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帮

月迹教案

时间:2024-08-30 12:17:03 文书帮 我要投稿

月迹教案[实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迹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迹教案[实用]

月迹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交流“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2.研读一段文字,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积累觉得新鲜好玩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文中词语,当堂练笔,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自读要求。

  1.语言导入,板书课题。

  2.了解自读课文特点,明确本课任务。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读自读提示第一个任务,交流“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引导板书:中堂里、院子里、小河里。

  3.理解“中堂”。

  三、充分交流自读收获,初步体会“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体会。

  2.学生交流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四、选择一段文字,共同研读,深入体会“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1.出示段落,学生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指导,板书:

  皎洁、朦胧、纯净等。

  叠词、儿化、比较、想象等。

  2.指导朗读,交流读听感受。

  五、当堂练笔。

  1.出示课文语句,教师提示,学生练笔。

  2.交流学生写话。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中堂里皎洁叠词

  院子里朦胧儿化

  小河里纯净对比

月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品味月亮,结合想象或联想把心中的月亮生动的描绘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亮所要表达的感情

  2、品味月亮的美,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课件出示:月迹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件出示:

  1、作者: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生字词:(略)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

  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节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三、师生合作,探讨课文

  1、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

  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

  水中月银光、多

  眼中月小小的、多

  2、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呢?(尽量从文中找寻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词语)

  明确: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3、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明确: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4、在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努力去寻找美,就一定能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五、发散思维:

  生活处处存在“美”,时时都有“好”,让我们用这双擦亮的眼睛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美好”吧!

  提示:教室里、校园里、家庭里、小区里、村庄里…

月迹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简介作者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三、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2、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时板书如下:

  闷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

  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

  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

  3、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4、整“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5、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三、教师小结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

  作者这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月迹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对景物中的哲理的抒发的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限情思遐想。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的《月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作者)

  二、认识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小说集《商州》《白夜》《浮躁》《废 都》等。作品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三、字词检查

  四、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月之迹

  1.解题(月:月亮;迹:踪迹、痕迹、轨迹)

  2.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文章重点:寻月亮

  3.师: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它的踪迹?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

  生浏览课文,生说。

  ——明确:月亮的踪迹:镜中、院中、杯中、河里、眼中

  【引导学生关注边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说,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板书:月亮的踪迹线索)

  五、品析文章语言,欣赏月之美

  先续写一段话,然后摘抄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比品味作者是如何把月亮描写得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

  续写的语句 课文的语句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

  学生练笔,成果展示,与课文比较写法

  课文片段示例:

  (一)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二)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三)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生展示成果,师相机板书(板书:童趣想象力拟人化叠词、儿化)

  重点评论两处

  师: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月亮竟是这样的美。当然,“月的美”不止这几处,它的好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

  六、品味作者情怀,感受心之迹

  1.师: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一直是一样的吗?他们的心理情绪有过怎样的变化?

  明确:“不满足”——“高兴”——“失望”——“高兴”——“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

  2.在奶奶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月亮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让我们来读一读。

  PPT展示:

  (一)“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读这一句,品情感,品含义

  (引导:情感:喜爱、高兴、激动、惊讶、感叹……

  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段的关键句是“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其中关键词是“愿意(什么)”“它”)

  (二)“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是我所要的”“是个好”)

  ——明确:月亮象征着渴望、希望,月亮象征着美好。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这种所有是不是我们某个个人所单独拥有的呢?

  ——不是。是我们大家都拥有的。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三)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印章”)

  ——明确:印章,盖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以证明东西为自己所有的图章。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表明天空是我们的。原来不仅月亮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的。

  师: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月的踪迹的变化,更看到了孩子们的心的踪迹的变化。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板书:孩子的心迹情感线索)

  七、理解文章主旨

  说一说

  读到这里,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想要表达什么,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呢?

  生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启发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月迹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 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明确: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 再读,探月之喻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希望下次改进。

月迹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的内容。

  导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月迹”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废 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出示本课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袅、嫉、妒”等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嫦、娥、瓷”等字可以结合图片来理解。

  易读错的音:“袅”是鼻音的字,“瓷”是平舌音的字。

  易写错的字:“袅”不要漏写“鸟”里面的点,“妒”右边不要写成“尸”。

  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提示: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梳理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堂中赏月,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3~20自然段):写“我们”院中寻月,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

  第三部分(第21~24自然段):写“我们”河边寻月,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明确: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

  镜中月:特点: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心情:惊喜→紧张→失望

  院中月:特点:玉玉的、银银的月色

  心情: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

  水中月:特点:银光、多心情:兴奋

  眼中月:特点:小小的、多心情:满足

  (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

  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2)第2自然段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3)“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句话。

  明确: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这句话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也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这也正是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在本文中,“奶奶”这个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奶奶”的身影贯穿文章的始末。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来感悟“奶奶”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明确:文章的标题“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2)文中的“我们”是怎样的形象?试简要分析。

  (课件出示。)

  (3)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本文记叙了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借此表达了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趣的愿望。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在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里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事物,只要用心寻找、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永恒的,对文中的孩子是如此,对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小练笔:用一段话描写你观察到的夜景。

  提示:可以以一个景物(如月亮或星星)作为描写的主体,然后兼顾写其他景物。

  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首先就得弄明白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我把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月迹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板书课题:月迹)。

  2.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

  2.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

  贾平凹(wā) 嫉妒(jí)

  3.对课文进行质疑

  (三)整体感知: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2.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小结: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六)课后巩固提高。

  1.课外继续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七)附板书: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月迹教案】相关文章:

《月迹》教案10-07

《月迹》教案优秀04-23

《月迹》的教学教案10-08

月迹教案设计10-07

《月迹》课堂教学教案实录10-07

《月迹》教学方案10-07

《月迹》教学方案设计10-07

月迹教学方案设计10-08

浅析壁画中的“迹”与“象”10-08

迹部景吾的语录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