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毕业论文

生态茶园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

时间:2022-10-26 05:06:52 财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态茶园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

  根据云南省特有的省情,省政府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模式,借助云南省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机会,以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把茶产业做成农民致富的大茶业。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宁洱县的调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摘要:茶产业是云南省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省茶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良好。

  关键词:茶产业 结构调整 规模效应

  一、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1、面积增长较快,产量减少。2005年以来,受市场非理性发展的影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增幅较快,但是茶叶总产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减产,2008年茶叶生产总产16.98万吨。红茶、绿茶产量增加,普洱茶比2007年减少4.62万吨,减少46.7%,其他茶0.79万吨,占总产量的4.65%。茶叶综合产值达105.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47亿元,工业产值44.1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5.58亿元。受市场价格的波动,2007年干茶单产每亩110公斤左右,但是2008年干茶单产每亩88公斤左右,单产减少20%之多。2009年上半年,全县共完成毛茶产量2421吨,比2008年同期的2091吨增加330吨,增长15.7%(其中名优绿茶320吨,比2008年同期的182吨增加138吨,增长75.8%;烘青茶1856吨,比2008年同期的1599吨增加257吨,增长16%;晒青毛茶产量245吨,比2008年同期的310吨减少65吨,减少20.9%),普洱茶产量371吨,比2008年同期的450吨减少79吨,减少17.5%。全县2009年茶叶实现农业产值6054万元,比2008年同期的4182万元增加1872万元,增长44.7%;其中实现名优绿茶增加值800万元,比2008年同期的455万元增加345万元,增长75.8%;实现普洱茶增加值482万元,比2008年同期的544万元减少62万元,减少11.4%。全县茶叶实现总产值7337万元,比2008年同期的5181万元增加2156万元,增长41.6%。在市场价格方面,高档名优绿茶价格50元/公斤,比2008年同期的47元/公斤增加3元/公斤,增长6.3%;毛茶价格25元/公斤,与2008年同期基本持平;普洱茶价格38元/公斤,比2008年同期的45元/公斤减少7元/公斤。1―6月份,全县实现茶叶税收642839万元,比2008年同期的516987万元增加125852万元,增长24%。受市场影响,县内茶叶专营店由2007年高峰时期的120户减少至目前的78户。茶叶基地因受市场不景气影响,茶叶基地专业茶农由2008年同期的1.2万余人减少至1万余人。今年各茶厂、农户受资金投入有限以及入春以来天气干旱的影响,产量较往年减少,产品的质量不高。

  2、高优茶园面积增加,产品结构调整显著,产品品质普遍提高。一是高优茶园面积稳步增加。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9.90万亩,比2007年增加28.4万亩,增长21.60%;更新改造低产茶园59.53万亩,比2007年增加21.63万亩,增长57.07%;新增茶园56.81万亩,增长257.30%;无公害茶园66.28万亩,新增1.58万亩,增长2.44%;有机茶园15.88万亩,新增8.58万亩,增长117.53%。二是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十分显著。以市场为导向,各茶叶主产州、市及生产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普洱茶产品比例下降,绿茶、红茶产量普遍上升,部分州、市还生产少量乌龙茶和白茶。三是加工产品品质实现新突破,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大部分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快了QS认证速度,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已有852家企业通过了QS标准认证。此外,随着普洱茶成为加工的重点,茶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建或新建使普洱茶加工能力显著提升。

  3、企业营销方式普遍提升,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销售区域不断扩大。针对市场变化,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首先转变传统销售模式,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和终端市场开发。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建设不断加强,“云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普洱茶产品呈现出系列化发展趋势,“大益”、“朗河”、“勐库”等普洱茶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不断加深,饮用、收藏普洱茶的消费者和生产加工、经销普洱茶的企业越来越多,国内销售区域扩大近一倍,在大部分国内大中城市都有普洱茶销售点,消费群体较2005年增加了3成多。在普洱茶的传统销区,熟茶销售比2007年增长了30%左右,东北、西北等新兴市场扩张较快,产业进入依靠品饮消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4、生态茶园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普洱市宁洱县的普洱集团公司在白草地基地建设国家级的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其面积达1370亩之多,占集团总茶园面积的17.13%左右。可持续的生态茶园建设的侧重点主要有:实施生态栽培,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实施生态防治,控制茶叶农药残留,进行生态加工。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立体的综合生态防治网络,包括农业防治(如分批多次采摘、茶园修剪、耕锄培土、清园疏枝、茶园喷灌等)、生物防治(如释放赤眼蜂、喷用生物农药等)、物理机械防治(如摘除、灯光诱杀等)和生物源、矿物源农药防治等多种方法,确保茶园环境生态化;科学施肥,促进生态茶园优质高效。这一生态防治的过程是相当复杂而且工作量较大,但可以从源头上保证生态鲜叶茶的生产。在云南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应提高单位面积茶叶产值,必须走名优普洱茶、生态普洱茶生产之路。全省各茶叶生产单位应在现有名优茶的基础上,以优质鲜叶加工成的优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作保障,加大名优普洱茶研制和开发力度,稳定名优茶加工工艺,并制定相应的名优普洱茶加工标准,在生产中严格按标准操作,保证名优普洱茶品质优良、稳定,并不断扩大普洱茶产量。同时在包装、宣传、营销手段上下工夫,促进云南省名优普洱茶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由此带动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名优普洱茶及有机普洱茶代表了今后云南普洱茶蓬勃发展的光明方向,这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面对广大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与云南省数百万茶农,现阶段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普洱茶更为实际。

  二、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全省茶叶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龙头企业自身市场体系不健全、知名品牌少、经营方式落后、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开发能力不足,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急需提高。

  2、普洱茶品饮消费宣传与推介滞后,茶文化建设不健全。没有文化的产业没有生命力,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这已成为茶人共识,但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茶企业要想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特殊位置,就必须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个性,建立品牌的差异性。茶产业要进一步发展,文化要先行。经济、产品有其周期性,文化才容易传承。要率先普及茶文化,扩大茶的受众,通过茶文化观念进行引领,倡导新生态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喝茶是健康、是时尚。目前云南省对茶文化缺乏系统研究,茶文化宣传对推动茶产业发展影响力有限。今后,不仅要充分挖掘普洱茶自然、生态文化,还要挖掘其人文文化,如历史、工艺,以及相关的茶艺、茶歌、茶舞、历史遗迹等等。

  应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使普洱茶的身价大大提高,茶产业越来越繁荣。一旦茶农富裕了,从而就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比如加强年度的“普洱茶神州行”系列活动,围绕“绿色、品牌、诚信、文化”这一主题,横跨多个省市,全面展示普洱茶的形象,使市场得到极大的拓展。

  3、种植管理水平粗放,低产茶园所占比重大,茶叶产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茶园有效灌溉面积22.67万亩,仅占总面积的4.63%;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2.68%;茶园面积的扩张速度太快,不利于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2008年全省茶园单产仅有50公斤,比2007年减少7公斤,而且茶园失管面积呈现递增的趋势。以云南普洱集团失管面积为例,其集团公司共失管1813.36亩,若以17元/亩计算,则需对其投入30827.12元进行除草及喷药等管理工作。比较严重的是会莲和百草地基地,失管面积分别为902.7亩和215亩,占总面积的10%之多。

  4、科研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异常欠缺。企业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升级换代能力低。目前我省虽然对普洱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等已投入经费和人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但研究成果远远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及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等深度开发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省茶叶产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与国内外的差距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以普洱集团为例,每年投入的茶叶科研经费很少,占总销售额的2%都不到,其茶叶的发酵过程都是很古老的发酵技术,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

  5、茶农生活状况改善步伐较慢,甚至有些地区正在恶化。茶农有严重的边缘化趋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趋势显得更加突出。首先,从其鲜叶价格的下降就可以了解到茶农的收入呈下降的趋势。以普洱市的宁洱县为例,在2007年,其茶农采摘鲜叶的价格是4.5元/公斤(一芽一叶),而到2009年则是3.0元/公斤(一芽一叶),单价跌幅高达50%.

  茶园经营性质主要包括集团的白草地基地和板山基地的租赁经营和温泉村散户的国家土地。其中白草地茶叶种植面积1300亩,板山基地茶叶种植面积8000亩左右,人均6亩左右。干茶单产110公斤左右,由于茶价不好,2008年干茶单产88公斤左右。茶叶收入从2007年的户均20000元以上回落到2009年的户均9000元左右。对于温泉村的茶农散户而言,茶叶种植面积不一,茶叶的产量还比较稳定,亩产平均达105公斤左右。茶叶收入相对于茶农的影响要小一些,2009年户均收入仍可达到12000左右,比租赁经营户均多3000元,但是其对茶叶无公害的意识不强,对农药残留不够了解。

  三、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1、通过结构性的财税政策,引导云南省茶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促使其行业资源较优化整合。行业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延长,培育与壮大知名度较高的茶集团企业。国家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还要更大力度地鼓励相关茶企业加大职工技术培训投入,允许更多的职工培训费在税前成本列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新品种茶苗的引进、突破性环保技术等种植过程加大优惠力度;鼓励与奖励国内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与控制力;鼓励精品名优的茶出口,细化出口茶产品的税则分项,根据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给予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结构升级。

  2、加大对一些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减让。第一,对改造低产茶园的企业给予税收的减让,让企业加快对低产茶园的改造,同时应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对实施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企业、项目,应给予各种税收优惠。具体来讲,近期可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在改造期(3―5年内)适当降低改造茶园产量的企业所得税。第二,对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企业适当地降低其仪器、设备、技术增值税,使企业加快其技术的升级,从而优化技术结构;加大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措施。第三,在新产品及品牌开发设计阶段,对企业与技术提供商实行税收减免或补贴,对创新产品及品牌生产的企业降低所得税税率;对专门从事茶贸易的中小企业实施增值税减免;对消费者免收茶及与茶有关的商品消费税。

  3、加大对茶农的转移支付。目前中国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形式越来越多。比如,有对种粮的农民进行补贴的粮种补贴、购买农机具的补贴,还有对养猪户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补贴,但茶农却得不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种茶方面的补贴。各级政府应重视且加强对茶农的补贴机制的建立,对采取猪―沼―茶“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园模式的农户给予技术支持,同时减免其各个环节的与茶种植有关的税收,比如对购买种植茶及其设备给予财政补贴,加大有机肥的购买及其财政补贴等,同时加大对使用农药喷洒茶叶的企业及农户的惩罚力度等。

  4、支持完善中小茶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应该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一是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按贷款担保总额不超过1%的比例给予奖励,鼓励其围绕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努力扩大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规模。二是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30%的业务,按相关担保业务额不高于0.5%的比例给予保费补贴,努力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这样将会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有效激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促进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同时,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央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中小茶企业也应该给予税收的减让,鼓励中小茶企业吸收下岗人员及刚毕业的大学生,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何志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6(12).

【生态茶园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相关文章:

改革财税政策10-08

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09-30

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09-30

分析基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10-01

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09-30

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10-08

社会攀比囚徒困境的财税政策10-08

财税优惠政策经济发展论文10-08

建筑节能财税政策分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