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

时间:2023-05-27 11:27:5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行四边形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过程方法:在对简单图形分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下图,认真观察。94页的一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分类的.要求。

  (2)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引导学生从自动拉门、篱笆中找出平行四边形。

  2、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⑴学会画平行四边形。

  教师掩饰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⑵引导学生找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二、实践与应用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把它涂上色。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的例1、例2、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4页的练习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

  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名称。(电脑出示)

  2.在这几个图形中,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呢?

  3.大家想不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l中的第一组图形。

  提出要求:这儿有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对学生的交流作适当点评,使学生明白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都是可以的:即数方格比较大小或把左边的图形转化后与右边的图形进行比较。

  (2)出示例l中的第二组图形。

  提出要求: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小结: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转化。这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2.教学例2。

  (1)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提问: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提出要求: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用实物投影演示剪、拼过程)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 (继续请学生演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各种转化方法,进行小结。

  (4)讨论:刚才大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的。大家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沿着高剪开,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

  (5)小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3.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2)操作: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并求出面积,再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cm) 宽(cm) 面积(c㎡) 底(cm) 高(cm) 面积(c㎡)

  (3)小组讨论:

  ①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反馈、交流,抽象出面积公式。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如.下的板书: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二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底×高

  (5)用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S=ah

  (6)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通过指名板演和评点,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三、巩固深化。

  1.指导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计算时应用了什么公式。

  2.指导完成练习二第1题。

  (1)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尝试操作。

  (2)讨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它的底和高可以分别是多少?

  (3)学生继续操作后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对展示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判断,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3.指导完成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指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

  提醒学生: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数。

  4.指导完成练习二第3、4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5.指导完成练习二第5题。

  (1)同桌两人分别按要求做出长12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平放在桌上。

  (2)指导观察、思考。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成的长方形和用长方形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它们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面积呢?

  (3)指导测量、计算,验证猜想。

  (4)连续拉动长方形,启发思考面积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使学生了解用数方格方法计算面积时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同时初步学会用这方法估计并计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使学生体会平移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感受转化的策略。体会平移后图形的面积不变。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 64 – 67页

  说教材: 教材先给出方格上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从数图形中的方格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仍然是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遇到图形中边与边之间有不成直角的情况时,该怎样计算面积,学生还没有学过。,教材通过数的方法,转化的方法,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使新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本课采用的教法:自学法 、 转化方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为新课作铺垫。

  请同学们帮李师傅的一个忙,

  求出下面的面积,你是怎样想的.?3厘米

  5厘米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采用自学课本64页。师提出问题,通过自学,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猜到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数出来的)。 有的说:我用割补的方法把平形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还 有的说: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长方形的宽。 有的说: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通过同学们发现与猜想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并说出你的思考过程这样使学生能人人参与,个个思考。汇报交流结果(小组派出代表到前边演示操作过程边述说)学生甲:我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补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与平形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我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乘高

  学生乙(与前边的内容大概相同复述一遍,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作在中间)

  学生丁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划一条线,分成两个面积相等三角形,虽然拼成还是一个原平行四边形。但学生争着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尽量展现在同学面前,其中不乏有闪光的思维亮点。

  四例题独立完成,体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自己解决, 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信心。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乘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乘高

  s= a h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图

  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 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动手完成。

  5.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5

  一、实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实验原理

  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另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那么根据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应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三、实验步骤

  (一)、仪器的安装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二)、操作与记录

  2. 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 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

  3.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三)、作图及分析

  4.改变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5.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6.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7.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在误差范围内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四、注意事项

  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间为宜.

  3.尽量减少误差

  (1)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的前提下,测量数据应尽量大一些.

  (2)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两端画个投影点,去掉细绳套后,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

  4.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五、误差分析

  本实验的误差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读数误差

  减小读数误差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数据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一些.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

  2.作图误差

  减小作图误差的.方法:作图时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就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F1、F2间的夹角取得太大。

  例1、对实验原理误差分析及读数能力的考查:(1)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BD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细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_AD______.(填字母代号)

  A.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B.两细绳之间的夹角越大越好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3)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4.00____N.

  例2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察: 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如图所示

  (1)为完成该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bcd _____.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2)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改变重物质量______.

  例3:有同学利用如图2-3-4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BCD )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 A )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

  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中____甲____是正确的.(填“甲”或“乙”)

  当堂反馈: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 F′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B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主要步骤是: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C______和____E____;

  (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学习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几种图形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为学生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做了准备。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当学生掌握了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之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创新的能力,是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掌握转化思想的起始内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描述推导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让学生去参与、去操作、去实践,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掌握规律,形成技能。这节课中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事物转化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事物,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1)、说出平面图形名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强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能够降低门槛顺理成章的引入新知识。

  2、 导入新课

  3、 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在方子格中数出长方形的面积。

  (2)、在方子格中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

  (3)、通过观察表格,试着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共同探讨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出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明确其底和高。

  ②学生在学具上标明其底并画出对应的高。

  ③讨论: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计算(保证面积不会发生变化)

  ④小组交流如何操作的。(割补法)

  ⑤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操作方法以及得到的结论。

  ⑥幻灯片演示割补的过程。

  ⑦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确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必须条件)

  4、 课堂小练笔。

  设计目的:达到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能够从实践中总结知识。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本课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面积 = 底 × 高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表示底 h表示高

  S=a×h s=a.h S=ah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及性质定理2

  3、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指导:

  1、在四边形中,最常见、价值最大的是平行四边形,生活中也常见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等,都是平行四边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学习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1)定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四边形。

  (2)几何语言表述: ∵ AB∥CD 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定义的双重性: 具备_____ 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

  反过来,平行四边形就一定具有性质。

  (4)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ABCD 记作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

  已知:如图 ABCD,

  求证:AB=CD,CB=AD.

  分析:要证AB=CD,CB=AD.我们可以考虑只要证明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我们可以作辅助线_____ _____________,它将平行四边形分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我们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结论.

  证明:

  总结:本题提供了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也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在上题中你能证明∠B=∠D, ∠BAD=∠BCD吗?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证明:

  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得到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应用举例: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F,求证:AF=CE.

  例2、(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500,求∠B、∠C、∠D的度数。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400,求∠A的邻角的 度数。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 D中,AE=CF,求证:AF=CE.

  例2、(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500,求∠B、∠C、∠D的度数。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400,求∠A的邻角的度数。

  三、随堂练习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的比是2:5,周长为28cm,求四边形的各边的长。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A:∠B=2:3,求∠C、∠D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

  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五、当堂检测

  1.(选择)在下列图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相等 (B)对角互补 (C)邻角互补 (D)内角和是

  2.(选择)如图,在 ABCD中,如果EF∥AD,GH∥CD,

  EF与GH相交与点O,那么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一共有( ).

  (A)4个 (B)5个 (C)8个 (D)9个

  3.如图,在 ABCD中,AC为对角线,BE⊥AC,DF⊥AC,E、F为垂足,求证:BE=DF.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8

  教学目标设计:

  1、激发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体会“等积变形”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矛盾

  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问:这个框架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捏住两角轻微拉动长方形框架,使它稍微变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它围成的图形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边长×邻边长

  学情预设: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会受以前知识经验和教师刚才设问的影响,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邻边长。

  教师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使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到最后拉成一个很扁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等于底

  边长×邻边长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板书课题。

  学情预设:随着教师继续拉动的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的变化,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体系开始坍塌。这种认知平衡一旦被打破,学生的思维就想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用底边长乘邻边长不能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另辟蹊径,探究新知

  1、寻找根源,另辟蹊径

  教师边演示长方形渐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边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能用长方形的长与宽演变而来的底边长与邻边长相乘来求面积呢?

  引导学生思考:原来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了,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呢?该怎样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底边与邻边的长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底边长与邻边长相乘的积应该也是不变的,但明显的事实是学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在越拉越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越变越小。看来此路不通,那又该在哪里找出路呢?

  2、适时引导,自主探索

  教师结合刚才的板书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是否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呢?

  (1)学生操作

  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出现。

  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 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

  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观察比较

  刚才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时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呢?

  (3)课件演示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3、公式推导,形成模型

  既然我们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那么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究竟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怎样的联系呢?怎样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如小组有困难,可提供“思考提示”。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C、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得出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用完整、条理的语言表达其推导思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并将公式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4、变化对比,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比较前后两种变化情况,思考:第一次的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与第二次的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哪种变化能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来源呢?为什么?

  5、自学字母公式,体会作用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1页,告诉老师,如果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你觉得用字母表达式比文字表达式好在哪里?

  三、实践应用

  1、出示课本第82页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边长5m,高2.5m,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

  2、看图口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分米 2.5厘米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

  4、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厘米)这样的平行四边形还能再画多少个?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平行四边形教案】相关文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1-0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11-08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03-09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03-05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03-15

精选平行四边形教案3篇05-18

平行四边形教案6篇05-18

精选平行四边形教案五篇05-15

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05-1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