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7 09:27: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实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10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提高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请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解决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有闪光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也来纠错是要告诉他们团结一致就会解决很多问题。

  二、能力提高:

  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就要积极提出。

  很多学生只对标准答案感兴趣,甚至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其实语文就只有标准答案而没有正确答案,同一个意思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若学生能很出色的回答,那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先让学生谈谈读了之后的感受;再让学生想说哪题就说哪题,并且可能提出异议。

  课外的文本练习正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工具,由于没有讲过,可以让学生谈感受,是很好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让学生选题,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

  1、订正

  2、预习《警惕生物入侵》,给生字注音

  毕竟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同学没有能在课上及时订正,便让他们作好相应的记号和记录,课后的订正不仅是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据点,也是让学生再次复习的好机会。

  预习很有必要,是对下堂课作的一个准备。

语文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

  (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

  [讨论拓展]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四)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台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六.作业布置。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收集、积累三字成语。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文字。

  2、积累有关动物的成语。

  3、积累有关为人处事的名言。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4、读懂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比喻意义。

  5、探究说明的方法。

  6、以“谁去最适合”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7、学写说明文。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名言、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读句子,探究与发现说明的方法出问题的答案。

  自学(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讲讲诗意)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引导学生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它的动态美。}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黄河的气势。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教学时间: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想一想

  1、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2、引导学生弄懂成语地大意:同桌交流,查字典、词典后集体交流。

  3、集体交流词义,相机点拨。

  4、教师小结。

  5、引导积累运用。

  6、交流拓展。

  二、读一读:

  1、自由读词语。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3、全班交流,反馈。

  4、男女生分读两组词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5、拓展:你还知道有关动物的成语吗?师生互相交流。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诵读名言,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分小组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3、抄写名言,注意书写时整洁美观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读通短文。

  2、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认真思考,小组讨论:

  杨修是怎样解谜的?

  为什么只有杨修能解这个谜?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全班互相交流评议。

  5、尝试独立讲出这个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这一段话,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营造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读懂要求,引导看图。

  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三、小组合作,模拟表演。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表演

  四、全班展示,师生评议。

  引导学生从仪态大方,有礼貌,语言清晰几个方面来评议。

  五、教师小结

  第四、五课时

  一、准备两种水果。

  二、组织观察。

  1、看一看。

  2、摸一摸。

  3、闻一闻。

  4、尝一尝。

  三、教师小结。

  四、组织观察另一种水果。

  五、分组汇报交流。

  六、学生完成习作。

  七、组织习作交流。

  学生修改,誊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教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1)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3)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6.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二)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2.分组交流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3.教师检查,指导:

  (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

  (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板书: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②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三、日积月累

  (一)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春日》。

  (2)简介作者。(板书:朱熹)(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板书:《春日》)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出示:“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出示:“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四)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出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背。

  四、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熟读成诵。

  2、向同学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语文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同学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和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同学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使同学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方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布置: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考虑: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同学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考虑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同学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考虑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引导同学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方法行吗?

  (先引导同学把第一种方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同学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方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方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标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考虑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方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方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呢?

  (3)教师根据同学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协助同学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和“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局部一局部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考虑:用曹冲想出的方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方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方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方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同学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他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方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需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局部的笔顺为,下半局部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誊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他人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笋芽儿、竹子的音像资料或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字词。

  2、认真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 谜语导入。“小时层层包 ,大时节节高 ,初生当菜吃 ,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笋)见过吗?(出示笋的图片)。

  竹子小的时候就是——笋 (出示生字卡片”笋”)

  笋再小一点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叫做——笋芽儿(:笋芽的的图片)

  2、谁来跟它打个招呼?(笋芽儿非常可爱,我们可以把儿字读得再轻一点,这样就显得特别亲切,我们一起来叫他一声吧!)板书课题。

  3、“笋芽儿”的名字你会写吗?( 笋芽两个字 变红)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4、检查初读效果:

  三、自主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生字正音:出示:唤 揉 漆 轰 扭 钻 唠 辫 抚 滋 润 冈 豪(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扩词读)。

  词语正音:呼唤 揉眼睛 漆黑 轰隆隆 扭动 向上钻 唠叨 辫子 滋润 山冈 自豪 抚摸 (小组轮流读,男女声轮流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一定有好多办法来记住这些字。咱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快,并且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同学们,好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四、再读课文,纠正字音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师生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都有谁帮助笋芽儿成长?在长大的过程中她有什么收获?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轰、冈、喊”等九个字。学生认读,引导观察。注意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写喊:“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

  4、学生试写,感悟交流。先描红,再试写,并且圈出自己写得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深入学生中间,挑选典型性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并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开小火车认读 :呼唤 揉眼睛 漆黑 轰隆隆 扭动 向上 唠叨 辫子 滋润

  二、细读课文 朗读感悟

  1、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她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划有关的语句。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出示语段

  (1)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然是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

  春雨是笋芽儿的好朋友,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呼唤笋芽儿,她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 请你学着春雨姑娘的样子读一读。(自由练习读——个别读)

  笋芽儿在春雨姑娘的呼唤声中醒来了,谁来读读笋芽儿?(抓住揉、伸、看、说指导朗读) (2)分别出示雷公公、笋妈妈帮笋芽儿的语段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

  3、在大家的关心下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她看到了什么呢?出示语段“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指导朗读。这是一个春的世界,一个美丽的世界。(展示美丽世界) 小笋芽儿看到这么可爱、美好的世界,她的`心情怎样?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吧!

  4、从同学的朗读中我感觉到笋芽儿真得想快点长大,瞧,她真得长大了!(出示竹子图)这是一株怎样的竹子?(笔直,健壮,高大) 笋芽儿终于长成健壮的竹子,如果你是笋芽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出示:“她站在……我长大啦!”学生自由交流,练习朗读,重点指导读好“自豪”之情。)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因为大家的帮助,因为笋芽儿的勇敢不怕困难她终于茁壮成长,成为一株健壮的竹子。我们一起再来把课文的朗读一下好吗?找到人物说的话,再读一读。(分角色练习朗读)

  四、课堂拓展

  1、讨论交流,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呢?

  2、了解交流笋和竹子的相关知识。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我会读”中的短文《我发明的机器》和口语交际《未来的桥》,都注重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果,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未来的桥》可以和《兰兰过桥》的学习结合起来,但要避免学生设计的桥千篇一律,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桥。

  这个园地中的“展示台”也比较特殊。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像,讲出小猴子们是怎样把皮球捞上来的。只要学生的想像基本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对于能从画面上的事物(大树、石子、木棍)找到捞球办法的,要给予充分肯定,因为他们观察细致入微。这次展示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和根据情况合理想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读懂短文并发现拆分、整合的识字方法,并运用同样的方法认其他字。能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能大方、清楚地把小组设计的.未来的桥介绍给大家。能发挥想像,看图讲故事。

  2、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组内的说说、议议、评评,在不断的尝试和相互的帮助中,理解和领悟学习内容。同时,在情境表演、积累、实践等活动中,学生更爱语文,更爱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识字、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向。鼓励学生大胆创想,并有自我展示的勇气。

  【教学建议】

  这个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教学板块:

  一、我的发现

  教学时主要体现识字的自主性。识字教学要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识字方法,积累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使识字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1、读一读:把生字的音读准,把韵文读通顺。

  2、找一找;短文一共讲了几个字?

  3、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认字好吗?

  4、用一用:用这种方法认一认其他的字。

  5、背一背:韵文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背下来。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填。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找一找几组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让学生口头扩词。最后,补充几组词,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如:“象”和“像”,“迎”和“追”,“称”和“秤”。

  2、我会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互读互听,把短文读正确读通顺,用擂台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读。最后,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我也是一名科学家,我发明了……

  三、 口语交际

  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想像世界。丰富的想像力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突出表现。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大胆想像的自信心,不能因求同思维扼杀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参与的面要广,让更多的学主在锻炼中成长。

  1、实践活动。

  ⑴ 结合课文《兰兰过桥》,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桥”,并画出大桥图样。

  ⑵ 把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布置成一块展版,请学生评选优秀设计。

  2、语言交际。

  ⑴ 小组准备阶段:研究已经设计好的图样。讨论:怎样向小猴子介绍,才能让他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

  ⑵ 小组交流阶段: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老师当小猴子,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发言可以提出质疑或建议。推选出比较好的同学,全班交流。

  ⑶ 情境表演。

  情境一:小兔的妈妈病了,让小兔去请河对岸的大象医生来看病。可是,河面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怎么办呢?这时候,桥梁设计专家走过来……

  情境二:20年后,我们都成了著名的桥梁设计师。今天,恰好是一次大型交流会,大家都拿着自己的设计成果谈开了……

  四、展示台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2、重点指导想象:哎呀,皮球掉进小河里了,小猴怎样捞皮球呢?

  3、小组里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4、推荐代表上台讲,评比班中的故事大王。

  5、把这个故事回家去讲给父母听。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