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5:47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论文

  学好一门课程很多人说实践教学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实践和教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了?在公共管理学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公共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相关论文吧!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1:提高实践能力公共管理论文

  一、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和学校两级单位均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刺激大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活动来提升其能力,但如果其指导教师没有兴趣或动力来指导学生,该创新项目不会达到其预期效果。

  为此,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共赢的局面。

  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尤其是还没有指导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其有强烈的愿望指导若干本科生来参与其科研项目,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项目具有实践性,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资料;另一方面,

  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项目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与指导教师有更加紧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学习能力。

  2.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可行的。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教书、科研和社会服务。

  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每位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相结合,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创新项目处于学科前沿位置。

  对于本科生而言,选择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项目,有利于获得指导教师更加专业化的指导。

  二、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于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可根据其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化的管理,分别是选题、研究阶段和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三个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不同过程的指导方法和路径会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过程的目标具有差异性。

  1.选题阶段——与科研教师项目紧密相关

  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而言,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

  由于大学生创新项目需要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确定,因而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拟定,在教师拟定题目时,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该题目来源于教师某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二是要求该部分内容要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

  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后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申报。

  2.研究阶段——理论、方法和案例

  由于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要求是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顶天立地”的创新实践能力,因而在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是力求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公共管理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将该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例如对于理论的学习,需要学生阅读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目、国内外高等级期刊,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创新项目有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假设和探索;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分析,

  需要学习和运用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定性比较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此外,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或解释,需要选取特定的案例,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

  该阶段目的是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创新项目的研究具有三种元素:理论、方法和案例。

  而对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言,理论、方法和案例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三种元素。

  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结合,指导教师不用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创新项目,这可以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效果,并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

  3.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

  最后,指导教师需要指导本科生进行研究报告撰写并答辩。

  一份完美的研究缺少不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精彩的答辩。

  这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来写研究报告,以及如何来进行答辩。

  这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在其科研项目结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创新项目的实践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通过该训练计划的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经营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创新训练计划依据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相关意见展开,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省和校三个级别。

  本科生个人或团队(最多3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条件准备、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等工作。

  1.选题阶段

  每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提出创新项目课题指南,由学生进行组队自由选择题目进行申报,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并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

  对于学生申报的项目,初步确定为校级项目进行展开研究。

  如果能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指导教师更容易出题,也能使得学生选到其感兴趣的题目。

  2.研究阶段

  项目批准立项后实行月报制,即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的进展及时填写记录册,同时完成创新项目管理平台上的过程记录,指导教师定期填写指导意见。

  此外,在每年3月份,课题组需要进行开题报告,各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推荐校级以上项目,对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取消立项资格。

  以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项目为例,在3~6月份期间指导教师会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学生对课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进行课题设计;在7~8月份暑假期间,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数据进行论证;在9~10月份,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中期检查报告;在11月份至寒假期间,学生对项目报告进行撰写,并整理出可发表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计划的设定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具有契合性。

  3.报告撰写与结题验收

  在项目开展后的次年3月份进行结题答辩。

  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全程指导学生对报告的撰写,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报告具有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模型构建、研究方法、实证检验、结论与讨论等内容。

  对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而言,其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在上课之余会花很多精力来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因而有助于学生规范性的完成课题,有助于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使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途径是将其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得创新项目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三个阶段均能得到教师的高效指导,从而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

  并且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产生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论文2:学分制教学公共管理论文

  1学分制内涵

  学分制是人才教育模式的一种,与导师制、班建制统称三大培养模式。

  所谓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和绩点综合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逐渐形成“按学年注册、按学分缴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具体来讲,学分制具备以下本质特征:学生自由选课、强调因材施教、实行目标管理、实施弹性学制。

  如此,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升教师教学的效果;有利于规范收费制度,缓解贫困生学费难题;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缓解部分学生集中就业压力。

  可以说,学分制改革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学年制教学的弊端,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危机显现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历经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

  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结果出现了偏差,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知识面覆盖较广,但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操作能力较差;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偏差,目前培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就业预期与实际的就业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该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

  总之,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出现了危机,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

  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富民强国之本。

  世界各国都纷纷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如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这份报告把培养下一代创新者作为国家的重要目标。

  我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科技全球化竞争中拔得头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高校必须大力构建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3)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

  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万人,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

  面对扩招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新的战略决策。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高等教育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经验和能力的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迫切。

  3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以学分制改革为基础,构建“理论、能力、素质、创新”四位一体的“立体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课程模式改革和教材更新建设;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大对优势专业的投入,逐渐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转向以工商管理为基础,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实景模拟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完善基于素质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分制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

  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双语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优化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结构,加强教学示范和教学观摩,造就高水平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

  (3)“主辅修制”和“校府工程”的实施

  “主辅修制(双学位教育)”是探索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

  其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一级或二级学科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学分,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本科专业证书。

  “校府合作”是近年来兴起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东北大学率先实践了“校府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运行前提是学校与部分政府机关相关部门达成基本的合作意向,政府机关同意接收学生实习。

  (4)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改进

  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化评价的质的转变,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

  通过专业课论文写作评价学习效果;通过专业实践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学习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进行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是一种有效提高高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质量和素质的教学管理手段,对培养创新型的高级公共管理类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国高校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机制,不断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这将为我国高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实践论文10-01

公共管理教学论文10-01

高校公共管理实践课程教学研究论文10-08

互联网思维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论文10-08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10-08

公共管理专业中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论文10-08

公共管理公共利益论文10-01

有关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10-08

公共机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