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9 10:46:2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乐,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进行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堤”是什么呢?出示一个图片,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莺”字强调部首“艹”,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秃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宝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拂”也比较熟悉,左右结构,书写时候注意要占格均匀,把字写好看。读音是“fú”,不是“fó”。

  5.猜谜语。

  草帽下面一只鸟——莺

  就是土——堤

  6.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拂堤:(杨柳)像是在抚摸堤岸。

  3.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4.你怎样理解“醉”呢?(预设:音乐令人如痴如醉;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就是描写春景的词语,你还知道其它描写春景的词语吗?(预设: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6.赏析:“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导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人从描写景物直接到写孩子们的生活。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3.这两句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播放儿童歌曲:村居)

  4.为什么归来早?(预设:忙趁东风放纸鸢。)你有没有放学后着急回家的时候啊?说一说,好吗?

  5.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放学后做些什么?(预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飞雪乐翻天。儿童散学归来急,忙约伙伴跳皮筋。)

  五、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预设: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设目标。)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春天的`美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还有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诗、村、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柳树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出示图片)

  2.课前准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出示图片)

  3.老师导入:听着好听的歌曲,欣赏着这美丽的柳树,(出示图片)我们一起走进《咏柳》。(出示图片),

  4.(播放音乐:柳树姑娘)(出示课件图片)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咏、妆、丝、绦、裁、剪。

  (1)认知“咏”,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声右形,左形右声。

  (2)“丝绦”两个字强调读音“sītāo”,不能读成“sītiāo”,书写时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剪”也比较熟悉,上下结构,由“前”和“刀”组合而成,书写时候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通过图片来了解“妆”和“绦”(出示课件图片)。

  6.猜谜语。

  前面是刀——剪

  一张嘴收到头——咏

  7.形近字区分。

  咏()妆()绦()裁()

  永()装()条()栽()

  8.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2.一树:满树。

  3.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4.妆:装饰,打扮。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6.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7.赏析:把眼前的柳树和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三)导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课堂展示

  为古诗配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诗文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六、学写生字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妆、绿、丝、剪。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碧、剪”的注意要点。预设:“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谜语识记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剪”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10个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并书写汉字“坪;正、’弱、林、保;礼”;能用音序查字法查“弱、礼、保”等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为绿化设计标语牌。

  4.懂得保护公共绿化人人有责。

  重点和难点:

  1.能独立认识生字的字音,并能通过查字典认生宇“弱、礼、保”;认识示字旁。

  2.通过阅读,明白“巨人”的含义,人类应该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成为保护大自然的巨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多媒体引入,同时出示生字:草坪、藏、森林、婚礼(借助媒体演示)

  2.如果你来到了这块草坪上,休会有些什么感想呢?请用一、二句话向大家介绍。

  3..出示:巨人(1)指名拼读(2)学习“巨”的笔画(学生书空)(3)“巨人”是怎样的.?

  4.(补全课题)齐读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读词语,特别读准带点字的字音。草坪、巨人、森林、正在、举行、弹琴、地震、亲情、藏(读准前后鼻音)

  (2)谁来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识识这些生字。

  (3)出示:弱小、保护

  3.检查读文。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你”是指谁?

  4.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像巨人?找到有关的内容好好读一读。(读好1、2节)

  5.交流朗读。

  (1)指名读

  (2)和同桌一块儿读一读

  (3)师生配合读

  (4)配着媒体比赛读一读

  (5)读一读课文第三节,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节?

  6.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读了这一节了解了什么。

  7.小结。

  三、熟读成诵,感受体会。

  1.你们愿意做怎样的巨人呢?齐读全文。2.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3.试背课文。

  四、游戏巩固,课外拓展。

  1.美丽的大自然(出示各种花、草、动物,带有词语)

  2.多媒体:公园里有翠绿的草坪,美丽的花坛,请为它们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个人思考,小组交流。

  3.希望你们回家后为小区的绿化也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提醒小区里的居民都要保护绿化。。

  五、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清层次

  2、品味语言

  3、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齐背《春水》导入

  二、感知生命,理清文章脉络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感知生命,理清文章的层次,注意行文层次的标志性语言。

  第一层(头两句话):提示话题。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最后部分):总结全文。

  三、探究生命,感悟生命的本质与规律(分组探究)

  过渡:下面,我们精读文章,探究生命的本质与规律。

  作者把生命形象地比喻为“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就让我们先来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分组探究)

  (一)感受形象

  1、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中,描绘了几个“有时候”的情况?

  这几种情况让你联想到人生历程中的哪些境遇?显示出生命历程的什么特点?(男、女生读)

  2、第三层描写了“一棵小树”的哪几个生命状态?

  补充:“春水”和“小树”的行程终结在哪里,面对生命的终结,它们的心理、情绪又是怎样的?

  (二)体验情感

  面对生命历程的种种状态,“春水”和“小树”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再读,读出情感)

  过渡:第二、三层作者对生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在文章的最后还进行了哲理性的归纳。

  (三)感悟哲理

  齐读最后一层,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补充:1、你怎样理解“不是每一道江流……便成了空壳”这句话?

  2、你认为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态度?

  四、感谢生命

  你觉得应该怎样感谢生命,对待生命?

  五、积累语言

  词语、句子

  六、总结,赠送小诗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文章形象、蕴藉的语言,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加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

  《生命小诗》

  生命!

  像一朵正要下雨的云朵,

  会聚许多雨点,汇成一场倾盆大雨,向大地撒下。

  她穿过丘陵盆地,滋润树林田野,击打山岩石块。

  当太阳升起时,她发现自己已渐渐离去。

  生命!

  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花朵,

  长出许多花瓣,合成一朵娇艳的鲜花,向太阳开放。

  她经过风吹雨打,吸收阳光雨露,呵护着短暂的生命。当严寒来临时,她发现自己已面临枯萎。

  生命,是多么脆弱,要我们好好把握!

  生命,是多么珍贵,要我们共同珍惜!

  生命,是多么渴望,要我们去谱写美丽的篇章!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谴责嘲讽)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3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流畅、欢快的演唱歌曲。

  2、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欢快的情绪:创编歌曲。

  【学习重点】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

  【学习难点】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欢快的情绪:创编歌曲。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幸福拍手歌》。(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任务要完成,让老师帮大家读一下。

  1、能流畅、欢快的演唱歌曲。

  2、用歌声及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创编歌曲。

  三、出示自学指导(第一次)

  要想学好歌曲,我们首先要学会歌曲的节奏,然后能按着节奏读歌词,请同学们齐读自学指导:

  1、自己跟着歌曲伴奏,练习打节奏。(重点练习第三四句)

  2、能按照节奏读这首歌的歌词。

  (四分钟后比一比谁打的节奏和读的歌词准确、流畅。)

  四、先学(第一次)

  1、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自己打节奏。

  2、踏着节奏练习读歌词。

  五、后教(第一次)

  (一)打节奏

  1、齐打节奏。

  2、抽查两名同学,从中发现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决问题。

  3、分组展示打节奏。

  (二)读歌词

  1、抽查学生读歌词,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互助解决。

  2、按照节奏齐读歌词。

  【设计理念】本环节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多次的聆听中对这段音乐有了完整的深刻的体验。

  六、出示自学指导(第二次)

  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小声跟唱,五分钟后谁能准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七、先学(第二次)

  老师播放歌曲,学生自己学唱,老师巡视,即时发现不会之处。

  八、后教(第二次)

  1、展示歌曲:比赛演唱(如:个人比、男女生比、小组比)

  2、集体演唱。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是层层深入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自己完成整首歌的学习。

  九、当堂训练

  (一)创编歌曲

  “同学们唱得真好,请你们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达自己幸福的情感与心情呢?”让我们自己当一回小小作词家,填空编一段歌词,然后用歌声及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五分钟后,我们看谁表现的最牛。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 ),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 ),

  如果幸福就用行动把它表现出来吧,

  让我们大家一起( )。

  (二)自我展示

  1、自由展示。(形式可以是:独唱、合唱等)

  2、各组推选出最优秀的队员进行PK,选出最优秀的作词家。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歌曲的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同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创作中获得自信、获得满足。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想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这节音乐课好吗?记得,要配合我的.歌声做动作: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跟我走。

  如果幸福的话一起说声再见吧,那么我们都一起说再见。

  【教学总结】

  这是一首节奏欢快的儿歌,它融歌唱性与动作性为一体,是训练学生节奏、节拍的经典型儿歌。在设计这首儿歌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学会一段歌词,继而自己创编出其他的歌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完第一段拍手的动作后,我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出其他的动作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了很多动作。我引导学生把想出的动作一一唱出来。由于是学生自己想出的动作,学生唱起来是格外的带劲。教学过程比较轻松、愉快。唱完歌曲后,我又引入了一段视频,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边唱歌边表演动作,孩子们的欢快表情感染了学生,他们也跃跃欲试。我组织他们到了舞台中间,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我引导他们边听音乐边做出“拍手、跺脚、拍肩、弯腰”的动作。学生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他们喜欢的舞蹈。教室里充满了学生们的欢歌笑语。

  反思: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也有几点不足之处:1、由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每个环节进行的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没有来得及纠正。2、演唱的部分练习的还不够,应该对学生多指导几遍,让学生唱的更熟练些。3、课堂气氛相对较轻松,但个别学生有点太随便,应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音、形:

  奔丧 狼藉 妥帖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惨淡 赋闲 迂腐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祸不单行 天无绝人之路 东奔西走 交卸 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根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顺序安排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顺序;将事件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

  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共7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思念父亲,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照应开头,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05-27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精选)语文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