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时间:2024-08-21 08:05: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1

  听着Alicia Keys的“EMPIRE STATE OF MIND”,”New york cont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s nothing you can’t do(纽约,这个由梦筑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你可以为所欲为)”......那两句激昂而对自由渴望的呐喊,让人开始充满对美国的遐想。

  大概花了三天时间看完,这也是看的第一部描写美国的书。很有幸能从这本书中窥见美国的一角。先谈关键词:自由、代价、矛盾、伟大、公平、权利。

  说实话,从各方面得到的关于美国的印象来说,“自由”无疑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但究竟有多自由却不得而知。通读本书才发现美国人民对自由追求的脚步是如此坚定不移,与对自由的向往相比,生命竟也开始变得渺小。这对一直被教育活着比自由重要一百倍的我来说,这是有多么的不可思议。“不自由,毋宁死”真是再贴切不过。在对自由的过程中有许多人牺牲,但在自由与安全的选择中,他们仍选择前者。这种观点有时会让我困惑。不同的文化背景让我实在不能体会那种冒死一搏的勇气。从“三K党的故事”、“肥皂箱上的讲坛”,及“氢弹秘密”几个故事中看在对自由的捍卫中,敌人会变成战友、种族将不再设限......人们所追求的只是自由的权利。

  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自由除了质的定义,还有量的测度。在不同的时代,自由所经受的冲击和支付的代价是不同的,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当必须支付的代价超过了承受能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的自由。”简单举例:嘴巴舒服了,耳朵却难受了。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但始终未能领悟此书作者想要表达的实质,即《历史深处的忧虑》中“忧虑”究竟是什么?望多读几遍后有所收获。

  最后回到最初探讨的问题,自由的代价值得吗?这是毫无疑问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

  从《美国人》开始我就对于美国的历史和人文社会有了比较大概的认识,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家究竟是因为那些历史的原因逐渐地发展出这样的习惯。

  其实书有好懂,又有意义,虽然有些过时,但是从自由这一个词引申开去讨论了很多,不同角度的发展。

  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忧虑会否过度侵犯个人的权利,法学院的老师多半都会强调程序正义,但是从来没有那个老师会像刑诉老师那样反复提及这个概念,正是因为国家暴力机关的权力是那么大,其作为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是否能够大到侵害个人的利益。

  如果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那么这个社会都不会有声音所发出来,我无比钦佩华盛顿他们在最初就能划地为圈限制住他们所代表的部分权利,这种超越个人的睿智让人无比佩服。

  何种制度的法律都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社会形态,我第一次从香港姑娘嘴中得知,一个普通人是永远都不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行为而违反法律的,而相反成文法系的国家的人民习惯明确地以法条武装自己,即便我们戏称自己是法盲,但或许相比之下,还不算太盲

  任何制度都需要为其模式付出代价,政府税收的具体使用情况,作为纳税人的权利究竟在哪里?集中制的.强力也会成为错误方向前进的动力

  种族的冲突总是在区别之中诞生,语言的差异,长相的差异,个人喜恶发展到种族歧视,仔细思考,民族里是否也有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和信念

  东亚人民在标准个人的道路上总是大同小异,优秀的标准大多只有一个社会定义,但是西方社会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只是同这里的标准完全不同而已。那么这大概是人的本质,当人构成群体后,其会不自觉地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念,群体越为复杂繁复时包容性也就越强

  这么想的话其实儒家文化圈的移民情况相当低吧,所以社会标准大多是千年文化所固定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3

  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林达这位作者,在老师的指引下百度发现林达原来是一位夫妻的共同笔名,他们一起写出了一本本从客观视角帮助我们了解美国法制、历史、自由、人文的宝书。

  第一封信里描述的”刷盘子“的笑话,真实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会话中。曾经听父亲聊到大院里一位叔叔的弟弟,说他非常优秀,在美国读大学和研究生,现在还要读博士,听到这里我想可能又是一次利用他人激励我不断向上成长的对话罢了,万万没想到结束语竟然是:“那又怎样,还不是在美国给美国人刷盘子!”而去年票房与口碑都较好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也有描写中国人在美国餐厅当侍应生被美国老板各种欺负的画面。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些情景的理解都是万恶的美国资本家剥削有梦想的中国高智商劳动力。原来,是我误会了,没有以大量客观事实为基础做出判断,其实这些人确实在“刷盘子”、确实在“被剥削”,却不是被美国资本家剥削,而是被华人小社会里唯利是图的华人老板所剥削,这是华裔小社会自身的缺陷,而这些都是移民带给美国的问题和贡献。坦白来讲,我一直非常想移民,向往移民后美好自由的生活,似乎那些生活都像是经过阿宝色处理了一样,美好得不行。看了林达这本书才知道,移民其实并非我所想象的那样全然都是美好的事物,移民后的人们初期将会面对很对他人无法体会的挣扎和痛苦。我依然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去往爱丽斯岛,看看岛上博物馆里那件非常聪明的展品。作者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你以为你了解的美国,不是美国的全部,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美国。以后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也应当做到:尝试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方便自己正确理解。

  这是一本读后会让你心中产生巨大回想的`书,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我想以后肯定还会更多次地阅读它,随着时代的改变和个人阅历经验的增长,书中所讲述的美国故事必将给我的人生和思考带来更大的回响。我认识一位优秀的作者(百度了才知道林达原来是一对夫妻的共同笔名),接下来,还会有很多本林达的书等着我去阅读。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4

  前段时间,在WXL老师的美国文化课上,他提到“文化叙述认同”这样一个概念,他说当代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外界的叙述获得的。比如一提到美国,中国人便会联想到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暴力、毒品、车战,甚至脑海中会出现有人像施瓦辛格般骑着马从窗户一跃而下的画面。这充分说明了文学作品、媒体报道、影视作品等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理解就显得日益重要。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纠正了我们的一些固定思维,甚至对美国的偏见。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的第一本,作为一本畅销书,它通俗易读,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向读者介绍美国的法律政治制度。作为一个身处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新移民,他以一个“边缘人”的视点来探析美国,为我们了解这个国家提供了新的角度。

  纵观全书,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作者写作内容的核心,一个是“自由”,另一个就是“代价”。就如同他文中所说,投下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书中作者一直在用一种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自由与代价永远是共存的,推崇自由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是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或许是金钱,或许是安全,或许是生命。

  除此以外,国家实行免预检制度,人们享有新闻出版自由。于是在核时代,有反核积极分子在杂志上公布氢弹制造的秘密,这在中国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美国人不是不知道核秘密泄露被人利用的后果,但是比起政府对公民自由的掠夺,他们心中真正恐惧的是后者。

  平衡自由与代价是一个难题,也是美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代价与自由面前,美国人选择了自由,选择继续支付代价以保留自由,哪怕代价是生命安全,是国家利益。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相关文章:

消除忧虑随笔10-07

深处的随笔03-19

幽魂深处10-05

记忆的深处02-17

深处的作文10-17

岁月深处10-26

深处优秀作文03-18

写深处的作文04-09

走向深处作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