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2
因为我和著名诗人杜甫一样,是“谪仙人”李白的“小迷弟”,所以一放暑假,我就迫不及待的请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新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是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讲述了李白和高适相识成为朋友的经过,他们各自为理想而努力,高适英勇杀敌、报效祖国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和高适镇守潼关,面对众多凶恶反贼,他们手下部将大部分都去投奔安禄山,但他们两个宁死不屈,在突围敌军包围圈的`时候,哥舒翰的战马中箭,导致被擒,哥舒翰高声让高适快跑,回长安报信,自己则宁死不降。“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我被他们威武不能屈、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
我最喜欢的诗人李白,由于是富商出身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请求高门举荐又被拒绝,他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写出了《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老年李白支持永王夺权失败,还进了监狱,后来大赦天下才保住性命,但他还是吟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喜欢李白的文采和他追求理想、乐观的性格,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像一座座高山,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克服困难就能翻过一重重山。
看完电影,李白的文采、高适的勇猛、大唐的盛世,深深感染了我,我对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更感兴趣了,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
今天去看了《长安三万里》,看完以后,很受触动,为历史之兴衰,为绚烂之才情,为博大之胸襟和鸿鹄之志,为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之下的渺茫,为富贵不相忘、患难而不弃的真性情和知己之交,为熔铸在血液深处之风骨和气节,为不忘初衷、年复一年地自我沉淀的韧性,为李白,更为高适。
看的时候,不由得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了多大的痛楚,这般痛楚与个人内心深处的放荡不羁产生多激烈碰撞,才化成了《将进酒》中如此汹涌的`无奈、不甘乃至不服气与笃定;得经历怎样的生活沉浮,才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新生之感;得经历多凶险且凄寒难耐的边塞之苦,才化作一首又一首动人心魂的边塞诗。电影里,一首首诗,不再是停留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诗人们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有血有肉的嬉笑怒骂的一生。
或许是电影戏剧性的夸张手法,一边看李白,一边自我调侃道,李白狂傲、放荡、不羁的样子,像在“发癫”一样,对这种不管不顾的“发癫”,有种莫名的怦然心动,说实话,这样“发癫”真的太爽,我也想“发癫”!
最后,一杯敬现在,一杯敬明天!
最后,敬李白,敬高适,敬诸位诗人!
最后,还是要臭不要脸地敬自己,也敬陪同自己一路走来的诸位友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4
高适和李白相识于一场追逐,一场较量——李白向高适请教高家枪法,他们在一起习文练武,渐成莫逆之交。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我和同学秋实一同见证了这段友情以及唐朝由盛及衰的凄凉过程。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主要以主人公老年高适的回忆为主线。高适,字达夫,曾任三镇节度使,武艺了得,其诗多为边塞诗。李白,字太白,为商人之子,其诗豪迈潇洒。这样的两个年轻人,在洞庭湖畔相识了。
高适自幼不善言辞,枪法箭法却出类拔萃。高适20岁时,父亲去世。他闯荡世界,立志要像自己的祖父一样报效国家。他做到了!46岁的高适被哥舒翰看中,先后任职了蜀州刺史、三镇节度使,完成了报效国家的夙愿。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长安满目疮痍:皇帝逃亡至成都,贵妃马嵬坡下被赐死,黄鹤楼火烧至毁,百姓民不聊生……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生在红旗下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看高适,看到的是家国情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看李白,看到的是洒脱飘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杜甫,看到的是悲愤无奈,“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正如影片里高适所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我想说“只要诗在,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一直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6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7月8日全国公映了,今晚陪女儿去看了,《长安三万里》用168分钟的光影之旅带观众回到浪漫大唐,重新认识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群星”。我第一感觉,挺好,让女儿复习了一下唐朝的诗人,唐朝的历史。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长安三万里》整部电影共引用了40多首唐诗,当电影中出现这些唐诗的吟诵时,影厅内的很多小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跟随背诵,此景颇为动人。网上有人说,电影应该改名叫唐诗三百首,我觉得,唐诗夹在电影中,表现的`非常自然。
电影的制作挺精良,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场景的设计、唐代的器物、服装上的花纹等,都和唐代的出土文物非常吻合,“看完有些恍惚,仿佛从电影里被拉回了唐朝,把人从现实带入到诗词的浪漫意境中,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
《长安三万里》片长足有168分钟,是中国电影史最长的动画电影。而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近3个小时的时长对于低龄观众无疑是一种考验。我女儿看完激动的,说可惜唐朝的盛世时间太短了。我告诉她,唐朝的成就已经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了,在国外,华人的聚居地叫唐人街。
女儿对我说,她喜欢李白的诗,但相对于李白的洒脱,她更喜欢高适的坚毅。我听了感觉很欣慰。故事情节我就不多说了,省的剧透了,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我觉得是近年来少有的精品,而且票房也是不错的。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7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相比于李白、杜甫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著名诗人来说,高适这个名字,在我们看来是较为陌生的,对他的一生也是少有了解的。但随着《长安三万里》这一影片的热映,我重新了解了高适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这部影片是从老年高适的视角来回忆其与李白相遇、相识、相知一生的往事。青年高适初遇李白,便被李白那洒脱不羁的个性所折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展翅翱翔的'大鹏下,他们策马狂奔,心中充斥着一腔热血与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在长安见识了人情冷暖、在扬州见到了美名远扬的李白后的高适,励志回乡苦读,沉淀自我。多年以后,境遇大相径庭的高适与李白再次相遇,怀才不遇、心系家国的高适写下了“汉家烟尘在东北,汉江辞家破残贼”这一家喻户晓的《燕歌行》。之后,高适投军,一边在边塞记录战争的种种,一边仍不忘提笔作诗,最终成为了三地节度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高适的冷静稳重和李白的潇洒随性造就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我敬佩善良朴实、勤奋刻苦、永不言弃的高适,也佩服自由乐观、随遇而安、才华横溢的李白。“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同样的,只要我们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就能渊源流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这是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9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0
开始看到《长安三万里》的预告片,我就有种特别的激动感。似乎可以感受到远古的热血沸腾在体内涌动,那种自豪感与感动交织的情感,瞬间让我对这部影片充满期待,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大唐盛世的历史底蕴。
影片开始前,《长安三万里》用诗意打破观众的心理防线,开启了一段时空穿越之旅。在浓烈的古都氛围中,我们见证了大唐盛世的.辉煌与繁荣,沉浸在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中,感受一座城池在岁月沧桑中呈现出的魅力。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主人公林峰奋斗、拼搏、又失落、重生,一路上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守护自己心中那份信念和梦想,不断成长和进化。通过这个角色,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大唐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每个人所追求的普世价值。
总之,《长安三万里》意犹未尽,这部影片是一部不仅仅让人流连忘返的传奇大片,更是它所代表的历史与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它饱含了我国精神文化生命和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独特价值。如果你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1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我四年级才学习的一首唐诗。今天小姨带我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主人公高适吟的第一首诗便是这一首。
《长安三万里》讲述的是高适和李白这对知己的故事,在文学创作上,他们更是知音。高适出生官宦人家,后来家道中落。他志向是参军报国,领军打仗,把高家枪法传扬下去。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每日苦练枪法,最后被封为中辰大将军,他是唐朝唯一一个封侯的诗人。他一身结交好友无数,除李白外,还有王昌龄,杜甫,王维等等。而荧幕中的李白一生飘逸洒脱,随性而活,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豪迈奔放的诗歌,比如《将进酒》,当时的电影屏幕五光十色,配上抑扬顿挫的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真是一种享受呀。
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高适这种谦虚,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没有因为取得战功而自高自大,也没有因为穷困潦倒而自暴自弃。在戍边卫国的.同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我觉得我应该学习高适的那种勤奋认真,执着向上的精神。遇到困境,不气馁,取得成绩时,更不能骄傲。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高适和李白,两种性格,两种不同的人生。各有各的才气,各有各的命运。电影在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高适的马鸣声中落幕了。我也带着满脑子的唐诗回家了。今后我可要好好学习唐诗呀,好好感受大诗人们才华和情怀。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2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01-15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01-15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12-08
班长安全述职报告10-27
《海底两万里》的观后感09-11
万里归途观后感01-06
万里归途观后感【经典】01-15
副校长安全述职报告08-08
家长安全寄语怎么写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