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证

时间:2020-12-08 19:27:3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证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证

  论文关键词:儒学;儒学实践理论;概念;仁爱

  论文摘要: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实践便成为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

  然在传统儒学中,实践往往被局限于道德范围之内。

  儒学要发展就必须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时代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而儒学实践理论这一概念将传统儒学的道德实践和现实时代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论创新的建构的哲学,

  即在儒学实践理论这个概念中,其主体是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在道德价值观照下去审察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者,其理论的内核是仁爱,其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其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儒学就十分强调实践的观念。

  对此,梁启超深有感触地说过:“后人多谓知行合一只说是王*明所首倡,其实阳明也不过是就孔子已有的发挥。

  孔子一生为人,处处是知行一贯,从他的言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他说‘学而不厌’,又说‘为之不厌’,可知‘学’即是‘为’,‘为’即是‘学’,盖以知识之扩大,在人努力的自为,……所以王*明曰:‘知而不行,是谓不知。

  ’”儒学的实践理论是讲究即知即行的,是体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但儒学这个实践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在道德上的实践,使道德实践和生活融为一体。

  儒学实践理论强调的道德理论实践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重要的文化标准,但只有这样的规定并不能使儒学更好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因为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理论文化的建设上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理论。

  而缺乏相对独特而有效的理论是限制儒学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换言之,如果儒学要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成长发展,那么儒学的理论创新是必然要采取的行动之一。

  现在很多人对儒学在当代的理论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清华大学方朝晖老师曾经说过,要通过厘清知识和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

  l而浙江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吴光老师对儒学理论也进行了新的探讨,他提出了“民主仁学”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特征即道德理性、人文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进行了说明。

  山东大学颜炳是老师指出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自我转换或转型的潜能,重铸民族灵魂,又要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格局,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方向转变。

  并主张儒学应当加强同当代社会的互动,以此使得儒学焕发生命力。

  复旦大学徐洪兴老师认为,儒学的伦理价值经过现代转换和诊释可以对防止现代的弊病有所贡献。

  以上诸位老师对儒学的发展,各陈其见,积极对儒学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创造,是当代中国学界对儒学发展可能性的探求活动的缩影。

  换言之,儒学的当代理论创新是极具开放性的。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笔者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日常学习心得,以此种方式表达出来。

  一个命题和理论的基础是概念,所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当然离不开概念。

  而儒学中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儒学实践理论。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是超越于特定时代和特定具体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

  因其抽象,所以对具体内涵的规定就少,该概念的开放性就较大,所以很适合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规定和演绎。

  首先对这个儒学实践理论下一个定义: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沦创新的建构的哲学。

  首先,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第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精神;第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对时代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第四,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是立足于传统和现代的对文化的抽象化把握和思考。

  下面我们对儒学实践理论的几个内涵分别加以解析。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

  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这里所谓的儒者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研究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

  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下,所谓儒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的。

  首先,儒者是一个有道德价值的人。

  这是儒学自孔子以来十分强调的首要内容。

  儒学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学”,即“觉”也,是觉悟做人的道理,即道德价值。

  《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也提到仁义礼智四德是人性善的萌芽。

  这些都表明,道德价值是为人的根本原则。

  后世儒者从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力,明其道不计其功”到朱熹的天理道德观念无不秉持了先儒的这一理念。

  其次,这里的儒者蕴涵着个体的意味,即强调的是个体儒者,这也是儒学重视个体的传统。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欲”、“勿欲”、“欲立”、“欲达”都针对个人而言。

  《大学》中可以看到儒学的个体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

  ”这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并指出这个道德修养是人人必须且能够做到的。

  谈到儒者,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儒者的历史意识。

  中国儒学很重视历史,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是对上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孔子及其后学都“祖述尧舜,文武”的文化倾向无疑鲜明地展示了儒者们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识,尤其是自韩愈后创立的道统学说,其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在展示儒家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儒者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和责任意识。

  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儒者的道德价值对其活动的意义,因为这是儒者必备的品质。

  道德在人的活动中起到了价值观照活动的作用。

  在这方面,以三苏为代表的宋代蜀学提出的“推阐理势’,观点明显,“圣人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时”大致相当于“推阐理势”中的“势”,教则相当于其中的“理”。

  这里的“理”即儒学的道德义理,“势”则是指事异备变。

  这就是说,道德价值高于事实,以道德义理来观照社会事态的变化,采取合理的方法手段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所以要用道德来指导规范人类社会的生活,恢复人之作为人的尊严,恢复人道的崇高”。

  hTtP://Www.XcHeN.COm.cn

  总而言之,作为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的儒者需要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并在道德价值的观照下,去审查历史和现实,这是作为一个儒者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

  早在儒学开创者孔子那里,仁的思想便已经成了最高的思想观念,而这个观念的核心就是仁爱。

  这个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了证明和发展,应用在政治上就是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后世的儒学者无不以仁作为最高的价值,观照现实世界,以儒学的视野解决社会时代问题。

  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儒学的仁爱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以北宋儒学为例。

  “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则可以认为北宋既是一个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

  政治变革通过政府有组织有序地进行,是在儒学复兴的文化支持下自觉进行的政治调整……也正因为二者被历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治变革引发了儒学复兴的问题意识,反过来,儒学复兴又影响了政治变革的方向性选择,所以,

  北宋儒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治哲学,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是对文明秩序及其最高的体现形式—政治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和重建。

  批判是追索文明秩序的合理性依据,所谓天道性命之理,即由此发畅;重建是探讨文明秩序、政治制度的合理模式,于是需要推阐王道,作为最高政治宪纲,从而将师古与用今结合起来,使现实政治朝着合理模式的方向调整。

  正是围绕批判与重建的时代课题,触发北宋儒者的思想激情,形成各种学派,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思想史画卷。

  ”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王道思想在北宋儒学者处成了宪纲原则,成为观照现实时代问题的道德价值标准。

  儒学的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思想。

  首先,自儒学创立之初开始提出力行仁爱,绵延数千年而不中绝,这是历史的选择。

  而历史的选择则证明仁爱具有超时空性。

  其次,仁爱能满足人类内心精神需求。

  在人类交往中,人总是希望能够被尊重和关爱,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

  当将仁爱思想付诸交往时,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精神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满足。

  而这正是人类要追求的生活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上说,仁爱是普遍的,它实际内存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

  仁爱是普遍的道德价值,而普遍道德价值的意义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以仁爱认识社会现实,以仁爱批判和改革现实,从而力图达到社会的和谐。

  从本质上来说,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主体观照社会现实的依据和标准,儒学实践理论主体的其他方面的意识都以仁爱为中心而展开。

  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反思时代问题

  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

  从儒学实践理论的含义来看,儒学实践理论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思,换言之,反思时代问题构成了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实践理论把握时代问题的基本方式是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

  所谓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就是将时代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加以思考,从而给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以哲学的方式来理解时代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因为时代问题背后牵动的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系。

  如果将历史问题哲学化思考,那么必然涉及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

  因此,反思时代问题时必然要讨论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研究的是人类面对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和方法正是在哲学史,也就是他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的。

  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只有与以往的哲学不断地进行对话,才能进入这些问题并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