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的打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1 17:54:04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的打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表现手段、新的设计材料等在不断地涌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后,学生规模急剧扩大,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打造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教育”势在必行。文章在综合分析当前艺术设计本科教学的现状下,提出了打造强势艺术设计本科的八大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实现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的打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教育论文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强势本科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从1999年起,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国高校扩招,教育提速。艺术设计类专业也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本科生人数增长了好几倍。在学生规模急剧扩大的形势下,从教学实践和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如:面对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要求,面对知识更新、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势态,确定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面对各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各高校专业雷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窘况,我们该如何应对?怎样为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而提高办学水平,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招生模式

  当前国内部分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模式明显存在着与专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考试科目都是素描、色彩、速写,内容大致相同,要求都是写实的。考生在考前主要精力都花在磨炼技法,没有对技法以外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作更多思考。在这方面,国外的艺术类专业招生模式值得借鉴。在欧洲,艺术类考生不仅要有艺术天赋,文化科目的考试标准也要与其他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考生相同。因为广泛的文化知识是进行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然而自扩招以来,大部分考入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文化课水平较差、专业基础素质一般、喜欢艺术设计的考生较少。[1]由此可见,要打造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首先要改革招生模式,并恰当准确地定位培养目标。

  (二)学生的心态

  由于当今中国的建设发展迅猛,人们受到市场环境驱使,普遍存在一种浮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近几年,笔者担任班主任同时又是专业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一种“短线获利”的心理,例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这门课程对将来工作有没有用?能不能短时间掌握?能否马上见效?”更有甚者提出:“不必讲太多原理,直接教我们怎样做就行了。”这种问题体现学生没有认识到设计带来效益的背后是设计的内涵,这种内涵是与设计师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是分不开的。所以艺术设计教育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革除忽视理论教学的弊病。[2]

  (三)教学模式

  现行的教学计划是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线性安排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导致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分割,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孤立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与此同时,不少艺术设计院校的在校学生认为到企业兼职能学到更多东西,而且比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实用。这种现象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尤为突出,影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3]

  (四)毕业生就业状况

  从近年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上分析,能够贴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艺术设计本科教育培养的趋势。而所谓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更侧重在综合素质教育基础上强化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课程设置。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力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实践性、专业性和操作性,将市场实际应用需求前置化。也就是将市场需求提前体现在课程设置当中,使学生所学课程就是以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应用型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目前艺术设计本科教育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反映在学校教育与实际有一段距离,要缩短这段距离,关键是加强实践性教学[4],这样才能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打造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的路径

  笔者所任职的广东工业大学正在实施“打造强势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强势”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学校在本科规模、本科专业覆盖面、教学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在广东具有强势地位;有一批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群;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造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面对“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要从原来的培养“艺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独创设计思维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社会的需要就是教学的任务。要实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八大路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依托地区优势,突出教育特色

  艺术设计院校应深入探讨所处地区的文化特征、经济结构、优势等,提出自己的培养目标,突出教学特色,应从专业特色上统一认识,组织新的教学计划,以适应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专业办学定位上,应该明确培养目标;在办学的理念上,有独特的特色及文化内涵;在学生的就业方向上,有明确且具备相对优势的领域;在学科教育上,要有自己优势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把特色教育、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挖掘、整理、吸收区域文化也是彰显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把现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纳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建立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使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体会设计元素与文化的关系,找到地方文化内涵和自己个性之间的契合点。

  (二)探索跨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人才

  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既要掌握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创新设计理念、管理水平、文化涵养、职业操守、社会责任和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审美水准,既要有专业理论为依托,又要有设计实践作保障。它需要各种理论知识,包括艺术、营销、管理、文学、心理学等作为创造的基础。设计理论课程内容必须与设计范畴结合,形成交叉学科,突破设计教育单学科的局限,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心理学是侧重于设计心理学,方法论则侧重于指导设计的设计方法论,管理学要和策划学结合起来,形成整合策划、设计、管理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管理学。艺术设计教育具有多元性,要探索跨学科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要予以体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灵活将各科专业知识点全面融合,务必介绍这门课程与专业设计的相关性和辅助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三)加强艺术欣赏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设计技能和应用的学科,它更加是一门培养艺术思维和艺术素质的学科。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素质、艺术鉴赏能力是决定艺术应用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并没有进行过专业和系统的艺术素质培养过程,一些学生仅仅是通过短期培训后考上大学,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重点提升。所以在大学期间,学校要在课程体系上科学地设置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艺术视野的课程,并且要相应地安排学生参观一些艺术展览会、艺术交流会等课外活动,并且可以尝试通过“头脑风暴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对艺术欣赏课题进行讨论。通过不同的观念和思维碰撞,启发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原理及应用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的差异性思考,从而启迪学生对艺术思维本源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及欣赏能力。

  (四)营造学习氛围,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未来就业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要明确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学中有机地将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理论知识与形象范例展示相结合。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辩论式、研究式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启发思维的平台,在有趣、生动、互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去体验艺术的创造力和丰富性,还原艺术创造的本质。这使得艺术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平面或者色彩,而是来源生活、创造生活的一个艺术殿堂。

  (五)注重艺术创新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对生活元素的再创造,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改变了生活;反映了生活,又创造了生活。所以说,艺术设计是对现实和生活的再创造过程。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的创新过程。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级课程应该是对艺术创新哲学的教育,要从艺术设计哲学的高度上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对同一事物、同一生活、同一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立场、观念上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培养发散性思维、灵活性思维、独创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和矛盾性思维,开发学生的艺术设计创造潜能。

  (六)以实际工程项目做模拟训练,有利于提升专业应用能力

  在专业设计教学上,提倡将设计比赛题目或工程项目与学生的作业结合起来。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比赛题目或工程项目的要求和各种限定条件,如造价、时限等,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照项目运作流程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老师要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结合各小组的设计思路加以引导,营造一个开放灵活的课堂,有利于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七)注重实践环节,建设实习基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要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建设艺术设计教学实习基地时,可以根据各设计院校的地区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点,可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能力、有特色、专业对口的设计公司,并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另一种教学实习基地的形式是建造实际工程模拟现场,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工作环境,其内容大致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来制定。同时,加强实践,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符合当前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规律,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

  (八)实行工作室制,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有效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建立设计工作室具有明显的综合实战优势,使教学能够提前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工作室中,以项目流程为导向,明确设计目标,最终实现艺术设计的效果和效益。因此工作室制是使学生通过设计项目以及设计流程,将设计原理与设计效果对接的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结语

  在市场化导向的激烈社会竞争中,艺术设计强势本科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强调时代概念,从传统的精英型教育体系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笔者通过以上八大路径的创新,尝试为打造强势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抛砖引玉,以使我们的教育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可解决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任虎,马辉.关于综合性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几个问题[J].艺术教育,2007(1).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3]孔凡智.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之探索[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4]欧阳瑰丽.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再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5]陈奕丞,岳晓泉. 也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J]. 艺术百家,2007(1).

【 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的打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问题研究论文10-09

本科建设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多维度研究论文10-09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新路径论文10-09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现路径论文10-09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研究论文10-08

公共艺术设计的不足与解决路径论文10-11

民间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论文10-04

大学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实现路径论文10-09

生物工程本科新生专业教育研究论文10-08

低碳经济路径研究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