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毕业论文

法律职业者的信仰论文

时间:2021-01-22 16:31:46 法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法律职业者的信仰论文

  法律职业者的信仰论文论述了每名法律职业者都要更好地去运用法律,而不是要运用法律来规避一些事情,要更好地运用法律的优势来维护人民的权益,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

法律职业者的信仰论文

  法律职业者的信仰论文【1】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在《法律与宗教》中谈到,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内在的”、“深层的”联系①。

  关键词信仰法律信仰

  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加大了法治建设的力度,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动乱时代。

  但可惜的是法律却没有完全走进大众的生活,人们对大多数法律、法规无从知晓。

  进而对很多纠纷和矛盾不知如何解决,把功夫下在“托关系、走后门、上访闹访”等非法律手段上。

  总总鲜活的案例说明我们的法治进程虽然在进步,但其中有不少的“非法”案例让我们值得深思,让法律人值得深思,法律人应如何信仰法律呢?如何为实现法律信仰而怎样努力呢?

  一、对于法律职业者应对法律信或不信的思考

  许章润老师曾在《法律信仰》中提到过:“任何规则必须涵蕴有一定的法理,载述着一定的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②。

  那么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我们所熟知的法律更是种规则,是种以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一种规则,对于这种法律规则,应该自然而然的去信仰,毕竟,凡是法律,即有一个服从还是不服从的问题,其背后隐含的常常是对于法律信还是不信的主体心态;信,还是不信,甚至决定了法律究竟是法律,还是不算法律,或者,不被当作法律。

  法律的信仰的动机并不相同或完全不同,有时甚至可能没有清醒的自觉意识,仅仅是出于习惯,但就总体来说,遵循或诉诸法律必定是由于法律可能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和利益,包括心理和感情上的利益(公正)。

  如果一个法律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不便,甚至是损害,或是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是不便和损害,那么,只要没有实际的强制在场,这个法律即使被人们公认为是法律,却也很难为人们自觉遵守,更不可能进入他们的心灵和身体,成为他们的信仰。

  从这个角度出发法律必定是具有功利性的。

  并不一定时时刻刻的给人们带来利益,但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

  因此,信仰法律并不适合只要下决心信仰就能信仰的事件,而是一个过程,或者说在一系列社会活动、经验、感受之中而达到的皈依。

  二、对法律信仰缺失因素的理性分析

  (一)权利至上的人治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培植了人们的“权力崇拜”和“权力至上”的信仰和权威观念。

  因为一个国家要正常运转,必须有一个权威存在,也就是说要培育一种信仰,这个信仰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就是权力,而不是法律。

  所以,“唯权”“唯尊”“唯上”等人治观念使人们不相信法律的公平性、严肃性,农民不信任法律最终也就导致了其法律信仰的缺失③。

  因为在人治社会中,权力与权利不是两分的,而是和一的,权力的大小与权利的多少成正比。

  权力越大,意味着权利越多;权力越小,则权利越小,这是人治传统制度下权力与权利结构的基本特点。

  (二)司法不公正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热切信仰

  尽管宪法规定司法独立是一项基本原则,但这项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却面临着很大的困境④。

  从目前中国底层的状况来看,司法总是不能摆脱来自各方面权力的干预,因而往往使得很小的纠纷得不到公正的解决。

  特别是在一民告官的行政诉讼中,由于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受制于同级政府,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因此在审判中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判决。

  三、法律人如何去信仰法律

  由于对法的信仰,人们坚信人类可以依靠法的力量去实现人的价值,坚信法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安宁,坚信法能有效地保护它们正当的、合理的权益,获得现实的安全和心灵的.平静,进而通过法,他们能得到人生的幸福,能找寻到可靠的安全保障,实现人和社会的终极目的,体验到人的价值、尊严乃至人生和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

  那么法律职业者如何去信仰法律呢?

  (一)法律职业者的法律信仰从其法律知识着手

  一定的科学的法律知识是法律信仰形成的知识基础。

  法律信仰是在法律理性基础上产生的,法律是信仰的对象,因之,它首先基于人们对法律的科学认识,具备一定的现代的科学的法律知识。

  没有对现代法律的科学认识,就不可能产生对法律的感情和尊敬。

  这些知识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方面的指示,主要是法律的概念、价值、功能和作用方面的知识。

  二是关于一国现行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其中主要指一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国家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内容。

  三是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或受到社会或他人不公正对待时,或当他们遇到麻烦、发生纠纷时,应当如何寻求法律保护,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等方面的指示。

  (二)法律职业者要对法律需有感情

  主体对法律的依恋感、信任感和崇敬感是法律职业者法律信仰的情感基础。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对于法律职业者对法律有着感情,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对法律有所依赖,从而更好地去守法。

  (三)法律职业者要“依法办事”

  作为法律职业者,要具有法律的职业道德,要依法办事,要依“法”为准。

  尽量的维护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⑤。

  有的人之所以不信仰法律,不信任法律。

  并不是我们的法律还不健全,还不完善。

  而是我们的执法者,我们法律职业者不依法办事。

  从而让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失去信任,从而不去信仰法律。

  导致大众会谈到法律就会想到“关系”一词。

  作为法律职业者,作以执法者应该严于律己,面对不公正的事情要刚正不阿,执法清廉。

  从而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使人们都去遵守法律,自觉的去实施法律。

  我想只要每名法律职业者都能对法律信任,对法律信仰,我们的法治社会就会到来!

  注释:

  ①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②许章润.论法律信仰. 法理学周刊.1997.

  ③于文静,夏宏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④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⑤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法律信仰研究论文【2】

  摘要: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法治化进城,法制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要真正实现法治,国民法律信仰的缺失是其主要障碍。

  文章从信仰的概念入手,洞察信仰背后的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探讨法律信仰的概念及其一般意义。

  关键词:法律信仰;伦理道德;起源;培养

  现今,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正在从传统的人治型的规范体系过渡到法治型的规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地位转换就显得十分重要。

  但遗憾的是,法律工具主义思维依然无处不在,国人仍然不能把法律当作信仰来看待。

  那么,什么是信仰?

  一、信仰的一般概念及其发展受限的根源信仰释义。

  《汉语大辞典》把信仰界定为“对某人或者是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的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辞海》又把信仰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①另据学者所言,“人类的生命与其他生命形式质的区别在于,他能从自身的生理需要中解脱出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发展方向:精神的活动领域和精神的发展方向――超越包括自身个性在内的物质世界,以至于某种极境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信仰”。

  ②基于此,信仰既基于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人内心所建立的一种精神秩序并对其行为的指引。

  在历史上,国民并没有普遍的信仰价值观,既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普遍信仰基督教也未像印度那样普遍的信仰佛教,但千百年来我们都一直秉持着特有的传统伦理思想。

  自先秦时期开创以法治国直到汉代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的思想以来,儒家思想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总体思想特征有四:一是崇礼;二是纳仁入礼;三是德主刑辅;四是重视教化。

  孔子在法律方面推崇德治和人治。

  他曾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国格。

  ”他认为人皆有仁心,此心是与天地之大德相通的,故良好的治理应该是仁心的运用,是仁政。

  他认为德治强调教化优先,刑威于后,把人看作自主自为的道德主体,而非国家暴力强制的对象。

  ③至于人治,孔子提出为政在人,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儒家文化讲求的是天大、地大、人更大,通过修身养性,一个人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此时便可以上承天意、下化万民。

  纵观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笔者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人治应是君主专制,始终认为个人的权力和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个框架下,将中国的法治引入偏离的轨道,并使之越走越远。

  无论是德治还是人治,儒家不重视法律的作用,这是法治发展致命的。

  瞿同祖先生说:“儒家为官既有司法的责任,可是它常于法律条文之外,更取决于儒家的思想。中国法律原无律无政不得为罪的规定,取自由裁定主义,伸缩性极大,这样,儒家思想在法律上一跃成为最高的原则,与法理无异。”④本文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法律信仰发展受限的根源所在,也成为当今发展中国法治的一大障碍。

  二、法律应当被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⑤,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伯尔曼深刻阐述了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其认为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事物,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为机械僵死的教条,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存在意义。

  根据伯尔曼的观点,在所有的文化中,法律与宗教都共同具有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这四种要素是法律于超理性价值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把社会的法律秩序与这个社会对于终极的超验实体的信仰联系在一起,也赋予了法律以神圣性,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情感,把法律所体现的正义理想视为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的充满激情的信仰。

  用此种理论来审视中国的法律,也同样可以说明中国的法律是能够被信仰的。

  上文中提及中国历史上没有产生过能让全民普遍信仰的宗教,但是中国法律的产生已经由来已久。

  我国法律的起源之一是“礼”,“礼”是一种仪式及其庄严的祭祀活动,现代象征着法律客观性的仪式在我国的法律程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即使实际并未很好地去实践。

  其次,我国当代法律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和证明,由古代的“礼治”、“法治”到“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虽然经过了近代的西方法律的冲击,造成了一定程度对“礼法”的遗失,但不能否认我们的法律没有延续性,因为法律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延续中保留的法律用语和法律实践。

  三、法律信仰的培育

  首先,我个人非常赞同苏力先生的观点――“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尽管人们遵守或诉诸法律的直接动机并不相同或完全不同,有时甚至可能仅仅出于习惯,但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其中有一点是关键:法律必须能给人们带来正义。

  如果法律只为少数人牟利,而给大多数人造成损害;如果运用法律还不如动用“关系”;如果人们从法律实践中看到的仅仅是以法谋私、官官相护;如果法律的适用无法实现其可测性,无法实现公平正义,那么,即使得到强制执行,也并不能说明它得到信仰,相反地可能更加表明人们不信仰它。

  其次,我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单单依靠完善立法和执法本身就能解决的,归根结底我国还是一个“人情社会”,什么样的规则、机制被引进到这个环境中都有被同化、被打滑磨光的可能性。

  那么针对这个特殊的环境,我们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

  上文也提到我国历史上曾以“礼”治国,“礼”在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礼”在古代意为“纲常伦理”,而在今天我们可以赋予其道德层面的含义。

  所以要想在法律实施顺利进行,就要在其中考虑到大众的道德评价标准。

  对于这种文化因素必须要加以重视。

  同时“礼”中的另一个精神原则就是“和”,“礼之以和为贵”,礼在协调处理人际关系中就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民众心中对于和谐的要求,法律实施中就要考虑到这种精神因素,在参照大众道德评价标准的同时努力协调人们的利益纠纷,顺乎人情的解决问题。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信仰法律并不代表成为法律的奴隶,“信仰法律并不要求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恰恰相反,唯有信仰法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护法行为才能成为法律的主人”。

  ⑥也不说明每条法律都必须得到信仰。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和以大规模立法为主要特征的法制建设时期,我们很难保证所立之法能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

  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行使国家公权力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信仰:明确权力的界限并在相应职权内依法办事;以法律作为行为准绳,扬弃法律工具主义的思想,树立为法律信仰而献身的精神;其次,法律职业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信仰:坚守法律防线,以理性来看待法律问题;再次,普通民众的基本法律信仰:只需要对法律摆出一种“信仰的姿态”即可,也就是要求民众能够扭转义务本位观念为权利本位观念,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就行了。

  犹如法律“种类繁多,案例浩如瀚海,必长期刻苦钻研者始能窥其堂奥”。

  ⑦综上所述,要想达到普遍的法律信仰其法律本身必须能为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包括心理和感情上的利益。

  试想如果一个法律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不便,甚至是损害,只要没有暴力机器的监管,即使是被公认是法律也很难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并进入人们的内心成之为信仰。

  只有在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建立起普遍的、共同的法律价值观。

  中国人历来相信“天理昭昭”,对于国民将来是否能培养出对于法律的信仰,我个人并不悲观。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页。

  ②冯天策.信仰导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③王世明.论论语之学而为政[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④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⑤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⑥许章润.法律的实质理论――兼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伦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⑦《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6-37页。

【法律职业者的信仰论文】相关文章:

法律信仰论文01-26

中国的法律信仰论文01-27

由法律信仰形成的法律基础论文12-27

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础11-27

法律方法的法律解释论文12-27

法律类的论文03-15

《法律篇》的法律思想与启示论文12-27

论信仰与幸福关系的哲学论文01-30

法律谈判论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