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4 08:23:36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员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制作资料卡片。

  2.能够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信息了第一节《生活中处处有信息》,并且一开始就指出了“信息就在我们身边”,那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感知“信息就在我们身边”的呢?

  学生回答

  归纳:我们感知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我们“如何”感知,就是信息“如何”被获取。

  二.猜想假设:

  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实施探究:

  1、信息的获取

  人们通常用眼、耳、手、鼻、舌等感觉器官来捕获信息。但我们天生的感觉器官获取我们想知道的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或是有障碍的。例如,我们仅凭肉眼想去看到细菌,这样往往就是力所不能及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采集技术代替或延伸了任的感觉器官。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可以使用显微镜。再例如,人老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出现了耳聋、眼花等感知障碍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助听器、老花镜等科技产品帮助感知、获取信息。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例如,一种知识技能怎样才能从一个掌握者的手里传播出去呢?就是通过语言、肢体示范等等交流活动。例如:一个人搬砖头盖房子快还是多各人一起盖房子快?(学生回答:多人快)如果只有一个人掌握了盖房子的技术怎么办?(学生回答:传授技艺)那技术的传授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了!信息的交流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3、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

  肢体动作——>语言、行为——>文字书信——>烽火狼烟、击鼓飞鸿、飞马传书——>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移动通信:卫星、网络

  信息传递的速度:慢——>快

  4、过渡:

  选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得到的信息量大、速度快,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往往都是原始信息,而原始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五、展示交流

  信息的处理

  举例:气象站每天都要记录一天的风向、风力、云层、雨情等等,那记录下来的这些数据都是“已发生”的,那么,这些历史数据的意义在哪里呢?人们经过分析和整理这些数据,就对天气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一定的分析,就能推测出未来的天气变化,就有了我们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天气预报”。要做出一次准确的预报,所需要的已往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那么人么对那些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对于像例子里这样大量的数据,也就是信息的处理,如果是采用人力,那么付出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时候,人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这种有着高速度、高精确度、大容量存贮和逻辑判断能力的信息处理工具了。

  六、拓展创新:

  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绿豆芽在我们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们几乎都吃过,但对绿豆变成豆芽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决定让大班的孩子们来做一次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让他们多一次新奇的生活体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活动准备】 绿豆种子,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流程】 浸泡绿豆—观察生长过程—实验总结

  一、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种子和绿豆芽。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种子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二、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三、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

  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活动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知道地球上淡水的稀少和水资源的宝贵。

  了解节约用水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世界地图”图片;“节约用水”组图。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世界地图”,引导幼儿了解海水的.多和淡水的少。

  ——这是世界地图,地图上什么颜色最多?(蓝色)

  ——其实地图上还有比这个蓝色要浅一些的浅蓝色,找找在哪里?

  ——地图上的浅蓝色多吗?

  小结:地图上的蓝色很多很多,它们代表海洋。海水虽然很多,但是不能直接饮用。地图上的浅蓝色很少很少,它们代表河流、湖泊等,是淡水。我们日常使用的水是淡水。

  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象没有水的后果,知道我们的生活和生命离不开水。

  ——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想象一下你家停水了,有哪些事不能做?(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不能冲马桶、不能烧水做饭……)

  ——想一想,如果世界上没有水会怎么样?(植物会干枯、森林会消失、动物会口渴挨饿……)

  小结:如果世界没有水,不仅日常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动植物、人类也不会存在。我们的世界离不开水。

  出示组图“节约用水”,引导幼儿了解节约用水的方法。

  ——水资源对我们如此宝贵,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使用它呢?一起来学学如何节约用水吧。

  ——图片上是什么水?(淘米水/洗衣水)

  ——点一点,看看它能用来做什么?(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冲马桶)

  ——水龙头/蓬头的水怎么样?(没有关紧/开得太大了)

  ——动动手把它关紧吧/动动手把它调小吧。

  小结:如果世界上没有水,我们也无法生存。节约用水不该只是说说,更需要我们用行动证明。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家长陪同幼儿观看“宝宝巴士儿歌”——《节水歌》,了解更多节水方法,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节水意识。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肥皂的多样性,知道肥皂的不同作用。

  2、知道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肥皂。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中带来不同种类的肥皂:香皂、透明皂、药皂、旅游皂、液体皂等。

  2、新式肥皂的幻灯片。

  3、肥皂架子。

  4、幼儿提前了解自带的肥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发兴趣。

  1、猜一猜,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有一样东西,只要你和它交上朋友,它就会让你变得讲卫生爱清洁,而且我们天天都用它,这样东西是什么呢?

  2、幼儿能用有节奏的儿歌说出肥皂的名称。

  二、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识肥皂种类的多样性和肥皂的作用。

  1、提问:你带的是什么肥皂?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2、经验提升:知道肥皂的种类很多,而且每种肥皂都有它的专用性。

  三、感知肥皂的形状、颜色、气味、大小等的特点和多样性,增加幼儿对肥皂的喜爱之情。

  1、设置问题情境,请幼儿帮助选肥皂,学会看包装认识肥皂。

  提问:

  (1)你能帮我选一块芒果味的、黄颜色的香皂吗?

  (2)你是怎么找到的?

  (3)经验提升:在肥皂的包装盒上藏着肥皂的许多小秘密,我们可以根据包装上的画面和文字找到自己想要的肥皂。

  2、多种感官感知肥皂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肥皂。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手里的肥皂是什么形状、颜色、气味、大小

  (2)经验提升:不同的肥皂它的形状、颜色、气味、大小是不一样的。

  (3)你喜欢哪种肥皂?

  (4)经验提升:因为每个人喜欢的肥皂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肥皂。

  四、欣赏课件,认识新式肥皂,进一步了解肥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幼儿看课件认识蛋糕肥皂、棒棒糖肥皂、不锈钢肥皂、竹碳肥皂等。

  2、经验提升:很多的新式肥皂看起来更漂亮,用起来更方便,对我们的健康越来越有好处,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肥皂。

  五、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1、提问:你每天都用肥皂吗?什么时间能用到肥皂?说说你是怎么使用香皂洗手的?

  2、说儿歌学习正确使用肥皂洗手的方法:

  (打开水管湿湿手,拿起肥皂打一打。两只小手搓呀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头搓搓,搓出满手肥皂泡。打开水管冲一冲,小手洗得真干净。)

  3、经验提升:在使用肥皂的时候,我们既要节约,不浪费肥皂,不把肥皂泡在水里。又要正确的使用肥皂,让肥皂把我们的小手、小脸、身上、衣服上洗的干干净净的,去掉身上的脏东西,杀死身上的细菌,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清洁,越来越健康。让我们和肥皂做好朋友,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三、教学重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

  1、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

  2、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电影

  3、学习《生存手册》(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1、导入:a)当突发事件把你抛入险恶的环境,你能否战胜困难,生存下去?

  b)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严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出示灯片1)

  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2、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

  (出示灯片2)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讲的就是鲁滨孙在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因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

  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今天我们学习的21课《鲁滨孙漂流记》写的就是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出示灯片三)

  简介鲁滨孙遇险上岛

  建房

  安居

  养牧

  种植

  救

  星期五

  回到英国

  师:这篇课文为长篇小说的缩写。所谓缩写,即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

  三、观看影片,讨论问题(出示灯片四)

  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日子越过越舒服,一住就是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为什么他能有这样超强的生存能力?他具有哪些非同寻常的素质?

  (讨论)(出示灯片五)

  1、这里要让学生明确:(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接着分点讨论丰富之。

  2、讨论一:哪些事例体现出鲁滨孙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出示灯片六)

  (课文内的):

  (1)面对现实,勇于行动,自己动手创造生存条件;

  (2)*十几粒麦种反复收种,经过四年才吃到自己种的粮食;

  (3)发现野人后,克服恐惧,勇敢地与之周旋并救出星期五。

  这些说明(鲁滨孙)不等不*,自己动手走出困境。

  3、再请同学讲原著中的有关故事:(出示灯片七)

  (1)鲁滨孙造船的故事

  二十二天砍倒大树,十四天砍去枝桠,一个月削出船的外形,三个月将船的内部镂空,然后又为掘出一个向下的斜坡而吃尽苦头,最后发现挖一条运河让船下水工程浩大而不得不放弃。

  (2)鲁滨孙刚到海岛时的沮丧绝望以及他是如何战胜沮丧的故事

  (出示灯片八)要使自己绝处逢生,当然需要个人的知识能力和足智多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渴望生存的意志。男人和女人都曾证明他们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首先是因为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4、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乃成功生存的第一要着”之小结。

  (1)一人造船,工程浩大,非意志坚强者不能为。

  (2)第二个小故事说明英雄不是天生的,

  (出示灯片九)讨论二: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鲁滨孙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

  (1)赶在大风将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抢运上岛。(知道工具的重要性)

  (2)选址建房: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自我保护意识、建筑的知识和能力)

  (出示灯片十)(3)打猎、种养畜牧(狩猎的技能、时令节气的知识、动植物养殖的知识和技能)

  (4)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食品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5)造船、制子弹、鞣制皮革、缝衣帽裤袜(造船工程师、兵器专家、皮匠、裁缝)

  (6)打退野人的进攻,平定大船上的叛乱(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一人而兼多任。)

  5、提示: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住、穿、医病等难题的

  (出示灯片十一)讨论三:鲁滨孙虽然被抛上荒岛,但不幸中有万幸:他从大船上运下了枪、火药、刀、斧、罗盘(指南针)、帆布、面包、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而且他所在的岛物产富饶水源充足。假如他没有枪、火药、罗盘,岛上又没有水源,他将碰到哪些困难?你能帮他出主意解决这些困难吗?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聚焦到三个问题:

  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如何辨别方向?如何获得水?

  (1)如何获得水?(出示灯片十二)

  收集雨水融化冰雪

  收集植物茎干中的水用透明塑料袋收集植物蒸发的水

  掘大土坑用塑料薄膜收集土地蒸发的水

  (2)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出示灯片十三)

  钓鱼采野果爬树掏鸟窝

  挖陷阱逮野生动物海滩上拾贝类、捉螃蟹、海龟

  (3)如何辨别方向?(出示灯片十四)

  儿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请几个学生背其中的诗句)

  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可千万别慌张,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会帮助你辨别方向。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要是碰上阴雨天,它永远高挂在北方。大树也会来帮忙。

  要是你能认出它,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可千万别慌张,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的慢,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小结)利用北极星、利用太阳和时表、利用地物特征、利用指南针

  (出示灯片十五)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四、深化课文,谈体会:

  1、(出示灯片十六)学习鲁滨孙,我们怎么办?(学习小组讨论)

  2、(出示灯片十七)(请大家大声地读这一段话)

  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我们应该抓紧在校学习的这一段黄金时光,强健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技能,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3、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认真地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对三原色的认识,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通过操作,认识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

  2。每张桌子上放一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烧杯和滴管三根,每组准备一幅画有大树、鲜花等的背景图。

  3。每个幼儿一个果冻空壳,一根棉签,一张纸。

  4。词卡:红色、黄色、蓝色等词卡各一套,每组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一认

  1。神秘水:

  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摇晃瓶子,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1)“老师这儿有三瓶水,都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把它变成红色,画红红的太阳,好吗?”老师左右摇晃瓶子三下。“咦?怎么没有变成红色呀?哦,我忘了说口令了。小朋友一起帮老师说口令,好吗?”老师上下摇晃瓶子,请小朋友说口令:“变呀变,变呀变,变出红色画太阳。”

  (3)同样的方法,分别变出黄色、蓝色的水。

  (4)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揭示瓶盖的秘密:“原来秘密都藏在瓶盖里。”

  2。: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其实都是由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变成的,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

  3。“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水,请你们自己玩一玩,小心点,别把水洒出来。”请幼儿自由玩色。

  4。“你是怎么玩的?你变出了哪些颜色?”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展示他的作业纸。

  5。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发现,同样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颜料,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却变出了“橘红”和“橘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呢?

  6。:原来加入不同量的颜色,能变出不同的颜色。

  (二)画一画,比一比

  1。游戏:变色龙: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颜色,用棉签蘸着给图画涂色。

  (1)教师介绍“变色龙”:这是“变色龙”,它最奇特的本领是,能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如果变色龙躲在绿叶下,它会变成绿色;如果它蹲在橙色的树枝上,

  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它爬在蓝色的花朵中,会变成什么颜色?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变色龙”,请你在给“变色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棉签蘸着颜料涂上相应的颜色,再把“变色龙”藏好。比一比,谁把“变色龙”藏得好,

  不让它的敌人发现。

  2。欣赏幼儿的作品,集体评议。

  3。布置画展:机灵的变色龙。

  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科学探索区”里,让幼儿探索添加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变出更多的颜色。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通过观察,引发幼儿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动物保护色。

  2、音乐:森林的早上。

  3、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石头上的袋鼠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图片上有什么?

  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石头上有一只袋鼠。

  引导幼儿发现石头和袋鼠的颜色很相近。

  小结:动物保护色可以让动物隐身,不被侵害。

  二、动物的隐身绝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小动物们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我们一起把小动物找出来,好吗?

  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2、观看课件

  (1)袋鼠躲在和自己相同颜色的石头上。

  (2)狮子躲在黄黄的草丛中。

  (3)刀郎藏在绿色的叶子上。

  (4)青蛙藏在绿色的池塘里。

  (5)蝴蝶藏在花丛中。

  (6)斑点蛙藏在水草中。

  (7)紫色的蟹蛛藏在紫色的花瓣上。

  3、这些动物都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呢?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

  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教师讲述

  乌龟:盔甲

  刺猬:硬刺

  鹿:快跑

  壁虎:自切

  黄鼠狼:臭气

  四、游戏:躲猫猫

  1、播放音乐:森林的早上

  2、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教室里寻找适合自己躲藏的地方。

  【活动反思】

  一节课应该像一篇文章,开始和结尾要注重前后呼应。所以,我在这次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部分都加入了音乐这个灵魂的元素,通过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充分与《纲要》的要求相结合,体现课程的整合观。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要纠正的是自己的语速问题,或许是出于心理原因,总想将所想的一股脑的说出来,而忽视了幼儿的知识接受能力.在拓印材料的选者上尤欠考虑,在幼儿画纸方面,可以用薄一点的纸张来取代,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更直观的看到自己拓印的物体。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要提示幼儿将蜡笔微倾斜作画,以达到拓印画的效果。

  此外,每一次的活动都有许多让我深思的地方,就教师自身而言,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升华理论,比如在本活动的添画环节,引导幼儿大胆想像作画是活动的重点,若幼儿能力不强,在“找动物”的环节中,教师可尝试添画,使幼儿操作时更有的放矢。活动中,教师应着重观察幼儿作画的联想力,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绘画,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引领者。适时给幼儿的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树立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及对自己的信心。

  拓印画对大班孩子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所以,它不应该只属于课堂教学中。幼儿的艺术活动本身无处不在,只要孩子想画,有创作的欲望,教师就随时可以让他们开始。虽然本次活动结束了,可我们的拓印之旅却依然要继续,教师可以将拓印材料投放美工角,让他们自由想像,无限创作!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春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江南春天的天气,就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迎春花的花瓣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奥秘”的活动。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

  活动目标: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设计思路: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活动过程:

  一、自然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师:过几天我们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感受)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二、感受发现风力(6分钟)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幼儿用图画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大家说说)

  (出示分类板)请幼儿将自己的图画记录进行归类,要求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后再分类。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断风向(10分钟)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10分钟)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10-06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精选]科学教案10-09

[优秀]科学教案10-28

科学教案(实用)07-21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