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时间:2024-06-12 18:08:31 秀雯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精选10篇)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1

  教学内容:

  《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授人:

  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川民歌,能够在两首音乐的对比中感受句式、情绪和乐器音色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利用欣赏和试唱体验等方式聆听乐曲,知道管弦乐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圣管弦乐的初步认识并对其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两首乐曲的对比体验、分析

  教学难点:

  对此类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到陕西聆听了一首激情高昂的山丹丹,本节课教师带着你们到四川去玩一玩,你们可知道,四川方言中,他们的口头语说的.最多的都是什么吗?”

  “对了,就是噻”,不信,现在教师就用一首歌来告诉你们。

  二、新课教授

  1、出示《槐花几时开》的歌词。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

  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2、聆听《槐》,让学生划分乐句。

  3、教师尝试教授学生演唱歌曲,对歌曲留下印象。

  4、引出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对两首歌曲进行对比。

  《槐》《太》

  情绪储蓄、优美热情、强悍

  乐句四个两个

  音域宽窄

  5、出示管弦乐演奏《槐》。告之乐器分组,并进行聆听,听到乐器组变化时举手示意。

  (1)双簧管

  (2)圆号

  (3)长滴

  (4)小中大低音提琴

  (5)英国管

  6、聆听《太》

  (1)弦乐、圆号

  (2)长、短笛,单双簧管

  (3)大管、长号、大、低音提琴

  (4)长笛

  (5)长、短笛,单双簧管与乐队

  三、教师小结,总结歌曲与管弦乐的区别与特色。

  民歌:突出地方文化与特色

  管弦乐:彰显大气,音色更为丰富。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接触四川民歌,基本都能完成欣赏任务。

  在聆听管弦乐曲中,大多数同学对个别乐器的音色无法分辨,这说明平时对西洋管弦乐器了解和知道的较少。

  缺乏多媒体展示,应由学生在一定音乐知识的积累下才能将欣赏课上的更好。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2

  活动名称:

  太阳出来喜洋洋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认识大鼓、钹,学习敲击方法。学会用大鼓、钹演奏歌曲第二声部(衬词部分)。

  2.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拍,探索钹的止音方法。

  3.要求幼儿演奏钹的时,注意控制手臂的动作幅度,不与同伴碰撞。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按节奏分声部表演这首歌曲。

  2.大鼓、钹各三个。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复习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幼儿集体用热情、有力的`声音唱这首歌。

  (2)幼儿分两个声部唱这首歌。

  (3)幼儿分声部表演这首歌:一声部表演劳动动作;二声部唱衬词。

  2.指导幼儿学习听音乐演奏打击乐器。

  (1)认识大鼓、学习大鼓的演奏方法。听辨用鼓锤敲击鼓面和鼓边时声音的不同。

  (2)几名幼儿分别认识敲鼓的方法,其余幼儿跟做模仿动作。

  (3)认识钹、学习钹的抓握方法。

  (4)倾听击钹的声音、探索止音方法。(即敲击后,自然划圈后放在胸前衣服上)

  (5)六名幼儿,分别拿大鼓、钹练习合奏。注意按音乐整齐的敲击。

  (6)知道鼓、钹合奏,声音响亮,可以为衬词部分歌曲伴奏。

  (7)六名幼儿分别拿大鼓、钹敲击歌曲衬词部分,其余幼儿唱歌词,在老师的指挥下完整练习。

  (8)幼儿轮流使用大鼓、钹,在老师的指挥下完整练习。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3

  活动目标:

  1.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喜洋洋》,感受其欢快喜庆的音乐特点;

  2.尝试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游戏动作,能对输赢结果做出敏锐的反应;

  3.有两两合作、协商决定游戏规则和游戏玩法的意识。

  活动准备:

  音乐、图片(农夫、斧头、狼)、箩筐实物一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的心情好吗?你们觉得心情和天气有关系吗?

  1.欣赏歌曲,介绍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欣赏歌曲,用拍手的方式感受歌曲喜气欢快的节奏和情绪。

  3.欣赏歌曲,带着问题:歌里唱了什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重点引导孩子用肩部和手腕动作来感受挑箩筐晃悠悠的感觉)。

  二、熟悉歌曲内容,模仿游戏中的三个角色

  1.你听到歌里唱了谁上山岗?他是怎么去的?(出示“挑扁担的农夫和箩筐”)谁愿意来做一做?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扮演农夫,练习挑箩筐动作。

  2.农夫手上拿把什么?(出示“斧头”)斧头的动作怎么做?

  3.山岗上有什么?(出示“狼”)狼凶狠恶毒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三、学习音乐游戏

  1.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明确挑箩筐、拿斧头等标志性动作。师:我们来看看农夫、斧头、狼,他们谁控制谁?

  2.老师示范讲解游戏。

  游戏玩法:

  第一段:农夫出场

  第二段:斧头出场

  第三段:豺狼出场(间奏时段猜拳并进行奖惩)

  四、乐意与老师或同伴合作,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1.单人游戏(领队追、输家跑、赢家不动、输家可跑到赢家背后躲)。

  2.多人游戏(领队追、输家跑、赢家不动、输家可跑到赢家背后躲)。

  3.双人对抗游戏(两人协商输赢的奖惩方式)。

  4.分组对抗游戏(组内协商出拳内容,两组协商输赢的奖惩方式)。

  五、放松活动,同伴间互相捶背、捏肩、挠痒、打滚等

  六、结束:挑着砍获的豺狼回家咯(音乐伴随)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4

  一、对教材的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于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歌词纯朴、简洁,特别是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教学目标

  1、能用爽朗的歌声演唱歌曲,能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初步了解山歌的特点。

  2、通过聆听,感受,品位不同版本的歌曲,使学生开阔视野,体验音乐的奇妙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用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歌曲。

  2、上波音,跨小节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

  3、歌曲中的衬词演唱,把握演唱歌曲的韵味。

  五、说教法

  我通过运用听唱法、谈话法,视唱法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我歌曲内容

  七、教学重难点

  1、用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歌曲。

  2、上波音,跨小节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

  3、歌曲中的衬词演唱,把握演唱歌曲的韵味。

  八、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歌曲

  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的特点,四川的风土人情,通过听两首不同版本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去体验音乐奇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四川风土人情”及学唱“四川民歌”的兴趣,采用视听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学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学唱歌曲

  这是音乐课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点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步奏来完成:

  1 、欣赏歌曲,感受风格

  2 、展示节奏难点与旋律难点进行视唱,填词练习解决难点

  3 、听琴慢速演唱歌曲

  4 、完整而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这一阶段中,我采用听唱与教唱相结合,先采用”启发,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歌曲的难点,然后进一步的去解决难点问题,到最后能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三)歌曲处理

  1 、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形式来

  2 、师展示五段歌曲的演唱形式,学生演唱

  3 、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唱完歌曲后,让学生自己想想怎样让五段歌曲不在单调,枯燥,抓住音乐的特点,“读”懂音乐,理解音乐,追求一个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富有学习热情的音乐氛围,最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在笛声中下课)

  (四)歌曲拓展

  欣赏著名的导演王光利先生以这首为主题拍摄的公益片《太阳出来喜洋洋》。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5

  一、教学内容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二、教材简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音乐悠扬舒展,爽朗乐观,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歌词纯朴简洁、生动活泼,从放牧时呼唤中的吆喝声和当地喜庆锣鼓声中,提炼出的衬词“啰儿”“郎郎扯光扯”,伴以亲切的川东乡音演唱,朗朗上口,真挚清新,显得自然流畅,独具风格。这里的孩子们常常唱着它上山砍柴,抒发了孩子们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也表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学生分析

  该年级学生经过四年多的音乐学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初步掌握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中简单运用。而音色、节奏和速度几种音乐元素在音乐情绪中的表现及作用是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掌握的重点。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了解音色、节奏、速度的变化对歌曲情绪和音乐形象的表现所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更加热爱唱歌热爱音乐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形式,了解和感受节奏和速度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在表达音乐情绪时所起的作用。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结合实际尝试歌词改编,从而达到真正喜爱民歌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信的表现,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六、教学难点

  体验并接纳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形式。

  七、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具有双重性。一是音乐本身的,是显性的。如让儿童学习一定的音乐技能、发展音乐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等。这种显性的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容易被教育者所关注。还有一种则是非音乐的,是隐性的。如养成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发展智力(一般能力);发展身体动作;体验快乐的情绪;促进合作、交往、自信、独立性、责任心、自我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等良好个性的发展。这些教育因素由于跟音乐本身的关系不直接,常常隐含在音乐教育、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因此容易被人忽视,且它们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却又是最重要的。因此,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的音乐教学总目标,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本节课设计我力求让学生口动、心动、行动、情动,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到心情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八、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幽静的山林、鸟叫、音乐、流水……,这一切美好的场景令人心旷神怡,杂念得以清净,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2、接下来的呼吸训练、发声练习以及视唱练习,自然水到渠成,为后面的整个教学铺平道路,埋下伏笔。

  3、歌曲学习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去聆听、感受,对歌曲的山歌风有了初步的了解,进而感受其自由、简洁、明快、跳跃有力的节奏所带来的欢快情绪,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歌曲伴奏,体会四川劳动人民如歌样豪爽的性情,热爱劳动,心胸开阔的品质,同时,在这一遍遍不露声色的听赏感悟中,学生对歌曲旋律早已是烂熟于心。

  4、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曲谱的视唱、分析,让学生对该曲乃至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相信更多的孩子在课后会去更多关注相关信息。

  5、至此,学生想亲自体验歌唱的胃口应该是给吊的很足了,本歌的歌唱教学已没了什么障碍,随音乐唱出来,或者说把对歌曲的激情、对四川人民的热爱之情迫不及待的要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唱准歌曲,巩固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亦在这个环节得到很好解决。

  6、通过学生动口去唱,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歌曲形式单一、枯燥,缺少新鲜感。为下面的探究提出问题。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了解的歌曲演唱形式,用我们学过的音乐知识把歌曲变化一下,让歌曲演唱起来更加精彩。同一件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理解音乐,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把自己的建议和大家来分享,追求一个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富有学习热情的音乐氛围。

  有一句话很好地阐述了学生全方位、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作用----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完全理解。所以,我们音乐课要让学生“心动”还要“行动”,只有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优质有效地音乐课。

  7、同样,在接下来的歌词创编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创编表演,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最终同意目标。

  8、后面的拓展部分,通过阿宝原生态的演唱以及“黑鸭子”组合的合唱视频,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样也是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6

  教学目标:

  1、听辨歌曲,在体验、实践、创作中体会这首山歌的特点。

  2、明白五声调式和上波音的特点,感受四川地方语言,能够有表情、有意境的演唱歌曲。

  3、通过有感情的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了解民歌、喜欢民歌。

  教学重点:

  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怎样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大幅场景图片、打击乐(大鼓、镲、双响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观看视频)

  呼吸练习(三慢三快)

  二、体验活动

  1、有表情的'喊太阳:太阳出来了(三次)

  2、体验鼓、镲演奏。

  3、师范唱,生体验歌曲风格,引出课题。

  1)喊太阳→师表演唱第一段→师原速欢快演唱歌曲一二段。

  2)歌曲风格

  3)出示课题

  三、复习、处理歌曲

  1、分析这首民歌特点

  1)跟钢琴唱旋律,感受五声调式。

  2)生跟钢琴手划旋律线,唱旋律,感受山歌的特点。

  2、歌曲语言特点?

  1)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一二段

  2)分析语言特点,体验。

  3)有感情的完整朗读一二段歌词

  3、处理歌曲

  1)生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二段(生双响筒一起伴奏)

  2)聆听、感受、演唱上波音,感受其特点及作用

  4、跟钢琴完整演唱一、二段。

  5、深入处理歌曲

  1)人声模仿脚步声

  2)人生模仿砍柴声:

  3)生同时演唱三声部(双响筒伴奏)

  4)三声部及双响筒锣鼓队一起奏唱

  5)完整表演唱

  四、拓展

  1、播放视频

  2、讨论交流

  3、总结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7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民歌,并懂得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明白我们幸福的生活是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了解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方法。

  3、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高亢明快的歌声来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学习波音、连音的演唱方法,并了解常用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并能够运用波音”“连音线”的演唱方法结合山歌风格特点进行演唱。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鼓、双响筒

  五、教学过程:

  一、玩音乐游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有趣的游戏。

  1、玩音乐游戏,让学生听音乐,抢答歌名是什么?是哪里的民歌?

  ①茉莉花(江苏民歌)

  ②草原就是我的家(蒙古族)

  ③凤阳花鼓(安徽民歌)

  2、师小结,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玩游戏,听了三首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好听的民歌。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走进多彩的乡音世界,去学习其他地区的民歌。

  二、感受歌曲,了解歌曲

  1、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表现了什么内容?

  2、让学生说说歌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劳动情景?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在劳动?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知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首描绘了劳动人民上山砍柴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3、再听歌曲,听听老师拍手的地方歌词有什么特点?

  4、学习衬词:

  (1)刚才老师拍手的地方出现的这些词就是歌曲的衬词,为什么要加这些衬词呢?(更能表现出喜洋洋的心情,还能表现出他们劳动时有力量)(

  2)刚才老师介绍过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四川人民喜欢在歌曲里面加入自己的地方方言来表现歌曲。同学们再听一听,哪句衬词是用四川方言唱的?

  学用四川方言学习衬词“朗朗扯光扯”(可先让学生试说)、

  (3)听全曲,让学生跟着吆喝衬词。

  三、学习歌曲

  同学们吆喝得真好听,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学习这首歌曲。

  1、跟琴唱谱,认识和学习“连音线”和“波音”的演唱方法。

  2、用“lu”哼唱。

  3、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a.跟琴唱;

  b.师生接龙唱(指导学生用高亢明快的声音演唱)。

  (2)、继续学习第二至五段歌词:聆听全曲,心里默唱。

  (3)、听范唱跟唱全曲(提醒学生唱完第三段后有一段间奏)。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师在衬词处加入击鼓进行伴奏)。

  四、表现歌曲

  同学们唱得真好听,好多乐器都想加入你们的演唱中。大家同意吗?

  1、师生合作依次为打击乐(鼓、双向筒)创编表现形式;

  2、打击乐合奏;

  3、把学生分成三组:打击乐组、演唱组、吆喝组;

  3、集体合作,完整展示。

  五、歌曲拓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说山里的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辛苦吗?可他们还唱着豪迈、热情的山歌,我们可以看出樵夫们身上怎样的品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歌词最后一句说: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不愁穿,说明什么?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要我们通过自己的说手来创造的,培养学生以音乐为伍,与音乐为伴的乐观主义精神。)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8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啰嗨”的衬词表示歌曲的欢快有力。

  2、乐意与老师、同伴合作演唱歌曲,体验对唱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图谱、音乐伴奏

  三、动过程:

  1、练声部分

  “小朋友们好,刘老师你好”

  歌曲:两只小鸟

  2、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新的歌曲,请你们的小耳朵听听看这首歌曲和“春天”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3、学习歌曲衬词——啰嗨

  倾听音乐一遍(啰嗨的.声音响)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啰嗨符号图片

  教师清唱,幼儿倾听

  教师唱歌曲的前一部分,幼儿唱“啰嗨”

  边唱边出示图片

  4、学唱歌词部分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5、教师指挥,幼儿交换演唱

  6、结束部分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9

  教学目的

  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止。

  2、能准确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谱和歌词。

  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4、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C 2/4

  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 —

  ni no ni no ni no ni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

  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

  三、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大家搭乘火车,跟着音乐,感受这辆火车把我们开往那里?

  2、听赏音乐“火车向着韶山跑”,边听边模仿开火车的动作。

  3、这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四、新授课

  1、导入新课

  师:火车把我们带进了韶山,已听到了各种民歌,也学唱过一些民歌,大家都知道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我们听过的《落水天》、《对鸟》都属于山歌。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山歌,请你们听一听,想一想,这首山歌是人们在什么时候演唱的.?

  2、听音乐: 指导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

  3、讨论分析歌曲

  生:是人们上山打柴时唱的。

  师:是啊,你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生:很神气,很高兴的(乐观的)

  再次听音乐,注意旋律

  师:你发现什么?

  生:有“ ”记号。

  老师解释“波音”:从本音出发向上波动一个音再回到本音。

  举例:2 ——2 学生唱一唱 ;老师指出跨小节切分音,请学生来想一想这个音唱几拍?并划拍唱一唱

  4、学唱乐谱

  1)根据音高来模唱旋律。

  2)齐声划拍轻声唱旋律。

  3)师生接口唱乐谱 ;注意:波音的演唱,跨小节切分音的节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演唱乐谱。

  4)分小组来演唱歌谱,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唱得最好!

  5、学唱歌词

  1)先听音乐

  2)再跟琴轻声演唱歌词。 注意:衬词的演唱。

  3)学生来排练这首乐曲,可以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演唱。

  提示:可采用齐唱、领唱、分组唱、轮唱等形式。

  4)请学生自己选择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

  5)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 3 2 1 2 —” 太阳 出来 罗学生自己进行排练,并进行表演。

  五、小结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 10

  一、教学资料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首四川民歌,描述了旧时代人们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

  民歌采用了上、下两句式的乐段结构,其调式为五声商调式。上句四小节:

  以“”为主,构成三音列的旋律进行。这种进行虽然旋律线的起伏不大,但却个性明快。这种级进式的三音列进行,更接近歌词的语言音调。句尾落在属音6上,构成半终止。下句六小节:以“6”为主,采用了四音列进行。旋律中强调了四度进行,这就使旋律更为高亢、豪放、有生气。最后也是以四度进行而结束的,这种终止法很有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节奏的形声衬词“郎郎扯光扯”,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衬词的的增加使下句扩充为两小节,从而使民歌成为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打破了对称的两句式乐段结构,显得更加活跃。

  三、目标预设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中国民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歌曲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表现歌曲。

  (2)、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性学习的思维,在课堂学习这一空间中,通过师生、生生间合作交流,探索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重点:节奏、声音)。

  3、知识与技能:能用爽朗的歌声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能合作讨论表现歌曲,初步了解山歌的特点,并能根据山歌的特点,分辨出是山歌的歌曲。

  四、课前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情绪,并学会合作、讨论表现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2、引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音乐学习中善于发现音乐的变化之处,探索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重点:节奏、声音)。

  3、能根据山歌的特点,分辨出是山歌的歌曲。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听歌曲

  师:这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咱们一齐来欣赏欣赏吧!在欣赏时注意这几首歌曲演唱的声音有什么共同点?(媒体播放音乐)

  音乐片断一:《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音乐片断二:《信天游》陕北民歌

  音乐片断三:《牧歌》内蒙民歌

  师:三首歌曲的'声音有什么共同点?

  生:高亢、嘹亮、拉长声……

  2、欣赏图片

  师:老师在去年暑假去了位于我国四川省北部的风景旅游胜地DD九寨沟,哎呀,当一踏进九寨沟时,我的心都醉了:那里风光旖旎,草木青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到处都是迷人的景象。让我们一齐来看看九寨沟的风景吧。(媒体播放九寨沟风景,并伴有《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视听民歌,使学生迅速进入音乐学习的氛围,同时为下一步总结山歌的特点作了铺垫。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带给了逼真的听觉和视觉效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要说吸引我的可不光是这些,更有那高亢、激昂的四川民歌。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2、学生用“la”跟着钢琴哼唱。

  3、歌谱教学。

  (1)、教师唱歌谱,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用了哪些音?

  生:do、re、mi、sol、la。

  师:民歌通常都是由这五个音构成音调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中开头是“re”,结尾也是“re”,中间还出现一些“re”,这种调式叫“re”调式。让咱们再来欣赏一首“re”调式歌曲吧!(媒体播放《绣金匾》)

  [设计意图:通过找这首歌曲中用了哪些音,进而学习了民歌调式,并拓展欣赏了一首“re”调式歌曲。]

  (2)、师: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条旋律,你有什么发现?

  (媒体出示)

  旋律变化一:

  旋律变化二:

  生:两条旋律都是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曲谱……

  师:听老师唱这两条曲谱,请同学们思考这两条旋律变化了什么?

  生:变化了音的长短,音的强弱……

  师:音的长短,音乐中我们称为什么?

  生:节奏(媒体出示);

  师:音的强弱,音乐中我们称为什么?

  生:力度(媒体出示);

  师:演唱时有时连贯,有时跳跃是什么在变化?

  生:声音在变化。(媒体出示)

  师小结:演唱歌曲是一种创作活动,以上两条旋律通过用延长记号、断音记号、等音乐记号使音乐中的节奏、力度、声音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塑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4、学习难点

  (1)、波音

  a)、师:(媒体出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个记号象什么?

  生1:象字母。

  生2:象弹簧。

  师:你们表达得挺形象的,这叫“波音”记号,属于装饰音的一种。

  b)、讲解唱法。

  师:当某个音符上面标有波音记号时,先唱这个音,再唱这个音的上方音,最后再迅速地唱这个音。(媒体出示)如:“re”上面有波音时,就唱成“re-mi-re”。

  c)、师:老师分别用有无波音两种方法演唱“喜洋洋欧郎罗”这句歌词,你们听听,说说它们有区别吗?(师演唱)

  生1:加上波音能感觉出心在颤动。

  生2:加上波音有得意的感觉。

  生3:加上波音能感觉出歌声在山谷里回荡。

  生4:加上波音有喜气洋洋的。感觉。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讲解唱法,并比较演唱有无波音,使学生理解了波音在这首歌曲中的作用。]

  (2)、衬词

  师:在民歌中,有一些词没有实在意思,但在歌曲中具有烘托气氛,突出民歌风格的作用,如我们三年级下学期学过的北京民歌《对鲜花》里的“呀格呀根唷”,这样的词叫“衬词”。衬词来源于生活,如:“罗儿”是呼牛吆喝声;“郎郎扯光扯”是锣鼓声;“欧郎罗”是四川地方语。这些衬词很有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媒体出示),唱起来朗朗上口。

  5、学生齐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五段的表现形式。(教师给于适当的提示)

  第一段:第一组合作讨论由一男生大声喊“太阳出来啦”作为歌曲的引子,再演唱第一段。

  第二段:第二组合作讨论由男生齐唱第二段,因为由男生齐唱更能表现出山里人“不怕虎豹和豺狼”的英勇气概。

  第三段:第三组讨论用歌伴舞形式表现歌曲。由一女生舞蹈,其余人齐唱。开始时舞蹈动作慢些,然后还原成先前的速度,表现出“悬崖陡坎”很难走,所以要留意的慢慢走,后面的还原成先前的速度,表现出山里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四段:第四组合作讨论用自由的速度演唱。

  第五段

  师:教师带给了独唱和齐唱两种演唱形式来演唱第五段,你们觉得哪种形式更好些?为什么?

  学生:齐唱的形式更好些。因为此段是结束段,要热热闹闹的,用齐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出热闹的气氛。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用心的合作讨论,根据歌曲及歌词的意蕴,表现创作了五段的演唱形式,掀起了本节音乐课的高潮。]

  2、用打击乐器伴奏。

  师:咱们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媒体点击“锣”发出的声音)

  生:“锣”的声音。(媒体点击“锣”的图片)

  师依次点击“鼓”、“镲”的声音和图片。

  师:歌曲中的“郎郎扯光扯”象什么声音?

  生:象打击乐器锣、鼓、镲的声音。

  师:对的!下面请三位同学用打击乐器锣、鼓、镲在歌曲的“郎郎扯光扯”处敲打节奏,其余同学在此处双手拍节奏。

  师:你们觉得加上打击乐器好不好?为什么?

  生1:好!因为加上打击乐器会更激动些。

  生2:因为加上打击乐器会更兴奋些。

  生3:因为加上打击乐器更有喜气洋洋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以及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学生明白添加打击乐器在这首歌曲中的作用。]

  (四)、归纳评价,深化迁移

  1、总结山歌特点

  师:四川是个多山的地区,人们在山野间的交流,会用怎样的声音?

  生:声音连贯的、高亢的、悠长的……(媒体出示)

  师:演唱歌曲时的节奏通常是怎样的?

  生:节奏舒展的、自由的……(媒体出示)

  师:衬词的特点我们也总结过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师小结:通过演唱、听赏同学们对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已耳熟能详了。这种人们在山野间劳动时演唱的民歌,称为“山歌”,“山歌”的风格特点,同学们已提炼出来了。咱们一齐来读一读吧!

  其实山歌只是民歌中的一种,民歌按体裁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媒体出示)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劳动号子和小调。

  [设计意图:依据上面的铺垫,让学生既顺理成章地总结出山歌的特点,又加深他们的印象。]

  2、民歌拓展,分辨“山歌”

  (1)、媒体播放各种体裁的民歌。(媒体出示)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歌曲,咱们来听听,哪些是山歌?哪些不是山歌?请注意必须要根据山歌的特点来辨别。(媒体播放)

  《放马山歌》云南民歌《牧歌》内蒙民歌

  《绣荷包》云南民歌《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

  《信天游》陕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

  师:刚才听的歌曲是不是山歌,依据是什么?

  生:(略)

  师:他的回答对吗?下面我们就请他上来用鼠标点击答案吧。

  学生逐一分别予以回答与点击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用媒体播放民歌,让学生先回答,再自己上电脑操作,示现预设答案,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异常高涨,掀起了本节音乐课的又一次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温故知新

  问:《放马山歌》、《信天游》、《牧歌》三首都是“山歌”,可表现的资料、情绪、音乐形象怎样会各不相同呢?

  生:这是音乐中的节奏、声音、衬词等在起作用。

  师:除以上三种要素在变化外,还有许多表现音乐的手法,如:旋律、力度等等的变化。

  (3)、作业

  师: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山歌”这一体裁的各地民歌,请收集相关资料。

  相信你们定会从中学到很多音乐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学生缓缓离开音乐教室。)

【幼儿园教案:太阳出来喜洋洋】相关文章:

《喜洋洋》教案10-06

中班音乐教案喜洋洋01-26

大班音乐教案《喜洋洋》02-07

幼儿园喜洋洋音乐舞蹈教案10-06

幼儿园大班教案《太阳》12-26

喂出来教案10-12

雨停了太阳就出来作文02-26

幼儿园大班教案《绿太阳》10-07

太阳的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