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大班科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蚕豆和豌豆植株的不同点。
2.能用语言和记录表达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初步了解两种植物的相同点。
3.积极与同伴交流,感受观察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孩子收获的蚕豆和豌豆植株蚕豆生长PPT幼儿记录单(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1.观察蚕豆,感知蚕豆的特征。
师:蚕豆是什么样的?我们仔细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和好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观察比较蚕豆和豌豆,感知它们的不同。
(1)幼儿自主观察比较蚕豆和豌豆的不同点。
师:蚕豆和豌豆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幼儿有序的观察并记录。
(4)师生交流并共同小结。
3.打开蚕豆荚和豌豆荚,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4.观看PPT,了解感受蚕豆和豌豆的生长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学会看图示制作旋转玩具。
2、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知道眼睛会产生错觉,旋转后的鱼儿和小鸟的位置会有变化。
3、对“错觉”游戏感兴趣,乐意参与科学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双面胶带、胶棒或浆糊,筷子人手两根,剪刀人手一把。尺子或一根绳子。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请你猜猜这是什么?
2、通过提问引出主提。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眼睛,你的饿眼睛能看见什么?
——教师: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许多存在的东西,眼睛看见的就都是对的吗?
3、阅读幼儿用书,学习制作《转转转—鱼儿的家》。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看图示,教师示范讲解制作中的难点:
——剪下制作材料。
——看图示用双面胶将筷子固定在方面。
——让幼儿了解制作步骤,幼儿进行制作活动,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4、引导幼儿玩一玩操作材料,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现这种现象呢?启发幼儿说说:鱼缸是鱼儿的`家。
——教师小结:我们的眼睛看见一条鱼和一只空鱼缸,但是,当我们旋转它们以后,我们的眼睛产生了错觉,鱼儿就游到了鱼缸里,这是视觉暂留现象。
5、学习制作《转转转—小鸟家》。
—教师:刚才,小朋友制作了《转转转—鱼儿的家》,看一看,想一想,如果将中间这张画做成旋转玩具,会怎样?
6、幼儿独立制作《转转转—小鸟家》,并与同伴交流、分享旋转后出现的错觉现象,想一想:为什么小鸟会飞到大树上?说一说:大树是小鸟的饿家。
7、扩展幼儿的想象,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做了两个有趣的旋转错觉玩具,你还想做什么错觉玩具呢?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的目的: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观察、感知、区分,从而体验声音的产生,懂得声音强弱、长短、高低等粗浅的知识;
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加操作活动,使之对各种发声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及节奏感;
4、通过发现声音与人的关系,教育幼儿讲礼貌、遵守纪律。
活动准备:
1、各种小乐器、玻璃瓶、瓶盖、易拉罐、小塑料桶、铁条、小沙石等;
2、让幼儿在家、在外观察各种有趣的声音,并知道一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活动过程:
1、体验声音的产生:
(1)我们一起来跳快乐舞;
“请你们想一想,刚才快乐舞中所发出的声音如啪啪啪、踏踏踏、嘘嘘嘘、嘚嘚嘚是怎样发出来的?”两手拍在一起,就能拍出啪啪啪的声音,用脚朝地面踏地时就会发出踏踏踏的声音,用舌头用力在口里弹动时就会发出嘚嘚嘚有声音,当把嘴撮起从口中用力向外喷气时,就能发出嘘嘘嘘的声音。
(2)请全体幼儿在室内用器械或身体想办法让东西发出声音,引导幼儿用手用力拍门、窗,用铁条敲扔玻璃瓶,用力拍椅子,把石头放进易拉罐摇,把瓶扔下地,用手掌拍脸,用力揉纸等。除了刚才你们自己动手发现各种声音,平时你们还听见过什么声音?它们怎样发声?引导幼儿:吃饭时,听到汤匙碰碗的声音,水龙头的水滴到水桶里的声音,洗澡时发出的声音,用手按门玲发出的声音,电视机打开开关就响的声音,回家开关门的声音。当你们不用手或其它东西碰东西,会不会有声音发出来?请试试。引导幼儿:两只手不拍在一起,没有声音。脚不碰地面也没有声音,不用手拍桌子也没有声音等。
(3)小结:对了,刚才小朋友都说了,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动了才能发出声音,不动它就不会发出声音,同时教育幼儿要做一个爱动脑筋、想问题的好孩子。
2、感知、区分声音,初步知道声音有强弱、长短、高低之分。
(1)你们都听见过什么声音?
幼儿:汽车叫、小鸟叫、小狗叫、歌声、笑声、流水声、喝水声、爸爸打呼噜声等。
(2)应启发幼儿运用对比法初步掌握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你们想一想,谁和谁相比,它们的声音强(大声、有力)、弱(小声)、长的、短的、高高的、低低的?谁说的对,模仿得好、像,我们就跟他(她)学。
幼儿:“老虎叫的声音强,小猫叫的声音弱”,“打雷的声音强、闪电的声音弱”,“公鸡叫的'声音高,母鸡叫的声音低”,“小羊叫的声音长,青蛙叫的声音短”,“手铃的声音高,双响筒的声音低”,“火车鸣叫声长,汽车鸣叫声短”等。
(3)利用声音与人的关系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同时对有趣的声音做个小结。“声音是很奇妙的,如果你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平常生活中你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一定很好听,如果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那么你在平常生活中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一定很难听,甚至影响到别人。”请幼儿们自由交谈,在平时自己怎样做,才能使各种声音发出来很好听,才能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在幼儿园生活、学习,有些什么声音不应该发出来?让幼儿们自由讨论,老师指导。“小朋友经过讨论,都知道什么声音好听,什么声音不好听?希望小朋友们无论在玩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小心不要发出难听的声音影响别人,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样老师和大家都喜欢他(她)。
3、复习打击乐《西班牙斗牛士》。
(1)全班幼儿自由选择乐器进行合奏;
(2)要求幼儿打击乐器节奏稳,注意乐曲中强弱部分,用正确的方法打击各种乐器,使它们发出动听的声音;
4、以律动的“叫声“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一群男孩子在草坪中发现了几只黑灰色的小虫子,一碰它们就蜷缩成一团,像个小西瓜。就此孩子们产生并提出许多问题,“西瓜虫”成为他们每天关注的热点。天生对昆虫的好奇与喜爱,恰好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契机。
活动一虫子的名字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虫子的外型特征,发挥想像力,为虫子起一个险当的名字。
2、初步学会调查,并能讲述调查结果。
3、激发对虫子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观察虫子,起名字。
(2)学名、俗名的调查活动。
(3)关于虫子名字的口头报告。
2、活动实录:
(1)教师适时提供放大镜,引导孩子观察、讲述。孩子们把虫子放在手里,拿着放大镜观察、引逗。激烈地争论其名字:
“一动,就变成小球,像个地球,叫它地球虫吧”;
“不对,像个皮球,叫皮球虫”;
“身上有7条花纹,叫七纹虫”;
“有十四条腿,应该叫多腿虫”;
“特像个小西瓜,叫它西瓜虫吧”……
孩子们经过商讨,达成统一意见,暂且称为“西瓜虫”。
(2)教师引导孩子调查“西瓜虫”的学名、俗名。入园、离园时,孩子们纷纷将家长请进幼儿园,一同观察西瓜虫,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西瓜虫的学名和俗名。
星期天,让家长陪同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上网查询有关西瓜虫的资料。
(3)教师鼓励孩子积极地口头表述调查情况。
苑金浩说:“奶奶不叫它西瓜虫,而叫它‘衣毛虫,,因为它生长在烂草里、长毛毛的地方。”老家是东 北的刘威全说:“它叫‘潮虫’,我妈妈叫它‘潮湿虫’。”
关于西瓜虫的学名查了许多资料未查着。
3、延伸内容:
(1)查阅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让孩子们讨论西瓜虫的特征——假死性。
(2)采访西瓜虫为什叫潮湿虫,让幼儿探讨西瓜虫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
(三)活动反思
在为西瓜虫起名字这一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观察、表达的机会。幼儿对西瓜虫的外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产生了新的疑问——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为什么又叫潮湿虫。教师应及时将问题列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将活动丰富多样化。
小知识
为什么西瓜虫变成西瓜
如果发现了西瓜虫,只要稍稍动它一霞,它就会把身字蜷缩滚成一团,非常有趣。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假死。
假死是昆虫躲避敌害的一种方法,这是西瓜虫自我保护呢!——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二 西瓜虫的家
(一)活动目标
l、通过寻找西瓜虫的家,了解其生存环境。
2、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寻找西瓜虫的家。
(2)喂养西瓜虫。
(3)小实验:拯救西瓜虫。
(4)给西瓜虫设汁新家。
2、活动实录:
(1)教师提供小木棍、小瓶子、小罐子,引导幼儿寻找西瓜虫。孩子们在水泥墙和草坪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许多西瓜虫,但在草坪上却很少找到。有的孩子过来问我,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2) 小朋友挖到西瓜虫以后放在大碗和小玻璃瓶子里,过了几天,大碗里的西瓜虫有的不会动了,而小瓶子里的西瓜虫却爬得很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触嗅两种不同器皿里的沙土情况,鼓励幼儿说出比较结果:碗里的沙土干巴巴的,瓶里的沙土湿乎乎的。——西瓜虫是被太阳晒死了。教师再引导 幼儿回忆捉虫时缝隙里多、草坪上少的原因,并鼓励幼儿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幼儿做实验——如何救活碗里的西瓜虫。有的幼儿往碗里放饼干、巧克力等吃的东西,有的幼儿往碗里倒水。结果发现,倒水后的西瓜虫没有再死去。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西瓜虫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地方。
(4)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力,为西瓜虫设计新家。
小知识——西瓜虫
西瓜虫属多足纲昆虫,身体分为头部和去干两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单眼数个。驱干部偏扁而长,有多数体节合成,每个体节有一对足,用来爬行。呼吸器官时气管,生活在潮湿、疏松、有机物丰富的土壤里。
为什么西瓜虫会被晒死?
西瓜虫的表皮外面,有很薄的一层胶质层,厚度不超过千分之一毫米,起着不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掉的重要作用。西瓜虫最害怕失水,失水过多就会死亡。所以在土壤里生活的西瓜虫,表皮与土壤的摩擦破坏了胶质层,所以在太阳下一晒,水分就会很快从身体里蒸发掉,它就活不城了。——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三再现西瓜虫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式自然真切地表达对西瓜虫的认识。
2、相互分享新经验。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创编、展示有关西瓜虫的儿歌、故事、歌曲。
(2)泥工制作、绘画:西瓜虫。
(3)游戏:西瓜虫变变变。
2、活动实录:
(1)教师和幼儿刨编的儿歌:西瓜长,西瓜圆,西瓜爬爬洞里钻。创编的谜语有:有个小虫虫,身穿黑衣褂,遇到危险来,变成小西瓜。请你猜一下,它名字叫个啥。
(2)孩子们利用土豆、地瓜及橡皮泥制作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西瓜虫。利用蜡笔绘画出不同形态、不同姿态的西瓜虫。
(3)孩子们设计出“西瓜虫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尽兴地表演着西瓜虫的动作:爬行、翻身、滚成一团,变成西瓜……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大班实用02-28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9
大班科学教案11-15
大班科学教案(荐)07-24
大班科学教案(集合)07-31
大班科学教案[精]07-26
大班科学教案(优)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