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4-04-26 14:33:28 方案 我要投稿

【通用】设计方案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用】设计方案7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说教材

  1、探究教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探究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 激情导入: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计意图: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设计意图: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八)板书设计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ào 纬度 wěi 销声匿迹 xiāo 蓑衣 suō 阻挠 náo 忌讳 huì 悄然无声 qiā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

  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

  (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

  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的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电视、电脑、电子琴。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 ,(看书上的图片)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图案)

  8、学生自己设计

  9、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优秀作品放到ppt)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真奖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总结所学内容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颁发奖状

  五、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设计方案 篇4

  祖国有梦想,梦想着更加富强,梦想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里有期盼,期盼着国泰民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当然也有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是美好的,奋斗是辛酸的。昨天,祖国遭受日寇的蹂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面临时代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依然屹立于东方。伟大的中国梦---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齐身于强国之列。我们接受水浪的拍打,接受这风雨的洗礼,仍然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今天,祖国要让“中国梦”航行的更远,实现百年圆梦!这就需要我们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顽强拼搏。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梦,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国家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阻挠,依然朝着梦想的方向远航,我们身为朝气蓬勃的90后,未来的国之栋梁,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自己的梦想呢?

  我带着父母的喜悦来到这个世上,同时也带着父母的愁苦面临人生的考验。五六岁的儿童应该是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而我却过着小心翼翼害怕摔倒的生活。同龄的他们娱乐玩耍,而我却只能在一旁欣赏。上学时每个小孩都想做的事,而我也不例外,但我却多了他们都没有的艰辛。每天上学的路上,我都会和土壤接吻。除此之外,我还得用左手写字,这使得他们无法理解,因为背后的故事我从未跟他们提起。祸不单行,本来腿脚就不灵活的.我还要面临足廯的考验。只要脚步一停下来,就不能再行走,因为脚底的裂口会产生剧痛。为了上学,为了梦想,我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克服了疼痛,一直步行,距离远之,脚底的疼痛就会变得麻木 ,就不会再感觉到痛。久而久之,它成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及时这样,我依然坚持上学,依然时刻为我的梦想准备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像祖国面临如此坎坷曲折的探索之路,仍然勇往直前。让我们为中国梦,我们共同的梦想做好准备,让梦想在今天起航。

  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求学生涯十二年,充满风风雨雨,饱经磨难,但我是幸福的,我从不孤单。因为一路上有为我撑伞的人,有为我这烈日的人。面临摔跤的艰难,弟弟给我背书包,让我能够更好的行走。面临脚底的疼痛,姐姐拉着我的小手,陪我一起走,并告诉我:会没事的,等一下就不痛了,在坚持一会儿。面对下雨天,泥浆路的挑战,父亲背着我而其弟弟于不顾。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和爱,是我用一生都难以回报的。因为他们,我更加坚定信念,一定要为梦想好好准备着,让梦想起航。

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3、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可贵精神。

  【预习案】

  1、 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 咕哝( ) 祈祷( ) 惊扰( )

  卷帙( ) 伽利略( ) 心不在焉( ) 赫赫有名( )

  倔强( )( ) 嘘( )( )(两种读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1) 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2)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教授们、学生们和镇上的人持什么态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1段写“一个教堂司事”的“漫不经心”有什么作用?

  2、 第2段中“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一句运用____

  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语段最后一句中,“就这样”具体指什么?

  4、 这一部分课文所记述的事迹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二、读课本1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16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第17自然段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4、品读第1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窃窃私语”,都说些什么?请根据文意补充。

  5、 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这一部分说说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检测案】

  1、 解释下列词语:

  等因奉此:

  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2、 课文中介绍了伽利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这与课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编写人:张国昌 审查人:张晓利 把关领导:刘小光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语言具体环境,品味生动传神的雅词;

  2、结合课文的中心主题,出精美出彩的妙句。

  【预习案】

  1、 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汲取( ) 渊博( ) 驾驭( ) 不言而喻( )

  2、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的?

  (2)要想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哪些要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6页1-3题

  二、读课本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7页1-4题

  【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1—3自然段:通过具体例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4—8自然段:

  9—13自然段:

  【检测案】

  1、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设计方案 篇6

  活动背景:

  春天,是万物更新的季节。人们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有画不尽的色彩,有写不完的诗篇,有唱不完的歌儿。三、四月份春意正浓。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体验这个季节的特别之处“走进大自然”,与春天携手,我们班开展了这个的`班队活动。

  活动目标:

  1. 通过全班到校园“找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 通过让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感受,然后让他们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启发语:美丽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春天,教师将带小朋友去校园,看看春天的美景,春天的变化,好不好呀?,

  2.组织教学,简要提出要求。分四人小组活动,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明确观察范围:天气、树、花、草、小虫、等方面的变化。

  3.分小组活动。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校园的花坛、实验室前面的亭子等地方认真观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教师巡回作适当提示。

  4.全班集合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的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

  分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

  按小组汇报,比一比哪一组找得最多,说得最清楚,说清楚、说完整,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及时指点。

  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段话。"春天来了"。

  5、活动小结。活动结束后,布置每人画一张想像画"美丽的春天",写上几句话,基础好的同学可写一篇简短的日记。

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⒈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懂得要分清主客观情况后再行事,这佯才能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

  ⒉默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一次赛马——孙膑劝说——第二次赛马)为线索,了解段和段之间的承接关系,并给课文分段。

  ⒊学会9个生字,理解“扫兴”、“垂头丧气”、“挖苦”、“夸耀”、“讥讽”、“目瞪口呆”等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

赛马的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⒈出示课题,齐读

  ⒉田忌是谁?

  二、自学课文,重点交流,理清层次

  ⒈用四步自学法自学课文。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出示,写近义词

  夸耀(炫耀,夸奖) 讥讽(讥笑,讽刺)

  轻蔑(轻视,蔑视) 得意洋洋(得意忘形)

  ②自由交流词义

  重点:

  垂头丧气——低着脑袋,无精打采。

  目瞪口呆——眼睛直盯着不动,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

  ⒊指名分节读文,思考:

  田忌与谁赛马?赛了几次?比赛顺序有何不同?结果如何?

  ①出示填空:转败为胜

  ②什么叫“转败为胜”?

  ③课文哪一部分是写“败”的?哪一部分是写“胜”的?田忌是依靠什么转败为胜的?

  ⒋通过讨论得出:

  第1、2节写田忌初战失败。13-18节写田忌再战胜利。田忌依靠孙膑的帮助转败为胜。

  课文是按“失败——帮助——胜利”的顺序来写的,也就是按“第一次赛马——孙膑劝说——第二次赛马”的顺序来写的。

  ⒌在理清层次、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段。

  板书:失败——帮助——胜利

  三、反复读文

  四、布置作业

  家默词语,熟读课文,做一套赛马的图片(田忌和齐威王各一套,并剪下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田忌赛马,前后两次,为什么相同的马匹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转败为胜”这个词入手,学习文章,探求其中的`原因。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⒈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局为什么田忌都失败了?

  第一局他们是如何对抗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

  ⒉请同学用自己绘制的赛马小画片演示第一局三场比赛的情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找摆得较好的学生)。

  ⒊指名一学生上台操作图片,摆放图片。

  完成后,请该生指着图片说明第一局比赛的情形。

  教师归纳扳书:(第一局)

  第一场:上—→上

  第二场:中—→中

  第三场:下—→下

  ⒋那么第一局比赛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呢?

  出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⒌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第一局下来,田忌每场都失败。

  板书:场场失败

  ⒍失败后的田忌显得怎样?边看插图,边读第一段有关语句,从词语中理解。

  (“扫兴”、“垂头丧气”。)理解这两词表达了田忌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第一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心情。

  ⒎师归纳:第一场比赛田忌用上、中、下等级的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上、中、下等级的马比赛,结果都失败了。

  三、学习第二段。

  ⒈师引读:赛马失败的田忌失意地正想离开,可是好友孙膑却来劝慰他——

  生接读,出示: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⒉田忌认为孙膑在讥讽、嘲笑他,可这却是一句很重要的话。

  请大家想一想:“快不了多少”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即“快一点儿”或“快得不多”,请大家检查自己摆放的小画片,看是否符合孙膑所说的这句话?

  ⒊连这么细小的地方,孙膑都注意到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⒋师引读:正因为孙膑对赛马情形作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所以他——(生)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师:胸有成竹?调换了出场顺序以后,就一定会胜利吗?学生各抒己见

  生①:我认为孙膑能取胜,有100%的把握。

  生②:我说只有50%的可能。假如齐威王也来一个调换顺序,田忌也照样输。

  ⒌师:多好的50%啊!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请读书,答案在书中。

  生①:我从“得意洋洋”这个词体会到,齐威王的马必定按刚才的顺序出场。

  生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可以看出齐威王一点没有防备田忌会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田忌的办法出其不意。

  生③:齐威王正夸耀自己的马呢!

  师:“夸耀”与“夸奖”一样吗?

  生:“夸奖”是一种鼓励,而“夸耀”表现出了十足的傲气。

  师:夸奖自己的马该怎么说?夸耀自己的马又该怎么说?

  生:“这匹马真好!”这是夸奖。“我的马天下无敌!”这是夸耀。

  师:好,大家又从“夸耀”这个词体会到齐威王压根儿不会想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我们通过读课文,找根据,看到了孙膑这一个办法看似简单,但是经过了周密的思考的。

  过渡体会:孙膑的胸有成竹并充满自信地鼓励田忌再度参赛,他的自信渐渐影响了田忌,鼓起了田忌的信心。

  ⒍读好两个人物语气——

  孙膑:充满信心,胸有成竹

  田忌:“垂头丧气”—→没信心—→不服气—→鼓起勇气。

  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⒎段意:师引读:在孙膑的鼓励下——生接:田忌准备再与齐威王比赛一次。

  四、学习第5段

  ⒈在孙膑的鼓励下,田忌又开始了第二局的赛马。这一局孙膑是用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的呢?

  请同学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并用图片摆放出比赛的情形来。

  ⒉摆放完后,指名一学生上台操作图片,并说明比赛情形。

  教师归纳板书:(第二局)

  下—→上

  上—→中

  中—→下

  ⒊这样第二局三场下来,田忌最终以——生:二比一转败为胜。

  板书:转败为胜

  ⒋齐读最后一节,想一想:为什么第二局不换任何一匹马却可以转败为胜?

  ⒌学生讨论后归纳:在对赛马的双主作了准确的分析后,调整秩序,合理安排,使得田忌最终胜利了。

  板书:准确分析,合理安排

  ⒍归纳段意:孙膑用改变马匹出场顺序的方法,使田忌转败为胜。

  五、总结全课点明中心。

  ⒈《田忌赛马》的故事就要结束了,这篇课文以“田忌赛马”为题,那么本文的中心人物到底是谁?

  讨论小结:孙膑才是本文的中心人物,文章要表现的也正是他。

  ⒉那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孙膑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交流、讨论。

  教师归纳:做任何事情,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像田忌那样灰心丧气,而要像孙膑那样,仔细观察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正确估计双方力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争取成功。

  ⒊教师简介孙膑。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就是他写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世界各国军事家公认的一本伟大著作,在现代战争中,仍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⒋生齐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七、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

  10、田忌赛马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一场:上—→上 下—→上

  第二场:中—→中 上—→中

  第三场:下—→下 中—→下

  场场失败 转败为胜

  准确分析,合理安排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26

设计方案[精选]04-09

设计方案【经典】02-07

[精选]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精选】11-04

设计方案[经典]11-12

【经典】设计方案01-14

[经典]设计方案02-17

(经典)设计方案02-15

设计方案(精选)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