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0 11:39: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课题:“番茄太阳”)

  3、大家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记,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戚”、“献”等字。

  4、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想想“番茄太阳”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

  (1)“我”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心情如何?

  (2)后来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

  2、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出“我”的心情: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3、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鼓舞和感染,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

  1、 感受小女孩的爱笑,体会“我的心情觉得温暖起来”。

  (1)谁能说说“我”为什么差不多总是中午去菜场?

  (2)“我”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表现来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一家人相互之间的关爱和温情。

  (3)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理解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温情和关爱的渴望。

  2、 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丽,体会“让人隐隐心疼”。

  提问:为什么看到明明,会“让人隐隐心疼”?

  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双目失明的人生遭遇,知道这一家人来到城市一买卖为生,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领会明明的漂亮和天使般的笑,体会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明明的不幸。

  3、 感受明明的聪明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体会“番茄太阳”的情感蕴涵。

  (1)提问:明明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为失明就失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她是一个非常渴望了解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小女孩,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阳”了吗?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

  引导通过讨论体会“番茄太阳”表达出来的深刻意蕴。领会明明对认识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认识以后的欣喜。

  (3)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指导:明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笑的?你从这笑声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明明笑声的清脆悦耳,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明明认识未知事物以后的欣喜,以及这笑声的真纯和感染力。

  (4)指导读这一部分,要求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心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课文

  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朴,体会“我”内心的激动。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几点:

  (1)理解: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明明问了许多奇怪的问题,给“我‘带来了快乐,消除了“我”生活的寂寞,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价值,忘记了生活的痛苦等等。

  (2)明明临走时跟“我”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回答?

  (3)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句话用“番茄太阳”来喻指小女孩的笑脸,并且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温暖的感受。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1、让学生说写祝福明明的话。

  2、“我”今后的心情还会像开始时那样灰暗吗?

语文教案 篇2

  《语文教案-跳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五 年级 下 册 科目: 语文

  课题:8、童年的发现

  参备人意见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预习+展示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组一个课外的词。

  4、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5、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6、听写,检查过关。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出我发现了什么。

  3.按词语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胚胎发育、做梦、飞行、小伙伴、解释、痴迷、九个月、发现、情不自禁、

  误解、安慰。)

  4.写出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4、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

  5、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6、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请说一说。

  课后反思 :

  1、小组交流速度有所加快,但效率还是不高。

  2、有的小组没按老师的题目完整作答,漏答后面半题,也没同学发现。

  3、忘了进行朗读展示环节。

  4、有同学提出假设句修辞手法,说法不正确。

  5、缺少质疑环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乚、乙”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你觉得这几幅图怎么样?(播放四季景物的课件,然后定格四幅图。)

  2、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指名回答问题。(教师板书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学生答后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配乐诗朗诵

  那么,这么美的图画,要是配上一首儿童诗,一定会更棒!(配乐儿童诗朗诵)这首儿童诗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朗诵出来? (课件配乐朗读,按喇叭键)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课文的欲望)

  三、初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把它读通顺。

  (设计意图:读中识字,让学生通过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检查反馈:

  1、 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课件按学生的提醒显示生字,字上面红色显示4个偏旁“月、雨、口、禾”)

  如: “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秋”、“就”的韵母是iu,不是iou。

  2、比赛读:

  (1)课文有几个小节?交代比赛规则: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最有把握读好它,就选哪一小节参加比赛。

  (3)指名参赛。(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每段请2—3个学生

  (4)点评:你认为哪位选手读得最棒,能说出他好在哪儿吗?

  (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使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质疑问难 随机学文 (课件返回上一图 随机点击图显示课文)

  1、在课文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交流反馈 根据学生质疑随机重点引导学习一句,扶一放三,使其能举一反三

  如句1:

  学这一句就得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1)“草芽”指什么?

  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再有感情读课文

  草芽为什么对小鸟说他就是春天?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说自己是春天?

  (2)用“是——”练习说话 (课件点击“是”,“是——”字闪烁)

  而其他3句略学:只解决什么是“谷穗” 、“鞠着躬” 、“一挺” 、“顽皮”?

  (设计意图:解学生所疑,急学生所需。以探究学生的疑问为教学目标,展开学习,并随机引导学习课文,既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主动学习;又能在帮助解决重难点的同时,根据课文四个段落相似的特点,采取举一反三的教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受到高效。)

  课间操。

  六、欣赏、背诵

  结合图,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背、加动作背)背出热爱四季、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尝试创作

  课文用四个小节,短短的几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绘得那么生动。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让我们也来学学课文的样子,来描绘一下这些美丽的图画,好吗?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播放音乐),并仿照书上的句式向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以读带讲,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朗朗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尽情表达对四季、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八、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板书设计:

  四 季

  春 夏 秋 冬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积累运用”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辨析组词

  1 出示有关的汉字,学生读一读,找特点。

  2 指名反馈,归纳:同音字。

  3 学生完成练习。

  二、抄一抄

  1 读一读。

  2 鼓励学生积累其他词语。

  3 反馈、。

  三、读一读

  1 自由读。

  2 反馈对这些词语、句子的理解。

  3 学生补充,鼓励课后积累。

  四、填一填

  1 学生完成练习。

  2 集体讲评。

  3 读一读。

  五、仿写句子

  1 出示例句,学生读。

  2 讨论:“有的”和“有”的不同。

  3 指名反馈。

  4 学生练习。

  5 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短文,掌握忘本单元金钥匙。

  2 介绍大海。

  教学过程:

  一、阅读短文

  1 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读通短文。

  2 认读生字。

  3 大家一起读。

  4 再读短文,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二、介绍大海

  1 请学生说对大海的了解。

  2 小组交流。

  3 指名反馈。

  三、金钥匙

  1 学生自读。

  2 反馈,你从中掌握了一项什么本领?

  3 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写文字说明,办以《大海》为主题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1 请同学们自由地交流收集的资料。

  2 指名反馈。

  二、引导写说明文字。

   1 教师引入。

  2 指导写说明:指出写说明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 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4 学生练习写说明文字。

  三、指导办报。

   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看到的报纸的样子,特点。

  2 学生反馈。

  3 小组讨论自己小报的主题,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4 学生反馈,教师指导学生办报时注意的事项。

  5 学生合作办报。

  6 小报展,互相点评。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二》配合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结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在回顾与拓展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方法,感悟锤炼语言之重要性。要用联系的方法来教学“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联系已学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联系读过的诗文来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趣味语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可以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意境中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以帮助学生树立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意识,并养成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推敲词句的好习惯。

  【设计理念】

  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架起时空的'桥,让学生浸润在古今思乡诗文中,读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读读“趣味语文”,谈谈表达方法,体验浓浓的乡情。让学生与文字对话,与同伴对话,在交流中沟通,在倾听中欣赏,在展示中学习,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

  (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2、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 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 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4、小结:

  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5、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的工作更好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吸收能力,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有一定的感情朗读课文。

  2、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随文认识生字词。会根据读音给多音字“行”组词。

  3、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的课文内容;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4、初步了解“”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

  2、随文认识生字词。会根据读音给多音字“行”组词,指导书写3个生字。

  3、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

  教学难点:

  1、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

  2、初步了解“”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作息时间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谜语导入。

  2、 齐读课题。(学习“闹”字,注意闹字是发的鼻音“n”;“钟”学生可以根据偏旁来了解钟是金属做的。)

  3、 再次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通过拼音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2、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进行听读识字)

  3、 齐读课文。

  三、 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1、 标自然段。

  2、师:这篇课文讲了小闹钟的故事,小闹钟想为?

  3、小闹钟找了那些朋友?请找一找小动物的名字。(在找动物名字时,学习“鹰、兔、熊)

  4、学习二自然段。(在学文的同时学习生字词:抓、完成、任务、体会猫头鹰会抓紧时间。)

  5、学习三自然段。(随文识字:一瞧、已经、院子,了解什么作息时间表,从而感知小兔子也会抓紧时间。)

  6、学习四自然段。(随文识字:改掉、使劲在读中感悟在小闹钟的帮助下,小熊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

  7、 学习五自然段。(学习咱们,注意咱的读音。)

  四、 总结。

  猫头鹰抓紧时间抓老鼠,完成了任务。小兔子会抓紧时间照着作息时间表做早操!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也学会了抓紧时间。那我们也应该——(学会:抓紧时间)

  板书设计:

  小闹钟

  猫头鹰晚上抓老鼠,完成了任务。

  小兔 6点15分做早操。

  小熊 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加强朗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但是读的形式单一几乎都是齐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样才能提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另外,在试讲时由于耽误了几分钟下课,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担心时间不够,范读时就提快了语速,导致学生齐读时模仿我的速度,读得参差不齐。

  在学习生字方面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的较好,但应该更多的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记忆字形。

  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学生,教师的语言更应富有感染力,这点我觉的做得还不够;再者,就是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活泼有序的组织教学,我会在这一方面继续改进的。

  总之,通过这次教研会,感觉收获很大。在此,感谢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

  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青年的特别之处。

  2、理解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事专注、勤奋的品质。

  4、学习人物的写作方法:细致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并简单运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学习人物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理解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一、导入正文

  春晚上精湛的魔术让我们啧啧称奇,翻开回忆的扉页,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那震撼人心的时刻。(魔术展示)

  魔术师真厉害,把纸上的金鱼变活了,它们游到了鱼缸里。今天,咱们也要去见一位厉害的魔术师,他能够让鱼游到纸上。他是谁呀?凑近点看看,他长什么样子?打开书127页,找出描写青年的句子。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他是个怎样的青年?特别在哪?

  二、品文

  ★举止特别:想知道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得先知道“举止”是什么?(行为:动作、神态)

  找找哪体现出他举止特别?用直线勾画出来。

  (一)观鱼

  幻灯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青年的?(神态、动作)我们写人时,这种方法用得上吗?要学以致用。

  2、你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静静地:什么叫静静地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用心)

  3、这个青年就这样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专心致志地看、聚精会神地看,看了多长时间?

  4、你从那句话看出来的?

  @幻灯出示: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5、找到的孩子咱们一起读。你们是否留意过这个词?每个星期天?

  6、他每个星期天都会来吗?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位青年在不在。引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7、孩子们,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那位青年就这样静静地看,呆呆地看,中断过吗?他放弃过吗?这叫怎样的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8、这样全神贯注地看,聚精会神地看,持之以恒地看,坚持不懈地看!他不累吗?能在句子中找到依据吗?(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9、这是种什么境界?

  10、什么叫静,静就是(聚精会神),静就是(坚持不懈),静就是(忘我的境界)。

  11、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青年,感受他忘我的境界。配乐引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正是拥有一种忘我的境界,他画的鱼才让那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正是拥有一种忘我的境界,他画的鱼才让每一位围观的人在心里边儿发出这样的赞叹——“鱼游到了纸上!”

  12、他不但观鱼特别,画鱼的时候也很特别,他是怎样画鱼的呢?默读课文,把青年画鱼的部分勾画出来。

  (二)画鱼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齐读,一边读,一边用心地感受,看青年画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认真、画技高超)从哪感受到?

  一丝不苟

  静静地:忘我 (环境比较)

  他忘我到了什么程度?读下去。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文中有两个专业术语,都是画的一种画法。哪些词能够帮我们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一丝不苟、细致;很快地)

  谁能用读区分出这两种画法的不同?(指名读)

  2、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动作),作者抓住了青年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 )我们也随着青年的动作来画画金鱼吧,如果你是这位青年你会画些什么动态?

  3、当你很快画出金鱼(吐泡泡、吃食、甩尾巴、嬉戏)的时候你还会去看金鱼缸里的鱼吗?为什么?(鱼已经游进了我的心里)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带上你们的想象,把每个细节一丝不苟的记在心里,再读。

  5、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呀,怪不得这个小女孩惊奇地叫了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名读)

  正是那位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让每一个围观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深深的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

  6、正因为青年坚持不懈的专注观察,鱼游进了他的心里;正因为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所以他画的鱼栩栩如生。现在你知道“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了吗?

  鱼游到纸上 鱼游到心里

  小助手:老师给大家带来个小助手——关联词,你能选一个把它们的关系连起来说一说吗?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

  ★身份特别

  青年画的鱼由他的心里游到了纸上,这高超的画技令我震撼,然而更加让我震惊的是他居然是一名(聋哑人),看来他不但举止特别,还拥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哪看出我震惊了?(!!)为什么震惊?(高超的画技,勤奋专注)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什么样的品质?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他成功了吗?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勤奋专注,只要不懈追求,我们也能够成功!

  三、写作手法及练笔

  1、深入了解了青年,现在知道他哪里特别了吗?(他虽然是一名聋哑人,但做事聚精会神、持之以恒;画技高超),他的形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了我们脑海中,作者是如何把他的形象描写得那么生动的呢?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动作、神态、语言)

  2、青年画画吸引了那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着,赞叹着,我们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想想他们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议论的,怎样赞叹的。(自由说话)

  3、试试把这段文字补充得更加生动,让围观的人们走到你的纸上。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不远处一位老大爷_______;人群里大姐姐________;青年旁边的小女孩__________。

  4、写作和画鱼一样,只要长期认真的观察,将生活的点滴入心,学会运用这些写作手法,那你的文字也就写活了。凡事只要入心,不懈追求,你就能成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