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时间:2022-11-18 13:26:4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1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2

  第2课时相遇问题

  年月日编号: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4和“练一练”,第35~36页练习五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受数学充满规律,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为学生每人准备百数表一张;每人准备o、5、6、7四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诉你一个数,比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在研究一个数的倍数时,人们发现了有一些数的倍数是有特征的。比如,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不是2的倍数。大家一起来试试看:有一个数是730,你觉得它会是2的倍数吗?怎样想的?

  揭题:这说明有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了2的倍数的特点。今天我们就利用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通过找倍数,发现和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数。

  出示例4,呈现百数表。

  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百数表,先在5的倍数上画“△”,再在2的倍数上画“o"。在找这两个数的倍数时,请大家注意每行数里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是2的倍数。能行吗?

  学生画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呈现分别画出符号的`数,学生校对、确认。

  2.探究发现特征。

  (1)引导:请观察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数,你能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指出: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

  引导:你能任意说一个这样的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验证我们发现的特征吗?大家试一试。(指名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引导用除法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追问: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

  (2)提问: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o)

  引导:请同桌两人互相举出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验证发现的2的倍数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样举例的?(学生口答举例)

  个位上不是2、4、6、8、o的数,会是2的倍数吗?自己举出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数?(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3)引导:观察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怎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说明:个位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3.认识偶数和奇数。

  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 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 ,这时只要比较 和 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 和 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 , > ,由此可得0.9> ,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齐: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 化成小数是: =4÷5=0.8,0.8<0.9,所以 <0.9,所以羚羊跑的快。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6

  设计说明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7

  设计说明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本节课所学习的“用坐标图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提升,是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描述位置,旨在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2.引导探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进行理解、发现、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转了一圈,大家都准确地找到了各个场馆的位置。请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们首先要确定好要参观的场馆,然后利用场馆分布图以现在的位置为观测点,确定方向(或角度),再根据距离就能准确找到要去的'场馆了。

  师:回答得真好。乐乐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营的位置,你能帮他找到大本营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作铺垫。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大鸣山风景区的平面图。

  (1)认真观察平面图,找一找,标出乐乐现在的位置(大鸣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问题:要救出乐乐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1:需要知道搜救原点是大鸣山,还要知道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认为不仅要知道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上,还要知道大鸣山和大本营之间的距离。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能更准确地找到乐乐的位置。

  (3)想一想,画一画,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并测量出距离。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生展示成果,师小结:大本营在大鸣山北偏东45°方向,距离大鸣山大约560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确定两地具体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下图是数学迷画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师:观察数学迷画的图,说一说与自己所画的有什么异同?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小组交流、讨论异同点,并说出大本营的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多样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材68页1题,然后小组交流。

  2.完成教材68页2题。(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及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3.完成教材68页3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后我们出去游玩时要注意什么事项?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画坐标图的步骤:

  (1)确定观测点;

  (2)从观测点引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并把观测点和被观测点连起来;

  (3)标出连线与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夹角;

  (4)标出连线的长度。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8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插图2,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例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图形的——)(课题:图形的运动—旋转)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判断其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唤醒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你来说:(手势,A到B)

  生:线段。

  师:请看,点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A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AB上的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AB上的C点也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AB的每一点都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再看,旋转前后B点和B’到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线段的旋转,问题的引领,经历旋转三要素的探究、发现、归纳、总结过程。】

  三、深化研究,旋转图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OA、OB、AB组成的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180°)请看△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三角尺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发现旋转的特征,为画图做好铺垫。】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85页第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旋转

  1、随堂练习

  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 °;从“1”到“3”,指针绕点_____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从“3”到“_____”,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从“6”到“12”,指针绕点按_____方向旋转了_____°

  2、

  将直角三角尺固定在方格纸上,并在方格纸上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请你思考并回答:

  (1)三角尺的每条边是怎样旋转的?

  (2)旋转前后三角尺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后反思:

  《图形的运动——旋转》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将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向一个方向平移几格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旋转的实质,不仅要初步理解旋转的含义和三要素,还要认识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是一堂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为教学内容的新授课,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观念,学会与他人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在引入新课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由老师的平移、旋转动作揭示出平移和旋转,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从线段旋转问题中发现旋转本质的三要素,将现实的旋转问题转化为基本的点线面的旋转问题,发展了空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二、抓住重点,注重过程展示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点的运动,二是线段的旋转,三是三角形的旋转,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出图形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要素;一定要说清“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旋转性质的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动手转一转、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理解旋转运动中的变和不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本节课教学,感觉也有不足之处,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设计的各个练习环节中,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度还不够,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说,大多数都是在听别人说,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课堂展示的机会相对来说就更多一些。

  其次,在教学语言方面,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该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最后,在教学旋转的特征这一环节时,节奏应该再慢一些,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多和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

  以上是我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本次活动得到了多位前辈教师的指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查漏补缺、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髓,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11

  一、 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行。

  (一) 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我们来做个游戏,这是什么字?这呢?(吴、杏、)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你们能把“吴”字上下这两部分换一下位置变成另外的字吗?“杏”字上下两部分换一下位置会变成什么字呢?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倒数。(板书课题)导入自然。

  (二)探究新知,突破重点。

  1、认识倒数。

  (1)出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并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学生交流

  ①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②等号左边的两个乘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乘积为1的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④互为倒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呢?

  ⑤你是怎样理解“互为”一词的?

  (预设:老师问--同学,你有好朋友吗?你最要好的朋友是谁呢?请站起来。我们可以说--是好朋友吗?应该怎么说呢?“--是--的好朋友,--的好朋友是--。互为是指互相成为。)

  (3)针对第一组算式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4/5×5/4=1,所以, 4/5是5/4的倒数,5/4是4/5的倒数,也可以说4/5和5/4互为倒数。

  (4)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2、进一步理解倒数

  (1)出示表格,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这些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多少?那么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具有怎样的关系?(面积是1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互为倒数。)

  3、求一个数的倒数。

  (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观察表格,思考:4/3的倒数是多少?9/7的'倒数是多少?

  ①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②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随机练习:2/9的倒数是多少?7/4的倒数是多少?5/6的倒数是多少?……

  (2)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出示题(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请你填一填2、3、)

  ①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仍然是1?那么它们的长和宽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谁来说说括号里填几?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②求一个整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也可以总结为:这个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③随机练习:3的倒数是多少?5的倒数是多少?……

  (3)求1的倒数

  出示题(正方形的面积是1,请你填一填1)

  ①这里该填几?为什么?

  ②1的倒数是多少?为什么?

  1的倒数是1。

  (4)求一个小数的倒数

  出示题(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请你填一填0.4)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是1,它的宽是几?求它的长其实是求这个数的什么?想一想,该怎样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小组讨论。)

  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再调换分数的分子、分母。

  (5)0的倒数

  0有没有倒数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

  0没有倒数。

  4、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题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面向全体的原则,同时也有拓展延伸,给学优的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有一个全面的考察。

  (四)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

  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13

  一、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主要包含两部分知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首先必须掌握倒数的意义与求法,其次是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所以我认为倒数的意义及其倒数的求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所以我认为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结合课本中的例子说明,然后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本节课,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所以我由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引入:

  先看看语文中有趣的“倒数”现象。汉字“吴——吞”,“杏——呆”激发兴趣!然后联想自然界中这样上下颠倒的动物。(蝙蝠、树懒)再到让学生思考:数字有没有这样的特性呢?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倒数。

  (二)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并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 什么是倒数?

  2. 互为倒数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3.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在小组自学过程中,深入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双方面的,例如“我和你互相成为朋友”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是我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再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倒数,以巩固理解。

  求倒数的`方法,仍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① 找倒数(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 整数(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 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因为1等于一分之一,一分之一分母、分子调换位置还是一分之一,就是1。

  ④0有没有倒数?学生可能会引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带分数及小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变成假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通过达标反馈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简述板书设计

  (略)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14

  年月日编号:

  教学课题: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理解方程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的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2x-x=3这样形式的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2-1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20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05

幼儿园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分礼物》含反思_小班教案06-20

五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案(精选11篇)07-1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06-09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一样的小熊在哪里》06-08

五年级数学练习十五教案(通用10篇)11-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06-17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送礼物》含反思(精选9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