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杨绛传》有感

时间:2024-03-24 11:53: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杨绛传》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杨绛传》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杨绛传》有感 篇1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民国,那个出了众多才子佳人的时代,大家印象极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等等,对于杨季康抑或她的笔名杨绛都不那么耳熟能详。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关,她不张扬,只喜欢做读书这件小事,对于政治不感冒,对于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爱的事就是读书。

  相比民国时代其他的风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朴素的了,父亲是名刚正不阿的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恩爱也给予她无尽的宠爱,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从容,同样,她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真实和刚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为人妻该有的贤良淑德。后来,她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遇到了一见钟情的钱钟书先生,从此,相濡以沫,共尽一生。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在她与钟书先生的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没有娇小姐般的有恃无恐,她是一个强大的.付出者,她为他中断自己的学业,陪他出国,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帮他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事。钟书先生是做学问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一直在上学的姑娘呢,学习做饭,学习换灯泡,学习修门锁,生活上的琐事都交给自己,怪不得钟书先生说她是“最贤的妻”,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在国外留学的日子,他们最享受的时光,是每天晚饭后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条新路,小小的惊喜,小小的乐趣,只要彼此陪伴,时间好像都会发光。

  他们多年保持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面对面坐在桌前,读着各自喜欢的书,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书桌好像就够了。

  世人都艳羡他们的爱情,我更向往杨绛一般优雅,从容的过一生。当然,我理解的优雅,不一定要养尊处优,锦衣华服,只要内心平和,爱我所爱,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华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嚣,能单纯的取悦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开始迷上了画画,虽然零基础,虽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不是每个爱画画的都能成为画家,但绘画过程的喜悦想必是想通的,像杨绛一样,只要能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愿我们都被时光温柔以待,都已优雅过一生。

  读《杨绛传》有感 篇2

  这个月到现在一共读了两本书,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一本是《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作者是72年出生的潇水,本名张守春,是非常幽默好读一本“历史”书。这是一套中的第一本写的是从盘古开天地到周朝推翻商汤之前的事。另一本就是《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作者是80年出生的桑妮,本名张广慧。都是老张家人,这真的是非常巧合的一件妙事。

  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这位老人非常伟大。一生淡定从容,1911年出生,20xx年去世,105岁,看了一个世纪的.岁月荣华,经历各种事实变迁,又给社会,给教育,给戏剧都做了巨大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这本书一看就是致敬的书,看完之后可以了解老人的经历,通过事件看到杨绛大师超然物外的处事智慧。可是看后感觉写的文字过于平时,偏于表面,不太深刻。

  杨绛大师55岁经历特殊时代,被下放劳改扫厕所被诋毁被剃阴阳头,结果书中不过寥寥带过,轻描淡写,估计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写出大师在这些磨难面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结果就是深刻少了,而文字太轻飘了。

  还有杨绛大师86、87岁先失去女儿,后失去爱人。生离死别的创痛,也写的轻飘飘的。

  甚至于杨绛大师92岁写我们三,去世前100多岁的人,仍旧笔耕不缀,读书不止。都只是简单陈述,甚至是引文描述,实在是差点意思。

  整体上打70分,好在陈述的语言、思路都还挺顺的,读起来不费力气。比我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要省力气。

  读《杨绛传》有感 篇3

  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做人,真实,都是难能可贵的。接下来,我想就做人、生活、学习中,和大家谈一谈“真与假”。

  图片

  真真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每个人的中学时代都会有那么一两件刻骨铭心的事,可能是一个极大的荣耀,也可能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高中时,杨绛有一次被吩咐作为章太炎先生讲学的记录员,本以为是一次普通的记录,可没想到却出了意外。别说杨绛听不懂章太炎先生那一口杭州话,即使说的是她的家乡话,她也一句不懂。因为杨绛平时就不好好听讲国文课,现在更是听不懂章太炎先生讲的是何人何事了。

  于是她拿起笔又放下。听不懂,怎么记?她又坐在记录席上,台下都看着,怎么办?假装着乱写吧,交卷时怎么交代?连连画圆圈,画横杠,难免被台下人识破。

  罢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吧。她放下笔,干脆不记,只专心听讲。

  第二天,报纸上登载了一则新闻,说章太炎先生谈掌故,有个女孩子上台记录,却一字未记。老师点着她说“你真笨!你不能装样儿写写画画吗?”

  她是真“笨”,为什么不能装模作样一下呢?可她就是那么“笨”,不会写就是不会写,傻坐着就是傻坐着。她始终不会滥竽充数,更不会标榜清高。

  无论是少女时代的她还是长大后的她,都始终保持着一颗诚恳的心,无论做什么事,绝不会弄虚作假。在年少的杨绛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做人的理念,真实。

  保持真学习,拒绝假努力

  在学习中,常常会发生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明明感觉自己很努力,但为什么常常考不过那种比自己看起来不努力,甚至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同学?这曾经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呢?后来我才知道,因为这个“奇怪”的现象,建立在“我感觉”“看起来”的假象上。

  学习不究其本质,只是一味注重时间的堆积,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压倒一切。到最后,不过是一场“自我感动”,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了一个成功的.借口。

  学会真正地学习,像杨绛先生一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而不是营造所谓的假象来欺骗别人,欺骗自己,骗的次数多了,可能自己也分不清真假了。

  去做真实的自己,真实地生长

  我生命的前十七年,仿佛都在为“高考”做准备,听到大人们说最多的话便是“现在好好学习,高考完就可以放松了”“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是为了高考,你必须努力。”……所以在我的前十七年,“高考”仿佛成为了我毕生所要抵达的目标。而我也常常对自己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要为高考服务。”

  可现实是,我的生命不只是十八年,高考也不会是我毕生的结束。那高考后呢?没人告诉过我,高考后我的目标又是什么?

  考研?考博?工作?结婚?

  那这样,我的一生仿佛都在安排之中,按照已经写好的剧本,努力演绎出剧本里的人生。

  可恍惚间,又仿佛觉得我的生长,不应该像藤蔓,沿着架子,没有自己的轨迹。我应该肆意生长,有自己心之所向的地方。

  真实的生长,不是循规蹈矩,不是随心所欲,是“心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内心,并始终努力着。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怀有一颗赤诚的真心,以真情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读《杨绛传》有感 篇4

  《忆钟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

  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

  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

  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

  在20xx年,中秋过后,又值钱钟书诞辰100周年之际,杨绛把对爱人的思念与爱,写进了诗里。

  这 让我想起来每年的情人节或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另类的,奇葩的求婚,结婚方式。在各种传播工具各种不需要理由的晒出自己的爱!是真爱,挚爱,博爱?对此网上又有提出真爱需要晒吗?真爱是什么?每个人是否在遇到真爱时,是否好好经营了你的真爱,珍惜着自己的真爱?

  在我喜欢的人物传记里有一本是《杨绛传》,书里侧面的描写了她与钱钟书生活趣事及历经种种依然相伴一生。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开始恋爱,第二年便订婚了。在钱钟书中年追忆他们第一面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

  颉眼容光忆初见,

  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记得初见杨绛时面色白洁红润,脸如春花,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有带有丝丝腼腆。多么的诗情画意的回忆啊!婚后的两人趣事琐事也是不断,我想他们应该是把琐事变成趣事的,钱钟书这个原先连自己都不会照顾的人,已学会了做很多饭菜。杨绛更是洗手作羹汤,打点着两人的一切。

  杨绛产后,为了在第一时间看到醒来的妻子,一天的时间里钱钟书大汗淋漓地跑了四个来回,来来回回的`走了7趟。女儿的出生,为两个人带来了另一种欢乐。每逢女儿的生日,钱钟书必会说一句话,这是母难之日。

  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钱钟书都会苦着脸汇报:“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下一次,他又“做了坏事”说:“我不小心砸碎了台灯。”

  杨绛问明情况又说:“不要紧,我会修。”

  再一次,又苦着脸说:“我把门轴弄坏了一头。”杨绛应该是哭笑不得的吧,她每次都笑眯眯地说:“不要紧,我会修。”

  还有一次,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安慰钱钟书说:“不要紧,我会治。”然后就按照医生嘱咐,天天每隔几个小时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做热敷。就这样连根拔去,也没有留下疤痕,他在感激之余,便是深信不疑相信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回家后,他为她炖了鸡汤、剥了蚕豆,她也把一切损坏的东西恢复了原样。他们的爱情之花在生活的琐碎中,继续绽放着。喜欢重复的读着:“不要紧,我会修。”读起来会很开心,有时是会笑出声来。读到着是多么的相信真爱的美好,来自相互体贴,相互信任,让爱慢慢地延续。

  回国后,杨绛带着女儿圆圆,跟着老父寄居在亲戚家。钱钟书则前往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学校执教,后又转往湘西蓝田师院任英文系主任。两年后,钱钟书回沪探亲,由于种种原因,没再动身,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上海这座孤岛开始沉没。他对杨绛也说出了最动听的情话:“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传》里有这么一个段落,每次读到这里就莫名的流下泪,心疼的一塌糊涂。

  1998年11月20日,钱钟书在北京医院都够了他最后的一个生日。他已经在医院里住了四年,每天杨绛带着自己的饭食到医院来探望,只能吃些流食。这时的杨绛也已经80多岁了,女儿在1997年也离开他们去了天堂。他两一起时会说无锡话,讲英文。杨绛真诚的祈祷着她的爱人能够战胜病魔。但是在1个月后,钱钟书依然离开了。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学者驾鹤仙去了,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告诉她:“好好活!”这是什么画面,望着妻子哀痛欲绝的面容,不希望她萌生与自己天堂相见的想法。用最后的气力,虚弱的声音说出“好好活”。12月19日钱钟书离开了大家。他的呼吸停止了,杨绛亲吻他的额头,并久久的贴着他的脸颊。钱钟书的遗嘱就是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的悼念,恳辞花圈花篮,不保留骨灰。”这些事情留给与他相濡以沫60余载的妻子。

  在医院做完病理分析后,为钱钟书穿上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其中有她为他织的毛衣。曾经一度想把有些衣服拿去救灾,但是钱钟书用双手护住说:“这是‘慈母手中线’,其他的可以捐,这几件请留着。”这又是一个怎样温馨的画面。细细地演绎在他们的流年里。

  遵照钱钟书的意愿,告别室内没有挽联,没有鲜花,也没有播放哀乐,杨绛把她亲手扎制的插有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篮摆放在钱钟书的身旁。把遗体送进火化间,杨绛把白布掀开,仔仔细细地凝视着钱钟书,帮他摘下眼镜后,目视遗体被推进了火化间,当火化间的门关上了,旁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此时,我再也读不下去了,内心感情翻江倒海,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传记里还能读到许许多多两人之间的感情,例如,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写完总是让杨绛先看,她笑了,他就可以定稿了,或对方为了让创造《围城》甘为“灶下婢”,杨绛用理解,支持,成全了钱钟书,来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世界上有种真爱之一叫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两人之间等等的事情演绎着他们的人生。钱钟书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每件事里都有爱的血液在流动,每件事情都有爱的融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真实,这样的温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爱,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如此不能不让人如此之动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两情相悦的那么冲动,他们把这句话演绎的活灵活现。

  书本合上,站在窗台,眺望远方,天空很蓝,阳光温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有人先婚厚爱,有人先爱后婚,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在这条爱情的长河里,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共同用真心,真爱,真情去经营。

  在文章结尾时,献上杨绛在书中说的一段话:“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之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的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愿每个人都珍惜眼前,身边的那个你挚爱的人。

  读《杨绛传》有感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下午好

  我是2号参赛选手,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一位真正温润如玉的女子,提起女子相信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柔软,顺从,服帖。但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女子她宛如清水芙蓉但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这个女子她就是《杨绛传》中的主人公杨绛。

  杨绛先生出生于1911年,是一位百岁老人,在她那个年代,她不仅见过北京大街上身穿竹步长衫的学生举着小旗子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劳工神圣!""恋爱自由!",也熟悉张勋复辟时空旷的北京街道,以及如何在震耳欲聋的枪响中弯腰逃跑。少年时他见过苏州阳杨宅前前后后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改造运动。二战过后,他还见过父亲生前最心爱的竹根雕陈老祖像被陈列在上海的一家珠宝店里。她有金的炽热,又有银的柔软。对这位百岁老人而言,人生的磨难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她的丈夫钱钟书曾评价她为:″最贤的妻,最好的友,最慈的母,最才的女。″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提出写《围城》的时候,从容的放下了自己的写作,全心全意成为背后的女人,默默付出。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始终尊重和疼爱钱钟书,这是最贤的妻。她答应陈衡哲替他保守一个秘密,就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能说,后来她真的一直藏在心里,谁都没有说过,这是最好的友。在自传《我们仨》中,她直言:女儿钱瑗才是她和丈夫此生的唯一杰作。言外之意便是,相比起女儿,他们的所有作品都相形见绌,属于次等品,这是最慈的母。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读她的散文就像是在聆听一位哲人讲述烟尘往事,在平静,她还是民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这是最才的女。

  她曾经在书里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正如她的人生那般,经历了时代的动荡曲折,饱受岁月的摧残与打磨,于有生之年,不仅送走了自己的爱人,还送走了自己的女儿,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楚,但杨绛先生始终保持明媚温暖的初心,用自己的力量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让我忍不住想起每当我跑步时都会因为太累而想放弃,在心里怨天又怨地,但比起杨绛先生遭遇的困难,我这点又算什么呢?

  桑尼曾评价杨绛先生″世间女子,万千绚丽多姿,唯有她一人静好如诗,如花盛放。"她终其一生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温暖动人,不像骄阳烈火般炽热,只如春日的暖阳,让人沉醉其中。

  杨绛传这本书就是看着杨绛先生用高贵的灵魂过完了自己一生,愿我们能够像她一样从容的面对生活,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读《杨绛传》有感 篇6

  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就是杨绛先生,一位103岁高龄还在坚持写作。人淡如菊,安之若素的女子。

  第一次看到这本人物传记是在山东省菏泽市的一座图书大厦,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带着孩子来此看书。一进一楼大厅,就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当时只知她是写出了《围城》这本文学巨著的当代文学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其余不甚了解。不过,我当时就在想到底怎样的一生才被称之为优雅的一生?如何过活才算优雅?我自认为我不算一个优雅的女子,所以更是对此书萌生了好感。后来,我就买了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

  由于工作和学习的缘故,我只能利用间隙读这本书,花了整整三周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这本书,我好像也陪着杨绛先生走完了她的一生。她出生在无锡一个还算富裕的书香门第,从小有着父母的宠爱,也有着令人羡慕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旷世绝恋”。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也难免命运多舛。她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亲人的生离死别,也经历过他人的迫害与压迫。可是无论生活怎样对待她,她依然积极豁达地面对生活,和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地相守了一辈子。她专注于自己的热爱,每天看书并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尽头。

  初见杨绛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并无令人惊艳之处,只有她那对如同弯月的眉毛让人印象深刻。再见她老年时的照片,却觉得愈发知性、优雅。杨绛曾说:“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在岁月的风华里,她不为尘世的一切所动,只求自身的'简单和丰盈。

  她和钱钟书先生不光专注研究学问,也致力于公益事业。后来杨绛先生以他们一家三口的名义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她的善心和慷慨让我对她的人格更加崇敬。

  杨绛也最是懂得经营爱情。杨绛的才华,钱钟书最为知晓。但她为了钱钟书先生出国陪读,照料起居,处理琐事,只为他能安心读书、写作。在钱钟书的心里,她是妻子,是情人,也是朋友。在生活中,钱钟书只要碰到问题,杨绛的一句“不要紧”,钱钟书就相信了,放心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钱钟书曾给予她的至高评价。他们相互扶持了一生,这样的矢志不渝的爱情怎能不让人羡慕呢?

  这就是杨绛先生,她是钱钟书口里的季康;是专注于写作的女作家;是淡定、从容地走完一生的百岁老人。她的人格魅力鼓舞着我,让我明白优雅不仅仅是外表的风度,更是内心的修养和丰盈。

  时光漫漫,岁月缓缓,愿我们都能专注自己的热爱,坚持读书,矢志不渝。也能被温柔以待,且以优雅过一生!

  读《杨绛传》有感 篇7

  钱钟书的《围城》很早就读过了,我记得是初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候也不懂太多,没有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背后的女人,只记得那么一句话“城外的人的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即为围城也。却不知这句话来自于同样伟大的女人,杨绛先生。

  在中国旧时代,女人地位普遍不如男的,称女子为先生的更是寥寥。看完杨绛先生的生平,我觉得她完全担得起先生二字。才识渊博、待人和善、低调、淡然,一切优美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她。在家里,她是钱钟书和钱瑗的保护伞,把他们照顾得很好,是那个最贤的妻;在文学上,她才华横溢,会多种语言,写过话剧、散文,翻译过作品,都获得好评,是那个最才的`女;在生活中,她精致淡雅,永远向人展现坚强、得体的一面,把一切都做到最好,真真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杨绛先生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后辈两点:一、学好外文,多学一门语言,世界会更丰富、精彩;二、多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读书。

  丰富的生活经历来给世人像烟火一样灿烂的杨绛;动荡不安的社会留给杨绛更多的坚忍,淡然如菊。在那样的年代,能活下来就是不易,杨绛却让我们知道生活不止为了活着。她是那样完美,让人崇敬。老先生虽已“回家”,但她留给后人许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学习。既可以璨若星辰,亦可以淡然如水。向老先生致敬,向杨绛学习。

  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尽力让自己多学一种语言。

  读《杨绛传》有感 篇8

  周国平曾说过:“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杨绛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她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优雅且平淡是人生最好的样子。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

  为什么那么多人敬重杨绛,不只是她留下的作品,更多的是她的品质、她的修行,她对事物的见解。杨先生她出身名门世家,书香门第,然而却恰逢乱世,历尽坎坷,看遍世态炎凉。最落魄的时候,曾经被下放到偏僻的小山村,粗布麻衣,挨饿受冻,艰难劳作,但是这些从来都不曾消磨杨绛的意志与心态。哪怕经历了再多的不美好,她也依旧笑对人生,活得通透,活得淡然。我个人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是优秀的家族基因,也就是现在说的家风;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曾是最早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之一,之后又成为上海著名的律师。母亲唐须荌则是一个大方贤惠,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同时也是一个有知识的传统女性。而杨氏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杨荫榆、杨荫浏等人,要么从事于教育事业,要么献身于艺术届,也算得上一时之俊彦基于优秀的家族基因,才有其父杨荫杭独立、自律、清高和不向世俗低头的个性,塑造了杨绛不被名利所累的品行。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杨荫杭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曾明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自立。小学阶段,杨绛与姐姐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启明,开启了中西文化视野。后就读振华女校,校长和老师皆为名师,教科书采用外国最新版的教科书。为此,杨绛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5年杨绛随同钱钟书留学英法等国,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滋养下,她的思想和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也为今后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家学渊源的辉光与中西文化的交相融照;

  三是博览群书;杨绛和爱人钱钟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惜时如金,嗜书如命”,她百年的.阅历,横跨两个世纪,经历三个朝代,人生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丰富了杨绛的人生视野和艺术源头,这亦是她的生命和创作不曾枯竭的底蕴所在。加之敏而好学、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杨绛的创作丰富、灵动,让人咀嚼不尽,常常生出无以名状的美感、神韵。无疑与她文化构成之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丝丝相关;正因为她“腹有诗书”,所以她才“气自华”,才使她安之若素,岁月静好!时间会消逝,岁月会流失,但我们经历的那些时光和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永存。每个人不过是凡尘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在漂泊中寻找幸福的痕迹,或许会跌跌撞撞,但身在其间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是为极好,最美丽仍然是爱,相伴牵手才是最好,为此而不惧怕这一生的波折,始终牵手到老。”“生活里有所寄托,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或许是物,或许是人,或许是情感,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因有所念想,岁月得以变得更加丰盈。”“杨绛先生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杨绛先生一般,在简朴的生活中,拥有高贵的灵魂。人生不易,在短暂的一生中,不忘初心,把好本心。

  读《杨绛传》有感 篇9

  书翻到第四章的时候,作者总结了杨绛的晕船哲学,很是吸引人。1938年,远在法国的杨绛、钱锺书夫妇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不得

  已带着女儿钱媛远渡重洋返回祖国,在阿多士2号的法国邮船上,由于海上风大浪急,他们经常晕船,尤其是钱锺书晕船更甚,十分难受。经过几次风浪颠簸,聪慧的杨绛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永远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锺书按照杨绛说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晕船了。

  后来,杨绛把自己这次体会凝练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晕船哲学。上世纪六十七年代,杨绛也如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和打压,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并且被剃了“阴阳头”,她和丈夫钱钟书一起被划分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扫厕所。即便是这样一种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诃德》的翻译,并拼尽全力将书稿保护了下来。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写得克制而又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努力保持丝丝温情,即柔弱温和有坚强不屈,时刻在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风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稳稳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风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证。

  读《杨绛传》有感 篇10

  她宛如洁白饱满的玉兰花,宛如傲骨坚韧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珑的栀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宛如幽香暗出的兰花……她是谁?她就是优雅的杨绛老先生。

  杨绛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与优雅二字连在一起,虽说她的作品没有钱钟书的出名,但每个字词都透露出厚实温婉的文笔,让读者陶醉其中。

  对杨绛的美评很多,有人说她坚忍、从容,有人说她睿智、宁静……最好不过的是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评,最终就“优雅”二字。

  优雅并不是指王宫里的贵夫人们,假惺惺地拿着高脚杯,轻声细语地说话,时不时地抿一小口红酒,坐得很不耐烦。优雅不只是高贵的人才会有,乡间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梳着两根粗辫子,在溪边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过,我想,杨绛可不是这样,她会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说,桌前摆一个茶碗,里面装的是绿茶,时不时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继续看书……想来想去,还是先生的优雅我最喜欢。

  做到优雅并不难,首先要让心变得从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举止变得文雅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杨绛是一生都优雅,旁人无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样,优雅地度过一生。

  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我们想寻找生活的.波澜,到后来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到后来才发现,这个社会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事来,只要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她的思想却光照千秋。让我们记住这优雅的花,优雅的人,优雅的文笔,记住这可爱可敬的老人——杨绛。

【读《杨绛传》有感】相关文章:

杨绛语录经典10-04

杨绛语录10-26

杨绛的语录02-15

杨绛传读后感10-09

杨绛传读后感03-05

杨绛的经典语录11-03

杨绛经典语录08-17

杨绛先生传读后感06-09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通用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