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和7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讲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初步抓住特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初步抓住特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初步抓住特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有一个谜语,想不想猜一猜?
一种花真奇怪,到了冬天开起来.
每年不留花种子,年年花开飘世界.
学生猜出的谜底是(雪花).
过渡:老师看你们对猜谜语挺感兴趣,谁能告诉老师猜谜语有什么好处?等学生说完后,老师接着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猜一猜.
板书课题:9 猜一猜
同学们比一比谁最会动脑筋,最聪明,最先能猜到谜语的谜底,而且能摸到猜谜语的规律,今后能猜出更多的谜语.请同学们打开书89页这是一个谜语,想不想读一读.
二、借助拼音,读好课文.
1.借助拼音读谜语,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多读几遍.
2.自己借助拼音读谜语,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小伙伴互读,听听是不是把字音读准确了.
4.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三、理解句子,猜出谜语.
1. 教师范读,学生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2.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3.理解句子,猜出谜语.
1)再读课文,找出谁见它怎么样?把谁用线画出来.
教师 板书:云儿
小树
禾苗
花儿
2)云儿见它怎样?小树见它怎样?禾苗见它怎样?花儿见它怎样?
教师 板书:让路
招手
弯腰
点头
3)看图,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它是谁?猜出谜底.谜底是风.
4)让学生把它换成风读一读.
5)看图说一说:风来了,云儿,小树,禾苗,花儿会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想象:云儿、小树、禾苗、花儿被风吹时的样子.
4.指导学生看 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试背 2)同桌互背 3)齐背 4)指名背诵
四.扩展竟猜谜语活动,比比谁猜的谜底多.
板书:
9 猜一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和3个偏旁.
2.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头和点字.
一、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自己读读本课的生字,读不准的'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相互正音.
3.抽读生字卡片.
4.做送信游戏巩固生字的音.
(二)分析生字的字形结构,了解字义.
1.认识新笔画横钩和3种偏旁二字头、四点底、宝盖儿.
2.自学本课生字,分析字形,通过组词了解意思.
3.以小组为单位讲座交流.
4.请小老师讲一讲.
云:上下结构,上面是二字头,下面是撇折点,也可以用熟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用去字去掉土字,换成二字头就是云字.组词:白云 乌云.
它:上下结构,上面是宝盖,下面是撇、竖弯钩.组词:它的,它们.
手:独体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字形,笔顺是( ),还可以用熟字换一笔的方法记忆,毛字的竖弯钩换成竖钩,就是手字,组词:左手,右手,手中.
点:上中下结构,上边一竖一小横,中间一个口,下面四点底( ).组词:点头,指点、标点.
三、正确地书写生字.
1.学生先认真观察田字格生字整体及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描红,教师巡视学生书写的生字笔顺是否正确.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重点笔画的位置,自己试着每个字独立写一遍.(写在书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书写的困难.
语文教案 篇2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 “不求甚解”是谈学习
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
附: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 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②,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②[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③[王粲的《英雄记钞》)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史书无王粲作《英雄记钞》的记载。本文所引《英雄记钞》中语,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略》中语,文字悉同。
语文教案 篇3
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晏、淄、敝、臣、枳)。
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肃、押、嘻、赔、淮、橘、柑、罪)。
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侮辱、安居乐业、面不改色) 。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5.试着排演课文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3.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4.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重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尊严
(课件1:晏子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老师补充出示课件2)
3.完成板书----使楚。让学生讲讲意思。
4.过渡: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课件3)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囚犯:被拘禁的人。
面不改色:脸上不改变颜色,形容沉着镇定。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c、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3﹑自学生字 ,交流:你觉得哪些生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侮辱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分为了几部分来写的?小组讨论。
2﹑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楚王设宴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四、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一节课就学会了那么多知识,既掌握了字词,又了解了故事内容。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课堂检测]
1、形近字组词
压 ( ) 淮( ) 罪 ( ) 臣 ( ) 敝( )
押 ( )准( ) 置( ) 巨 ( ) 敞(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强盛 实( )实( ) ( )洋洋
又( )又( ) 又( )又( )
安( )乐( ) 面( )改( )
3、写出反义词
矮小—( ) 严肃—( ) 罕见—( )
4、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
(2)大伙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3)指人的气魄与度量很不一般。( )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快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小组内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课件4出示):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课件5提示:起初,楚王 ,后来晏子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5、同学们真了不起,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6、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二、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三、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课件6“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课件7)
A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请大家思考,课后的第二个问题。它说的故事是文中的哪个部分?
10、指名回答。(第五自然段)
四、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A、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B、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C、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课堂检测]
1、小组排演课本剧。
2、抓住主要内容及人物神态对话,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
3、下面的句子含着什么意思?在正确答案后打“√”。
(1)、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a我不中用,没有什么才能。( )
b嘲笑楚国是个下等的国家。( )
(2)、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强盗吧!
a齐国人到了楚国做起盗贼来,是因为他喝了楚国的水。( )
b嘲笑楚国是个培养盗贼的国家。(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落实生字听写。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4.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教学重点:
1.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2.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整体感知,回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出示课题:奇妙的歌手),齐读课题。
(一)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复习巩固词语。
1.齐读词语。
第一屏:合唱队 组织 嗓音 蟋蟀 振动 优秀 洪亮
2.开火车读词语。
第二屏: 呱呱呱 知了知了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声囊 响板 又响亮又有节奏 十分动听
3.引导学生对第二屏的词语进行归类,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屏;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呱呱呱 又响亮又有节奏 声囊 知了知了 十分动听 响板。
(重点引导学生竖列进行词语归类,使学生从小动物的叫声、声音怎么样、哪发声的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四)全班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不用嗓子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因为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所以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词语的归类积累,复现课文内容的大意,为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奇妙”,读懂“奇妙”。
(一)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2段,感受蟋蟀发声的奇妙。
1.感受蟋蟀的“歌声”悦耳。
教师胸前贴小黄莺图片饰演小黄莺。
导语:森林王国就要举行音乐会了,我要去寻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成一个合唱队。有一天,我飞到草丛里,听见蟋蟀在唱歌。
教师做出听声音的动作,引导学生读出小蟋蟀的叫声。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课件出示: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歌声的“悦耳”(指名读)。
(2)小蟋蟀们都来夸夸自己这美妙的歌声。(全班齐读)。
2.读懂对话并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渗透奇妙。
(1)教师继续饰演小黄莺走到学生身边,随机出示课件,师生、生生对读对话。
结合标点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出夸奖的语气。
课件出示: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2)引导学生读好蟋蟀唱歌“不是用……是用……”的语句,并且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3.建立联系,强化发声的奇妙。
(1)听蟋蟀叫声的录音,感受小蟋蟀歌声的“悦耳动听”。
(2)结合音频与蟋蟀发声部位建立感受奇妙。
学生说说自己观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奇妙、奇特等词语。
预设:奇妙/神奇/奇怪/奇特/……
教师适时出示四字词语(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丰富学生语言,引导学生积累。
4.拓展阅读,丰富知识,深化奇妙。
(1)结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过渡语:当我知道小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说说你们有没有问题也想问问小蟋蟀呢?
预设:生1:蟋蟀用翅膀怎么发生呀? 生2:蟋蟀为什么能用翅膀发声呢?
(2)在学生所需时出示拓展资料:解疑:小蟋蟀怎么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我翅膀下面有许多小齿(chǐ)。左右翅膀一张一合,快速摩(mó)
擦(cā) 振动,就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知道了吗?
(3)通过看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小蟋蟀用翅膀发声的奇妙。
5.分角色再读第2段。
小结; 多有意思,多奇妙啊,让我们分角色完整地再读读这一段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读懂小黄
莺和小蟋蟀的对话,有语气地读好对话,为后面的分角色朗读做好铺垫;针对学生的质疑引入拓展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识字。
(二)以读代讲,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读好3、4段。
过渡语:后来小黄莺又发现了小青蛙和蝉两位奇妙的歌手。它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分角色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一会儿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
1.小组分角色练读,读好小动物的对话。
2.学生进行赛读,读出小黄莺夸奖的语气以及发声“不是用……是用……”的语句。要求其他同学做到认真倾听。
3.学生交流:说说从他们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进而感受发声的“奇妙”。
4.指名补充黑板上青蛙和蝉两部分的板书,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对话。
教师出示词卡全班同学齐读词卡,一名学生贴词卡把板书补充完整。
板贴词卡:又响亮又有节奏、声囊;十分动听、响板
5.观看视频调动听觉视觉感官,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2自然段的指导学习后,采用赛读的激趣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3、4自然段,体现“教—放”的学习过程;通过帮助老师补充板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3、4自然段内容;最后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动态视频相结合,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三)回顾词语,回归整体。
1.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回归整体再次感受小动物发声的奇妙,带着这种感觉再次自读课文。
2.出示儿歌,复现本课的生字,强化记忆。
过渡语:课文变成了小儿歌,再来夸夸这些奇妙的歌手。
课件出示 小黄莺成立合唱队,
优秀歌手来组队。
蟋蟀歌声真悦耳,
,似琴响。
不用嗓子用翅膀。
青蛙唱歌呱呱呱,
声音响亮节奏强,
不用嗓子用声囊。
蝉儿唱歌很动听,
知了知了银色满,
不用嗓子用响板。
设计意图把上课伊始时的归类词语再次由板书完整的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横向观察,回归课文整体,强化记忆;通过阅读由课文浓缩而成的'儿歌,增强学生阅读的乐趣,同时复现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多识字。
三、拓展阅读、练习表达,进一步感受奇妙。
(一)结合课文内容引入拓展资料。
过渡语: 合唱队成立了,在这些优秀歌手中,可不是只有小蟋蟀、小青蛙和蝉这三个不用嗓子唱歌的小动物。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证据就在第5自然段中,快读读我是从哪知道的? 指名回答
过渡语: 今天我也请来了2位同样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
1. 出示小蜜蜂和响尾蛇图片及文字。
2. 借助拼音学生自读拓展文。
拓展文1
dà jiā hǎo ,wǒ shì mì fēng 。xiǎo huáng yīng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hěn
大 家 好, 我 是 蜜 蜂。 小 黄 莺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很
hǎo tīng ,jiù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hé chàng duì 。qí shí wǒ yě bù shì yòng
好 听, 就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合 唱 队。 其 实 我 也 不 是 用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wǒ shì kào chì bǎng xià miàn de jiān piàn zhèn dòng cái
嗓 子 唱 歌 的 ,我 是 靠 翅 膀 下 面 的 肩 片 振 动 才
néng fā chū shēng yīn de ,nǐ jué dé qí miào ma ?
能 发 出 声 音 的, 你 觉 得 奇 妙 吗?
拓展文2
dà jiā hǎo ,wǒ shì kào wěi bā shàng de jiǎo zhì huán chàng gē de xiǎng wěi
大 家 好, 我 是 靠 尾 巴 上 的 角 质 环 唱 歌 的 响 尾
shé yǒu yī tiān xiǎo huáng yīng zài shā mò lǐ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jiù hěn
蛇,有 一 天, 小 黄 莺 在 沙 漠 里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 就 很
gāo xīng dì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tā zǔ zhī de hé chàng duì 。méi xiǎng dào hé
高 兴 地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它 组 织 的 合 唱 队。 没 想 到 合
chàng duì lǐ yǒu hěn duō hé wǒ yī yàng bù yòng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gē shǒu ne ,
唱 队里 有 很 多 和 我 一 样 不 用 嗓 子 唱 歌 的 歌 手 呢,
duō bù kě sī yì ā !
多 不 可 思 议 啊!
(二)争当小作家,根据资料仿说练习。
1.回顾写作顺序。
(1)“师问学生答”第2段,凸显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小黄莺飞到草丛里。
听见谁在唱歌?——听见蟋蟀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 ,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小黄莺说什么?——小黄莺说:“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小蟋蟀怎么回答?——小蟋蟀轻轻地说:“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2)“生问师答”第3段,强化写作顺序特点。
(3)“男生问女生答”第4段,深化写作顺序特点。
2.学生自主发现三段相同的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
听到谁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小黄莺说什么?
对方回答什么?
3.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学生再读文自编童话故事。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歌声怎么样?小黄莺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
词语,用不同的语句表述。)
4.学生展示汇报。
运用评价的机智,鼓励每个学生自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编故事的兴趣。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提供资料;通过游戏回读课文2、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发现写作顺序的特点;最后通过编故事的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意思,使学生的发言充满新意;在充分的鼓励之后激发自编故事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汉字、发展语言,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四、看拼音卷,落实听写。
1.看拼音写生字,巩固生字的书写。
2.大屏幕反馈,鼓励学生在最后一个空里将课堂上学习的词语加以运用: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稀奇/少见/奇妙/奇怪/新奇/神奇等。
3.推荐阅读书籍。
师: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用嗓子也能唱出动听歌声的歌手呢,请你们代替小黄莺去找一找,也把它们编进童话故事里面吧。给你们推荐一本书《法布尔昆虫记》这里面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会让你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小卷子的形式让学生回归整体感受动物发声的奇妙;通过看拼音写生字的
形式当堂检测学生的生字掌握及书写能力,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感受。
五、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小儿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结合自身感受,体会作者情感。
2.进行说说练习。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
学具准备:树叶、红色彩笔、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想看看是什么吗?(课件演示出示一张红枫叶)
板书:贴图:(红枫叶)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用一个词来说说它的颜色?
(火红)板书:火红的。
师:齐读课题
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二、初读课文:
师:读课文(自由读)
1、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生字。
2、师范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枫叶,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可以吗?
师:谁愿意评评老师的朗读?
三、细读课文:(小声自由读)
①读完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都写了枫叶的什么呢?
②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学习第一段:(指读)
思: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寻找、走来走去、火红)
①用动作大字,什么叫寻找。
②仿走来走去说( )来( )去,并说一句话。
③用火红的( )进行词语搭配。
师:火红的.还可以来说什么呢?
师:小作者找到她想要的枫叶了吗?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
思:①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②理解“然而”一词的意思。
③读出小作者在不停地找的感情。(练读—指名)
3.学习第三段(师读)
思:①你从老师的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高兴)
②学生自由读。
③你还读出了什么?(枫叶的红,枫叶的样子)
板书:比( )还红,比( )还红。
四、进行说话练习:
补充a、比( )还红。比( )还红。
b、我找到一张结白的纸,它比( )还白比( )还白。
师:小作者找到枫叶干什么呢?
五、学习第四、五段(自由读)
师: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可以在九月十日说给老师听一听。
六、动手画: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还知道了什么呢?
师:我非常想看看文中的枫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动笔画枫叶)
七、齐读全文(激情饱满的读课文)
八、动手拼一拼
用小组采集的树叶进行拼图并参观。
九、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小作者的带领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看到了小作者与老师之间深厚的感情,我也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愿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板书:
火红的比( )还红比( )还红。对
老
师
送给老师。 的
爱
【教学总结】
《火红的枫叶》以简炼明快的语言描写了小朋友借助大自然中美丽火红的枫叶,在枫叶上留下文字,送给老师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之情。
在进入课堂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片枫叶。通过这片枫叶与学生分享枫叶的美丽可爱。为了让学生对枫叶有较为直观鲜明的感性认识,我用幻灯片放大给学生观看,在充分诉说与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课文2~3自然段,特别是当读到“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这句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把“终于”这个词加以强调。对课文的理解不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一片枫叶,一首小诗,一张贺卡,代表的是一份真情,这种情感比水还清澈,比枫叶还热情。”当情到深处,当面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的深沉,这时,最合适的应该是文字,把情感吐露笔端,更能把这份情表达得真切动人,意味深长。这种情感还会进一步拓展为亲情、友情,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让学生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贺卡在传递情意方面的.温馨魅力。
“一首小诗”,是一首怎样的小诗,把文中的空白点予以丰富,也使课文的主题更为明朗,给学生的爱师之情找到了合适的结合点。
语文教案 篇6
课时目标:
1、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进行说话联系,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
3、品读美文,激活思维。
教学重点:
指导背诵、说话练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指导背诵第4、5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诉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4、5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2、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任务内心活动描写(他想起了......想到了......听到了......)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齐背。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指导背诵第5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引背,自由背。
二、朗读课文,品读美文。
1、欣赏读。
2、再次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3、: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
4、过渡:作者由阿炳一生的经历和乐曲旋律的变化,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景、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但不同的人听了曲子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其他人听后的`感受呢?那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5、品读美文。
老师选了很多美文,你先浏览一下,然后勾画出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几句话,摘录到笔记本上,再读一读。
交流一下,哪几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
三、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哪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
2、组内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三、作业设计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圈画自己用的好词句。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四、板书设计:
赞叹怀念思索
二泉映月倾吐情怀表达抒发
爱......
五、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5.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6.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
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思考: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谈。学生畅谈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语文教案 篇8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第14课——(李广射虎)。上节课,俺们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俺们一起来复习几个。
生:(正确地读教师出示的词语)
师:唐代诗人卢纶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塞下曲》,谁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出示《塞下曲》)
生:(正确地读出了《塞下曲》 )
师:你读的很正确,还有谁愿意读?
生:(也很正确地读出了《塞下曲》)
师:你读的也很流利。
师:这首著名的《塞下曲》写的是谁的事情?
生:(齐说:李广)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李广是什么人吗?出示小黑板:李广是( )。
生: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将军。板书:神勇无比
生: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生:李广是一位将军。
师:通过你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了你们朗读课文是多么地仔细。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这节课让俺们边读、边想、边议,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师:现在,让俺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教师配乐背述§3
师:李广将军为什么要射虎呢?让俺们自由朗读§3,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生:从第三自然段中,俺知道了李广射虎的时间和地点。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生:俺是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知道的。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读得真仔细,一天夜晚,月色朦胧,这就是告诉俺们李广射虎的——(时间、地点)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俺知道了李广为什么要射虎。因为草丛中好像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所以他拉起弓射虎。
师:你能从当时的环境想到李广将军以为草丛中有虎,真了不起!说明你在读书中真正做到了边读边想!
师:李广将军为什么会以为这是一只老虎?
生:因为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生: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师:李广将军以为前方有虎,他是怎么做的?
生:(读课文中的“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教师出示重点句子: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找一找,哪些词语写了李广将军射虎的动作?
生:“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教师在“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几个词下面加点)
师: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在如此凶猛的老虎面前,假如李广将军的动作慢了一些,会有什么后果呢?谁来想想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句话?
生:(很平淡地读)
师:你的朗读还没有让大家感受当时紧张的气氛。还有谁能来试一试?
生:(读出了紧张的气氛。)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俺们感受到李广将军在紧张的气氛下,射虎的动作连贯而又迅速。
师:“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嗖’的一声”,说明了什么?(红笔标出“嗖”的一声)
生:说明李广的力气很大。
师:你说得真好,读书读得真仔细。
生:说明箭的速度很快。
师:你们看,李广将军是“拉开硬弓”,弓箭那么难拉,李广将军还能飞快地把白羽箭射出去,说明李广将军的力气——(很大)让俺们想着当时的情景,想着李广将军的动作,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段话)
师:李广将军夜间外出巡逻,树林深处风吹草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李广将军以为有虎,便“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让俺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广将军射虎时的情景。
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塞下曲》这首诗哪两句话的意思?
生:齐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多么紧张的气氛,多么神勇的将军,谁来读一读一二两句诗,把古诗的意境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第一二句)
生:(举手的一起读)
师:李广将军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指图),可“平明寻白羽”,却“没在石棱中”(指着黑板上的诗句)。刚才同学们边读、边想、边议(出示:边读、边想、边议),学习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俺们也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一二两句的意思,现在,俺们用同样的方法读一读§4,相信你很快就能理解三四两句的意思了。
生:(自由读§4)
师:把三四两句诗再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词不理解。
生:(再读再想)
师: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
生:俺理解了“平明”的意思。
生:俺理解了“石棱”的意思,“石棱”就是石头最坚硬的地方。
师:呀!白羽箭扎入了石头最坚硬的地方,周围的将士们都——(惊呆了)。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你能读读这个句子吗?
生:读“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没在草丛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没在草丛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你读得真好,真让俺们感受到了那枝白羽箭扎得非常深(用红笔圈出“深深地”),难怪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李广将军能把白羽箭深深地射入石头中,你佩服他吗?
生:佩服。
师:你能体会将士们的心情,读出将士们的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吗?
生:(读出了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
师:请男同学读第三四两句诗,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着诗的意思和当时的情景。
生:(配合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学习§3、4,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还知道了李广不愧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
师:你们佩服李广吗?让俺们想着故事的经过读一读《塞下曲》,老师特地为你们添加了朗读符号,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试一试?
生:(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自发鼓掌)
师:你读得真棒!让俺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能再读一读课文的§3、4,体会诗的意境,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读出你对他的佩服吗?
生:(自由读)
生:(一二两大组读§3 三四两大组读§4)
师:《塞下曲》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更是具体表示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武艺高超,让俺们在优美的古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生:(感情朗读全文)
三、指导背诵《塞下曲》。
师:李广将军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这首诗记到自身的头脑中去吗?
生:(齐说“有!”)
师:自身先试试看!背给你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还可以大家一起背!
师:谁来背给大家听?
生:(流利地背出来了)
师:你背得真棒!还有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也非常流利且有感情地背出来了)
师:你背得也很好!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背诵情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小组背诵)
师:让俺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来背一背。
生:(配乐齐背)
四、作业。
师:打开语文指导用书,让俺们在古曲声中把《塞下曲》这首诗默下来。
生:(在语文指导用书上完成作业。)
五、课后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塞下曲》描写的《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他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
师:此外,同学们还可以搜集李广将军的其他故事,语综课上,俺们一起来讲一讲李广的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经典)语文教案12-06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1-19