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1-02-05 17:06: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人的一举一动都向别人透露着信息,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1】

  一些肢体语言会泄露你内心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你并不知道,这些,你都知道吗?据现在的科学研究来看,人们所知道的肢体语言也只有70-80%的正确率。

  作者对肢体语言很感兴趣的起源在书上并没有说,但是他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他得了咽喉类的疾病,有好几天不能说话,所以天天在观测人的表情,肢体语言。

  美国著名心理专家保罗.埃克曼小时候也有同样的经历,因为搬到新的地方,不懂该地方的语言,只能靠观察来猜周围人说的是什么。

  任何组成人的部分都可以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眼耳口鼻,手足都是受观测的对象。

  微表情之所以称为微表情,是因为这些表情非常细微,很难察觉,是人无意识的表达。

  本书通过先分析一些行为或者表情,然后再举相关例子来说明。

  读起来很有说服力。

  和同类书籍FBI微表情分析类似(但是书上外国人的表情更加丰富)。

  比较感兴趣的是,本书称,鼻子有海绵体,所以人撒谎是都会无意识的触摸鼻子或者鼻子周边。

  要注意的是,撒谎可能会触摸鼻子,不是一定会。

  触摸鼻子也不一定是撒谎。

  自我安抚的时候会抚摸自己的颈部和锁骨,说谎的时候也可能如此。

  正是因为这种可能,不确定,才会让行为心理学显得那么神秘,让人有征服它的想法。

  微表情有什么用呢?可以用于商业谈判中,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运用在调查犯罪中。

  不过一想,日常生活中有人一直观测自己,探听和分析自己内心想法就觉得有点不太好了。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2】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

  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

  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

  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

  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

  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

  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

  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

  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

  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

  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

  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

  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

  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

  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

  电影《2012》、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3】

  用闲暇时间仔细的读了一本书,我对其中一个章节比较有感触!行为学与撒谎,笔者写的很有感触,写出了人们在面对一个不真实世界,的各种表现。

  “叙述事情时候眼睛是向左下方看的,代表在回忆,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人大脑用来回忆的的地方在右脑,往事我们需要思考回忆才能记起,谎言则是事先编造的谗言罢了,再加上心里“虚”,第一反应是以最快的速度讲完,自然用不着回忆了,换句话说不用调动神经和细胞了!“说谎者眼神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慌后,眼神变得肯定,当你冷静的反驳他,他的眼神会再次飘移!”如果被发现,估计你会对他产生定式效应(即心理学的,当别人欺骗过你一次,或者多次,你就相信以后这些事情是他所为!)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只不过我们需要尽量做到少说慌。

  相信朋友们一定在别人问你:“你是不是去xx女生家了?”你的回答可能非常坚定“不我没有去,真的!”也可能是“我要是能去就好了……”。

  第一种回答七八成是去过的了,明显在撒谎!后者则不同!这是根据说谎者心里有一个急性心里想让你确定他的答案!我们总会惊讶“惊讶的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的了,真正的惊讶转瞬即逝”。

  看看大家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惊讶吧!我们往往去追寻一种所谓的“真相”事实则告诉我们,事实和快乐不能同时总有!就像一夫一妻一样,再来个男的女的行吗?所以我们也别太较真了,生活吗!大度一点,忍耐一些就会更好! 说谎行为是门艺术,我们都在表演着,看破着……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行政允诺行为02-07

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投资行为03-06

共同侵权行为01-28

政治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论文03-15

物权行为理论质疑08-03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02-26

行为自查报告12-27

单位员工行为守则10-20

《学生行为规范守则》12-15

美国司法行为示范守则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