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3 13:58: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荐)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蜗牛和小动物们对话的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还有哪些动物想教蜗牛学艺或者能新编一个蜗牛吸取教训、虚心学艺的故事。

  4.描写独体字“主、并”,2个左右结构的字“泳、浪”。

  5.懂得学习要一步一步地学,不要一味求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蜗牛图片,问:你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

  2.蜗牛不会飞,不会游,只会在地上爬,它也学过艺,但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一看——蜗牛学艺(出示课题齐读)。

  3.学习生字:艺,找朋友(技艺,艺术,曲艺)课文中“艺”的含义是“技能、本领”。

  二、学习课文和生字

  (一)整体感知

  1.听录音,思考:哪些动物想教蜗牛学艺?蜗牛学会了吗?

  2.交流,板书:兔子蝴蝶鸭子

  3.为什么蜗牛没有学会本领呢?自由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重点学习1-4节

  1.指名读1-4节。思考:因为(兔子)只会,不会,不是全才师傅,所以蜗牛。

  2.学习生字:主、并、傅、睬主——住;并,后鼻音;师傅,连读轻声;睬:换部首。

  3.指导朗读:蜗牛忙说:“你并不是全才呀,我得找个全才师傅。”说完,再也不理睬兔子了,自己想前爬去。

  4.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5-12节

  1.小组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蝴蝶和鸭子也要教蜗牛本领,可结果呢?

  说话训练:因为只会,不会,不是全才师傅,所以蜗牛。

  3.出示句子:

  A.蜗牛说:“你也不是全才呀。”说完,又向前爬去。

  B.蜗牛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原来你也不是全才呀,再见!”,说罢,又向前爬去……

  (2)指名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

  (3)指导朗读,读出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4)学习生字:浪、泳,积累三点水的字。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比较一下,蜗牛三次回答的态度和语言有何不同。

  5.出示:蜗牛要找的全才师傅是会,会,会。这样的师傅有吗?所以小蜗牛——“爬过坡,越过岭,蜗牛还是没找到全才师傅。”

  (1)学习生字:越,半包围结构;岭,后鼻音。

  (2)齐读最后小节。

  三、说话训练:

  1.还会有哪些动物想教蜗牛学艺,结果怎样?和同学合作,先说说,再演演。

  2.新编“蜗牛学艺”的故事,主要讲蜗牛吸取了教训,虚心向兔子、蝴蝶和鸭子学艺,结果学到了不少本领。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学艺主动并且师傅

  理睬游泳波浪似的'

  越过山岭浪花主人

  摇头虚心翻山越岭

  3.指导写字:泳、浪,左窄右宽。

  五、作业布置

  1.写字本1。

  2.词语:主动师傅理睬招呼游泳

  整堂课中,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生、师生互动的交往中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如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体验对与错。又如通过教师引出“小蜗牛没有学到本领,很烦恼,我们来帮它出主意”这一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融入于故事中,承担角色,从而悟出道理,即一点点积累,一样样地去学本领,不能一味求全。一年级的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演员,他们的表演绘声绘色,高潮一个接一个,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学生在掌声中更加自信,在笑声中懂得尊重别人,在欢呼声中领悟了这个童话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2

  这个单元主要训练学生跟踪式阅读的能力。在处理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充分挖掘其价值,并由此归纳出跟踪阅读的方法。这样再迁移到课外广阔的天地,学生就不会觉得无以适从了。

  处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一篇解说词和相关的辅助阅读资料(诸如图表、小资料、旁批等)。这就提示我们在进行跟踪式阅读时,可以有意识地寻找不同文体、不同方式的材料。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比较来挖掘所给材料的价值,使跟踪式阅读更有效果。

  所以,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立足于对文本本身的挖掘,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了解新闻的特点、解说词的特点、辅助性资料的作用等,然后通过比较,体会到这一主题事件的意义,尝到跟踪阅读的甜头。然后再归纳出跟踪阅读的方法,并做了很具体的要求,这样,再让学生将目光投射到广阔的课外天地中,去寻找他们自己所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跟踪式阅读的训练。

  当学生真正学会了跟踪式阅读的方法后,他们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效能将放到最大,其意义将不言而喻。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跟踪阅读的意识,学习跟踪阅读的方法。

  2.学习收集、整理、归纳信息,解读文本。

  3.在阅读过程当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在阅读中成长。

  [教学重难点]

  掌握跟踪阅读的方法并自主向课外迁移。

  [教学安排]六课时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3.比较新闻和解说词的异同。

  4.归纳跟踪阅读的方法。

  5.自主进行跟踪式阅读,课内向课外迁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八则新闻

  1.学生认真阅读前八则新闻,初晓大意。

  2.用一句话概括整个新闻事件。

  八则新闻报道了小金丝猴从遇险得救到不治身亡的全过程。

  3.小组讨论:这八则新闻的标题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标题的特点:有单行标题。也有双行标题;简练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旬式整齐,讲究匀称等。标题之间的联系:按时间顺序写出了事件的始末。

  4.归纳: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主标题旨在提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内容提要等。

  (新闻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如何更有效地阅读新闻,学生并非很清楚。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自己看这一浅层次上,而有必要教给学生阅读新闻的方法。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这样,在跟踪阅读新闻报道时,学生可以通过新闻标题很快理清事件脉络,提高阅读效率。)

  二、细读八则新闻

  1.仔细阅读八则新闻的第l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与标题的联系、与后文的联系。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这l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对标题的扩充,对新闻内容的浓缩;在形式上各则新闻的第1自然段都差不多。这时,教师便可出示新闻导语的概念。)

  2.归纳新闻导语的特点。

  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其特点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在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中,除简洁明了的标题外,导语便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了。学生掌握了导语的特点,便可有效地加快阅读新闻的速度。)

  3.介绍新闻的其他组成部分:主体、背景、结尾。

  主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原因等要素。

  背景:与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

  结尾:是整个新闻消息的结束语,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新闻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在此教师要加以小结,让学生有完全清晰的印象。)

  4.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则新闻,划出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

  (了解了新闻的组成部分,再进行当堂练习加以巩固。特别要对学生指出的是,这五个组成部分是一般新闻所具有的,但有些新闻可能没有背景部分,有的新闻的结尾就包含在正文中,没有单独成段。)

  第二课时

  一、列时间表理清事件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第160页的时间表及旁批,在前三则新闻报道中,找出与表内各项内容相符之处,作上记号。

  (此步骤意在让学生体会运用表格的好处:直观清晰,很快就理清了事件的发展脉络。为后面的自制表格作基础。)

  2.依照时间表的样式,学生勾画出后五则新闻中的时间及事件,完成整个事件的时间表。

  (提醒学生注意:除正文外,不要漏掉课文中所提供的资料图表。)

  3.各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时间表,并与其他小组相互交流。

  教师点评。

  (此步骤则是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理清脉络,依照时间顺序,将事件的过程一一列在表格中,还训练了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初步交流跟踪阅读的感受

  1.在小组内交流:在所列时间表里,你最关注或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事件?为什么会对此关注或产生兴趣?你认为这个事件有哪些“特别”之处?

  参考:①营救对象特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国宝”野生小金丝猴。②营救规模特别:除饲养员外,各界人士都投入了营救行动中,新闻媒体、环保志愿者、儿科教授,甚至是产妇、小学生、普通市民等都积极参与了营救。③营救方式特别:产妇授乳,枕巾当尿布,住恒温箱,儿科主任会诊等。④营救意义特别:体现了人类对弱小生命的关爱,引发我们对生态平衡的思考等。

  (跟踪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对整个事件有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评论,通过前面的步骤,学生已经了解了事件全过程,在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事件的意义及带给人的感受。)

  2.假如你只看到了你所关注或感兴趣的那则报道,你由此还想知道哪些情况?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情况、获得信息呢?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条理地搜集跟踪阅读的资料。对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大量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思路,搜集资料就会变得杂乱。)

  3.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阅读《生命的救助》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解说词《生命的救助》,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

  2.在这篇解说词中,着重描写了这一事件中的哪些过程?

  ①发现垂危小金丝猴的过程。

  ②转送护理的过程。

  ③“楚楚”得名的过程。

  ④“楚楚”生病,专家抢救的过程。

  ⑤“楚楚”离去后,科学家们使之“再生”的过程。

  3.各小组任选一处细节,想象拍摄情景,并分工配音朗读。

  4.全班评比,比一比哪一组最棒。

  (解说词是配合拍摄画面的文字,所以,应该让学生尝试用想象去拍摄,进入角色去朗读解说,这样才能体会到解说词的特点。)

  二、比较新闻和解说词的异同点

  将这几处细节与新闻报道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对这一事件过程的描述。

  不同点:新闻报道语言平实客观,没有过多的渲染,旨在报道事实,而且新闻报道来得快。而解说词描写细腻,渲染烘托,画面感很强。突出人类对这个弱小生命的关爱,还触发了我们的参与、感受和思考等。一般都在事件已经结束后,时效性不及新闻强。

  (对于同一事件,新闻报道和解说词各有所长。通过比较能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方式的特点,而且还让学生在跟踪阅读中去搜集不同文体、不同方式的资料进行对比阅读。)

  第四课时

  归纳跟踪阅读的方法:

  1.根据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可将各种文体、各种形式的资料都收集起来。

  2.资料分类。

  一般可分为三类:事件发展过程的资料;介绍相关知识的背景资料;人们对此事件的感受和评价类的资料。

  3.将分类的资料分别进行整合,制作读书卡片。

  ①主线——列出时间表,清晰展现事件全过程。

  ②背景线——提炼出关键词或拟出简短标题,做成资料卡,以备查询。

  ③评价线——整理人们的各种观点的要点,制成评价卡。

  4.自选一个角度或一个主题,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可制作“感想卡”,也可写“读后感”之类的文章,还可鼓励学生以此事件为话题,写成作文。

  5.各小组分工合作,将读书卡片和自创作品装订成“跟踪阅读成果报告”。

  (这节课的内容是关键。掌握跟踪式阅读的方法,才能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极大扩充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在跟踪式阅读中得到最大的收获。时间卡、资料卡、评价卡、感想卡的设置,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分工完成,给学生以极大的发挥空间。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五、第六课时

  迁移阅读,当堂训练,巩固方法。各小组交流成果报告,教师指导并评价。

  方式(仅供参考、选择):

  1.教师发放一组跟踪式阅读材料(如《“勇气号”登陆火星》《伊朗大地震》《新时代的英雄——杨利伟》等相关主题资料),让学生当堂训练,并完成跟踪阅读成果报告。

  2.各小组自选跟踪阅读的主题,列出计划,进行跟踪阅读训练,最后形成跟踪阅读成果报告。阅读主题可以是大家所关注的事件,也可以是大家感兴趣的作家作品。

  (对于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即教师找好某一主题的一系列材料,当然以新闻报道为主,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训练,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也便于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指导。对于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选定主题,列好小组学习计划,进行跟踪式阅读训练。教师则可帮助各小组选择合适的主题,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搜集相关的材料,共同完成阅读报告。)

语文教案 篇3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小石潭记》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

  《阿里山纪行》2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2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1课时.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小石潭记》(一)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对柳宗元的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材料。欣赏并说出其中主要人物柳宗元。

  2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学生思考回答。

  3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比一比谁对柳宗元的了解最多。学生发言,交流图片资料。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启发学生归纳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朗读课文。归纳、交流。

  5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考交流。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2课时《小石潭记》(二)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

  课前准备: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楹联的背景和内涵。

  课堂学习:

  第一块:引导联想,体会并能说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然后提问作者是谁集体回答。

  2联系到作者坎坷的一生,以及被贬永州之后孤寂悲凉的心境,再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的心境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交流。

  3找出文中反映作者同样心境的语句。读课文,寻找,交流。

  4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块:品位探究文章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

  2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喜欢的理由。各抒己见。

  3引导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思考归纳。

  4引导体会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

  5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个别朗读。互评。

  第三块:拓宽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创设活动情景: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导入)明确要求。

  2利用课前收集的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写对联的指导。交流,点评。

  3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4组织全班交流,评选最佳楹联。交流,评选。

  第三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内容。

  收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音乐导入,引导“咏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启发联想:月亮,以其皎洁的光辉,娟秀的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和词人的遐想啊,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走入月光下,一起来吟咏“写月”的诗句。学生吟咏课前准备好的诗词。

  2.总结:一缕月光能抒发人的情怀,或壮烈或缠绵。当人有心事时,把心托给明月,何尝不是人生一种情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宋代大学问家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提问:作者写此文时心情怎样?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独立思考,交流。

  5组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作者的心情。

  第三块:品味赏析,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理性,透露出他胸襟的旷达与磊落,问:文中哪一句描写最能体现这一心境?独立思考,回答:“庭下交横,盖竹柏影也。”

  2引导联想:这短短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散文的笔调描绘出这月下美景。学生书面描绘,交流,评点。

  3品味赏析:说说这月下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什么感受,是如何传神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组织有感情地朗读投入地朗读

  课后学习:熟练背诵课文。

  本文篇幅很短,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在被贬期间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查一下,看看这期间作者还写了哪些优美诗句,把你喜欢的诗句整理下来。

  第四课时:《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每组派代表发言。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说。如实物投影展示图片等。时间:每人2—3分钟。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游览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方并做批注。独立思考。

  2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讨论。

  4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4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应珍惜青春年华,脚踏实地去奋斗,而不应该有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一时的满足和荣耀,她为此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体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又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识记字词:

  寒伧(chen) 肴(yáo) 鲈(lú) 褶(zhě)

  觑(qù) 秽(huì) 赁(lìn) 誊(téng)

  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1)提问:

  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

  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

  “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

  “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华贵的壁衣;

  “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

  “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马蒂尔德自恃美丽动人,渴望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是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3)提问:

  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然而,有一天傍晚”至“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然后思考: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提问: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

  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

  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7.教师小结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再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用“她一生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四、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

  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辨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

  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

  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已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五、布置作业

  1.从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

  (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

  (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2.自由讨论,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可写成书面稿,供下节课讨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3、理解诗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及其作用。

  4、了解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设想:

  1、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诗意。

  2、详细讲解时代背景,可以让学生回家向父母祖父母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以利于学习本诗。

  3、指导在课堂上背下全诗。

  4、让学生欣赏一些其它怀念周总理的作品,如《大地之子》、李瑛的诗等。

  5、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特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周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和崇敬、爱戴之情。

  2、理清结构线索。

  3、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

  二、简介人物及时代背景:

  1、周总理:

  因为时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的很少,让学生做好预习很重要。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些事件:

  (1)周总理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

  A南开上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长征中的一些故事

  C国共两党谈判

  D万隆会议

  E莫斯科会议等

  (2)伟大的人品和简朴的生活

  2、.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4月5日“天安x事件”——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3、柯岩:当代女作家

  三、学生介绍一些资料(自己准备材料)

  四、有感情的朗读,并理清结构

  第二课时

  体会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的内涵、意境。

  2、理清本诗的'感情和结构线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范读

  二、理清诗歌感情和结构线索: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的开端)(感情的发展)(感情的回荡)(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三、学生自读体会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线所及朗读基调

  五、.总结结构及主题:

  板书:

  怀念、寻找——你在哪里

  高山 呼应、

  总 大地拟人、

  理处处不在 森林反复等

  永处处在 大海多种

  生 整个世界(广)修辞方

  天安门广场法的综

  在这里,在这里——活在人民心里(深)合运用

  对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

  主题——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革命日夜操劳,人民对总理无限崇敬,对总理深切怀念。

  六、自读体会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诗意,体会.写作特点。

  2、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高尚品德。

  3、指导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朗读

  二、了解.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成功的运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方法(结合思考练习二)

  三、分析练习(参考P13——14)

  四、指导学生背诵

  要求:按结构提示记忆

  五、开展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说话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 体育——《学弈》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教学难点分析: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三、研读交流

  (一)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二)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回去之后,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8.课堂练习:

  1、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9.作业安排:

  1、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孟子(约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 自我问答:

  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相机指导朗读。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古诗教案05-27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范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