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老子处世思想体系探微

时间:2021-01-28 18:52:47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老子处世思想体系探微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微言大义,道出了人们处世的真谛。“道法自然”的处世原则,“柔弱胜刚强”的处世观,以及“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里。

  关键词:老子;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上德若谷D0I:10老子,即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本《道德经》,它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一部开山之作,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德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内容极其丰富,思想深,意义深远。虽然《道德经》仅仅五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和国际构想,也包括了丰富的处世思想等,它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以“道”为理论基础,从世界的高度,探讨人们的处世思想,主张在“道法自然”总原则的指引下,提倡“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上德若谷’等处世之道,这些都是先秦时期人生哲学中的绝唱。

  一

  、“道法自然’,_一老子处世思想的根本原则“道”是老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把‘‘道’看成宇宙之本体、世界万物之根源,由此,“道”也是人们行为处事之总原则。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提出了“道”,并对其展开了论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老子思想中,“道”有多层含义,此章揭示了“道”的第一层意思,即“道”乃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

  “道”是可以感知而不可见的,是无影无形但又存在着的,宇宙万物会变化发展,但“道”是永恒不变的,“道”是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的依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由“道”演化而来,“道’’生出阴阳二气,由此生出了世间万物,但是万物只能在“道”的范围内变化,遵循‘反者道之动”的规律,而“道”本身是永恒的,是不变的。老子在本章中揭示了“道”的另外一层含义,即“道”是运动变化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都遵,‘道”的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论述了“道”是顺应自然的,永远是“无为”的,然而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清静无为、不妄加作为,就是事物的运动、^类处世都应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道”。就像统治者若能遵循它,万物就会自动教化,天下将自动安定。“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就不是智者,关闭私的门,挫损锐气,消除纷扰,混同尘俗,这就是深奥玄妙“道”的境界。老子把“道”的特征弓I申到人生上来,就是钝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排除人世间的各种纷扰,收敛自己,顺应自然,无所偏执的人生境界。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世之道,也是老子找到的使人生通往和谐的大“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自然就是规律,可见“道”作为天地万物及^类存在的最高形式,体现的就是天地万物、人类存在最普通的规律,也就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当然也是^们处世必须遵循的总的原则。

  老子处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深刻体会到乱世之苦,他希望能结束乱世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于是他开始寻找苦难发生的根源,他透过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他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做到“无为”,而是有为,即违背自然规律、违背“道”而为,而改变现实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遵循‘道,,,J顷应自然。由此,老子实现了将人生“道”化,教化人们以“道”做事、做人,把“道”作为处世最根本的原则。

  二、“柔弱胜刚吲’的处世观

  老子在对“道’认识的基础上,遵循“道法自然”的根本原则,提出‘弱胜刚强”的处世观。他认为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柔弱的事物是属于活的,而且往往更具有生命力,坚硬刚强的事物是属于死的东西,反而更容易坏,柔弱的东西更容易胜过坚强的东西。“人之名”、‘‘无功”、乃至‘‘无己’,生活态度,提醒人不能逆自然而行,不能“以人助天”(《大宗师》),也不能“以人人天”(《徐元鬼》),更不能“以人灭天”(《秋水》),而只能顺应自然、随J【顶造化,用空明静观的'方法彻底摆脱外在异化之我,回归到无限接近“道’,本体的本真状态。这一以“无何”为超越境界的虚心游世、安之若命、休形息影、心斋坐忘、委运任化的“心游’,力式,同样为芭蕉实现其内心深处的“道”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松尾芭蕉认为,所谓“俳谐’’(即风雅)均与“造化”,也就是自然、乾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支撑这些“俳谐”观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融而体悟的。从以上的粗略分析中不难看出,芭蕉在俳谐创作中借鉴了庄子思想的各种托物寄情等的表现手法,而且在思想、意境、寓意等各方面都从这些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在日本文化固有的沃土中,培育出了与庄子思想一脉相传的文苑奇葩。因而他在俳谐创作中的思想境界常常与中国道家思想有着殊途同归之妙。作者“以平静看待大自然中的一切景物人与物化,lf,与景融,自身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物我一体,天人合一”,从而透过表象揭示深藏其中的清寂纯净、平淡无为的道家世界的妙趣,用看似平易轻淡、直观趣浓的文笔,营造出玄妙幽深的独特的休玄意境,展现出作者自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