.60~9.6.GHz,对于TE10波而言,截止波长c2a=45.72mm,截止频率为ccc6.557GHz。开槽直波导位于波导宽边的正中央,平行于波导轴线,不切割高频电流,因此对波导内的电磁场分布影响很小,开槽波导中的场由不调谐探针取样,探针感应出的电动势经过晶体检波器变成电信号输出,可以显示沿波导轴线的电磁场变化信息。实验中就是通过探测测量线中电磁场的分布达到测量微波的各种参数目的。

实验报告8

  实验题目: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报告9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抽样定理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抽样及平顶抽样的实现方法。

  3、理解低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4、理解实际的抽样系统。

  5、理解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6、理解低通滤波器的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7、理解带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二、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3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连接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框图

  保持电路平顶抽样S1自然抽样A-out抽样脉冲抽样输出LPF-InLPFLPF-oUTmusic信号源被抽样信号抗混叠滤波器抽样电路编码输入译码输出FIR/IIR3#信源编译码模块FPGA数字滤波

  图1-1抽样定理实验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抽样信号由抽样电路产生。将输入的被抽样信号与抽样脉冲相乘就可以得到自然抽样信号,自然抽样的信号经过保持电路得到平顶抽样信号。平顶抽样和自然抽样信号是通过开关S1切换输出的。

  抽样信号的恢复是将抽样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即可得到恢复的信号。这里滤波器可以选用抗混叠滤波器(8阶3.4kHz的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或FPGA数字滤波器(有FIR、IIR两种)。反sinc滤波器不是用来恢复抽样信号的,而是用来应对孔径失真现象。

  要注意,这里的数字滤波器是借用的信源编译码部分的端口。在做本实验时与信源编译码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实验步骤

  实验项目一抽样信号观测及抽样定理验证

  概述:通过不同频率的抽样时钟,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观测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的输出波形,以及信号恢复的混叠情况,从而了解不同抽样方式的输出差异和联系,验证抽样定理。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信号源:MUSIc

  信号源:A-oUT目标端口连线说明

  模块3:TH1(被抽样信号)将被抽样信号送入抽样单元

  模块3:TH2(抽样脉冲) 提供抽样时钟送入模拟低通滤波器

  模块3:TH3(抽样输出)模块3:TH5(LPF-In)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调节主控模块的W1使A-out输出峰峰值为3V。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被抽样信号MUSIc为幅度4V、频率3K+1K正弦合成波。抽样脉冲A-oUT为幅度3V、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观测并记录自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S13#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分别观测MUSIc

  主控&信号源

  和抽样输出3#。

  (2)观测并记录平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S13#为“平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分别观测MUSIc

  主控&信号源

  和抽样输出3#。

  (3)观测并对比抽样恢复后信号与被抽样信号的波形:设置开关S13#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观测MUSIc

  主控&信号源

  和LPF-oUT3#,以100Hz的步进减小A-oUT

  主控&信号源

  的频率,比较观测并思考在抽样脉冲频率多小的情况下恢复信号有失真。

  (4)用频谱的角度验证抽样定理(选做):用示波器频谱功能观测并记录被抽样信号MUSIc和抽样输出频谱。以100Hz的步进减小抽样脉冲的频率,观测抽样输出以及恢复信号的频谱。(注意:示波器需要用250kSa/s采样率(即每秒采样点为250K),FFT缩放调节为×10)。

  注:通过观测频谱可以看到当抽样脉冲小于2倍被抽样信号频率时,信号会产生混叠。

  实验项目二滤波器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概述:该项目是通过改变不同抽样时钟频率,分别观测和绘制抗混叠低通滤波和fir数字滤波的幅频特性曲线,并比较抽样信号经这两种滤波器后的恢复效果,从而了解和探讨不同滤波器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1、测试抗混叠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标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A-oUT模块3:TH5(LPF-In)将信号送入模拟滤波器

  (2)开电,设置主控模块,选择【信号源】→【输出波形】和【输出频率】,通过调节相应旋钮,使A-oUT

  主控&信号源

  输出频率5KHz、峰峰值为3V的正弦波。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抗混叠低通滤波器的.输入信号为频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用示波器观测LPF-oUT3#。以100Hz步进减小A-oUTLPF-oUT3#的频谱。记入如下表格:

  A-oUT频率/Hz 5K … 4.5K … 3.4K … 3.0K … 2、测试fir数字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标端口连线说明基频幅度/V主控&信号源

  输出频率,观测并记录

  信号源:A-oUT模块3:TH13(编码输入)将信号送入数字滤波器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FIR滤波器】。调节【信号源】,使A-out输出频率5KHz、峰峰值为3V的正弦波。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fir滤波器的输入信号为频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用示波器观测译码输出3#,以100Hz的步进减小A-oUT码输出3#的频谱。记入如下表格:

  A_out的频率/Hz 5K … 4K … 3K … 2K ...基频幅度/V主控&信号源

  的频率。观测并记录译

  由上述表格数据,画出fir低通滤波器幅频特性曲线。

  思考:对于3KHz低通滤波器,为了更好的画出幅频特性曲线,我们可以如何调整信号源输入频率的步进值大小?

  3、分别利用上述两个滤波器对被抽样信号进行恢复,比较被抽样信号恢复效果。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信号源:MUSIc信号源:A-oUT目标端口连线说明模块3:TH1(被抽样信号) 提供被抽样信号

  模块3:TH2(抽样脉冲) 提供抽样时钟送入模拟低通滤波器送入FIR数字低通滤波器模块3:TH3(抽样输出)

  模块3:TH5(LPF-In)模块3:TH3(抽样输出)

  模块3:TH13(编码输入)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FIR滤波器】。调节W1

  主控&信号源

  使信号A-oUT输出峰峰值为3V左右。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待抽样信号MUSIc为3K+1K正弦合成波,抽样时钟信号A-oUT为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对比观测不同滤波器的信号恢复效果:用示波器分别观测

  LPF-oUT3#和译码输出3#,以100Hz步进减小抽样时钟A-oUT的输出频率,对比观测模拟滤波器和FIR数字滤波器在不同抽样频率下信号恢复的效果。(频率步进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自行设置。)思考:不同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对抽样恢复有何影响?实验项目三滤波器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概述:该项目是通过改变不同抽样时钟频率,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分别观测抽样信号经fir滤波和iir滤波后的恢复失真情况,从而了解和探讨不同滤波器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1、观察被抽样信号经过fir低通滤波器与iir低通滤波器后,所恢复信号的频谱。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信号源:MUSIc信号源:A-oUT目标端口连线说明模块3:TH1(被抽样信号) 提供被抽样信号模块3:TH2(抽样脉冲) 提供抽样时钟将信号送入数字滤波器模块3:TH3(抽样输出)模块3:TH13(编码输入)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调节W1

  主控&信号源

  使信号A-oUT输出峰峰值为3V左右。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待抽样信号MUSIc为3K+1K正弦合成波,抽样时钟信号A-oUT为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a、观测信号经fir滤波后波形恢复效果:设置主控模块菜单,选择【抽样定理】→【FIR滤波器】;设置【信号源】使A-oUT输出的抽样时钟频率为7.5KHz;用示波器观测恢复信号译码输出3#的波形和频谱。

  b、观测信号经iir滤波后波形恢复效果:设置主控模块菜单,选择【抽样定理】→【IIR滤波器】;设置【信号源】使A-oUT输出的抽样时钟频率为7.5KHz;用示波器观测恢复信号译码输出3#的波形和频谱。

  c、探讨被抽样信号经不同滤波器恢复的频谱和时域波形:

  被抽样信号与经过滤波器后恢复的信号之间的频谱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是否就是说原始信号能够不失真的恢复出来?用示波器分别观测fir滤波恢复和iir滤波恢复情况下,译码输出3#的时域波形是否完全一致,如果波形不一致,是失真呢?还是有相位的平移呢?如果相位有平移,观测并计算相位移动时间。

  2、观测相频特性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标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A-oUT模块3:TH13(编码输入)使源信号进入数字滤波器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FIR滤波器】。

  (3)此时系统初始实验状态为:A-oUT为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对比观测信号经fir滤波后的相频特性:设置【信号源】使A-oUT输出频率为5KHz、峰峰值为3V的正弦波;以100Hz步进减小A-oUT输出频率,用示波器对比观测A-oUT控&信号源主和译码输出3#的时域波形。相频特性测量就是改变信号的频率,测输出信号的延时(时域上观测)。记入如下表格:

  A-oUT的频率/Hz被抽样信号与恢复信号的相位延时/ms 3.5K 3.4K 3.3K ...

  五、实验报告

  1、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叙述其工作过程。

  2、绘出所做实验的电路、仪表连接调测图。并列出所测各点的波形、频率、电压等有关数据,对所测数据做简要分析说明。必要时借助于计算公式及推导。

  3、分析以下问题: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是如何影响抽样恢复信号的?简述平顶抽样和自然抽样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答: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等于源信号谱中最高频率fn的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经滤波后得到的信号包含了原信号频谱的全部内容,故在低通滤波器输出端可以得到恢复后的原新号。当抽样频率小于2倍的原新号的最高频率即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时,抽样信号的频谱会发生混叠现象,从发生混叠后的频谱中无法用低通滤波器获得信号频谱的全部内容,从而导致失真。

  平顶抽样原理:抽样脉冲具有一定持续时间,在脉宽期间其幅度不变,每个抽样脉冲顶

  部不随信号变化。实际应用中是采用抽样保持电路来实现的。

  自然抽样原理:抽样脉冲具有一定持续时间,在脉宽期间其幅度不变,每个抽样脉冲顶部随信号幅度变化。用周期性脉冲序列与信号相乘就可以实现。

  4、思考一下,实验步骤中采用3K+1K正弦合成波作为被抽样信号,而不是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在实验过程中波形变化的观测上有什么区别?对抽样定理理论和实际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答:观测波形变化时更稳定。使抽样定理理论的验证结果更可靠。

  实验步骤:

  (1)观测并记录自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K1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观测。

  (2)观测并记录平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K1为“平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观测。

  (3)观测并对比抽样恢复后信号与被抽样信号的波形:设置开关K1为“自然抽样”

  档位,用示波器观测频率,比较观测并思考在抽样脉冲频率多小的情况下恢复信号有失真。

实验报告10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20xx年X月XX日

实验报告11

  今天老师给我们开了演示实验,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这节课里老师给我们演示了好多实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锥体上滚。当我看到这个实验时,眼看着一个椎体从低处滚到高处并且不会在滚回来,感觉好神奇。这个设备是两根钢管由低到高的固定在一个板子上,低的那边间距小,高的那端间距大,一个锥体架在两杆中间,将椎体移到钢管低的那一端之后,锥体就自动的滚到高处去了。

  这个实验一开始让我看的目瞪口呆,还以为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呢 。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错觉。这个轨道一头高一头低,椎就会从低的一端滚向高的一头好像是重心在向上滚,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真相不是这样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违背了能量定理。首先这是一个椎而不是一个圆柱体,其次这不是一个斜面而是两条轨道,而且轨道是成八字形状摆开的,并且高处张得开。这样的设计会使椎处于高处时重心降低,而在低处时由于轨道变窄使的重心升高且高于在高处时的,这样看来这个实验就变成重心有高处向低处走的正常现象了,也就没有违背能量定理了。

  通过椎体上滚这个实验说明了在重力场中的任何物体都具有从势能高的地方向势能低的地方运动的趋势。从这个实验中我想到了如果能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就能节约很多

  能源。建筑工地可以用来运东西,医院里可以用来运伤员,游乐园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想到有些东西表面上的东西可以把我们蒙蔽到 ,但是我们如果认真的去对待就很容易把他们识破,我们不能总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演示目的

  1 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规律运动。

  2 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

  二、原理

  本实验的核心在于刚体在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而自由运动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平衡在重力势能极小的位置。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重力场中势能极小值状态,重力的作用总是使它往势能减小的方向运动。本实验演示锥体在斜双杠上自由滚动的现象,巧妙地利用锥体的形状,将支撑点在锥体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横向)对锥体质心的影响同斜双杠的倾斜(纵向)对锥体质心的影响结合起来,当横向作用占主导时,甚至表现为出人意料的反常运动,即锥体会自动滚向斜双杠较高的一端,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看平衡(锥体质心保持水平)时锥体的位置,如图1。AA1端较高,但AA1处两横杆向外测倾斜,较高的支撑有使锥体质心向上移的趋势,而支撑点较宽又使锥体因其中间粗两端细而使质心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两种趋势互相抵消可使锥体在图4所示任何位置都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此时使AA1稍变宽或使BB1稍变窄,会使锥体在AA1端比在BB1端时质心位置更低,它将总往AA1(高端)滚动,从B端向A端看,如图2所示。

  AA1端处于高宽端,BB1端处于低窄端,若支撑点遇锥面相切位置如图2所示,则当锥体滚动时,质心在水平面内运动,锥体处于平衡状态。设BB1端固定,AA1端宽度一定,只调节其高

  度,则AA1端下降,将会出现由平衡状态上滚的现象。AA1端至多下降到BB1端所在水平面上,不过此时滚动虽明显,但“往上”不明显。故本实验装置高低宽窄布局要适度,使AA1端比平衡位置略低,锥体能自动滚动即可

  三 注意事项

  1 锥体放在最低端

  2 锥体应该放平

  3 手放开时要轻轻的放,不要让锥体掉在地上

实验报告12

  一、实验目的

  土壤容重指的是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包含土壤孔隙在内,往常以(克/立方厘米)表示。经过土壤容重测定能够大概预计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质地状况以及土壤构造利害。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内固体干土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不包含土壤孔隙在内,决定土壤比重要小的主要要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矿物构成。

  1.本实验要修业生学习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

  2.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械

  直径为5cm,高为5cm的钢制环刀 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 天平、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三、实验内容

  1.用必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巧充满环刀容积。 环刀进入土层时勿左右摇晃,免得损坏土壤自然状态,影响容重。

  2.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移入铝盒中,带回室内称重。

  3.依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四、实验步骤

  (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

  (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头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安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飞舞,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四周土壤,拿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尖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头剩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刻带回实验称重。

  (3)将大铝盒翻开盖放入105℃烘箱中烘8小时,或取此中的土壤15—20克,放入小铝盒中,用酒精烧失法,求出土壤含水百分数。

  五、实验结果

  依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

  环刀内干土重(g/cm3)=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 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

  环刀内干土重量=烘干后环刀加土壤重量—环刀净重=256.6—100.9=155.7g

  环刀容积=πr2h=3.14x5x5x5=392.5 g/cm3 土壤容重=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155.7/392.5=0.397g/cm3

  一般耕种层土壤容重1~1.3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4~1.6克/厘米3。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构造、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实验报告13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也是作为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它能够培养出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活跃、也能够使他们在适应科学发展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是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学好大学物理是非常的重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也意识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巨大作用,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物理教学的探讨。

  已经有很多教师意识到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式被采取,很多教师都早已习惯了针对大纲的知识点进行逐一地讲解,甚至还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解习题上。

  课堂枯燥无味却没有探索其它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尽管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普通高校理工科各专业都要开设的,然而除了那些与物理学专业相接近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时会下功夫之外,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是为了来完成任务、应付考试而来学习大学物理,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大学物理考试。

  他们由于没有学习大学物理的动力及兴趣,使得有一定难度的大学物理在他们的心里变得更加是难学,对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学生是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物理的学习。

  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不愿意将上课讲过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更不愿意继续探讨上课时没有弄懂的问题,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抄袭,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考试前也不愿意进行认真的复习备考,也没有把大学物理的学习当作自己的学习任务,甚至还有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对待大学物理考试。

  一方面,近几年,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因此很多高校在短时间内就扩充了教师队伍,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教学经验也是略显不足。

  另一方面,尽管教师队伍进行了较大的扩招,但师生的比例与扩招之前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下降,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大学物理课程都是使用大班教学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却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1、教师物理课程进行讲解时,不仅要依据进度要求来完成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大学物理是一门比较学习的课程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具有现实意义、不深奥抽象、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会保持着长久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学生达到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并应用知识的目的。

  (1)结合生活中的经历,从生活中找到解答问题的物理知识。

  对于那些没有涉及到的新知识点,同学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老师就需要采用一些办法,做到能够把物理课讲解得平常易懂。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来引导问题,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2)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物理问题是异常抽象难懂的,对很多问题有的学生本来就不熟悉,因此求解这些抽象模型的一些物理量就会更加有很大的难度。

  在这时,我们就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知的,或者利用熟悉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求解。

  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3)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每个要素都按照相关教学的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进行显示,按需要同时再配合相应的声音,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及普及,再加上扩招后一些学校的教学空间容纳有限等诸多原因,多媒体教学便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很多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就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大学物理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物理的教学活动也要围绕学生来展开,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一项宝贵的资源就是那些广大学生的思维,在意想不到中,学生就会想出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伴随着诸多新教师的加入,能够有效的解决师生比偏小的问题。

  当前要做的就是去改变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太合理的不利因素。

  年轻教师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他们精力旺盛,而且思维敏捷,极具有创新精神,也能够和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然而,他们在教学经验方面却有一定的不足。

  为了弥补教学经验不足的缺点,一是组织任课教师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二是组织教师进行互相之间的听课活动。

  这样老师之间不仅能够互相学习,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不断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

实验报告14

  实验题目:

  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报告15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目的

  制图实践教学是学习制图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基本理论知识及基

  本制图技能加以综合应用的过程。通过手工制图实训环节,使学生巩固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国家的建筑制图标准规定。学会用作图方法解决一般的空间度量问题和定位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内容及要求

  手工制图实训环节要求完成规定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2#图纸1张);结构平面图、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的绘制(2#图纸1张)以及本实验报告内容。

  学生在画图前要认真复习建筑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家的建筑制图标准规定。在绘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所绘制的施工图应符合“国标”有关规定,要求技术合理、投影正确、表达清楚、尺寸齐全、字体工整以及图样布置紧凑、图面要求保持整洁。

  二、主要仪器设备和消耗品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操作过程

  1、 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综述、

  1.确定绘制图样的数量根据房屋的外形、层数、平面布置和构造内容的复杂程度,以及施工的具体要求,确定图样的数量,做到表达内容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图样的'数量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以少为好。

  2.选择适当的比例。

  3.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图面布置要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表达清楚,尽可能保持各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同类型的、内容关系密切的图样,集中在一张或图号连续的几张图纸上,以便对照查阅。

  4.施工图的绘制方法绘制建筑施工图的顺序,一般是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顺序来进行的。先用铅笔画底稿,经检查无误后,按“国标”规定的线型加深图线。铅笔加深或描图上墨时,一般顺序是:先画上部,后画下部;先画左边,后画右边;先画水平线,后画垂直线或倾斜线;先画曲线,后画直线。

  5.正确应用图例、引出线索引符号、详图符号等图示符号。并保持图面整洁。 建筑施工图画法举例

  2.建筑平面图的画法步骤

  (1)选取比例,确定图幅,布置图面,根据所画建筑的复杂程度,保证图面布局整体整洁美观。

  2)画所有定位轴线,然后画出墙、柱轮廓线。

  3)定门窗洞的位置,画细部,如楼梯、台阶、卫生间等。

  4)经检查无误后,擦去多余的图线,按规定线型加深。

  5)标注轴线编号、标高尺寸、内外部尺寸、门窗编号、索引符号以及书写其他文字说明。在底层平面图中,还应画剖切符号以及在图外适当的位置画上指北针图例,以表明方位。最后,在平面图下方写出图名及比例等。

  3.建筑立面图的画法步骤

  建筑立面图一般应画在平面图的上方,侧立面图或剖面图可放在所画立面图的一侧。

  1) 选比例,定图幅进行布置,一般与平面图一致。

  2) 画室外地坪、两端的定位轴线、外墙轮廓线、屋顶线等。

  3) 根据层高、各种分标高和平面图门窗洞口尺寸,画出立面图中门窗洞、檐口、雨篷、雨水管等细部的外形轮廓。画出门扇、墙面分格线、雨水管等细部,对于相同的构造、做法(如门窗立面和开启形式)可以只详细画出其中的一个,其余的只画外轮廓。

  4) 检查无误后加深图线。

  5) 注写标高、图名、比例及有关文字说明。

  3.剖面图的画法步骤

  1)按比例画出定位线,包括定位轴线、室内外地坪线、各层楼面线和屋面线,并画出墙身轮廓线

  2)画出楼板、屋顶的构造厚度,再确定门窗位置及细部(如梁、板、楼梯段与休息平台等)。

  3)画出可见的构配件的轮廓线及相应的图例。

  4)按要求加深图线。

  5)按规定标注尺寸、标高、屋面坡度、散水坡度、定位轴线标号、索引符号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2、 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框架梁、柱配筋图

  1、选取比例,确定图幅,布置图面,根据所画建筑的复杂程度,保证图面布局整体整洁美观。

  3、完整标出框架的构件尺寸及定位尺寸,并用一度尺寸线标明层高、柱高、梁顶标高。

  4、柱的纵向钢筋

  (1) 用粗实线表示。Ⅰ级钢筋的切断点要画弯钩;Ⅱ级钢筋的切断点用短斜线标出,并斜向钢筋一方;钢筋如采用机械连接或等强度对接焊,接点或焊点用圆点表示。箍筋可用中粗实线表示。

  (2) 柱中插筋及切断钢筋的锚固长度LaE,可采用文字说明的方法注明。

  (3) 顶层柱顶柱筋及梁筋的锚固做法,应在图上有所表示。

  (4) 柱的剖面大样中各类纵筋和箍筋要分别标注,并标明剖面尺寸。

  4、柱的箍筋

  (1)柱箍筋加密区范围以及加密区、非加密区、节点核芯区的箍筋做法应在图上注明;

  (2)箍筋按规定需采用复合箍筋时,应在柱剖面旁边用示意图表示复合箍筋的做法,并注意箍筋末端弯钩的画法。

  5、梁的纵向钢筋

  (1)悬臂梁负筋,应与框架梁边跨的负筋一起考虑,绘图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配,以免支座钢筋过密。

  (2)梁纵筋由于构造原因不能伸入邻跨时,可将部分钢筋向下或向上锚入柱内,绘图时可根据需要调整配筋。

  (3)梁的支座负筋分批切断时,在图中应分批标明切断点位置。为便于区分钢筋,详图中宜加上钢筋编号。

  (4)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贯通钢筋,当采用机械连接或等强度对接焊接长时,应标出接点位置;当采用两端与支座负钢筋搭接的方式或在跨中一次搭接的方式接长时,应在图纸上注明搭接位置及长度。

  (5)梁端底筋及面筋锚入柱内的锚固长度LaE,可采用文字说明的方法。

  6、梁侧有集中荷载(次梁)作用时,应标出吊筋及附加箍筋的位置,并画出吊筋的大样。

  7、梁端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加密区及非加密区的箍筋做法应在图上注明。

  8、梁的腰筋为按构造配置时,长度伸至梁端即可;按计算(抗扭或侧向抗弯)而设置的腰筋,其锚入柱内的长度为LaE,绘图时须注意其区别。

  9、梁剖面大样中各类纵筋和箍筋要分别标注,并标明剖面尺寸。 采用复合箍筋时,应在剖面旁边用示意图表示复合箍筋的做法。抗扭箍筋应注意箍筋末端弯钩的画法。

  剪力墙配筋图

  1、 力墙配筋平面图及剖面图的比例可与框架大样图相同。连梁因为钢筋通用配置,故截面及配筋相同的连梁可只作一个剖面,比例可用1:20或1:30.

  2、 用一度尺寸线标明层高及连梁高,注上连梁顶的标高。标明剪力墙的定位轴线、开口尺寸、各片墙的厚度、宽度及端部暗柱或明柱的尺寸。 轴对平面或剖面中的孔洞(如电梯井、门洞等),要用阴影方法表示,并在图纸背面用红色铅笔在阴影部分轻涂。

  3、 剪力墙各种钢筋的用量应在平面及剖面图中适当表示。当竖向钢筋沿高度减少时,要标出考虑锚固长度后纵筋的切断位置。

  4、 连梁的底筋、面筋、腰筋、箍筋以及拉结筋的数量及构造要求,应在图上表达清楚。 钢筋均用粗实线表示。Ⅰ级钢筋的切断点画弯钩,Ⅱ级钢筋画短斜线。

  5、 剪力墙的水平钢筋与竖向钢筋的关系、拉结筋的做法、钢筋的搭接做法、水平钢筋转角构造、顶层竖筋与屋面板的锚固、墙与柱之连接等构造做法,应在施工图中或在(高层)结构说明中表达清楚。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参照“实验方法与步骤”的内容,用文字、流程图、表格、图表等形式,按照时间顺序,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操作内容、心得体会等内容。

【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实验报告06-21

工作实验报告03-11

生物实验报告03-31

学生实验报告08-28

实验报告模板10-02

物理实验报告01-26

示波器实验报告06-24

java实验报告12-01

最新实验报告10-14

学生实验报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